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导读-黄梅四祖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一、三祖僧璨大师简介

僧璨,又称璨禅师,慧可禅师之弟子。北周武毁佛期间,慧可南来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店前镇)避难,璨禅师从其受法。得法后,隐居于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境内),并往来于司空山、皖公山之间,有十余年。隋大业二年(606年),于皖公山圆寂。后人于此建山谷寺,即今三祖寺。

《楞伽师资记》说三祖“隐化于皖公山,不出文记”,意思是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法语方面的文字记载。但是,自《百丈广录》提到三祖的《信心铭》以来,教界开始把《信心铭》当作是三祖的著作,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对于《信心铭》的作者是不是三祖僧璨,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唐代牛头宗的学人假托而作。但不管怎样,此文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无法抹煞的。

二、《信心铭》题解及内容提要

(一)《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

达磨的《二入四行观》是宗门修行之大纲,把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

三祖的《信心铭》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着重于祖师道的明心见性之道。

此后的六祖《坛经》则在自性观的基础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完成了禅宗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二)题解

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都刻在钟、鼎、塔、古碑上,求长久地保存下来。所以,其内容一般都非常重要。这首长长的诗偈,讲信心的问题,对于修行非常重要,所以称之为信心铭。

一般人都把“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一句当一篇铭文之大旨。我以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才是一诗之大旨。

《信心铭》就是帮助我们竖立信心的。《信心铭》告诉我们,学道人首要竖立正信,其次要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

“信心”有三层含义:

1、信什么?

2、如何信?

3、怎样才算信到位?念念即信即解即观即证。

(三)提纲

《信心铭》是三祖的修行心得体会。

《信心铭》共584字。禅宗强调“圆信”、“圆观”思想,第一次系统而明确的开示。此前,虽然有,但都是零星的。后来的《坛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通俗化、生活化。

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2、起“圆信”(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3、修“圆观”(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4、证“圆果”(法界圆融,事事无碍)。

5、知禅病(略分十一种用功偏差)。

三、《信心铭》随文解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至道】至高无上之道,超越于二边之大道。

【拣择】分别,取舍。

【导读】

一、此四句为全文之大纲,也是宗门观行之大纲。

二、至道何以无难?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道?道在哪里?现前一念道是一种什么状态?如何才能合道?

在第一讲《重新认识禅宗》中,我们对此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

1、什么是道?无为本觉,第一念觉;

2、道在哪里?一切现成,触目是道;

3、如何合道?一念不生,无心合道;

4、如何无心?休去歇去,远离取舍;

5、如何修道?安住当下,直下承当。

一句话总结性回答:一切现成,当下一念无分别即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三、如何是不拣择——对无分别的正确理解

世人提到“无分别”,马上会从与“分别”对立的角度来理解。

实际上,无分别是超越于“分别”与“不分别”之上的,如镜照物,分别进内心不动,不生爱憎。即经上所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六祖说的“分别一切,不生分别想”。

此无分别是建立在空观智的基础上,彻见诸法之虚幻不实,于诸虚幻之法,分别了知而不被其所迷,不生憎爱,内心如如不动。

无分别——1、知空幻(空观智);

2、对假有之差别相了了分明;

3、内心不执着,不憎爱,如如不动。

梦中不知是梦,因迷分别梦境,随境所转,产生爱恶取舍之情,即是造业。

梦中若知是梦,虽对梦境了了分别,但不生怖畏逃避攀求之心,内心不动。

又如演戏,随剧情而动,内心不动。

又如与小儿玩黄叶之游戏,知黄叶非真金,故不生烦恼。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欲得大道现前,只要心中不生逆、顺之念就行了。境缘本无逆顺,因心而有逆顺,逆则生憎,顺则生爱,皆是妄想,并非真实。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知大道非动非静、动静一如,妄生取舍之心,徒然做厌动欣静的工夫,像这样用心,何有了脱之期。

【不如】不自在,不解脱。

【导读】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承上启下,后开列种种以修行面目出现的、能障道行的分别、憎爱、拣择,对于修道人来说,它们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禅病。大体说来,有九种,修道人尤当警惕。

第一种禅病——在外境上作顺逆取舍

于外境缘之逆顺上产生拣择,好顺恶逆,避逆趋顺。

有何过患?

修行的时间、地点、境缘不能充分利用。在日用中功夫不能成片。心中驰求不安,不得自在。

原因何在?

不明白、不谛信“道无逆顺,道遍一切处,一切现成,本自具足,无欠无余”之理,故于外境上妄想生分别、取舍。

如何对治?

于“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之理,生决定见、决定信。

开善道谦和尚悟道因缘。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空忍,有二说,一说无生法忍;一说沉空滞寂的空净之境。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只要心无分别,平等一际,自然“违顺相争”之心病泯然而尽。平怀,平等无分别之心。

【导读】

第二种禅病——执空寂之境为究竟

于空有上起二边见,执着于空寂之境,不能做到动静一如。

有何过患?

落在空寂当中,不得活用。死水不藏龙。黑山鬼窟。枯木禅。

原因何在?

不明白大道超越了空有二边,误以为空寂之境便是道。

如何对治?

归于空有不二之正见,功夫上,针对偏于空寂之静坐,多在日用中磨练自己。

梁山缘观禅师与园头和尚的对话。

婆子烧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