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马列经典,共享智慧人生主题发言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马列经典,共享智慧人生主题发言稿品读经典名著共享教育智慧
青岛福州路小学杨慧
【背景】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的读书实践活动,带我们走进了名家,走进了更多的教育世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教育名家佐藤学撰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佐藤学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鲜活的案例,较为深刻地讲解了日本近些年的教育现状,提出了要“合作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同时指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
结合佐藤学老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课堂上的共同体的创建。
一、提高趣味性,为创建共同体埋下伏笔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
倾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掌握学生探究某种事物心理活动的倾
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
在引入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先让学生梳理了前面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系统性的构建。
【案例】课前导入:同学们,信息窗1,我们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信息窗2借助包装盒,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今天老师又带来了2个包装盒,通过这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画外音】老师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在学习中的兴趣,让孩子发现原来我们可以通过小小的包装盒,学习这么多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钻研兴趣,为创建知识间的共同体埋下伏笔,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利用小实验,让抽象的知识趣味化
数学生活,又寓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所以,教学中要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让陌生的材料熟悉化,让学生感到亲切和需要。
体积的意义比较抽象,于是我在教学中利用了小实验让抽象的知识趣味化。
【案例】
导入实验1:铅球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说明铅球占了空间
导入实验2:把垒球放入装满沙子的桶内,沙子会溢出来,说明垒球也占空间导入实验3:教师拿出一个袋子,请学生吹起,证明空气也占有空间
师:看来,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画外音】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从而抓住知识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明白计量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体积单位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小实验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探索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反思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通过类比学习,形成网络提高效率
佐藤学老师提出的“学习共同体”和我们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但是佐藤学老师对学习共同体更加的深入的进行了研究,提出“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同时指
教师学习的共同体,即佐藤学所说“教师同僚性的建构”、还涵括“学校、家长、市民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都担心“合作学习”的实施或许有损于“上课”的效率,但学生的“学习的效率”是不会受到损害的。
我们应当寻求的不是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
【案例】
师:这里有2个盒子,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谁的体积大?确定吗?看来我们碰到困难了,遇到困难可以先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以前学平面图形的时候,大家也创建了测量标准,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你能一眼看出谁大吗?
师:测量平面图形,我们创建了面积单位,那测量体积,应该创建什么单位?(生:体积单位)
【画外音】在学习中,学生碰到了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旧的相关的知识,转化成新的知识,这个方法是类比,通过类比,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
这样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也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
四、加强动手实践,推行“合作学习”
为什么需要“合作学习”,佐藤学认为:其一、不组织“合作学习”,每一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
其二、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正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
“合作学习”往往可以实现学生奇迹般的高水准的学习。
【案例】
师:你认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这么多体积单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1立方厘米,好吗?
我们可以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找一找、测一测的方法测量火柴盒的体积,请大家合作学习,小组内互相合作完成
??
【画外音】创设的情境具有现实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使得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
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大的物体占的空间比较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可见,创设具有现实性的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探究知识欲望更加强烈。
五、学会举一反三,走进学习共同体。
佐藤学先生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设法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间的联系和矛盾,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背景中积极思维,产生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情感。
【案例】
在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时,教师先引导孩子利用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测一测的方法学习了立方厘米,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剩下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自己学生思考,形成学习共同体,自主学习,并让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了生动的例子,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
【画外音】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引导下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感知这些物体体积的大小。
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内容,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
以往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小组交流,我们常常将学生刻意分组,让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
佐藤学教授特别提醒我们:“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在互学关系中的沟通是借助“哎,这里该怎么理解?”之类的差生问话形成的。
教师的指令应该是:“不懂的学生不要老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邻座的同学。
”其次,当学生遇到困难频频向教师发问时,我们常常会伸出援手;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小组合作的效率。
教师应引导其养成先同邻座的同学商量,如果解决不了再问老师的习惯。
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借“多元声音的交响”来表达“学习共同体”,包容差异、尊重差异,这样我们的教育世界才会精彩纷呈。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基础上学习经典著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国革命和建设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取得了震古烁今的绩。
仍而不得不让人感叹世界变化的真是太快!20世纪的最后十多年至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
挫折和质疑,无论是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还是在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都充斥着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失败论”、“狭隘真理论”、“宗教论”等话语。
无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低落和声誉的下降是一个无需争论的客观事实,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如果我们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仅凭主观的好恶看问题的话,则不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它永恒的魅力,正是凭藉着这种永恒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广范的影响。
福柯认为,在现时,研究历史要想超越马克思所定义和描写的思想地平线是不可能的。
詹姆逊指出,马克思哲学“是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知方式”,它提供了一种“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
德里达断言:我们“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的继承人”,“仍旧是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语码说话”,“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
的确马克思哲学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
学”,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1999年,在人类社会迈向第三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司在网上评选“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
家”调查中,马克思名列榜首,得票在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之上,被公认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这无疑表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我们时代不容抺杀的思想旗帜。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学习,简要阐述自身所感悟到的马克思主义之永恒魅力之所在。
一、永恒魅力之一:强烈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注: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和
其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佐证了这一点。
《提纲》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认识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
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用。
在揭露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阐述自己的实践观点时,马克思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认为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全部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在《提纲》中通过对费尔巴哈消极的反映论的批判,阐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基
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认为,不仅人的认识基于实践,全部
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
在《提纲》中,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其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地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
世界”。
马克思还说明了自己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
从《提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
《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观点在其随后和恩格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到形态》中得到了进一步系统的阐述与贯彻。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其对现实的敏锐关注和对实践的依赖,使得它呈现出与体系化哲学相当不同的特色也是其最终能够超越其它哲学的根源所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仅仅只是行动的指南,强调理论不仅要能说明世界更要能用以改造世界。
这样,就使得其哲学具有面向实践的开放性,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留下了空间,也为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完善创新这一理论提供了可能。
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发展,其都不可能脱离开实践而行,故马克思主义
哲学所具有的强烈的实践品格这一特质都不会落伍,其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丰满。
二、永恒魅力之二:与其它哲学相比所具有的 __的批判精
神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资本全球化的自由竞争时代,本质上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产物。
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以及 __,不断揭露和批判,从而时时提醒一切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断地反思这个似乎是“永恒天国”的社会。
今天资本全球化已经进入垄断时代,但其制度性缺陷不仅在国内,更在国际范围内大量存在。
治疗顽疾,需要介入一种坚实的批判性话语,而具有深刻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无疑成为首选。
马克思哲学与生俱来的批判性精神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进步意识、忧患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的总和。
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加以,这种 __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第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这无疑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变革的进步意识。
第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
界”。
这种立足现实、现向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即面向诸多可能性的未来,如何使理论的前瞻性避免主观臆测。
第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遇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这里既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又包含着不畏权势的唯实精神,体现了 __的科学态度。
第四,“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批判的哲
学)”。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固有的责任意识和归属意识,是其作为 __世界观的自觉追求。
然而,让人感到痛心的是当 __车轮行进到21世纪的今天,在这块日益 __的土地上,批判的话语却变得越来越懦弱,越来越苍白无力,马克思的一些不肖子孙把他的 __批判理论的光芒销蚀殆尽,甚至变成了一块教条主义的石化硬売,这与马克思的 __批判精神相去甚远。
笔者以为社会要进步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勇于和敢于坚持批判精神,拿起批判武器的人士。
作为一位接受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中共党员,我们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这种 __的批判精神都是我们巨大的思想财富,它的魅力也必将是永恒的!
三、永恒魅力之三: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后有感
“读史使人明智”。
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坚持学习,学习先辈的革命传统,学习马列主义的景典著作。
因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有效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联系历史发展来认识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的产生,离不开19世纪的国际社会环境。
生产力状况、阶级关系及其矛盾与冲突、工人运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频频爆发的 __等,都是马列主义诞生的社会基础。
当然,不能排除创始人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得出的个别结论及某些对未来社会的假设推论没有被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精神。
不参照历史,拿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比照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能弄懂原著,学不好经典著作的精髓。
二、把握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
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同志在 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精”就是基本的、根本的、本质的原则和精髓;“用”学习和把握就是实际的工作和任务,具体的实践和操作。
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应领悟其思想的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理论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马列主义作为
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工作的理论指南。
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说,重要的是马列主义中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就是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切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
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对我
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地位。
今天我们还在读马列,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她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 __,到毛泽东、邓小平,其中的思想
核心理论一以贯之,都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后人不断将基本原则思想同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本土化和具体化,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静止地把他看成是一段历史理论,而应动态地把她看成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今天我国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就是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论据, __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 __的马克思主义。
用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就会形成一种源与流的整体概念。
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
从本质上讲,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的重要品质和特征。
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中国 __革命的胜利, __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产党人在不断续
写着共产党宣言的篇章。
今天, __的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坚持了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列主义思想品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升马列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实践。
同样,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时,新时期检察工作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进行指导,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强化法律监督,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深入推动“ __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三项重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制意识,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