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时期三孔玉钺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渚文化时期三孔玉钺鉴赏
倪建华
关键词
良渚文化玉器玉钺鱼鸟纹饰良渚文字
内容提要
良渚文化玉器中作为王权的代表三孔玉钺是首次面世,该藏品以前所未见的大尺寸见长,做工十分精良,更可贵的是首次见到刻有鱼鸟纹饰和十分成熟的文字,良渚文字的面世把我国文字的起源提前了至少一千多年,是一件难得的孤品,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藏品简介
新近觅得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三孔玉钺,尺寸最大处为290*130*16,重量1300克,见以下照片:
1、正面:
2、反面:
玉钺的正面的鱼鸟纹饰和文字,见以下照片
这个玉钺整体品相十分完整,没有任何缺陷,沁色自然,刃口看上去十分锋利,转角处圆角毫发无损,如此完美的品相极为少见.
根据该藏品的尺寸,我们用计算机CAD描述全部的尺寸如下图:
根据测量出来的尺寸,如果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制该藏品可以与原样媲美,由此可见四五千年之前先民的玉器制作技术已经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
对于此件的命名亦颇费周折,从图形来看,应该是玉刀或者玉斧之类,红山文化或者说齐家文化曾经出土一件三孔玉刀
如下图片:
该玉刀尺寸为180*79*7mm.孔径为5mm,材料是岫玉无疑,是否为礼器,说不好,陋见还是一件礼器而不是实用的玉刀,对于本人的藏品而言,有纹饰有文字,应该是一件非常高贵的礼
器—权杖,属于王权的象征,本文在此命名为三孔玉钺。
二、良渚文化玉钺的相关资料介绍
良渚文化时期有不少的玉琮、玉璧和玉钺出土,对于良渚文化玉器的表述较为统一的观点如下:
良渚文化是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东北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
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1959年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抵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
良渚文化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次胎黑土陶为主要特征,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玉钺作为皇权的象征在良渚文化时期由从早期的石斧逐渐演变而成⑴,在本藏品发现之前现有的玉钺都是以单孔为主,尺寸一般都在20厘米以内,少见附有纹饰的玉钺,纹饰就发现的也都是是兽纹或神人兽面纹饰⑵,作为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特征通常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玉料多来源本地,部分为软玉;其二,大型玉器多为与宗教、祭祀和象征财富有关。
装饰玉器多为小件,缺少生产玉工具;其三,礼器玉器工艺考究,雕琢精细,打磨圆滑,出土玉器常出现“包浆壳”,也称“玻璃光”;其四,玉器纹饰多为剔地浅浮雕和阴线刻,刻线呈细弧线和楔形,显然是用坚硬的器具刻划而成;其五,兽面纹、神人兽面纹饰尤其特殊,纹饰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很注重对称美;其六,玉璧多为素面,雕琢粗糙。
细化分析如下:真正的优质良渚古玉,质地细密坚韧,玉器表面多泛出宝石光辉,晶
莹光泽。
触之手感光滑,与人工上蜡和机器打磨的光泽不同。
玉色以黄绿为基调,少量为谈赭红色。
出土的玉璧、环等器面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绿色的盘状条斑,颜色驳杂,质地并不纯净。
在工艺上有粗放和细致两种。
制作精致的玉璧,表面光洁,轮廓线挺拔,转折圆润,并且很少见到碾钻的痕迹;粗放型玉璧则厚薄不匀,边缘磨损,有明显的切割、旋钻擦痕。
鉴定良渚玉器最主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艺。
良渚文化玉器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十分娴熟,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细如发丝的线纹,显出短线切割连缀的痕迹,跳刀贯通,极为清密严整。
此外,抛光工艺讲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点。
良渚古玉器表面平整光洁,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长久搓磨的痕迹。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玉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
良渚玉器以体大为特征,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几乎达到了望尘莫及的地步。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又有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三、对本藏品的特征描述和探讨:
以上资料介绍对照本藏品进行对比检验,明显都十分吻合每个细节特征,本藏品的面世年代和地点不详, 此物土葬味至今还很浓郁,经过盘玩玉质开始透明尤其是刃口部分已经基本通透,玉钺中上部位,可见血沁多处,表面玻璃光的包浆壳随处可见;纹饰文字沟底包浆壳的玻璃光一览无余,特别要提到的是玉钺表面的那种光洁简直是无与伦比,几乎属于镜面状态,用现在的抛光技术来解释当时的抛光工艺也感到是匪夷所思,之所以表面有如此多的玻璃光估计就是表面处理的结果,现在对玉钺表面吹一口气马上就会出现无数的小露珠,就像对玻璃哈气一样.如此大规格的三孔玉钺,表面处理如此的地道,在四五千年前能做到如此高级的水平实属不易,也只有当时的权贵,部落的王者才有此能力制备如此重器.
以下就器型、纹饰和文字进行分析:
1、纹饰:
良渚玉器所出现的纹饰基本都是兽纹或神人兽纹为主,以阴刻线或浅浮雕为主出现在玉琮和玉钺上,这个玉钺的纹饰是鱼鸟纹,尺寸长80mm,高20mm,共四条鱼和六只鸟,鱼身呈S型排列,六只鸟分别对称布置站立在上下左右,其中左右两只鸟只仅以鸟头显示,雕琢工艺和其他纹饰完全相同,鱼身宽度在 3.5-4mm,其中刻有直线4-5条,鱼尾以夸张的形式出现,宽度6mm,刻有6条直线,鸟纹和鱼身还刻有涡旋纹,直径不超过3.5mm,至今无人能破解当时的雕琢工具究竟是用何物制成,辨别涡旋纹和直线纹的数量需要用放大镜才能够辨别,试想当时还没有放大镜这样的工具,却能刻画出如此精美的线条,实在令人惊叹不已!这种鱼鸟纹饰的出现和神人兽纹相比哪个更早还没有结论,估计需要物理检测进行比对后做断代测试后才能分晓,这种鱼鸟纹饰体现了当时的渔耕生活,更贴近当时的生活场景,持有者应该是部落的首领,握有部落的全部权力,玉钺作为一种权杖代表着王权的至高无上地位;
2、器型和表面处理
本玉钺是三孔石斧演变过来的,良渚文化已经出土的尚未见到,如此大的面积和重量也是首次发现,重量达1300克,是玉斧也好玉钺也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过比此物更大的玉钺出现。
特别要提到的是玉钺的表面处理,用现在的工艺来进行表面处理难度也是非常高的,当时没有氧化铁红抛光粉,也没有三氧化二铬的超细抛光材料,单一理解用解玉砂进行抛光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精度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采用兽皮不惜功夫的打磨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表面,我们在4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几条划痕,这种现象我们在做金相试样中就能看到由于三氧化二铬在绒布盘上旋转抛光的时候因为不小心有微尘掺入而产生的瑕疵,试想在四五千年之前先人在制作这个玉钺中所付出的劳动是何等的艰辛!
3、文字
玉钺上共有两项文字,左右各四个,文字结构类似于甲骨文或者是金文,字形十分成熟,笔捺都几乎很清晰,左边的四个文字拟为“今生为用”,右边的四个字第一个是玉,第二个是象形文字钺,第三第四个尚未能破译。
见下图:
初步的理解为这个玉钺是:一个权杖,是某位部族王对该玉钺拥有终身的权力,掌控着
部落的兵权统治着全部落的人的含义,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就现有的考古发现而言,当属殷墟甲骨文,距今有3500年,良渚文化时期在2013年7月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石钺上发现了一些原始刻画符号,至今还不能确认是不是可以推断为文字,学术界尚有争议: ” 2013年7月9日,平湖市博物馆馆长杨根文表示,相关专家就这些原始文字进行学术分析,称其的确为迄今
为止,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
“根据多位专家的讨论得出,这些原始文字是否为甲骨文的
前身还有待商榷,但也可能说明,文字的起源是多样化的。
”作为中国目前最早的文字之一,它在中国文字史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如今该玉钺的面世彻底解决了文字起源:说明中国文字起源应该早于殷墟甲骨文,甲骨文并非最早的文字,这样的话,可以认为良渚文字是早于殷墟甲骨文的文字,因此可以下这样的结论:至少到目前为止,良渚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中国的可解读的文字起源在4000 -5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良渚文化、良渚文字以及有关良渚时期的历史在短短的几百年里突然消失了,留给我们的悬念是无穷无尽的,有待于我们对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能对良渚先民的历史变迁有个更加清晰的历史认识。
四、结语
这件良渚文化玉器透露出了以下信息:
1、在良渚文化时期早已经产生了文字,中国的文字起源不仅仅是在中原,起码在太湖流
域在四五千前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十分成熟的类似甲骨文的文字,良渚文字的面世把我国文字的起源提前了一千多年;
2、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的渔耕时代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玉器制作技术,其表面处理精细
的程度是后来的玉器制作技术只能望其项背的;
3、从石斧到玉钺到玉琮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逐步升华,体现了玉器制作技术的升级和
王权的规格高低;
4、本藏品是一件极其难得的一件孤品,它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都是其他良渚玉器无
法与之比拟的,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2015.4.
参考文献:
1、“良渚文化的玉钺和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的来源” 孙志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2014-08-19 山东省博物馆网站
2、“玉钺:古代王权的象征”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2014年01月06日 11:09 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