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自然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自然观的一些分析:,“”(《老子》二十五章。
童书业认为:“”lz]天地自然的法则就是“自然”自发地创生与“生命”自然地演化,而道性纯任自然,“道和自然是二而一的关系。
”
天地万物为有机整体,具有整体不可分割性,且有内在的生长节律,人类不能“有为”地将之限定、改造,只能因势利导,
老子自然观的发展:发展: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是对科学自然主义的基本肯定”,道在帝先,否定了神创世界说。
陈鼓应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是道性自然的意思。
这
个观点为庄子学派所继承,对于天地万物发展,从自然的观点加以解释,而扬弃上帝作为的说法。
他们所重视的,乃是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他们推翻了神的创造说与主宰说,这在人类思想
史上,迈进了一大步。
’,间郭沫若也给予充分地肯定:“老子的最大的发明便是取消了殷周以
来的人格神的天之至上权威。
生态环境:老子的自然观中蕴含有预见未来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评论道:“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
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
或者这样说也许更正确,老子当时就发现了一种形势,这种形势虽然表面上完全不同于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形势,但事实上二者却是很相似的。
”老子是两千多年前预见并批判今天文明缺陷的先知。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结果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壤沙摸化,生态环境恶化。
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仍,危及了人类的生存。
当今世界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印证了老子对自然、社会演变过程的预见是恰当的。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故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三十章)老子深知“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企望为人类寻求一条“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五十九章) 。
社会秩序:老子认为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他们都遵循所固有的规律运动。
而道本身的运动规律则是“周行”,“复命”,即循环演化。
“大”“逝”“远”“返”是循环演化过程生生不息的内源枢机,由于二者的作用而推动着自然循环往复,不可穷尽的永恒运作。
万物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在道的循环深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它们亦须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中维系其生存。
在这种对自然界循环演化的体悟中,老子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知悉循环演化是生态系统的和谐之本,秩序之源。
自然哲学:陈鼓应先生就认为老子哲学主导面是一种自然哲学。
但是这种结论其实存在着问题。
首先,就是对自然哲学的概念把握不准。
所谓的自然哲学,我们认为最起码的一点就是它必须以认识宇宙万物为旨归,关注的是宇宙、自然和现实世界的客体属性。
老子虽然提出了宇宙生成论,但这并不能说他是以此为终极目标。
关于这一点后面将具体论述。
西方的古代自然哲学家,如泰勒士把水看成本原;赫拉克利特讲“一切都是火的转换”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
这些自然哲学家均是以认识宇宙间的现象或过程为目的而没有在此基础上去探讨人文(尤其是人的存在)问题。
其次,这种结论还忽视了老子哲学建构的基本方式。
中国古代思想家最大的特点我们认为是既重感性也重理性。
从思维方式来看,这种感性与理性并用的思维是一种理性——直觉思维或者说是思辩——直觉思维。
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周易》即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周易》中的八卦就是来自于自然界中最觉的八种基本物象:
天、地、风、雷、火、泽、水、山。
但经过思想家的积极演绎,这八种事物及其组合则被用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如“泰”卦:“乾下坤上泰:小往大来,吉,亨”这句,《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用阴阳二气交合来解卦,这是符合卦辞的原始物象的,而后由此而用于人事则是作《象》者的理性附会。
《周易》中的其他各卦也是遵循由自然到人事的法则进行阐释。
可见,在理性——直觉思维方式的制约下,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哲学观念大都必得直接从自然中获取并在自然中得到阐释,最后才应用于人文社会。
“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正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形成所走的
二、老子自然观在老子哲学中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说到底,是一种实用主义人生哲学,而老子的自然观,则是对实用主义人生哲学的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状态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说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实用主义人生哲学,我们从帛书本开篇的话可以得到最充分的证明。
帛书本开篇的话是这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老子的这句话,真正理解其精髓,解释出老子的本义的是韩非。
韩非在《解老》中对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德者,内也;得者,外也。
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
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
德者,得身也。
”老子哲学的出发点就是这样对人的全身保性的思考。
老子为什么把全身保性作为他的哲学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呢?这是因为,在老子的时代,由于周王朝的衰败,诸候并争,雄霸叠起,烽烟战火连年不断。
当时,“朝甚芜,仓甚虚,”(16章)“天下生民,出生人死。
生之徒一1一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13章)这是生命状况面对严酷现实的一面。
生命状况面对严酷现实的另一面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20章)“民
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40章)统治者视天下生民如草芥,一方面,他们争霸斗雄使天下生民生命无法保障,另一方面,他们还将天下生民用以维持生命存在依据的物质掠夺了,并且还制定种种苛条戒律,让天下生民生存举步维艰。
芸芸众生的生命状况被置于这种背景之下,老子没有隐迹山林,老子推出了言道德之意的五千言。
五千言中,老子把人及人的生命状态置于宇宙万物的种种关系之中,作了非常冷静的理性思考;他要通过这种思考,为现实人生寻找合理的安身立命之所,要为生命状态寻找符合其自然发展的生存状态。
老子通过对宇宙万物的种种关系静观玄览之后,提出了高度抽象的“道”。
这个“道”,包容天地,涵盖古今,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先天地生,创万物始;这个“道”,无时空的具体规定而又亲临万物,衣养万物,功成身退,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不仅如此,而且还“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9章)与万物混然一体。
老子把道描绘得这样神奇而崇高,就是为了给人类精神预设一个美满的归宿。
老子哲学的这种实用主义特点,下面的引文中更显得充分和突出。
昔之得一(“一”和“道”在老子哲学中是同一的)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2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25章) 执大象(大象:即无象之象,无象之象即大道),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79章)
人与自然和谐之思想
老子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图景。
老子认为万物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大小事物共存共容,
“夫物或行或随,或虚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篡。
”(《老子》二十九章)人与自
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虽然万物有强有弱,但人们对之不能态意践踏,必须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平衡性。
自然万物循环往复地变化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老子》十六章)万物蓬蓬
勃勃地生长,从中折射出其循环往复的道理。
万物纷芸茂盛,最后都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本根。
回到本根叫做由动至静,由动至静叫做复命,这就是自然万物运动的规律。
“天之道”是和谐的、
适中的,调控并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天之道,其犹张弓钦?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老子》七十七章)宇宙万物的规律就像弓弦一
样,通过不断调整达到动态平衡和谐。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圣人要摈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为。
元代吴澄在《道德真经注》中诊释道:“凡过盛必衰,衰则亡之渐也,惟不使之过盛,则可以不衰,而又何于亡?去甚者,欲其常如俭之时;去泰者,欲其常如约之时。
能不过盛,则可以保天下之不亡。
”吴澄把“去甚”、“去泰”提升至“保天下之不亡”的高度。
人类不仅要了解万物的本性,更要尊重它们的本性,与之和谐相处。
懂得万物生长变化的内在规律,是为明智,“知常曰明。
”(《老子》五十五章)“`常’就是定在,就是共相,就是法则,在纷纭变化的现象中能知其共相与法则,才是明。
”〔司懂得自然和谐之理,就认识到永恒,万物就得以生存发展,即“知和日常。
”(《老子》五十五章)自然由自身的力量而生成、演化,具有不可抗拒的自足性,“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五十一章)道化生万物,德使万物得到蓄养,物质构成万物的形态,环境情势使万物得以成长。
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推重德。
道被尊崇,德被推重,并没有外力驱使,而是由于它们自身顺应自然。
万物演化的原因何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老子》三十七章)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指顺应自然、不妄为之意。
“万物将自化”是说万物演化的原因在事物内部,万物具有自发性。
人类尊崇自然,关注自然,必须认识万物的极限,即要“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老子》三十二章)知止就没有危险,反之,随心所欲,不按万物内在规律行事,就会险象环生,“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十六章)人类要摒弃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四十八章)最终达到“无为”,即无有违反自然规律行为的境界。
老子向往的自然是整体与个体相协调的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是个体的自主性和整体的有序性的统一。
期待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遂生命,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是人性的张扬。
当代物理学家卡普拉高度评价以老子为始祖的道家生态思想,“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美的生态智慧。
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闭董光璧也认为:“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
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和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