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一日一练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一日一练
一、汉明帝尊师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
2.翻译句子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译文: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二、东坡诗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⑫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三、李勉①埋金
天宝②中,有书生旅③次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

而不旬日④,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⑤语勉曰:"某⑥家住洪州,将于北都⑦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⑧,余金奉⑨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⑩开封。

书生兄弟赍⑾洪州牒⑿来,而累路⒀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⒁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选自《尚书读录》)
【注释】①李勉:唐朝人。

②天宝:唐玄宗时期的年号。

③旅:寄旅,客居。

④不旬日:没过多长时间。

⑤临绝:临死。

⑥某:指自己,"我"。

⑦北都:今太原。

⑧毕死事:处理后事。

⑨奉:送。

⑩尉:县尉。

此处用作动词,做县尉。

⑾赍(jī):携带。

⑿牒:证件。

⒀累路:沿路。

⒁诘(jié):诘问,追问。

1.选出下列红色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有书生旅次宋州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临绝语勉曰此中人语云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勉许为办事安陵君其许寡人
2.请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故事,并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一点启示。

四、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广笑府》)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⑪遣子入城市肉()()⑫谓子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⑪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⑫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什么道理?
五、强项令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勅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因匿主家(2)流血被面
(3)使宣叩头谢主(4)年七十四,卒于官
2.下面加粗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C.文叔为白衣时 D、妻子对哭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
六、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

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③朝士:朝中官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七、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

臣怪之,问其故。

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

支,调度、支付。

②踣(bó搏):跌倒。

③应候:顺应时令。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岁苦支备()(2)虽有少劳()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4)臣怪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
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八、《蝜蝂传》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
(注)〔蝜蝂(fùbǎn)〕,一种擅长背负东西的小虫。

〔困剧〕疲乏已极。

困,疲乏。

剧,很,非常。

〔因〕因而。

〔辄持取〕辄,总是。

〔苟〕如果。

〔又持取如故〕故,原来的样子。

〔卒〕终于。

〔踬仆(zhìpū)〕跌倒。

〔去〕除去,拿掉。

〔负〕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

〔好(hào)〕喜爱。

〔上高〕爬高。

(以)通“已”,已经。

〔嗜取者〕贪得无厌的人。

嗜,贪,喜好。

〔货〕钱财。

〔厚〕动词,增加。

〔室〕家。

〔怠(dài)〕通“殆”,危险。

〔黜(chù)弃〕罢免不用。

〔迁徙〕这里指贬斥放逐。

〔病〕辱。

〔不艾(y ì)〕不停止。

艾,停止。

〔前之死亡〕前人因贪财而死的。

〔形〕形体。

〔魁然〕高大的样子。

〔名人〕名字叫做“人”。

九、不食嗟来之食[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7)!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 ②食(si):拿饭给人吃.
(3)蒙袂(me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v):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
(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6)从:跟随.谢:表示歉意.
(7)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十、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十一、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十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十三、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十四、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十五、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十六、王冕僧寺夜读
十六、《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十七、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十八、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十九、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二十、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二十一、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二十二、学弈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二十三、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二十四、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
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二十五、管宁割席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二十六、郢书燕说。

【原文】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二十七、子罕弗受玉
【原文】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二十八、工人善琴
【原文】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

偶召木工。

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

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

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

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果良琴也。

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二十九、执竿入城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三十、自相矛盾
【原文】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高考文言文翻译知识清单
一、命题特点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

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

二、方法点拨
1、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4、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三、技巧指津
1、字训义。

文言文的常用词能够解释它的意义,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又等于是考点,要注意实词的特点:一是古今异义,比如孟子中说:“夏则饮水,冬则饮汤”,这个“汤”是热水。

第二点就是一
词多意,实词一个词有多个意思,比如“兵”,在文言文中就不是这个意思,有的时候是士兵,有的时候是兵器,有的时候还指军事,比如兵不厌诈,有的时候还指战争。

虚词数量不多,但是使用频率很高,常用的虚词考纲上都列出了,最重要的就是那十来个,考生在这方面应该有扎实的基础,就是把这些东西掌握的很好。

比如有这么12个虚词:“之”、“其”、“以”、“而”、“乃”、“即”、“因”、“于”、“则”、“故”、“且”、“既”;高考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把这些东西准备好了,自然也就是很镇静的去考试了。

考试的东西是预知的。

2、句贯意。

文言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还有词的词类活用,一般是三种情况:一是名词活用,包括名作动、名作状;二是使动用法。

第三是意动用法。

再就是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现在从全国考题看有两种,一种是断句,所谓“断句”就是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这里断开了。

一种就是翻译,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把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可以有六个字的方法:
替就是换;比如我刚才说的“冬则饮汤”,你要把“汤”换成热水。

:“扩”就是再加一个字,文言字很多东西是加一个字就解决。

比如我刚才说的“兵”,如果是士兵,我就加一个“士”。

第三个字是袭,就是沿袭,不翻译。

第四个字就是“增”,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时候,要增加一些词语,这主要是就省略句而言。

第五个字是“减”,就是有些结构语气虚词比较多,比如取独的“之”和“者”、“也”、“哉”之类的,第六个字是“移”,如果原文是倒装句,应该移动位置。

这是第二个考点。

3、文寻脉
属于分析文章内容,就文言文来说,一般来说应该通过阅读掌握文言文中写了哪些人,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主要人物是谁?这是第一小点,要知道写的何人。

第二个是何事。

文言文都写了他写了哪些实情,主要事情是什么,主要事情的发展是如何得到结局的。

第三这个事情是什么性质的事情。

比如说爱国爱民的,还是徇私舞弊的。

看出人物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4、篇会旨
就一篇文章来说,能够分析归纳它的内容要点,能够分析归纳中心思想作为观点。

四、常见的翻译失误类型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