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使臣视角下的明代辽东民俗_以_燕行录_记载为中心_张晓明

合集下载

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朝——以《燕行录》为中心的开题报告

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朝——以《燕行录》为中心的开题报告

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朝——以《燕行录》为中心的开题报

《燕行录》是朝鲜使臣郑宗翰于道光廿年(1840年)所著的一部关于其访华经历的游记。

这部文献记载了道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且呈现了朝鲜官僚对于清朝的认知和评价。

本文以《燕行录》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朝鲜官僚眼中的道光朝。

一、道光朝政治形势简析
道光朝是清朝的一个历史时期,主政者为道光皇帝,其在位期间国内政治相对稳定,并注重政治改革和教育。

在对外关系方面,道光朝期间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惨痛失利,丧失了对外领土控制。

二、《燕行录》中的道光朝经济状况
《燕行录》中提到了许多道光朝期间的经济现象。

其中,朝鲜使臣特别关注了清朝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

例如,他们观察到了清朝制度中存在着青楼行业和奄奄一息的丝绸业。

在江南,这些事物都被指责为对社会的伤害。

三、文化与社会生活
道光朝期间的文化生活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革上。

在朝鲜使臣眼中,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比较单一,不同于朝鲜和日本充满变化和颜色。

综上所述,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朝主要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缓慢、文化生活单一的时代。

《燕行录》从一个朝鲜人的视角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许多细节,为我们了解道光朝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论文范文:《燕行录》中明代朝鲜使臣诗歌用汉典研究

论文范文:《燕行录》中明代朝鲜使臣诗歌用汉典研究

论文范文:《燕行录》中明代朝鲜使臣诗歌用汉典研究第一章朝鲜使臣诗用事典分析在朝鲜使臣诗歌中,援引前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来吟咏古人古事、感慨历史兴亡、抒发个人思想感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

通常,我们把此类典故称之为事典。

朝鲜使臣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事典,我们在这里将其分成两大类:历史人物类事典和神话传说类事典。

这些历史故事与传说架起了古今之间、中朝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让我们看到了异域文人眼中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一)历史人物类事典作为中朝两国友好往来的使节,明代朝鲜使臣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与事件烂熟于心,所以他们诗歌中的历史人物类典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纵观这些人物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四类是朝鲜使臣浓墨重彩去描写的。

他们或是形象各异的帝王;或是战功显赫的忠臣良将;或是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或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纵的隐士,放浪形骸、率真洒脱的名士。

朝鲜使臣对这些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评判,他们凭借自己独特的视角与价值观念对他们进行了形态各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朝鲜文人笔下的中国形象。

1. 帝王类(1)秦始皇秦始皇是朝鲜使臣笔下出现次数非常频繁的帝王之一。

关于秦始皇的典故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秦始皇东巡求仙的故事,其二是修建万里长城的故事。

关于秦始皇东巡求仙这一典故,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既齐人许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从《史记》记载秦始皇东巡求仙的活动范围来看,三神山应该在今天的蓬莱沿海一带。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

秦始皇听信了徐福等方术之士的谣言之后,坚信渤海中的三神山上有诸仙人及不死药,于是从公元前219年开始,先后数次派遣徐福率众童男童女东渡入海访求仙药,直到最后死在寻找神山而未果的路途中。

对于秦始皇这一荒唐可笑、劳民伤财的举动,朝鲜使臣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

明清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研究综述——以《燕行录》为中心

明清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研究综述——以《燕行录》为中心

文化视点明清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研究综述—以《燕行录》为中心谷小溪【摘要】目前学界惯于将明清时期朝鮮王朝出使中国的纪行作品统称为“燕行录”或“使华录”,在此以《燕行录》为中心,从以朝鮮使臣为媒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以中国使臣为媒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纪行文学视域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几方面对明清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研究的先行成果作以综述。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燕行录》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定期派遣使臣来华朝贡。

使行过 程中,使臣及随行人员以诗歌、日记、杂录、奏折等形式 翔实记载沿途见闻和外交始末,归国后整理集辑,作为上 报朝廷或私人收藏的文字资料。

此类作品多以汉字撰写,是记录中朝两国文化交流本事的重要文献。

目前学界惯于 将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出使中国的纪行作品统称为“燕行录”或“使华录”,在此以《燕行录》等文献为中心,对明清时 期中国与朝鲜王朝文化交流研究的先行成果作以综述。

_、以朝鲜使臣为媒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朝鲜使臣是中朝文化交流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来华途 中,使团成员通过唱和笔谈、选购书籍、馈赠礼物等渠道 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也为史料 文献提供补充。

近年来学者通过对《燕行录》文献的悉心研读,发掘 朝鲜使臣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中的现实意义。

日本学者夫马 进《朝鲜燕行使与朝鲜通信使》一书,对朝鲜使臣闵鼎重 《燕行日记》所录《王秀才问答》进行解析并指出,由于作 为观察者兼报告者的朝鲜使臣兴趣点和立场不同,其纪行 作品与正史记载往往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对于中国史研究 者来说,纪行作品中的风土民情与日常琐事恰好可补正史 之不足。

作者还将1765年洪大容燕行与1764年朝鲜通信使 的经历进行比较,讨论了洪大容在中国体验到的“情”的问题,认为18世纪后期朝鲜知识阶层依然生活在朱子学的 世界而忽视了 “情”的存在,洪大容等北学先驱是将“情”作为现实生活基础和人生普遍真理而给予重视的学者集团。

明代辽东官员与朝鲜使臣的交往

明代辽东官员与朝鲜使臣的交往
此阶段,辽东官员与朝鲜使臣之间的私下馈赠 与货贿已初露端倪,虽然双方能基本遵守朝廷纲纪 和礼尚往来的外交规则,但仍为明后期辽东官员与 朝鲜使臣交往的失范埋下了隐患。
三、明后期辽东官员与朝鲜使臣交往的失范
16世纪,儒家思想在朝鲜半岛进一步传播, 朝鲜王廷对内强化集权政治,对外高度奉行朝贡礼 仪。中朝统治思想的同源性、边防合作的互利性等 因素使两国宗藩关系更加紧密〔叩。辽东官员与朝 鲜使臣交往过程中:一方面恪守朝贡仪程,奉行 “字小”之义,为使团提供交通、食宿等服务;一 方面尽显宗主国官威,接待浮于表面,与朝鲜正使
• 108 •
第3期
张晓明,陈楠:明代辽东官员与朝鲜使臣的交往
一方面谨守太祖谕令“人臣无外交”,拒纳高丽文 书及礼物,警惕高丽使臣等窥探边情;一方面考虑 到朝鲜半曲对于辽东的战略意义,积极促成明廷与 高丽的沟通往来,以切断纳哈出等故元势力与高丽 联合的潜在威胁。洪武「二年(1379年),高丽复 行北元年号,与纳哈出互通礼物。辽东都司随即移 咨高丽都评议使司,督促高丽“臣事大明”,断绝 与纳哈出等故元势力的通好行为切4咙。高丽亦希 望通过辽东官员恢复与明廷的朝贡关系。高丽咨文 送至辽东,潘敬、叶旺等守臣立即飞报明廷,并护 送高丽使者周谊入京申辩[9]39°°-3901 o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李成桂逐渐控制了高丽政权,开始改 善对明关系。次年,高丽使臣权近赴明,“踰鸭 江,渡辽河,以北抵于燕。浮河而南入淮泗,历徐 兖之墟,溯江汉,以达于京师”〔皿°。辽东官员与 高丽使臣接触更为频繁,沿途驿站官吏接待使团时 热情周到,远客一路辛劳得以慰藉。洪武时期,无 论明朝与高丽宗藩关系如何起伏,辽东都司始终保 持与高丽官方沟通渠道的畅通。辽东官员在处理边 境冲突、接收贡物、边市贸易等事务时,都司各级 官员亲历其中,掌握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辽东边 臣对涉朝事务的妥善处理,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辽东 防御体系向北、向西推进的后顾之忧,为明朝边疆 的建设和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朝鲜使臣笔下的满族建筑——以《燕行录》为中心

朝鲜使臣笔下的满族建筑——以《燕行录》为中心
草家所覆茅,皆不编,但束而积之,密密 排比,其本在下,厚尺余,以泥灰涂其屋脊,其 坚致与瓦屋等。或用蜀秸作束,亦用麻秸,而 无渗漏之患者,用灰多也。[2](P528) 李海应所记应为他亲眼所见,其实当时盛京 满族村落民居,屋顶多以苫草覆盖土坯房。建筑 这种居室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房屋多为坐北 朝南的正房,通常三间或五间,每间宽四米左右, 中间开门。院子两侧有东西厢房各二间或三间。 富庶人家还有门房和影壁等。满族居室具有“口 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的特点:
朝鲜使臣笔下的满族建筑
———以《燕行录》为中心
刘 铮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使臣赴燕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总录。他们以“他者”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社会 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其中大量记述关于满族文化的文字。本文探讨了满族的建筑文化,具体包括满族的居室 建筑、满族居室建筑的三大特点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满族的室内陈设。从中可以看出朝鲜使臣 对满族建筑文化的肯定与学习的态度。
一、居室的建筑 满族在初兴时,居室建筑比较简陋。据万历 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被俘的朝鲜官员李民*的 《建州闻见录》记载:“自奴城(即赫图阿拉城—引 者)至者 片 (界 凡 城—引 者 )百 二 十 里,其 间 设 二 城,以木栅。者片城在两水间,极险阻。城内无井 泉,以木石杂筑,高可数丈,大小胡家皆在城外水 边。今又于城下十余里许,据险筑城,造作窝舍, 将为留住之所。”这里所说“窝舍”,即满族早期的 居室。据他所见,当时满洲八旗将领的居室:“窝 舍之制,覆以女瓦,柱皆插地。门必向南,四壁甓 筑,东西南面,皆辟大窗户。四壁之下皆设长坑,
绝无遮隔,主 仆 男 女 混 处 其 中 ”。 而 满 族 普 通 人 家,即“卒胡之家”的居室,则是“盖草覆土”,其余 则与满洲八旗将领的居室相同。在李民*看来, 满族初兴时期的居室“无官府郡邑之制”,也就是 说也逐渐发 生改变,但满族民居仍以草房居多。途径盛京的 朝鲜使臣对满族民居多有记载。如李海应在日记 中记载满族民居如下:

“朝天录”中的明代北京藏传佛教分析—(—以《燕行录全集》为中心

“朝天录”中的明代北京藏传佛教分析—(—以《燕行录全集》为中心

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癸巳条还有蒙古顺义王进献鞍马的记载,但因“庚戌之变”双方约定,蒙古使臣不能进京。

因此,此处的“达子”应为当时在京的女真人,而赵宪描述“达子’’剃头留发,这也符合女真人的习俗。

赵宪《朝天日记》中描述“涅磨国入,僧形胡服",许籍《朝天记》中描述“刺麻国’’是“剃发被服”且信仰佛教,描述相似,可知“涅磨国人"与“刺麻国人"应是相同的朝贡者。

根据两部作品的描述,该朝贡者应为中国南方一个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但《明实录》中在这段时间并未见有其他使者朝贡的记载,笔者据此推测,“涅磨国”和“刺麻国"人应为此时来朝的四JIl杂谷安抚司所差的都纲头目更哈监藏等。

更哈监藏作为官员,其所穿服饰与西番僧不尽相同,因此可能被朝鲜使臣误认为“涅磨国”或“刺麻国”而区别于西蕃。

两部“朝天录”中都提到的“西蕃",即为当时的朝贡僧,具体应为《明实录》中记载的陕西崇隆等六寺喇嘛番僧。

赵宪在《朝天日记》中称西蕃“剃头不裳’’,许鲟的《朝天记》中称其“脱裤露阴”,实际上是对藏传佛教僧伽服饰中下衣着裙而不穿裤的一种误解。

藏传佛教僧伽装束因藏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而具有独特性,但其样式源于佛教世尊释迦牟尼穿的黄色袈裟、法衣和禅裙。

藏传佛教的僧服简单庄重,主要有三种:“堆嘎”(坎肩)、“夏木特”(僧裙)和“查散”(袈裟)。

平时僧人的着装为上身穿红色无袖的坎肩“堆嘎”,下身围紫红色僧裙“夏木特”,外披一件紫红色的袈裟“查散’’(又称“朗袈”)。

②“堆嘎"是藏区独有的僧服之一,形似大象头皮,寓意表示忏悔、行善的决心坚定不移。

“堆嘎"上两个伸胳膊的洞,形似大象的两只耳朵,边缘镶蓝色滚边。

律经规定,比丘外出时不能甩动胳膊,因此在“堆嘎”上缝有两个蓝线环,j用来别大拇指以避免甩动胳膊,但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为装饰。

“堆嘎’’的选料没有教派之分,只是根据僧位高低选用不同料子,但一般较厚,代替汗衫以抵抗藏区寒冷的气候。

朝鲜使节通过服饰建构的汉族女子形象——以《燕行录》为中心

朝鲜使节通过服饰建构的汉族女子形象——以《燕行录》为中心

朝鲜使节通过服饰建构的汉族女子形象——以《燕行录》为
中心
金明实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20)005
【摘要】清朝时期统治者推行男顺女不顺的“剃发易服”政策,使得汉族女子保留了中华旧制衣冠.在朝鲜使节笔下,汉族女子华制衣冠的特点为“唐衣”“褶
裳”“前三后四”等.通过这些旧制衣冠建构了汉族女子可爱的正面形象.一方面是因为汉族女子旧制衣冠是“华”文化的代表,是朝鲜使节“思明”的寄托之物.另一方面是因为汉族女子服饰代表的是一种古典美、传统美,符合朝鲜儒教礼制.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金明实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辽宁丹东118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2.06
【相关文献】
1.明清时代的朝鲜使节与中国记闻--兼论《朝天录》和《燕行录》的资料价值 [J], 陈尚胜
2.朝鲜使节通过服饰建构的汉族男子形象研究r——以18世纪上半叶《燕行录》为中心 [J], 金明实
3.朝鲜使节通过发式建构的满人形象及成因--以《燕行录》为中心 [J], 金明实
4.明代朝鲜使节对永平府夷齐庙的认知——以《燕行录全集》为中心 [J], 张循; 李玥
5.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国汉族士人形象——以朝鲜北学派人士的《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J], 徐东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前期中朝诗歌交流编年史的研究意义——以《燕行录》为中心

清代前期中朝诗歌交流编年史的研究意义——以《燕行录》为中心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本刊核心层次论文DOI : 10.15916^.issnl674-327x.2021.02.018清代前期中朝诗歌交流编年史的研究意义——以《燕行录》为中心谷小溪(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朝鲜燕行使臣以亲历者的视角见证了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图景,使行过程中创作了规模可观的燕行 诗,以直笔写实的风格记录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风物民俗的见闻随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本文拟以《燕行录》文献为中心,结合清崇德至雍正(1636—1735)年间的中国史料文献, 从研究现状与趋势、理论与应用价值、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几个层面探讨清代前期中朝诗歌交流编年史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燕行录》;清代前期;中朝诗歌交流;编年史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2021)02-0066-04古代中国疆域辽阔,在东亚地区具有强大的政 治辐射力,自秦汉以来一直与周边国家维系着经济贸易往来和思想文化交流。

有明一代,朝鲜王朝作 为中国的藩属国,始终奉行“尊周事大”的政治原 则,频繁派遣使团前往中国,实施朝贡、进贺、陈奏、吊唁等宗藩外交活动。

清朝建立以后,基于稳 固番邦、绵延国祚的政治需要,承袭了明王朝的“字 小怀柔”政策与“诗赋外交”传统,定期派遣敕使前往朝鲜颁布诏书和宣读册封决议。

朝鲜官员出使 中国期间,清朝委派学识渊博的文官负责接待事 务,与朝鲜使臣切磋诗艺、唱和酬答。

朝鲜王朝亦遵循宗藩外交传统,任命熟稔中国文化,擅长汉诗创作的文臣担任燕行使团的正使、副使与书状官, 在使行过程中与清朝官员、文士进行诗文酬唱和笔谈交游,以“燕行”亲历者的视角见证17-19世 纪的中国社会图景,促进了中朝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亦丰富了中朝文化交流史的内涵。

朝鲜的中国想像与体验以燕行录为中心

朝鲜的中国想像与体验以燕行录为中心

朝鲜的中国想像与体验以燕行录为中心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朝鲜时期(13921910)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想像与体验,特别是通过燕行使节的记录——燕行录——来分析。

燕行录是朝鲜时期使节访问中国时所撰写的记录,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及政治信息。

本文将首先介绍燕行录的背景和重要性,接着分析朝鲜对中国的想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以及这些想像如何影响朝鲜的政治决策和文化发展。

本文还将探讨朝鲜使节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包括他们与中国官员、学者和普通民众的交流,以及这些体验如何塑造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

本文将评估燕行录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并探讨其对现代朝鲜半岛与中国关系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燕行录,本文旨在为理解朝鲜时期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复杂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2. 朝鲜燕行录的概述朝鲜燕行录是朝鲜王朝时期,朝鲜使臣访问中国燕京(今北京)的记录文献。

这些文献通常由使臣亲自撰写,详细记载了他们的行程、见闻以及与中国官员和民众的交流情况。

燕行录不仅是朝鲜对外交往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研究朝鲜对中国的认知和想象的重要资料。

燕行录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观察和描述。

使臣们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考试、城市风貌、风俗习惯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这些记录不仅反映了朝鲜对中国的认知,也体现了朝鲜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国家意识。

在燕行录中,朝鲜使臣对中国的想象和体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强大和繁荣表示赞叹和向往,将中国视为文化的典范和学习的对象。

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和文化差异表示困惑和批评。

这种既崇拜又批判的态度反映了朝鲜对中国的复杂情感和认知。

燕行录在朝鲜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朝鲜对外交往的记录,也是朝鲜文化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通过燕行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朝鲜对中国的认知和想象,以及朝鲜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国家意识。

3. 朝鲜对中国的想像朝鲜对中国的想像,深植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之中。

朝鲜使臣视角下的明代辽东民俗——以《燕行录》记载为中心

朝鲜使臣视角下的明代辽东民俗——以《燕行录》记载为中心

朝鲜使臣视角下的明代辽东民俗——以《燕行录》记载为中心张晓明【期刊名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5【摘要】明代辽东民风、民情的内容除见于《辽东志》、《全辽志》等地方志书外,其它著述着墨不多。

有明一代,频繁往返辽东驿路上的朝鲜使臣留下许多珍贵记录,有关辽东民俗的记载颇为详细。

本文通过梳理《燕行录》中服饰冠带、乡闾民俗、丧葬礼俗、节日祭祀等相关史料,介绍朝鲜使臣视角下辽东民俗的某些内容,从而有利于明代辽东民俗的研究。

%The content on the morals of Liaodong in Ming dynasty are found in local history books such as Liaodong Zhi and Quanliao Zhi,while other writings records are seldom.In Ming dynasty,Korean envoys moved back and forth through Liaodong frequently on the road which many Yizan were on the side of,and they left many valuable records.The records about Liaodong folks also quite detailed.According to sorting out the records in Chao Tianlu relating clothing,folk,countryside,folk,funeral,folk,holiday and worship folk.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contents on the physical,soc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of Liaodong folks from the Korean envoy perspectives,hoping that it will be useful for the researches of Liaodong folks.【总页数】5页(P35-39)【作者】张晓明【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辽宁鞍山11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相关文献】1.朝鲜使臣视角下的清代茶文化——以“燕行录”记载为中心 [J], 兰淑坤;2.朝鲜朝使臣所见清代东北盛京——以\"燕行录\"资料为中心 [J], 刘铮3.朝鲜使臣所见的雍正帝——以《燕行录》为中心 [J], 张萌;4.朝鲜使臣笔下的满族建筑——以《燕行录》为中心 [J], 刘铮5.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国汉族士人形象——以朝鲜北学派人士的《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J], 徐东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中使臣文献中的明末辽东形象——以《花浦朝天航海录》、 《輶轩记事》、 《朝京日录》为中心

朝中使臣文献中的明末辽东形象——以《花浦朝天航海录》、 《輶轩记事》、 《朝京日录》为中心

朝中使臣文献中的明末辽东形象——以《花浦朝天航海录》、《輶轩记事》、《朝京日录》为中心常馨予【摘要】17世纪初的朝鲜王朝与明朝使臣文献,作为国家意识的代表,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明朝的逐渐没落与后金势力的扩大,切断了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的利益往来,宗藩两国的脆弱联盟,只能凭借着两个民族一致的华夷现来维系.而随着朝鲜王朝对明朝命运的认识逐渐清晰,朝鲜王朝将华夏文明的正统倾向于自身,驱使着朝鲜民族走向独特的自主.朝鲜司宪府监察洪翼汉的《花浦朝天航海录》(1624)、明朝颁诏使姜曰广的《輶轩纪事》(1626)、朝鲜冬至圣节千秋进贺正使金堉的《朝京日录》(1636),都提到了明末辽东地区的明朝海防、辽东流民以及两国的宗藩关系,这些形象既是史料,也是华夷现和正统论的体现,对于研究两国使巨文献和明末辽东地区历史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9)004【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朝中使臣文献;明朝海防;辽东流民;华夷观;正统【作者】常馨予【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31217世纪初,明朝政府的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腐朽统治激化了后金势力对明朝东北部的侵吞。

作为军事要冲的辽东地区被后金势力纳入其统治区域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中断,采取海路交往则要冒巨大的风险,以至于明朝政府和朝鲜王朝持续二百余年的使臣来往逐渐减少。

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使臣文献中,更多体现出的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后金势力的仇恨以及对失所流民的怜悯。

这种时代特点,根源于当时辽东地区复杂的军事状况和社会状况。

从军事状况来看,1625年,明朝政府在辽东地区最后一处要塞旅顺被后金占据,整个辽东地区落入后金之手,明朝与后金的战略中心逐渐转向山海关防线。

但明朝政府仍加大力度扶持东江镇驻军,试图让左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继续实施偷袭后金后方以牵制其势力的扩张的策略。

明代朝鲜使节对永平府夷齐庙的认知——以《燕行录全集》为中心

明代朝鲜使节对永平府夷齐庙的认知——以《燕行录全集》为中心

明代朝鲜使节对永平府夷齐庙的认知——以《燕行录全集》为中心张循; 李玥【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1)005【总页数】6页(P63-68)【关键词】永平府; 夷齐庙; 《燕行录全集》【作者】张循; 李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夷齐庙,又称清节祠、清圣祠等,是祭祀伯夷、叔齐(以下简称“夷齐”)两位儒家经典标榜的圣贤人物的场所。

学界一般认为伯夷、叔齐二人的身份为商末周初孤竹国君之子,孔子、孟子的评价对后世“夷齐”文化内涵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记录孔子评价二人“古之贤人”“求仁而得仁”[1]等语;孟子也感叹“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2]。

西汉司马迁作《史记》,将《伯夷列传》作为列传第一,并完整描述了“夷齐”兄弟让国、“叩马而谏”“不食周粟”“采薇而食”[3],最终饿死首阳山的事迹。

不仅历代文人将“夷齐”精神融入自己的作品,历代统治者也标榜“夷齐”的仁、义,修建夷齐庙祭祀二人。

明朝(1368-1644)夷齐庙祭祀属于国家祭祀,又具有圣贤祠的属性,是明代中国北方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祭祀文化之一。

韩国东国大学林基中教授花费多年时间搜集380 余种“燕行录”,并于2001年影印出版了《燕行录全集》(100 册)[4]。

《燕行录全集》中含有高丽、朝鲜王朝的使节出使明朝的种种见闻,其中有不少朝鲜使节参拜明代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卢龙县)夷齐庙的记录。

对《燕行录全集》的相关记载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明代夷齐庙的基本情况,探索朝鲜使节眼中明代中国祭祀文化的面貌,发现更多明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发展细节,更有助于通过进一步了解使节对夷齐庙等事物的思考,探索明代中朝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影响。

学界关于《燕行录全集》中的明代夷齐庙和“夷齐”文化的研究不多。

金哲、秦亚伟《朝鲜朝文人对“夷齐”的接受与认知研究——以“燕行录”中伯夷叔齐记录为中心》[5]一文依据“燕行录”系列文献,对明清时期朝鲜使节关于“夷齐”的记录进行了总结与相互对比,指出明代与清代“夷齐”形象在朝鲜使节心目中的认知变化,并分析了原因,这篇文章内容较为全面。

朝鲜朝使臣眼中的满族人形象——以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为中心

朝鲜朝使臣眼中的满族人形象——以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为中心

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东方文学与东方学(学术主持人:王向远)·主持人语:本栏目所收四篇论文,虽然多出自年轻学者之手,但文章写得都颇为老道,思路活跃,选题新颖、富有创意,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

其中于俊青、杨俊杰的文章分别论述了英国的东方学研究、德国的印度研究,对于东方学与东方文学的学科建设研究都很有开拓性和启发性;韩国学研究专家徐东日的文章、郭雪妮与韩国籍学者闵子合写的文章,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中韩文学关系,发前人所未发,足资读者参考。

朝鲜朝使臣眼中的满族人形象———以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为中心徐东日(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摘要]18世纪上半叶,朝鲜朝士大夫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华夷观”的传统思维模式,客观地肯定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受到这种朝鲜朝“社会总体想象”的影响,金昌业等朝鲜朝的燕行使臣就塑造出了“丑陋”、“悍麑”但又勇武过人的满族人形象。

他们既描述了满族人怪异的体征,凶狠、顽劣的行为,更是凸现了满族人擅长骑射而生存、立国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朝鲜朝使臣;满族人形象;凶顽;怪异;擅长骑射[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043-05金昌业(1658—1721)是朝鲜朝中期的著名学者,其家庭是当时地位最高的名门望族,因而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安东金氏与中国素有渊源,金昌业的曾祖父、父亲、叔父以及长兄都曾以正使的身份出使过中国。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金昌业从小就对中国十分向往。

1712年,金昌业的长兄金昌集以冬至兼谢恩正使的身份赴燕京,金昌业也有幸作为“子弟军官”随行。

在赴华之前,他已经从父兄的谈话以及前辈的《朝天录》和《燕行录》中多少了解了中国的实情。

因此,他是带着对中国的“前理解”去考察中国的。

朝鲜朝使臣所见清代东北盛京--以"燕行录"资料为中心

朝鲜朝使臣所见清代东北盛京--以

Prosperous Scene of Northeast China of Qing Dynasty in the View of Chosen Envoy——Based on the Study of “Yan Journey Record”
作者: 刘铮[1]
作者机构: [1]贵州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铜仁554300
出版物刊名: 东疆学刊
页码: 16-2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期
主题词: 盛京;朝鲜使臣;"燕行录";清代东北
摘要:“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朝使臣赴燕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总录。

他们以“他者”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大量记述了关于盛京地区情况的文字。

通过“燕行录”中关于清朝东北盛京地区的城池建设、军政设置、商业经济、教育及流人文化、饮食和居住民俗等方面的记载,不仅可以了解盛京地区当时的发展状况,还可以了解朝鲜朝使臣面对清朝的心态。

同时,朝鲜使臣对东北盛京地区的观察与思考,可以为我们研究清代东北社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从《朝天录》到《燕行录》,从朝鲜使臣角度一观朝鲜自我认同产生

从《朝天录》到《燕行录》,从朝鲜使臣角度一观朝鲜自我认同产生

从《朝天录》到《燕行录》,从朝鲜使臣角度一观朝鲜自我认同产生朝鲜的建立,与明朝的崛起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在元朝灭亡之后,高丽亲元势力曾经屡次夺取朝堂的话语权,而这种夺权过程往往充满了血腥的杀戮。

然而,"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高丽最终被自己的将领李成桂所覆灭。

此事也成为中朝关系转折的重要节点,在李成桂一系夺权之后,出于对于大明的忌惮以及对内统治的需要,朝鲜一直以"事大至诚"的恭顺态度对待大明。

这种态度,在一开始或许仅仅出于利益考虑,但是随着中原文化在朝鲜的盛行,这种臣服最终由迫不得已变成了心悦诚服。

然而,这种文化认同而渐渐升起的归属感最终因明朝的覆亡而崩塌,在这之后,朝鲜对待中原或者说清朝的态度便一直暧昧不清。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是以宗藩体制为轴,去理解和解释这种态度的转变,甚至以当时发生于明代末年的南汉山之变当做朝鲜仇视清廷的唯一原因。

然而这种解释,却忽视了民族情感以及文化层面上的认同和归属感问题。

今天,我们就以明清两代朝鲜一直持续的朝贡活动作为新的视角,去解读和理解这期间朝鲜对中华文明观感的变动,以及其文化上自我认同的产生。

一、从《朝天录》到《燕行录》《朝天录》与《燕行录》,均是朝鲜朝贡使臣用于记录其在中国所见所闻的记载实录,从其结构上来看,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异,然而前者是记录朝鲜在明朝时期的朝贡见闻,而后者则是清代朝使的记录。

这种名称上的改变,绝不仅仅是朝鲜用于区别中国两个朝代的一种方式,相反,其代指的意义早已有所变动。

"朝天"与"燕行",所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将满清与中华分离的态度。

这从两本记录当中的内容也可略窥得一二。

比如,在朝鲜壬辰倭乱即将平定的最后一年,朝鲜兵曹判书李恒福作为使者前往北京陈情,其曾经在《朝天录》中作赋一首,以表对大名扶危济困、存亡继绝的感激之情:"番邦叩心仰天吁,愿取谗人投有昊。

君王心似光明烛,坐法宫中照四隩。

朝鲜使臣所见的雍正帝——以《燕行录》为中心

朝鲜使臣所见的雍正帝——以《燕行录》为中心

朝鲜使臣所见的雍正帝——以《燕行录》为中心作者:张萌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13期张萌(天津市东学堂教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天津 300131)摘要:朝鲜使臣在《燕行录》中关于雍正帝的记载多有矛盾,既有对“胡皇”的贬低,又夹杂着对雍正帝为政等方面的褒扬和对优待朝鲜的感慨。

这些记载反映了朝鲜使臣对清帝及其治下的清廷、清代社会观感的转变,是清代初期朝鲜使臣在对华观转变过程中留下的特殊记录,体现了朝鲜王朝对华观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燕行录》;雍正帝;中朝关系中图分类号:D82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3-0028-03作为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氏朝鲜作为明清两朝的藩属国,每年都会派出使臣到中国完成谢恩、进贺、陈奏等政治任务,这些使臣多将路上的见闻及观感,以日记、杂记、诗歌等形式记录下来。

在明朝,朝鲜奉行“事大”原则,使臣到中国有“朝天”之称,故此类记录多被称为《朝天录》。

清朝时,使臣受传统儒家华夷观影响,不愿承认清朝为正统,因此也不再称出使中国为“朝天”,而以“燕行”称之,故此类记录被称为《燕行录》。

清代的《燕行录》有别于正式公文,作为使臣的随行记录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描绘,“宛然一部画图,使人览卷默想”[1],阅读者和研究者可从之中窥见许多正史中未曾记载的细节,这些内容是反映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朝关系的重要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如将有清一代的中朝关系作为整体,雍正朝是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的关键时期——由于清初政治、社会的稳定及统治者“以德柔远”的对朝思想,朝鲜王朝的“北伐论”逐渐消弭,至乾隆朝时,“北学论”兴起,而雍正朝正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

同时,由于帝王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层的代表,帝王形象也是朝鲜使臣多有注意的一个方面。

《燕行录》中留下的关于雍正帝的记载,如实反映了朝鲜使臣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复杂态度,其中既有使臣戴着传统华夷观及尊周思想的“有色眼镜”看待清帝及其治下的清廷和清朝社会所得出的不成熟结论,也有因客观事实或特殊经历而不得不发生的心态转变,这种转变正是朝鲜王朝对清观转变的前奏。

朝鲜裴三益使团辽东及京津地区燕行地点考略

朝鲜裴三益使团辽东及京津地区燕行地点考略

朝鲜裴三益使团辽东及京津地区燕行地点考略
陈萌萌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4)6
【摘要】明成祖迁都后,朝鲜至中国贡道由汉阳至义州渡鸭绿江进入中国境内,再由九连城至山海关,向西南经永平府、丰润、通州,直到北京。

于万历十五年出使的朝鲜谢恩使裴三益便沿此贡道出使,其途中所经华表柱、射虎石、孤竹城等地,现存在古迹消亡或古今位置不一等问题:凤凰城是明成化十七年朝鲜入贡特建的驿站,位于凤凰山东南;杨照墓位于明时宁远州前屯卫,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高岭镇杨总兵坟村;望夫台又称姜女坟,为海中巨石,以“化石立海”纪念孟姜女是辽东特色,清代在宁远州西南望夫山上已有形制齐备姜女庙,庙内土丘之上的镌字巨石被称为“望夫石”;孤竹山又名洞山,位置在卢龙县西北;首阳山又名阳山,位置在卢龙县东南,二山并非同一座山脉。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陈萌萌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2.34
【相关文献】
1.由《燕行录》看清初朝鲜士人的华夷观——以李宜显《燕行杂识》为中心
2.朝鲜使臣视角下的明代辽东民俗——以《燕行录》记载为中心
3.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国汉族士人形象——以朝鲜北学派人士的《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4.朝鲜文人李海应燕行诗三维解读
5.朝鲜朝燕行使团中的译官军官与带率子弟等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研究

明代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研究

明代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研究刘春丽【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29)1【摘要】Liaodong wa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for Korean Envoys to pay tribute to Ming Dynasty by land route.When Korean Envoys passed through,both Korean Envoys and Liaodong people grasped the friendly attitudes.However,misunderstandings and unfriendly behaviors occurred occasionally.This article show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Korean Envoys and Liaodong people, which may help u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history of Northeast China and Korean.%明代辽东是朝鲜使臣陆路进贡明朝的必经之路,朝鲜使臣行经辽东过程中,频频接触辽东百姓。

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能秉持友好态度,友好交往是主旋律,但也存在着误读和不友好行为。

对此,梳理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情况,以期有助于中国东北与朝鲜关系史的研究。

同时,对当今的中朝、中韩两国人民间的交往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27-29)【作者】刘春丽【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6【相关文献】1.明代赴朝鲜使臣祁顺与朝鲜名臣徐居正之交往略考r——以《(丙申)皇华集》为中心 [J], 帅倩2.明代朝鲜使臣盘缠开支与辽东社会 [J], 赵毅;张晓明3.明代朝鲜使臣与辽东贸易研究 [J], 刘春丽4.明代辽东官员与朝鲜使臣的交往 [J], 张晓明;陈楠5.明代朝鲜使臣的辽东羁旅诗浅析 [J], 陈幸钰;潘晓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1385 ) 其核心内容围绕编发与加帽。 辽东地 十, , “ 男童不编其发, 十五以下则 区与钦定冠礼相符 剪而 垂 之。 十 五 以 上 则 总 与 项 后, 俱戴帽子 ……” , “卿士、 庶人之子俱待二十后乃冠, 其不求 。女子头饰 “既嫁者束发于顶而加以髺髻, 速成” 。 其制北人结以铁丝, 南人用竹为之, 俱裹以绢 ” “冬月则或以毛皮为之, 名曰暖额, 自额绕髻结于 。 新妇迎亲之际也只戴此种簪 顶后而上横以笄 ” , “ 俗所谓花 子。隆重些即在此基础上“施七宝” 。外套 袖 子“甚 阔 而 无 长 衣, 冠也” 其长裙不施 趱, 短而不误丰饰, 其衣冠靓莊而尤简约之俗如 。辽东女子装饰除具有北方气候及生产方式 此” 特点外, 其配饰、 冠带与中原基本相同。
[ 4] ” 。
十三年( 1589 ) 朝鲜使臣许篈对辽东近边居民服 P294 ) 饰习俗的描写更为具体: [4]( 第七册,
胡妇投边嫁汉儿, 学抾高髻抹膒脂。 金莲未窄红缠札, 犹勒生驹似驴骑。
此诗虽有作者对少数民族妇女的戏谑成分, 但也反映出辽东民族杂居地区民众在服饰上虽总 体从汉制, 但仍有原民族的痕迹。 二、 明代辽东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 以家庭、 亲族、 村镇、 社会结构、 生
[ 4]( “夷蛮” P458 ) 万历二 仍留有 之俗。 第十一册,
十六年( 1598 ) 朝鲜使臣李恒福在广宁东关堡路 , “人寓北已六年 ” , 边遇一妇人, 原居朝鲜社稷洞
[ 4]( “服汉服, 。 P454 ) 万历四 戴朝鲜冠 ” 第八册,
以上资料一方面再现了明代官民冠服具体形 制, 同时也丰富了官方典籍的相关记录。 赵宪观 “辽东、 , 、 “椽吏” 、 “ 察 广宁虽是边郡 ” 其“伫事” 、 “书 知印” 等政府小吏冠带与中央规定的“録事” 吏” 等杂职人员巾制相符, 即“着帽子但以布自前 。而 有 职 官 员 裹之, 垂其 余 于 顶 后, 长 几 半 尺” “俱服团领” 。万历二年( 1574 ) , “受宴于( 辽 赵宪 , “二大人在坐北壁下 ” , 东) 都司” 着圆领红袍。 万历十五年( 1587 ) , 朝鲜使臣裵三益行经辽阳白 塔寺, 见两书生读书于僧房, 其“着冠不带
[ 1] 活礼仪等为重点。 社会民俗一般依靠传袭力量 和推行势力塑造人们内心信仰, 约束其行为意识,
( 第四册, P21 ) 说明辽东庶士在日常生活中亦佩 儒巾。除服饰外, 冠礼也是明代恢复华夏礼仪的 重要内容。 洪武元年 ( 1368) “诏定冠礼, 下及庶
[ 3]( ” , “凡男子年十五至二十, 。 人 皆可冠 ” 志三
[ 3]( ” , “展脚幞头 ” 。 P1643 ) 常服在 尺 志四十三, 束带与衣服补子花样区分等地。命妇服饰在花钗
树数、 钿数、 翟衣重数以及霞帔、 褙子纹样上亦有 差异。 明 代 对 庶 民 穿 戴 也 有 限 制。 洪 武 元 年 ( 1368 ) 定庶民用四带巾。 洪武三年 ( 1370) , “复 。 庶人, , “不许用黄 ” 。 制四方平定巾 ” 不能服冠 又令庶人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 锦绮、 纻丝、 , 绫罗, 止 许 绸、 绢、 素 纱” 首 饰、 钗、 镯不许用金 。“庶人帽, 玉、 珠翠, 止用银” 不得用顶, 帽珠止 ” “令农衣绸、 许水晶、 香木。 洪武十四年 ( 1382) , 纱、 绢、 布, 商贾止衣绢、 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 。 庶士妻女礼服禁用金绣, 亦不得衣绸、 纱” 者, 、 不得用大红 鸦青和黄色, 只能用紫、 绿、 桃红等淡
[ 4]( 中原汉族礼俗为标准, 规范该地妇女德行。 第 P425 ) 五册,
朝鲜使臣柳 出另一景象。万历三十七年 ( 1609 ) , [ 4] ( , 《 》 : 第 九 册, 梦寅 途 经 辽 东 赋 诗 方 言 叹 P409 )
窗前何喧喧, 观状四邻集。 或阅我巾箱, 或指我斗笠。 坦腹而颓胸, 排门环堵立。 群言竟啁啾, 谐笑互酬答。 五音疾如飚, 欲辩吾不及。 ……
成为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下面仅以乡闾民俗、 丧 葬礼俗为代表, 介绍明代辽东社会民俗具体情况。 ( 一) 乡闾民俗 明代统治阶层深知“欲正大纲, 举万目, 使人 [ 3 ] 。 ( 列 传 六 十 七, 伦 明 于 上, 风 俗 厚 于 下” P4747 ) 洪武五年 ( 1372) “诏礼部奏定乡饮礼仪, 命有司与学官率士大夫之老者, 行于学校, 民间里 。“举行乡饮, 社亦行之” 非为饮食。 凡我长幼, 各相劝勉。为臣竭忠, 为子尽孝, 长幼有序, 兄友 弟恭。 内 睦 宗 族, 外 和 乡 里, 无 或 为 坠, 以忝所 [ 3 ] ” ( 志三十二, P1420 ) 同年, 颁庶人相见礼, 生。 “凡乡党序齿, 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 。“民间子孙弟侄甥 幼者先施” 时宴会谒拜之礼, 婿见尊长, 生徒见其师, 奴婢见家长, 久别行四拜
36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 13 卷
“中朝衣冠之制幞(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 头 述 软脚, 名曰雁翅。 其制句曲, 其端横拌之, 而曲处 。明 向上有若举翮奋速之象, 故又名展翅红袍 ” , “自上达下不尚浮大 ” , 代男子戴幞巾, 穿袍衫 过 “距地寸数如一” 。“文官之衣距地一寸” , “武 膝 。 士 人 常 佩 儒 巾, 官之衣距 地 五 寸 ” 又 名“民 字 ” , “盖形如民字故也。 其制或竹节而裹, 巾 以缁 。 官宦所戴方巾“竹节 布; 或糊纸为之, 而着漆 ” 布裹, 形如帽子, 有职者又檐, 自顶后上起高于帽 一寸, 形如立尾, 然无职者止着帽子但以布自前裹 。 官宦袍衫为圆领 之, 垂其余于顶后, 长几半尺 ” , “其长俱至于踝, 大袍, 前后缀以“蟒龙帖裹” 带 ” 。“举人之在监者, 用细条儿 及武学生之参礼于 ” 西, 达者俱服儒巾, 黑圆领。 平民庶士亦可此式 只要避开玄色、 绿色、 紫色等颜色, 以及特殊 袍衫,
一代, 频繁往返辽东驿路上的朝鲜使臣留下许多珍贵记录 , 有关辽东民俗的记载颇为详细 。 本文通过梳理 《燕行录》 中服饰冠带、 乡闾民俗、 丧葬礼俗、 节日祭祀等相关史料, 介绍朝鲜使臣视角下辽东民俗的某些 内容, 从而有利于明代辽东民俗的研究 。 关键词: 朝鲜使臣; 明代; 辽东; 民俗 中图分类号: K29 文献标识码: A 2441 ( 2011 ) 05003505 文章篇号: 1008-
此诗表达了朝鲜使臣行经辽东乡闾, 在语言 被人围观, 指点取笑, 又无法辩白 不通的环境下, 的尴尬处境。同时我们从诗中也看到了辽东民众 的真实写照, 即坦胸露腹, 语疾如风, 谐笑喧闹, 淳 朴自然。 万历十五年( 1587 ) , 朝鲜使团停留辽阳怀远 馆, 把部分礼物留给下人分予小吏、 馆夫、 饭妇等 以作答谢。使团成员从都司府回来, 发现这些人 为争夺礼物引起不小纷争。 朝鲜使臣裵三益云 《唐人遗以礼物争夺不已次简斋感怀韵 》 一首, 抒 发感慨:
[ 2]( ( 1368 ) 二月, 。 朱元璋“诏复衣冠如唐制 ” 卷 P525 ) 明朝对皇帝冕服、 二十六, 后妃冠服、 文武
穿戴有着不可逾越的详细规定。文武官员有四种 服饰, 即朝服、 祭祀、 公服、 常服。朝服与祭服为礼 服, 洪武二十六年 ( 1393 ) 定文武官朝服。 同时规 , 定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梁 数 为 差 ” 官员等级以 “立笔” 折数和“香草 ” 段数为别。 公服在冠上没 , “盘领右衽袍, 有差别 用纻丝或纱罗绢, 袖宽三
第5 期
张晓明: 朝鲜使臣视角下的明代辽东民俗
37
礼, 近别行揖礼。其余亲戚长幼悉依等第, 久别行 [ 3]( , 。 。 ” 志 三 十 二, 两拜礼 近别行揖礼 平交同 P1428 ) 《东还封事 》 赵宪在 中对乡闾民俗记载如下: “辽阳以西多有关羽庙, , “会 庙前闲敞可以会众” 其约中之人相与为礼, 而讲其所听之教, 所教者是 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和睦邻里, 教训子孙, 勤作农 。 通过宣讲 , “高皇帝所定之 桑, 不为非义等事 ” 教故民咸信之, 村巷之间多有列书于墙壁而相与 ” 诵习。 境内守令“集父老而告之, 又令里正执铎 。 政府颁定的社会民俗如“父子 徇路而遍晓之 ” 、 “妇姑娣姒不相 兄弟虽多异爨而不忍分门割户” ” 、 “ 虽贱男贱女相遇于道亦必作揖 ” 勃奚 等汉族 礼俗已成为辽东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 万历五年 ( 1577 ) , 《朝天日记》 : “发盘山到制 金诚一在 中记 胜铺八家。午晌有画贴在壁上。 书曰: 湖广长沙 府有一妇人蔡氏嫁与张文贵为妻。 不肯行孝, 忤 逆公婆, 天谴其则, 万历元年六月十九日罚做黑驴 三日, 三日吃饭, 三日吃草。显化人间。府报都御 ” 史, 都御史赵着令刊别, 传喻天下。 显然这是以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 011 10 , 1 3 ( 5 ) :3 5 - 3 9ຫໍສະໝຸດ 朝鲜使臣视角下的明代辽东民俗
— — —以《 燕行录》 记载为中心 张晓明
( 鞍山师范学院 政史系, 辽宁 鞍山 114007 ) 摘 《辽东志 》 、 《全辽志 》 要: 明代辽东民风、 民情的内容除见于 等地方志书外, 其它著述着墨不多。 有明
《全辽志 》 、 《辽东志》 、 《明实录 》 等传统史料 有关辽东民风、 民情的记载展现明政府重视以文 教礼俗教化边民的政策及效果, 但对辽东“华人 , “人多侨 十七, 高丽、 土著、 归附女直野人十三” 居, 各异好 ” 多元化程度记载较略。 朝鲜半岛与 中国大陆山水相连, 其文化受中国影响颇深。 明 代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密切, 双方贡使不断。 朝鲜 使团自本土前往燕京, 一路“山川、 土产、 人物、 风 ” 《燕行录 》 P353 ) 梳理 俗粲然森列 中。 ( 第九册, 他们途经辽东的史料, 发现有关风俗的内容颇丰。 《燕行录》 根据 中服饰冠带、 乡闾民俗、 丧葬礼俗、 节日祭祀的记述, 介绍辽东民俗在物质、 社会以及 精神方面的具体内容, 阐明辽东以汉族文化为中 心, 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多元化面貌 。 一、 明代辽东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一般包括生产、 交换、 交通、 服饰、 饮 [ 1 ] 食、 居住等方面。 朝鲜使团对辽东民众吃、 穿、 住、 行等生活内容关注较多。 其中服饰冠带既是 “礼” 封建统治者 治的重要内容, 也是百姓生活基 、 “明 本要素。明代十分重视服饰冠带“辨贵贱” [ 2 ] P1076 ) 洪 武 元 年 等威” 的 作 用。 ( 卷 五 十 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