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 黄梅四祖寺
《心王铭、息心铭、信心铭、心铭、悟心铭》原文及译文
《心王铭、息心铭、信心铭、心铭、悟心铭》原文及译文《心王铭》梁·傅大士《心王铭》全称是《傅大士心王铭》,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傅大士(497~569),本名傅翕,字玄风,号善慧。
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
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
一生未曾出家,而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
梁天监十一年,大士十六岁,娶留妙光为妻,生二子。
二十四岁得到天竺僧达摩大师的的指引,发愿精进修道。
在道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享年七十有三。
傅大士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宝志并称“梁代三大士”。
曾作有300多首诗偈颂文来阐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才能最终得到大解脱。
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此或系后人托其名之伪作)《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原文】观心空王,玄妙难测。
无形无相,有大神力。
【译文】观照我们内心的佛性这尊空王,实在是太玄妙、太难以琢磨了。
心王的本体无形无相,但它有大神力,能起无边的妙用。
【原文】能灭千灾,成就万德。
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译文】心王能度一切苦厄,成就万德,乃生万法。
心王的真如体性虽然是空的,却能演化万物。
【原文】观之无形,呼之有声。
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译文】看它虽然无形无相,但呼之却有回应。
为大法传与后世,我今不得已而说之,为你们讲解这个经。
【原文】水中盐味,色里胶青。
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译文】水中的盐溶解在水里,胶青融于颜色里,虽然看不见,却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是绝对存在的,但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证明他们不在,就如同无线单和暗物质一样,虽然看不到形体,但是能够感知到他们的存在。
【原文】心王亦尔,身内居停。
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译文】心王之相也是如此,无形,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存在于体内,面门出入来去,随着外部换环境的变化,反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和行动。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
《信心铭》浅讲(宋智明)禅悟的直指《信心铭》浅讲《信心铭》浅讲净明山人讲智理居士整理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是《信心铭》,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师僧璨大师所著作的。
那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呢?因为这一篇《信心铭》是指导我们修行用功,怎么样才能开悟?怎么样才能成道的整个口诀的内容都在这里面,所以我们要去体会《信心铭》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名为“信心铭”呢?就是说修道的人信很重要。
要相信三宝,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相信正法能够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成就,还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见性成佛,或者说一定能够往生净土,得到花开见佛的成就。
那么这个信心从何而来呢?就是通过听闻佛法,通过观察,通过用功,通过自己的悟性来体会的。
信心是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提高的。
信心很重要,能使自己在用功当中觉得很亲切,很相应,觉得自己的体悟很真实,不是虚假的,或者说不是别人那边听来的,是有自己的体悟,是自己里边证出来的。
由于正确而真实的信心是证出来的,没有证出来的信心是不足够的。
那么这篇《信心铭》,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证这个信心,怎么去证我们的佛性,怎么去而我们的大道。
这样的一个由信至悟一直到证的方法。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我们都要要寻求道.但是道是什么呢?谁都见不到,见到的不是道。
道没有名称,道没有相貌,道没有方所,“道”在哪里?“道”不是一个东西,说是一个东西就不是道,道是说不出来的东西。
那么道呢,真实存在,我们就在道里边。
我们说话,走路,我们修行用功,都要在道里面。
所以说到道,我们只能勉强地形容,“十方圆明”,十方世界都要是道,处处是道,什么地方不是道呢?有的祖师讲,道在大小便的地方,道在一切地方。
道没有选择的,一切都是道的显现。
那么这样的道,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圆满的佛道,一切圣人走过的道,成就的道,我们去修证这个道有没有难处呢?如果你去分别、选择,到外面去找,那么的确是找不到,很难。
如果你能够明白,你的自性,你自己,你的当下就是道!那么讲这个道的时候,不是道的概念和想法,你要悟到,自己体会到。
《信心铭》
《信心铭》——20180108澳洲云阳寺信心铭是哪一位祖师大德写的,知道吗?啊?僧璨。
他是几祖?第几祖的?四祖?三祖还是四祖?我们这里有分好几组嘛,哈哈!我们有时候分几组,有六组的,然后六组的上来我是六组(祖)。
哈哈!三祖。
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二祖慧可,慧可我知道。
敬爱的卢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亲爱的家人,大家好!因为昨天在讲课里面有提到《信心铭》里面的两句,这几个字是很重要,但是因为我讲的时候有几个字是错误,后来学员有找出来,所以为了更正,今天就跟大家做一些《信心铭》的重点的分享。
因为要讲这一系列的话大概至少至少要6个小时。
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现在只是重点的跟大家讲。
《信心铭》是禅宗里面三祖僧璨他写出来的非常珍贵的内容。
很有智慧而且这里面讲的都是有关于实际体悟体证的,以前我正式在讲课的时候有讲过《永嘉大师证道歌》,如果你们没有看过《永嘉大师证道歌》的请赶快找出来看,这个我以前有讲过。
真的是龙飞凤舞啊,生龙活虎啊!禅宗真的不是一般后面所想的:在那里参公案,参话头,不是。
那已经是另外一种禅了,那已经是变了。
真正的禅宗讲的就是体会到佛法的那个核心、精髓;而且体会到法身遍一切处;体会到一切都是。
所以展现出来的就是那一种生龙活虎,大格局大胸襟大气度大气魄。
来我们现在来分享一些《信心铭》里面的重点,让大家可以了解原来这里所讲的跟《道德经》里面所讲的核心都一样啊!核心都一样啊!所以不了解的人才会在那里起见诤:认为我们是佛门,这个《道德经》是佛说的,这个佛门里面不能讲《道德经》。
对《道德经》就有很多的排斥很多的误解。
真的实在非常非常地可惜啊。
我是希望大家能够打开心胸肚量,能够真的虚心来学习,大家是为了了悟真理,了悟真理实相而来,不是要成为宗门宗派的死忠信徒而排斥其他的。
来,我们现在来分享一下。
《信心铭》里面一开始这八个字:至道无难,唯嫌捡择。
你看:至道,就是大道啦。
最伟大的道,包括你要到达彼岸要找到那个最终的目的,你都可以把它称作至道啦!你要到达那个最终的目的,要到达解脱安心自在的那个目的,说实在的没有什么困难啦!这个叫至道无难。
《信心铭》读书笔记_应用文
《信心铭》读书笔记
《信心铭》僧璨大师著。
禅宗又叫印心宗。
信心铭是把信铭在心上,信和心是无二无别。
也就是说一切即是心、心即是一切,而且把心上都不能住。
论云:“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这里所说的不是唯识论里面讲的第六识的唯识无境的无牵无挂、也不是第七识(末那识)的一切唯心造的无牵无挂、是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一切唯心自现世界的无牵无挂,第九识(庵摩罗识)是通达前八识。
其实前五识到第九识是一个心,心不能分开成一块一块的、是一整体的。
不过为了让大家给认识心识的过程当中施设的道名言罢了。
佛法讲的唯心不是唯物主义者们所说的精神方面的问题,而是‘物与心’是不一不异。
比如说:“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这个不是佛法讲的唯心,是属于第六识的层面讲的有生有灭的心识现象,是唯物主义者讲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佛法讲的不是以物为中心的世界、也不是以心为中心的世界,也就是说佛法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范围。
这个唯物和唯心都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现象。
唯物是前五识能感知到的,唯心是前五识无法感知到的。
唯心世界更是奥妙无比的、佛陀是给众生讲解唯心自现的大平等的境界。
物质和心识都是自性里面流出来的,而且不但不能分开物质和心
1 / 2
识的同时物质和心识是多重重叠的的现象。
2 / 2。
僧璨大师最上乘信心铭(D)
所以,八大宗派,其实是共一颗佛心,因为根器的不同,所以依据的经典、发展的过程不同,但是究竟义,大家的本体都是一样的。正因为取舍心太强,我们常常说个性决定命运,学佛的人是智慧决定命运。这一句话很重要的!世间人是个性决定命运,为什么个性决定命运呢?这个个性,江山易移,本性难改,怎么样都改不了,也没有一颗智慧的心,就发展自己的无明、无知,自己不知道,有时候讲话太冲、伤人,自己没有什么觉察。所以,世间人个性决定命运,那么,我们修学佛道的人,是智慧决定命运。所以,我们要知道,心量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所以,如果你现在得到一些委屈,或者是不满,或者是觉得说:“唉!这个世间对我不公平!”注意!这个就是观念,不要这样想法,凡事都有因果,冥冥当中都有一个定数。如果你今天不如意,检讨一下、冷静一下,我们的心健康,生命就会光明;心灵如果有病,我们的前途就会坎坷,甚至连过日子都不知道怎么活下来。所以,有很多人碰到一点挫折就跑去自杀!
所以,我们要了解,如果你能够记取修行的根本——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你所过的日子就不一样,该做的工作要做,不是叫你自私自利的,不是的!因为我们的烦恼,就是因为看法太多了,先生有先生的看法、哥哥有哥哥的看法、妹妹有妹妹的看法,一个团体里面,如果大家不稍微忍辱一下,这个没有一天是安宁的,日子没有一天是安宁的。正因为我们的看法、观念太强大,而且一定要执着这样子我的观念,这个就前面讲的「违」。违背我的,我就起嗔恨心;顺从我的,我就起欢喜心。这个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这是见性大病啊,会变成统一的本性变成分裂,因此圆满的清净自性就没办法开采出来,破坏了这个原本圆满的心态。所以这个「所以不如」,这个「如」就是相应,因为你有了取舍,而生起种种的边见,于是就情生智隔,动到这个执着的念、分别的念,头上安头,禅宗讲的“动念即乖”,与法不相应。
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眠,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本诗中的一些观念对后来的曹洞宗很重要,如「一念万年」所表达的观念是一念不动却又明照。这个观念后来成为宏智正觉默照禅的标记。此一倾向也反映在有关僧璨教诲的另一仅存的文字记录,即舒州刺史独孤及于唐代宗大历六年(西纪七七一年)所撰僧璨大师的《赐谥碑》。碑文要旨在于「寂」「照」同修:「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及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矛盾的是,开悟者才会对此心有信心。三祖僧璨是从澈悟的观点开示寻求真心的修行者,指引我们如何把凡夫的分别心转化为佛的无分别心,如何由有入空、转垢为净。他告诉我们修行时应如何修持、应避免何种心态:心无爱憎,既不该否定烦恼,也不该寻求开悟。修行本身就是目的;只要不存其他目的,终能实现平等心──没有分别,言 语道断,无行可修。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莫逐有缘勿住空
一、至道无难
[信心铭全文]信心铭
[信心铭全文]信心铭信心铭篇1:从《信心铭》与《六祖坛经》看禅宗不二法门《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
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一、绪言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佛教兴盛吗我会回答说:兴盛!说完了之后内心总会悄悄的伤痛。
你看,现在的佛教寺院林立,金碧辉煌,楼阁重重;僧人随处可见,信众忙碌的东拜西求,庙宇整日香云覆盖,佛书更是遍洒大地,量超所需,而著书立说者仍代不乏人。
有谁能说佛教不兴盛呢然而窃思佛教现状,盛况固然不可否认,而弊端亦确实不少,大有功微过大的局势。
信众烧香拜佛,只知求富求贵,而不识因果;僧徒只知住吃寺庙,而不识为僧之本份,唯名利是求,安逸为务;偶有荷担佛教使命者,其弘法也,著书立说,大有再造三藏之心;其事业也,造寺度僧,大有一统佛教之势。
而佛教之内部建设,却信仰淡薄,人才缺乏,道风衰败,组织混乱,教制颓废。
故知“兴盛”只是浮在表面上的现象,佛教正统的原本理念已被人们遗弃在高阁的贝叶黄卷之中。
为了真正继承佛教正统的思想理论,使佛教健康的发展,挖掘佛教各宗派核心的教理教义,亦是时不待人的任务,培养各宗派专业人才更是刻不容缓的使命。
禅宗,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应该说是个长命儿,绵延不绝达千余年之久,现在不是命若悬丝,而是淹淹一息!由于各种迎合世俗需求的禅观问世以来,禅宗的正统被歪曲了,引导人们的不再是明心见性的不二法门,而是搔痒止痛的自创家法。
禅宗的思想理论及其实践方法,虽不比其它宗派之条理化,但也不是繁杂到无章可寻,就笔者的浮浅体验来看,在禅宗还未立宗之前,就有非常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那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
近代有人认为《信心铭》并非三祖僧璨大师所作,那只是研究史学的个别人的管见,是不足为凭的揣测而已。
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不二法门来看,《信心铭》应视为禅宗高建法幢的依据实不为过,就是后来明确了禅宗为“不二法门”的《六祖坛经》,在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上也不能超出其外。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冯学成汉传佛教,历来都是由两种力量汇集而成,一是隐修岩穴的高僧,一是弘化尘世的高僧。
隐修者实修实证,积聚法财,并源源不断地向弘化者输入智慧和力量,从而使道脉不断,佛法日新。
在禅宗史上,三祖之于四祖,龙山之于洞山,大章契如之于清豁、冲煦二禅师等事例不胜枚举。
有的则隐显难分,就得看用什么样的尺度了,如元代的高峰原妙,中本明本师徒二人,说隐似显,说显似隐,真有点隐显不二的风貌,总之都给时人乃至后人极大的教益。
三祖的隐,隐得很彻底,乃至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和赞宁律师的《宋高僧传》中都无专门的记载。
即使从盛唐时北宗净觉禅师所撰的《楞伽师资记》,中唐蜀内保唐宗人所撰的《历代法宝记》和南宗智矩禅师所撰的《宝林传》,直到五代时的《祖堂集》和北宋时的《景德传灯录》,有关三祖的记载仍是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记载最详的《景德传灯录》也仅录有参二祖、接四祖因缘。
其事迹也只有「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隋开皇十二年(五九二),三祖传法于四祖后,曾到岭南罗浮山优游二载,再还司空山,于大业二年(六0六)「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
」既是彻底的隐修高僧,连姓名都不愿示人,要许详考其事不仅白费功夫,而且有违于隐修者的意愿,但隐修本身的崇高,却有无穷的魅力,激励着万千修行者。
三祖大师的事迹既不可详考,但其教化则是无穷的,千四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高僧,在三祖留下的《信心铭》中受益,成就圆满了修行的道业。
《信心铭》文字浅近,稍通文墨的皆可领会其中意趣而获益,因为它是禅宗的无上心法(这里不谈三祖和《信心铭》的悬案),是指导学人实修实证的心地法门和念头功夫,圆融博大,普被三根,不仅可作禅宗的向上接引,而且亦可作为止观法门的重要修观方法,即使是一般初入佛门的人,若勤加背诵体味,亦可强化其觉照能力。
《信心铭》源流述考
《信心铭》源流述考
弘悯
【期刊名称】《佛学研究》
【年(卷),期】1998(000)000
【摘要】《信心铭》在早期禅宗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继承了达磨所
传楞伽禅的基本特色,又融摄了般若三论思想,并受到南方玄学的一定影响,体现了佛学──禅学中国化建设期的鲜明时代特点。
对于《信心铭》在达摩至慧能的禅
宗传承及思想流变中的承启关系,以往论者多有论及。
本文主要侧重从晋宋以来佛学思想发展大势、达磨禅系外的相关人物、著述等角度,考察其创作思想渊源,并辨析了僧璨与江东佛教的关涉,指出《信心铭》的创作,深受江东佛教思想的影响,此特点并未由道信继承发扬,而是在牛头法融的《心铭》中得到了回响。
【总页数】7页(P151-157)
【作者】弘悯
【作者单位】中国宗教学会会刊《大道》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万斯同《石经考》版本源流及馆藏抄本考述 [J], 陈隆予
2.新见李东阳撰宦官墓志铭考述 [J], 李花蕾
3.新见李东阳撰宦官墓志铭考述 [J], 李花蕾
4.《崔諲墓志》《崔垍墓志》《崔氏殇子墓铭并序》志文考释及相关问题考述 [J], 刘儒
5.北宋王尚恭家世及生平考述--以馆藏王尚恭及其夫人席氏墓志铭为例 [J], 盖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讲信心铭
浅讲《信心铭》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0-3-22 22:38:32繁體版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
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
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叫做[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下面,接下来就是【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真正大修行人没有爱跟恨。
意思就是,你莫要,就是不要······只要你的心不要恨,特别的恨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也不要特别的执着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种金钱、物质、假相——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你就会很清楚什么是佛。
接下来【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违顺相争,就是一个人常常觉得别人········违,就是忤逆我,忤逆就会觉得心恨痛苦啊;顺着我就会觉得心恨舒服啊,叫做违顺相争。
一个人常常认为有逆境,或者是顺境,有逆、有顺,[相争],争夺的争,[是为心病],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没办法成佛。
心最大的病,就是争执不下,不肯放下。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正因为取了这个,舍了另外一个,取了那另外一个,又舍了这个,所以[不如]——所以,没有办法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性。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如果你能够放下语言,绝言。
绝虑,就是意识形态。
这些语言文字统统放下,叫做绝言绝虑。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放下语言文字,放下意识形态,那就无处不通了。
从有言进入无言,因为心解脱嘛。
心解脱,就无需要语言了。
所以一个人看到一切境界,心进入无诤的状态,自然解脱,连动到语言都不要。
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你不需要求得什么真心,真心就在烦恼放下的当下。
[唯须息见],你只要放下种种的观念、知见就好。
所以叫做[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你内心里面只要有一点点的是非、动念,[纷然失心],纷,就是纷纷扰扰的纷,失,就是失去本心,你只要动到有是非,要比较一个高下、是非,就失去了本心。
‘信心铭’直解 耕云先生讲述
二、禅的架构
真正禅的架构:
第一是正见:因为任何高级的理性行为,必定是受思想的支配和认识的指导。任何离开思想支配和认识指导的行为,都只是低级的、非理性的行为。而禅的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绝不是盲目的人生,所以它必须具有正见才能离执、断惑,并藉以反映其从容乎中道的行为;而正见的极致,就是见性。
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不二法门的体现,也就是法的现量。
佛法有比量和现量。所谓比量,是理性的认知,是可以用逻辑的方法来理解的。现量则是绝虑忘缘,冷暖自知的法的亲证,而活生生地展示出绝对独立、绝对平等、绝对自由的无上涅槃境界。
禅的绝对的自由,就是生命的究竟解脱。离开解脱,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如何才能获得大解脱的自由呢?这就必须通过顿悟,以恢复到原本解脱的绝对自由。
禅表现在艺术上,固然是既具象又抽象;而表现于文学上的,更是既写实而又超越的。综合地说,不论是禅的文学、禅的艺术和禅的生活,都是既庄严又洒脱的,既存在又超越的。倘使不能超越,无疑将困缚于假像而不能自拔;如果否定存在,也将因脱离现实而沉空守寂,这样就无裨于大众的心灵救济和人文精神的提升了。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 莫存顺逆
前面说过:对于空,有人把它解释成虚无或断灭,实际上它是无尽藏,是存在的共相和实相,是象征著无量、无限的大有。它具备了向上发展,向前创进的无限可能,怎能说空就是没有?这就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的一个例子。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什么叫做‘现前’?就是说要想让真理展现在你的面前,就不可以有所选择,有所顺逆。
禅是什么?禅是‘佛佛唯传本体’的‘本体’,‘师师密付本心’的‘本心’。就本体而言:禅是佛的心印──法印,也是佛法的真血脉、真生命和大法幢。圭夆宗密禅师讲过:禅是佛教的通途。离开了禅的这一特质,就没有真正的佛法,就丧失了佛法的真生命。所谓禅是佛心,教是佛口;教就是经教,经只是佛陀的言教,而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特质,在于佛陀以禅为生命。如果人只有嘴巴而没有心智的话,即跟答录机放音与鹦鹉学语又有什么差别?所以唯有禅才是佛法的真生命、真血脉、真精神,才是不与外道共的特优殊胜的至高无上法门。因此进入禅境,既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不是看几本有关禅的书籍,解几段公案,就算是入禅。因为那些并不是真正的禅,充其量只是口头禅、文字禅罢了。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元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绕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繁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两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毕,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处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三祖僧灿大师最上乘《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要成就圆满的佛道并不困难,就怕你一直在分别、取舍、选择。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地方(湖北)导游基础知识(湖北宗教名胜)【圣才出品】
第四章湖北宗教名胜【考试目的】通过本章考试,考查考生对湖北佛教名胜、道教名胜、基督教名胜和伊斯兰教名胜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讲解各宗教文化对湖北省影响,正确宣讲湖北宗教名胜和宗教文化的能力。
【要点详解】第一节湖北佛教名胜一、武汉城市圈佛教名胜1.四祖寺(熟悉)(1)黄梅四祖寺,古称幽居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
(2)主要景点①古柏;②历史文物;③衣钵塔;④鲁班亭;⑤毗卢塔;⑥传法洞。
(3)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2.古灵泉寺(熟悉)(1)古灵泉寺又名圆通寺、资福寺、西山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位于鄂州西山的青龙、白虎二山之间。
寺中有泉出崖穴间,因文殊像供奉于此,盛传泉中有灵光呈现,故名菩萨泉,又名灵泉,西山寺亦名古灵泉寺。
(2)整座寺院面积为4700平方米,是西山上的主体建筑。
寺内殿堂全是砖木结构,莲花斗拱支架,重檐飞阁,红椽碧瓦,工艺精巧,气势宏伟。
殿中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3.弘化禅寺(熟悉)(1)弘化禅寺位于湖北黄石市铁山区之东方山。
(2)弘化禅寺整体布局缜密,回廊曲折,相互贯通,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等。
寺内有重要的文物祖师舍利塔金塔顶,镇寺之宝为宋初的沉香木祖师像。
(3)弘化禅寺有八景,即:“灵泉锡卓”“仙履日喧”“青松倒插”“白莲频开”“铁牛懒卧”“石船高撑”“禅关月涌”“道洞云亭”,现今留存的只有“禅关月涌”和“灵泉锡卓”二景。
4.武汉四大丛林(掌握)(1)归元寺①归元寺属曹洞宗,又称归元禅寺,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阳城内翠微路上。
②归元禅寺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归元寺之名取佛经“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之语意。
僧璨大师信心铭
2.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欲得大道现前,只要心中不生逆、顺之念就行了。境缘本无逆顺,因心而有逆顺,逆则生憎,顺则生爱,皆是妄想,并非真实。
3.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知大道非动非静、动静一如,妄生取舍之心,徒然做厌动欣静的工夫,象这样用心,何有了脱之期。
4.不如:不自在,不解脱。
12.莫:一作“勿”。
13.能与境:即能与所,二者相对待而立,因妄想而生,其性本空。若能泯其二边,能所双亡,即当下归于真性。
14.偏党:偏私,阿附。
15.系念、昏沉,是用功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差错。系念,即过分执着于所观之境,不知不觉落入二边,产生掉举,违于真性。昏沉,指用功不切,失于所观之境,落于昏睡的状态,亦是修行之大忌。“不好劳神”的“不好”指昏沉,“劳神”指系念。真正的用功是行平等观,远离好恶和选择。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24。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25。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26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14。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15。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27。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28。
明尧老师-《信心铭》导读
“信心”的三层含义: 1、信什么? 2、如何信? 3、怎样信到位?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信解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观行
《信心铭》之纲要 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2、起“圆信”——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3、修“圆观”——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4、证“圆果”——法界圆融,事事无碍。 5、知禅病——略述十一种用功偏差。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第四种禅病:在文字思维知见中寻找大道。
原因:不明白语言思维皆不离二边,而道在二边之外。 要与大道相应,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般若 如大火聚,无你凑泊处”,“说似一物即不中”。
过患:一者在知见思维等生灭心中打转转,定慧等功 夫不能落到实处。二是误以知见为功夫,住在妄想的 “大事了毕”中停滞不前,落入野狐禅,易犯大妄语戒。
福州罗山道闲禅师……岩头全奯(音“豁”) 禅师……石霜庆诸禅师…… “去住不宁时如何?”…… “直须尽却。” “去住不宁时如何?”…… “从他去住,管他作么?” “是谁起灭?”
破庵祖先禅师(师密庵咸杰禅师)…… 首众于灵隐……有道者请益: “胡孙子捉不住时如何?” “用捉他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时无准侍者傍闻大悟。
第三种禅病——妄想通过压制念头的方法来入定。 原因:于有念(动)、无念(止)生二边见,以压制斗争的方 式,消灭妄想,归于无念。不明白念头之有、无,均为生灭法, 均为常住真心之表现,而把暂时的没有粗的妄想之空静之境错 误地看作是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自性、佛性)。 过患:将心变成了战场,身心越来越紧张,妄想愈来愈多,最 后被妄想、焦虑所淹没。 对治:把一切念头都当作是佛的法身、佛的妙用,而以一种广 大无边的包容心,面对它们,接受它们,静观它们,永远作为 一名旁观者。告诉自己“当下即是,切莫多事”。
禅宗祖庭
禅宗祖庭发布日期:2011-09-13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少林寺座落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十三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对面少室山如翠屏端立,背依五乳峰,锦屏山环绕半边。
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南北朝时期,天竺高僧佛陀(又称跋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为跋陀在嵩山敕建少林寺,供给衣食。
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
跋陀在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收徒子数百人,传授小乘佛教。
高足弟子有慧光、道房和僧稠等人。
少林寺第二位高僧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菩提达摩。
达摩为南天竺(古印度)国秀玉王之子,其师般若多罗是古印度的二十七祖。
他得法后,入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凝修壁观,面壁九年。
达摩主张的坐禅壁观,修佛教"大乘空宗"。
达摩被尊为禅宗鼻祖,少林寺也成为禅宗的祖庭。
达摩传法于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僧徒流散。
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
隋朝为巩固王朝统治,大力提倡佛教。
敕令恢复“少林寺”旧名,赐柏谷坞良田百倾,使少林寺成为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庄园,成为北方一大禅寺。
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授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
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
唐代少林寺名僧辈出,有善护、志操、昙宗、明禅、法如、同光等。
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
宋代略有修葺。
宋代理学兴起,佛、道、儒三教合流。
理学家的思想深受禅宗的影响,禅宗及禅宗祖庭少林寺也得到发展。
宋雍熙年问少林寺所藏佛经有9500余卷,少林寺被称为“天下第-名刹”。
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
他创建了钟楼、鼓楼,“兴什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岳,来者如归市”。
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
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 黄梅四祖寺
第三讲:《信心铭》导读一、三祖僧璨大师简介僧璨,又称璨禅师,慧可禅师之弟子。
北周武毁佛期间,慧可南来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店前镇)避难,璨禅师从其受法。
得法后,隐居于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境内),并往来于司空山、皖公山之间,有十余年。
隋大业二年(606年),于皖公山圆寂。
后人于此建山谷寺,即今三祖寺。
《楞伽师资记》说三祖“隐化于皖公山,不出文记”,意思是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法语方面的文字记载。
但是,自《百丈广录》提到三祖的《信心铭》以来,教界开始把《信心铭》当作是三祖的著作,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
对于《信心铭》的作者是不是三祖僧璨,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唐代牛头宗的学人假托而作。
但不管怎样,此文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无法抹煞的。
二、《信心铭》题解及内容提要(一)《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达磨的《二入四行观》是宗门修行之大纲,把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
三祖的《信心铭》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着重于祖师道的明心见性之道。
此后的六祖《坛经》则在自性观的基础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完成了禅宗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二)题解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都刻在钟、鼎、塔、古碑上,求长久地保存下来。
所以,其内容一般都非常重要。
这首长长的诗偈,讲信心的问题,对于修行非常重要,所以称之为信心铭。
一般人都把“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一句当一篇铭文之大旨。
我以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才是一诗之大旨。
《信心铭》就是帮助我们竖立信心的。
《信心铭》告诉我们,学道人首要竖立正信,其次要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
“信心”有三层含义:1、信什么?2、如何信?3、怎样才算信到位?念念即信即解即观即证。
(三)提纲《信心铭》是三祖的修行心得体会。
《信心铭》共584字。
禅宗强调“圆信”、“圆观”思想,第一次系统而明确的开示。
此前,虽然有,但都是零星的。
后来的《坛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通俗化、生活化。
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读《马祖四家语录导读》心得体会
读《马祖四家语录导读》心得体会
黄梅四祖寺作为禅宗祖庭,除了日常坐香和集中的禅七法会之外,也会在每年面向大众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禅宗历史以及祖师语录和公案的学习是其中的基础和重点。
重向大家介绍了学习祖师语录对于汉传佛教的发展以及寺院修行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由净慧长老所倡导的“生活禅”理念,既是对祖师禅的延续、也是新时代下对祖师禅新的诠释,通过对于祖师语录的学习,也能够帮助我们真正地理解和落实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将个人修学落地生根。
寻访古塔之黄梅四祖寺毗卢塔
寻访古塔之黄梅四祖寺毗卢塔黄梅四祖正觉寺为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弘法道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号称中国禅林之始。
寺院位于黄梅西北双峰山中,古也曾叫做幽居寺、正觉寺和双峰寺。
据载,唐武德七年,已得三祖衣钵相传的道信禅师受蕲州道俗之邀前去传法,至双峰山下,道信见此处'有好泉石,即住终志’,蕲州道俗为他'造寺,依然山行’。
其后道信进入双峰山,'再敞禅门’传法三十多年,广聚僧众五百余人,始开寺院盛境。
黄梅四祖寺俯瞰黄梅四祖寺牌楼黄梅四祖寺古柏道信禅师圆寂于山中事先建好的毗卢塔中,第二年,塔门自开,肉身不朽,众迎真身回寺供奉。
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曰“慈云”。
此后经历代高僧驻锡,四祖寺香火延绵不绝。
至明正德年间,四祖真身举手至顶,吐火自焚,得无数舍利,寺院建筑也早焚毁,当然这应该是个传说。
虽清咸丰、光绪年间都有重修,但仍被战火毁弃,幸存的三间祖师殿也在文革间荡然无迹。
今只见古柏一株,伴随毗卢塔延续着寺院的历史。
黄梅四祖寺毗卢塔黄梅四祖寺毗卢塔黄梅四祖寺毗卢塔黄梅四祖寺毗卢塔黄梅四祖寺毗卢塔黄梅四祖寺毗卢塔又称慈云塔、真身塔,位于四祖寺西侧双峰山西岭岗上,由四祖寺广场'慈云之塔’牌坊沿台阶拾级而上,约不足五百米便可到达塔前。
塔建于唐永徽二年,距今已有1361年历史了。
据载,四祖道信禅师传衣钵给弘忍禅师后,第二年便亲授五祖弘忍禅师营造墓塔,并圆寂在此塔之中,这也是中国禅宗祖师第一墓塔。
四祖寺毗卢塔为一座单层方形亭阁式仿木砖塔,底部面阔10米,进深9.5米,通高11.34米。
塔建于方石铺就的台基之上,底部为高大的砖石砌筑双层须弥座,塔身青砖砌筑,南面白灰饰面,南、东、西三面设券门,均可进入塔室。
券门外多砖雕装饰,正南券门上部雕抽象坐佛形象。
上部重檐,仿木砖雕檐椽、斗拱,上檐下亦三面设龛门,下檐口下有砖雕花纹装饰。
顶部四脊封檐,上置覆莲宝珠刹。
塔身檐口砖雕装饰下方,各面对称嵌砖雕塔身铭文,分别为'迦毗罗城□生塔’、'摩迦罗国证道塔’、'迦尸国转佛法之轮塔’、'舍卫国现神通塔’、'□□城中思念塔’、'□□□城度□塔’、'□□□□□□□’、'□舍城□化度塔’,多数已字迹不清,据说是代表释迦牟尼佛一生八个最重要的地方和有意义的事件,也称'八相’或'八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不明白见闻觉知当体即空。 如何对治?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无心即
是。 黄檗禅师开示“莫离见闻觉知觅道”。 泐潭文准禅师超度悟侍者。 大慧宗杲禅师答“作么生是不疼底?”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 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 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 不如。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欲得大道现前,只要心中不生逆、顺之念 就行了。境缘本无逆顺,因心而有逆顺,逆则生憎,顺则生爱,皆是妄 想,并非真实。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知大道非动非静、动静一如,妄生取舍 之心,徒然做厌动欣静的工夫,像这样用心,何有了脱之期。
将“用”和“体”又对立起来,执着于一念不生之体(一),如:常住 真心,是一(如水);生灭之见闻觉知是二(如波),常住真心与生灭 之见闻觉知的关系是,即见闻觉知又离见闻觉知,不一不二(波不离 水,水不离波,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于这二者当中,执着于离见闻 觉知(波外觅水)。
有何过患? 无论是在二边之中取一舍一,还是在一异中执着于一,心都会变成 战场,纷然不安。 原因何在? 不明白佛法是不二法门,既包含了二,同时又超越了二,最后边一 和二的分别都超越了。 如何对治? 二见不住,一心不生。 船子和尚开示夹山“藏身处没踪迹,无踪迹处莫藏身”。 赵州“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即走过”。朗月当空时如何?犹是阶 下汉。如何是阶上汉?月落后相见。 四祖见牛头法融时,于禅座上书“佛”字。 障蔽魔王,领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忽一日得 见。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觅汝起处不得。”齐曰:“我 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 南泉见庄主。 地神见洞山。 国师勘验大耳三藏。
三、《信心铭》随文解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至道】至高无上之道,超越于二边之大道。 【拣择】分别,取舍。
【导读】 一、此四句为全文之大纲,也是宗门观行之大纲。 二、至道何以无难?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道?道在哪里?现前一念道是一种什么状态?如何才能合
【不如】不自在,不解脱。
【导读】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承上启下,后开列种种以修行面目出现
的、能障道行的分别、憎爱、拣择,对于修道人来说,它们就是我们应 当注意的禅病。大体说来,有九种,修道人尤当警惕。
第一种禅病——在外境上作顺逆取舍 于外境缘之逆顺上产生拣择,好顺恶逆,避逆趋顺。 有何过患? 修行的时间、地点、境缘不能充分利用。在日用中功夫不能成片。 心中驰求不安,不得自在。 原因何在? 不明白、不谛信“道无逆顺,道遍一切处,一切现成,本自具足, 无欠无余”之理,故于外境上妄想生分别、取舍。 如何对治? 于“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之理,生决定 见、决定信。 开善道谦和尚悟道因缘。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拨除万有而求空理,反而被有所淹没。执 着于一念不生的空境,反而不能契入万法当体即空的空理。这是一种断 灭空,不是真正的空理。遣,排除。没,淹没。从,追求。背,远离。
【导读】 第三种禅病——妄想通过压制念头的方法来入定 于有念(动)、无念(止)生二边见,以压制斗争的方式,消灭妄
想,归于无念。 有何过患? 将心变成了战场,身心越来越紧张,妄想愈来愈多,最后被妄想、
二、《信心铭》题解及内容提要
(一)《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 达磨的《二入四行观》是宗门修行之大纲,把解脱道、菩萨道、祖 师道融为一体。 三祖的《信心铭》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着重于祖师 道的明心见性之道。 此后的六祖《坛经》则在自性观的基础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 一起,完成了禅宗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二)题解 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都刻在钟、鼎、塔、古碑上,求 长久地保存下来。所以,其内容一般都非常重要。这首长长的诗偈,讲 信心的问题,对于修行非常重要,所以称之为信心铭。 一般人都把“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一句当一篇铭文之大旨。我 以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才是一诗之大旨。 《信心铭》就是帮助我们竖立信心的。《信心铭》告诉我们,学道 人首要竖立正信,其次要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 “信心”有三层含义: 1、信什么? 2、如何信? 3、怎样才算信到位?念念即信即解即观即证。 (三)提纲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是与非,善与恶,染与净,生死与涅槃, 烦恼与菩提,凡与圣,佛与众生,等等二边知见,都是由一念妄动而建 立起来的,其一念未生之前的清净本心并没有这些二边分别。二边分别 之见固然不能执着,一念未生之前的清净本心同样亦不可执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如果做到不起心动念,远离二边取舍,那 么,一切法都是佛法,随处解脱,并无过咎。过咎起于一念妄心,非万 法自有过咎也。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空忍,有二说,一说无生法忍;一说沉空 滞寂的空净之境。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只要心无分别,平等一际,自然“违顺相 争”之心病泯然而尽。平怀,平等无分别之心。
【导读】 第二种禅病——执空寂之境为究竟 于空有上起二边见,执着于空寂之境,不能做到动静一如。 有何过患? 落在空寂当中,不得活用。死水不藏龙。黑山鬼窟。枯木禅。 原因何在? 不明白大道超越了空有二边,误以为空寂之境便是道。 如何对治? 归于空有不二之正见,功夫上,针对偏于空寂之静坐,多在日用中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念头正当生起时,即时回光返照,念头便 当下消失,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种对待念头的方法,胜过 压制念头、令念头不起的二边做法。前空,据真歇和尚《拈古》所 讲,“前空”与“当体空”相对而言,指未起一念之空,背境观空之 空,亦即顽空、死空。当体空是指不待背境而观空,不待灭念而后空, 万法当体即空,所谓“见色即见心”,即有即空。
《楞伽师资记》说三祖“隐化于皖公山,不出文记”,意思是说没 有留下任何关于法语方面的文字记载。但是,自《百丈广录》提到三祖 的《信心铭》以来,教界开始把《信心铭》当作是三祖的著作,且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对于《信心铭》的作者是不是三祖僧璨,目前学 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唐代牛头宗的学人假托而作。但不管怎样,此 文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无法抹煞的。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远离二边分别之咎,即 是无法,无法乃真佛法;心中不生二边之取舍,即是无心,无心才是真 佛心。
【导读】 第六种禅病——在二边之见上分别取舍执着 修行人执着于二边之见,概而言之,有两重: 一是于是非之二边中执着于所认为的是,如动静之中执着于静,凡
圣中执着于圣,染净中执着于净,生死涅槃中执着于涅槃,等等。 二是于“二边分别之用”(二)和“如如不动之体”(一)之中,
《信心铭》是三祖的修行心得体会。
《信心铭》共584字。禅宗强调“圆信”、“圆观”思想,第一次 系统而明确的开示。此前,虽然有,但都是零星的。后来的《坛经》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通俗化、生活化。
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2、起“圆信”(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3、修“圆观”(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4、证“圆果”(法界圆融,事事无碍)。 5、知禅病(略分十一种用功偏差)。
焦虑所淹没。 原因何在? 不明白念头之有、无,均为生灭法,均为常住真心之表现,而把暂
时的没有粗的妄想之空静之境错误地看作是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自
性、佛性)。 如何对治? 把一切念头都当作是佛的法身、佛的妙用,而以一种广大无边的包
容心,面对它们,接受它们,静观它们,永远作为一名旁观者。告诉自 己“当下即是,切莫多事”。
歇即菩提。 三、如何是不拣择——对无分别的正确理解 世人提到“无分别”,马上会从与“分别”对立的角度来理解。 实际上,无分别是超越于“分别”与“不分别”之上的,如镜照
物,分别进内心不动,不生爱憎。即经上所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 一义而不动”,六祖说的“分别一切,不生分别想”。
此无分别是建立在空观智的基础上,彻见诸法之虚幻不实,于诸虚 幻之法,分别了知而不被其所迷,不生憎爱,内心如如不动。
道? 在第一讲《重新认识禅宗》中,我们对此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 1、什么是道?无为本觉,第一念觉; 2、道在哪里?一切现成,触目是道; 3、如何合道?一念不生,无心合道; 4、如何无心?休去歇去,远离取舍; 5、如何修道?安住当下,直下承当。 一句话总结性回答:一切现成,当下一念无分别即是。狂心顿歇,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一念不生之心境之所以会纷纷冒出很多的 念头,就是因为二边分别取舍之心在作怪。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用刻意去追求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你 只须做到不起心动念,归于无心就可以了。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 根才动被云遮”。
【导读】 第五种禅病——妄想离见闻觉知寻找真空 执灭绝空为真空,妄想在念头和见闻觉知之外寻找真空。 有何过患? 离念觅心、离见闻觉知觅心,或者徒劳自疲,或者无下手处,或者
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一、三祖僧璨大师简介
僧璨,又称璨禅师,慧可禅师之弟子。北周武毁佛期间,慧可南来 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店前镇)避难,璨禅师从其受法。得法后,隐居于 皖公山(今6年),于皖公山圆寂。后人于此建山谷寺,即今 三祖寺。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 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的时候,随时反 观,“那个见闻觉知的是谁?”或者面对见闻觉知,不生心动念,不去
进一步取舍,即可与大道相应。反之,如果不能回光反照,只是在分别 意识中打转,即落入生死,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坛经》中有“随 照枉迁流”一语,大意与此相当。意思是说,执着于假法,随见闻觉知 而转,不能返照,就会迷失自性。
赵州和尚的“定与不定”。二龙争珠时如何?老僧只管看。 无准师范禅师悟道因缘“胡孙子抓不住时如何?” 罗山道闲禅师“去住不宁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