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英文名称:Mathematics Teaching Method of Grade School

课程编码:14109C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48

总学分:3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课堂教学技能等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是培养能适应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具有本科文化程度的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因此,它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方面的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作为课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 2课时

教学内容:

0.1 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0.2 数学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

0.3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0.4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作用;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结构。

重点: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难点: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走进小学数学课程 4课时

教学内容:

1.1 数学的基本认识

1.2 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

1.3 小学数学课程及其发展

1.4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数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与发展以及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明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目标。

重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目标分析。

难点:数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与发展

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4课时

教学内容:

2.1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

2.2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2.3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简介

2.4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理论

教学目标:

了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在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全面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与思想方法。

重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以及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与思想方法。

难点: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4课时

教学内容:

3.1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概述

3.2 数学知识的学习

3.3 数学技能学习

3.4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3.5 数学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

教学目标:

了解小学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以及数学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理解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数学技能与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

重点: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数学技能与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难点:数学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 6课时

教学内容:

4.1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分析

4.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征

4.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

4.3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诸要素及其关系;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征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并掌握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难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第五章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10课时

教学内容:

5.1 备课

5.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5.3 课后的系列工作

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掌握备课与上课的基本要求,并能按要求上课。

重点:备课以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类型及结构。

难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六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4课时

教学内容:

6.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概述

6.2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掌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重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难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第七章小学数学规则教学 2课时

教学内容:

7.1 小学数学规则教学概述

7.2 小学数学规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小学数学规则教学的一般要求,掌握各个重要环节。掌握小学数学规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小学数学规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难点:小学数学规则教学设计。

第八章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2课时

教学内容:

8.1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概述

8.2 儿童发展空间知觉与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

8.3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教学目标:

明确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作用,了解其主要内容与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发展空间知觉与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掌握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重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难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第九章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 2课时

教学内容:

9.1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概述

9.2 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主要特征

9.3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明确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了解其内容构成及目标要求,了解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主要特征,掌握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重点: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难点: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

第十章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2课时

教学内容:

10.1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概述

10.2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认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意义,掌握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特征,并能进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重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难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5课时

教学内容:

11.1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概说

11.2 数学教学语言艺术

11.3 导入的艺术

11.4 提问的艺术

11.5 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

教学目标:

了解并初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情境创设艺术等课堂教学艺术。

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情境创设艺术等课堂教学艺术。

难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实际运用。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

1、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在理论上追踪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援引较为权威的专著作为立论的依据;注意广泛吸收小学教师的新鲜经验作为教例,充实教材内容,验证理论原理。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为此,教学方法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讨论、自学辅导、课题研究性学习等。

2、教学测评

该课程在每一章的后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通过阅读有关参考书,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及时收取平时作业并批改记分。考核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闭卷考试(60%);实践部分开卷考察(40%)。

五、学时分配

表1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学时分配表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杨庆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2、参考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国家教育部,2001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马云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数学教育新论》,杨高全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执笔教师:杜艳芳教研室主任:李俊义教学系(部)主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6731更新时间:9/23/2005 一、前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五年制小学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制小学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附录 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一、前言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

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不同,在确定必须教学的最基础的内容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 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应该精简大数目的笔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位数;笔算乘法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笔算除法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 在中、高年级可以介绍和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或探索有关规律。算盘只作为计算工具介绍。 在低年级教学基本口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要适当加强口算训练。 分数四则计算(不包括带分数)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各年级应适当加强估算。 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反叙”应用题只作为思考题。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 量与计量,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按照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安排,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要结合有关内容,使学生了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 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 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2、学习评价的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17、小学数学概念包括: 18、数学规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9、数学问题的特征 20、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 二、填空题 1、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起点的。 2、数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和关系,二是思想世界的形式和关系。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二是指构成的方式。 5、从认知学习的分类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与之对应,有三种类型的学习形态: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6、根据小学数学认知学习获得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和探索性的学习。 7、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8、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更体现出“物化”的特征。 9、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前期分析、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 11、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12、学习评价从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分为三类: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3、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一是忽视了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办等)、课程指导机构(如各教育厅、局、委、办下属的教研室)、师资培训基地(如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

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

(完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6年级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一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4课时)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

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二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5课时) (一)数与计算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 (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4)加法和减法。加法,减法。连加法。加法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 (5)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小括号。 (二)量与计量 时、分、秒的认识。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千克(公斤)的认识。 (三)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直角。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乘法。 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会看整时) 元、角、分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和直观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生活教育)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习惯教育)参考规范 下载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随笔 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有感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随笔读《小学数学课程 与教学》有感 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教材相结合。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我在看到过程与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时,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方法。在一些理论和概念的讲解上过于包办了,值得欣慰的是,我看到了这本书,还再反思。 我们常说二十一世纪的人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我想是要有一个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去支撑。过程与探究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技巧都是有发展意义的,我们的课堂不是只为一节课而准备,而是有一个递进和传承的,不仅是知识上的还有能力上的,这才更能体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针对教学方法的改变,教材也在发生着改变,我们的课本从最初提供机械化的记忆知识,到智能化的发现和创造知识,教材成为了一方土壤,在这个地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互相欣赏。这个过程应该是美好的,积极的,互助的。写到这里,

1-6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doc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选修课□ 学时/学分:48/3 其中实训学时:16 授课时间:2014-2015学年(二)授课地点:10B-103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副教授 所属院(系):师范学院 联系电话:Emai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第10-16周;教室;结合作业评讲,利用课前15分钟间或课后10-15分钟进行面对面的集中答疑。此外,在平时学习中有困难的同学,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进行答疑,次数不限。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学习本课程,能使师范生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初步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学会选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过程;理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初步学会课堂教学设计、上课、评课、说课等教学技能,具备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主要内容: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及其教法理论,包括小学数学中各类知识的理论及其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等。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过程及方法,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初步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原则。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备课、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选用恰当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制作一般课件等方面的技能,具备小学数学课程的上课、评课、说课等教学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论学习与案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获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经历备课、写教案、试讲、评课等的实践活动,认识课堂教学特点,初步获得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和教学经验;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初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技能。通过案例学习和试讲试教的实践活

[资料]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6年级

[资料]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6年级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一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4课时)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二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5课时) (一)数与计算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 (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

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6年级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二年级 教学内容(每周5课时) (一)数与计算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 (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4)加法和减法。加法,减法。连加法。加法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 (5)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小括号。 (二)量与计量 时、分、秒的认识。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千克(公斤)的认识。 (三)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直角。

(四)应用题加法和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乘法和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调查家中本周各项消费的开支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和“万”,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数、写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2.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或整十的数,会用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加法和用加法验算减法。初步培养学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知道乘、除法的含义和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够熟练地用口诀求积、求商。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注①:例如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②:不给出“第一种分法”、“第二种分法”等名称。]

(完整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 数学的基本特征: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 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生活性,现实性,体验性。 数学的发展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只关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

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育活动中。 总体目标: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 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图形与几何: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育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综合与实践: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分析: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分析研究教材中选配的练习题; 分析教材中所渗透的思想方法; 挖掘和分析教材的数学文化、德育、美育等非智力因素。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课程标准总纲是什么? 悬赏分:30 |解决时间:2009-3-10 13:58 |提问者:偶林鱼 最佳答案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新课标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理解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并对信息技术新课标有了较深的认识,下面就把我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献给大家分享并恳请指正。 一、课程目标 (1)《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2)《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它标志着信息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信息素养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的正确与否。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人深思。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每周5课时) (一)数与计算 (1)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相邻计数单 位间的十进关系。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2)加法和减法。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 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3)乘法和除法。积的变化。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乘数 接近整十、整百的简便算法。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4)大数目估算。算盘或计算器的介绍。[注①:例如:估计一个剧场有多少坐位,一 块地有多少禾苗。②:小数如果分段教学,可以把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前面的 适当年级。] (5)四则混合运算。中括号。三步计算的式题。 (6)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自然数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读法 和写法。 ?四则运算的意义。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整除和有余 数的除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 (7)小数的意义、性质,加法和减法。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 移位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的近似值。加法和减法。加法运算定律推广 到小数。 (二)量与计量 年、月、日。平年、闰年。世纪。24时计时法。角的度量。面积单位。 (三)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的测定。测量距离(工具测、步测、目测)。射线。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垂线。画垂线。平行线。画平行线。 [注:标有“*”的内容为选学内容(下同)。这些内容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内角和。 (四)统计初步知识 简单数据整理。简单统计图表的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的平均数。 (五)应用题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六)实践活动 联系周围接触到的事物组织活动。例如假期里,学生小组组织一次考察活动,根据预算,每人需交纳活动费多少元。 教学要求 1 / 2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加减法两步式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认识钟面,会看整时。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 7.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每周5课时) (一)数与计算

小学数学研究教学大纲1

《小学数学研究》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小学数学研究(Study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学分:3学时:48面向学生: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能理解小学数学中隐含的数学元素,提高对小学数学的认识。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比如自然数的含义与运算研究、整数意义与运算研究、自然数的整除特性研究、方程与比例研究、图形与几何研究、概率与统计研究和数学基本思想研究。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专题讲授、案例研究、对话研讨、自主研读、个人汇报等形式,深入浅出的针对小学教育专业三年级的本科学生开设。 三、教学大纲 第1章自然数与整数 本章讲述自然数的含义与运算,介绍计数方法与读数、四则运算的含义与运算律,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负数的数学本质本质、整数意义与运算的讨论与研究。

第2章整数的性质 本章讲述整数(主要指自然数)的整除与同余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性质,阐述奇数与偶数、约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实际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数的整除性、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同余的应用等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第3章分数与小数 本章讲述分数与小数的含义与运算,介绍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含义与性质,在此基础上介绍数系扩充的基本原则和常见数域及其运算。

第4章方程与比例 本章讲述元方程的同解原理和求解方法,算术方法与代数方法,并由此拓展到代数概念。进而讨论与研究算术与代数的含义与区别;本章还阐述比列的含义与性质和方程的解法,介绍正反比列的含义,并由此拓展到数列与函数的概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认识 1、恩格斯曾对数学的属性作过如下的描述: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 2、数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的抽象性;(2)逻辑的严谨性;(3)应用的广泛性。 3、数学的发展过程: (1)、数学萌芽时期(远古~公元前5世纪) (2)、常量数学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17世纪)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撰写成的《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标志着古典的初等数学体系的形成。 (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19世纪) 变量数学产生于17世纪,其标志有两个:一是解析几何的产生;二是微积分的建立。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将几何内容的课题与代数形式的方法相结合,在采用坐标法的同时,运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对象,从而产生了解析几何,这标志着变量数学时期的开始。 (4)、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 (5)、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 4、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1)生活性;(2)现实性;(3)体验性。 第二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1、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是什么意思? 答:教学大纲原名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批准的,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的教育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指明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它们是教学质量评估、教材编写、教师进行教学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由此,我们可以从数学教学大纲或数学课程标准的变迁和发展来看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 2、、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仿日本学制而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具体内容请看教材P11) 第三节:《数学课程标准》概述 1、《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2、《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①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②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③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④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标准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统计与概率; (4)实践与综合运用。 第四节:小学数学课程资源 1、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没有对教材的深刻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