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罗生门》与哲学真理观问题
罗生门读书人性与道德的多重选择
![罗生门读书人性与道德的多重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0459794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b.png)
罗生门读书人性与道德的多重选择《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废弃的大门旁的一桩凶杀案。
这个故事以其复杂的情节和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罗生门中读书人在面对人性与道德的多重选择时的困境和抉择。
故事发生在暴风雨中,一对情侣行经罗生门附近时发现了一个被杀害的武士。
当时,只有一个名叫木村的侍从站在现场。
作为一个读书人,木村被认为是充满智慧和见识的,因此他被当成了嫌犯。
然而,在审判中,他提出了几个证据,使情况变得扑朔迷离。
这些证据包括武士的刀、木村的刀、以及一位少女的证词。
通过这些证据,木村指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凶手。
面对这个无解的悬案,木村作为一个读书人面临了巨大的道德和人性的选择。
首先,他可以隐瞒真相,将疑点指向其他人,保全自己的清白。
这种选择可能会满足他的自私欲望,但却违背了他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拥有的良知和正直。
倘若他选择隐瞒真相,他将成为逃避责任、欺骗社会的罪人,这种行为与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所秉持的道德观相悖。
另一方面,他也可以选择认罪,并承认自己是凶手。
这样的选择将展示出他作为读书人的勇气和坦荡。
他为了捍卫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和自由。
这种选择体现了个体的崇高,但同时也对整个社会构成了威胁。
放纵罪犯的选择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暴力和混乱,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没有提供明确的结论,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他通过描写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展示了读书人在面对道德与人性选择时的困境和无奈。
这也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罗生门》的意义在于揭示人性本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故事中的人物虽然都是读书人,但却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包括谎言、诬陷、自残等。
这种多重选择使人们疑问人性的真实和纯洁。
而作为读书人,他们在面对这一切时更加承担着道德和伦理的责任。
此外,罗生门也反映了社会压力对个体的影响。
在这个故事中,读书人为了生存和社会地位不惜抛弃了道德底线。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ab9f34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16.png)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以描写一起充满谜团的凶杀案为背景,通过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真理、善恶以及自我意识的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凶杀案中的几个角色,表达了对真理和主观性的疑问。
故事中,凶案的目击者、凶手和被害者都提供了不同的陈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利益。
这使得读者不得不面临着多重版本的真相,思考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
故事以真相的模糊性和相对性如同罗生门的形象,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真理是多样而模糊的。
其次,小说中探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善恶和道德观念。
凶杀案发生后,社会对凶手的道德惩罚和谴责呼之欲出。
但是,故事中的凶手并非无辜之人,而是因为生存压力和绝望之下做出的极端选择。
这引发了对于行为的评判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思考。
小说暗示了道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受到环境和个人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道德的探讨要基于更为细致的思考和了解。
此外,小说揭示了自我意识的问题。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以寻求自由和幸福。
但最终,他们都陷入了自己内心的困境中。
故事中的凶手和目击者都深受内疚和恶梦的折磨,无法摆脱自己的过去。
这表明个体在追求自由和解脱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内在的冲突和困惑。
小说暗示了自我意识的模糊性和受限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综上所述,《罗生门》通过揭示凶杀案背后的人性和真相的复杂性,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真实性和主观性的疑问,道德和善恶观念的探讨,以及自我意识的困境和限制。
作为读者,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思考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启示。
只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综上所述,《罗生门》通过揭示凶杀案背后的人性和真相的复杂性,引发了对于真实性和主观性、道德和善恶观念、自我意识的问题的深入思考。
影视赏析———罗生门PPT学习教案精选全文
![影视赏析———罗生门PPT学习教案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5601d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3.png)
第7页/共13页
三、《罗生门》—— 经典赏析
(一)哲学主题: 1、人性的虚伪:描绘人的利己心和虚伪; 2、怀疑论哲学:关于客观真理、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
第8页/共13页
三、《罗生门》——经典赏析
会计学
1
影视赏析———罗生门
主要内容
影片基本情况
2页/共13页
一、影片基本情况介绍
片 名:《罗生门》 出品时间:1950年制片地区:日本 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导 演:黑泽明 编 剧 :黑泽明,乔木忠 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
第4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 黑泽明
《七武士》(1954)
《乱》(1985)
第5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黑泽明
1990年,在第6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被誉为:“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黑泽明(1910~1998)
第6页/共13页
问题二:为什么黑泽明被誉为“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第3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 黑泽明
(一)代表作品:《姿三四郎》(1943)、《罗生门》(1950)、《七武士》(1954)、《蜘蛛巢城》(1957)、《德尔苏·乌扎拉》(1974)、《乱》(1985)、《梦》(1990)。 《罗生门》获得 : 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金狮奖 195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第12页/共1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3页/共13页
第11页/共13页
四、课后思考与拓展
(一)《罗生门》这部电影的结构思想内涵是什么?(二)举例说明《罗生门》的镜头特点 。(三)对黑泽明编导评价“他的改编原则是使舞台的固定空间适应银幕空间”,请问你如何理解?(四)《罗生门》中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它起什么作用。(五)为什么说黑泽明是“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罗生门》中的主观真理——价值观形成课堂方案
![《罗生门》中的主观真理——价值观形成课堂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2b865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8.png)
《罗生门》中的主观真理——价值观形成课堂方案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中所展现的主观真理,并将其与价值观形成课堂方案进行结合。
《罗生门》是一部表达了深刻人性哲思的作品,引发了读者对真相、道德和主观性的思考。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行为,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他们形成独立价值观的能力。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罗生门》的故事情节,并解释主要角色对于真相和主观性的态度。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主观真理在《罗生门》中的体现,探讨不同角色对于同一事件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形成课堂方案,包括目标设定、活动设计以及学习评估和反思方法。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罗生门》中所呈现的人性哲思,探讨主观真理对故事发展和人物行为的影响。
通过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我们希望帮助学生理解主观性的存在以及不同价值观对于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
同时,通过反思和讨论,培养学生形成独立价值观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多元化的意见和观点。
这样更清晰准确地描述了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正文:罗生门是一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平安时代末期的村庄中的一起凶杀案。
在这个故事中,芥川通过描绘多个人物不同版本的事件来探讨主观真理的概念。
首先,这个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真相感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罗生门中有三个关键角色:被谋杀者、妻子和盗贼。
每个角色都对事件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回忆。
他们基于自己的利益、恐惧和价值观来塑造事件的真相,在他们各自描述的情节中存在着明显冲突和矛盾。
其次,在故事中,主观真理通过人物之间相互交互和沟通而产生变化。
当这些角色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他们可能会修改或调整他们对事件真相的看法。
例如,在与警察进行审讯时,妻子可能改变她最初供述中反映出的怀疑态度,并且为了保护自己而提供不同版本的情节。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02154b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f.png)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被公认为是现代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以帝都京都为背景,讲述了一起谋杀案,引发了人们对真相、自我、现实与道德的思考。
《罗生门》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真理的多样性以及道德观念的相对性,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首先,对于真相的探讨是《罗生门》的核心主题之一。
故事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而编织自己的谎言。
死者的灵魂借助一个说谎的中人,通过虚构的故事告诉法官三个人的不同版本。
对于读者来说,难以辨别哪个版本才是真相,同时问题也出现在故事的结尾,警官头痛地问自己:“这些是不是全部都是谎言?”这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真相的存在,让我们思考真相是否永远无法被把握。
其次,小说呈现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深刻探讨。
在《罗生门》中,每个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自己的利益和自我价值,追求生存的欲望成为主导力量。
例如,武士无奈地决定杀死他的妻子,因为在困难的时刻,他觉得这是维护自己尊严和面子的唯一出路。
同时,中人也通过对他的自我价值的认同来获取权力和地位。
《罗生门》通过探讨人的自我意识的复杂性,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和无底线。
另外,小说还涉及到现实和道德之间的矛盾。
在故事开始之前,帝都京都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风雨,道路被雨水冲坏,导致了人们陷入困境。
这种形势下的人们,灾后绝望之中无所顾忌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生存。
这种现实状态让人类的道德观念受到考验,也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的反思。
小说中的武士决定杀死自己的妻子,由此引发了人们的争议和对人性的质疑。
作品通过对现实与道德的对立,引发人们对于何为“真正的善”和道德的本质的探讨。
最后,小说中的罗生门成为了世界的一个象征,具有普世的意义。
罗生门象征着现实世界的混乱和矛盾,以及人性中的黑暗和自私。
小说展示了各种版本的故事,使得真相模糊不清,引发了人们对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现实的反思。
通过对罗生门的探讨,小说向读者传递了对于人性、真理和道德的思考。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7bf39b1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5.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一部探讨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的重要作品。
本文将分析《罗生门》中一些关键情节和人物角色,揭示其所传达的生存哲学和道德观念。
通过描述一个糜烂腐败的罗生門,作者将整部小说的背景气氛渲染得极其阴暗,意象深刻。
这个罗生門充满了不幸与死亡,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庇护所,他们的生活状态在这里得以展现。
罗生門是一个废墟,象征着社会的崩溃和人类的自相残杀。
在这个废墟之中,人们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地生存着,善恶失去了明确的定义。
在《罗生门》的故事中,人性的善恶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与主人公三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对善与恶有着不同的看法。
武士乃义本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人,但他在绝望中选择了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犯罪者本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但他自己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生存,是正当的。
而伪装成僧人的男子则声称自己的犯罪行为是为了报仇,为了杀掉那些他认为是恶人。
这三个人物的对话揭示了善恶之间的模糊边界,暗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罗生门》还通过设定两个女性角色的形象来表达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受害者的妻子绿是一个卖身救夫之女,她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生活。
而武士的妻子有光则表现出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她选择了使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解救自己。
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凸显了生存之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呼应了整个故事中对善恶意象的讨论。
《罗生门》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就是雨。
雨意味着悲伤和毁灭,也象征着生与死的边缘。
在小说的结尾,当武士的妻子有光发现自己被骗时,她站在雨中,感到自己的生存之路已经没有了。
而在文章的当犯罪者被逼到绝境时,他选择自杀,让自己沉入深不见底的黑暗之中。
雨在这里象征着人类孤独和绝望,生存之道变得模糊不清。
《罗生门》通过描写罗生門、人物对话以及善恶意象的运用,探讨了生存之道与善恶之间的关联。
这部小说揭示了一个社会废墟中的人类自相残杀和糜烂腐败,同时提出了善恶边界的模糊性和人类复杂性。
人生哲学:《罗生门》中的道德选择与人性真相
![人生哲学:《罗生门》中的道德选择与人性真相](https://img.taocdn.com/s3/m/e9fbae4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2.png)
人生哲学:《罗生门》中的道德选择与人性真相一、引言《罗生门》是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平安时代京都发生的谋杀案。
故事以多个不同视角来描述同一事件,探讨了道德选择和人性真相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二、道德选择与自我利益在《罗生门》中,每个角色都面临道德选择和自我利益之间的冲突。
例如,被害者的丈夫可以为了报仇而追求正义,或者远离案件以保全自身名誉。
这种冲突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常常面临的道德困惑。
三、多角度视角下的真相故事使用多个视角来呈现事件的真相,每个视角揭示了不同侧面的真实情况。
这暗示着人们对于真相有不同解读和理解的倾向,并强调了主观性和观点偏见对于认识社会问题所起到的作用。
四、伦理观念与社会压力《罗生门》中的角色受到了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压力。
这些压力使得他们在面对选择时产生动摇,并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冲突。
这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行为和选择的影响。
五、对人性本质的思考通过描绘各种形态的人性,包括善良、邪恶、贪婪等,《罗生门》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
作品中展示出来的复杂和矛盾性特点,使我们反思人类存在中所固有的诸多局限和问题。
六、关于道德相对论《罗生门》强调了道德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完全不同于其他角色。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道德标准是否具有普适性的讨论,并暗示着每个人从自身经验和背景出发形塑着自己独特的道德观。
七、结论《罗生门》通过探讨道德选择与人性真相之间的关系,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中所揭示的道德困惑和对于人性本质的反思,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所作出的选择,并对于道德标准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这篇文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了《罗生门》中所呈现出来的道德选择与人性真相之间的关系。
故事引发了我们对于伦理观念、社会压力、人性本质以及道德相对论等问题的思考,并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生中常常存在着复杂而艰难的道德抉择。
《罗生门》真相之谜的哲学思辨
![《罗生门》真相之谜的哲学思辨](https://img.taocdn.com/s3/m/aeabf96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9.png)
《罗生门》真相之谜的哲学思辨《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经典电影,该片于1950年上映,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影片以一个杀人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和讲述,揭示了真相之谜。
然而,这个真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一系列哲学思辨的问题,涉及到人性、道德和现实的复杂性。
影片以一个罗生门为开头,罗生门象征着一个神秘的入口,进入这里的人都会面临真相之谜。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四个不同的角色:一个武士、一个盗贼、一个妻子和一个牧师。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版本和解释,每个版本都有其合理性和可信度。
这种多重的视角和真相的多样性引发了观众对真相的思考和质疑。
在这个电影中,黑泽明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的行为和决定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和立场。
这种自私和利己的本性使得真相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被简单地定义和解释。
与此同时,影片也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每个人都有可能说谎和掩盖真相。
这种现实的复杂性使得真相变得模糊和难以捉摸。
正如影片中所展示的,真相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而是一个主观的解释和观点。
《罗生门》中的真相之谜引发了观众对真相的思考和质疑。
观众被迫思考什么是真相,真相是否存在,以及我们如何判断真相的可信度。
这些问题涉及到哲学思辨的范畴,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通过《罗生门》,黑泽明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真相之谜的世界。
这个世界不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需要思考和质疑,需要面对真相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罗生门》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电影,通过真相之谜的展示,引发了观众对人性、道德和现实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哲学思辨的作品。
它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了真相之谜的世界,让观众思考和质疑。
正因为如此,这部电影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讨论,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罗生门读后感真相的多面性与人性的扭曲
![罗生门读后感真相的多面性与人性的扭曲](https://img.taocdn.com/s3/m/431866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4.png)
罗生门读后感真相的多面性与人性的扭曲罗生门读后感真相的多面性与人性的扭曲
近日,我阅读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性描写引发了我对真相的多面性和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思。
小说以一起谋杀案展开,凶案发生于众多江户时代的贫困浪人中,而真相却难以被完全辨认。
每个涉案者都有自己的自述,每个人的故事都千差万别,展现了真相的多样性。
这种多面性使得读者无法确定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同时也探讨了人的主观视角如何扭曲事实。
在小说中,人性的扭曲将真相变得模糊不清。
每个人都因自身的利益或欲望而选择性地编织谎言和伪装。
小说中的浪人无人不着迷于金钱和地位,他们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包括杀人。
这种人性的扭曲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人类自身的无妄和罪恶。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社会对于真相多面性的影响。
众多目击者和调查人员试图通过各种调查手段来还原事件真相,然而,他们被混乱的证词和相互矛盾的陈述困扰,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
这种情形引发了我对真相是否存在以及人们是否能够获得真相的思考。
总结来说,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通过展现真相的多面性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我对伦理和哲学的思考。
这部小说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性描写,给予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而我从中学到了珍视真相和反思人性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真相往往并非单一,人
们的立场和利益会使得真实变得扭曲,因此,我深信在面对事实时应保持警觉,理性思考。
只有通过拆解和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才能更加接近真实,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性的复杂性。
《罗生门》读后感:人性自私与道德沦丧的揭露
![《罗生门》读后感:人性自私与道德沦丧的揭露](https://img.taocdn.com/s3/m/bb2389b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0.png)
《罗生门》读后感:人性自私与道德沦丧的揭露《罗生门》:揭示人性自私与道德沦丧的深渊《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经典之作,以其简洁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广泛关注。
虽然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在古老的日本,但其中探讨的问题却是普遍而永恒的,那就是人性中的自私和道德沦丧。
在这部小说中,薄暮时分的罗生门下,一个家奴在雨中偶遇了一个拔死人头发为生的老妪。
面对生存的绝境,家奴选择了邪恶,他剥下老妪的衣服并逃离了罗生门。
这一情节虽然简单,但却极具象征意义。
家奴的行为不仅仅是对一个无助老人的残忍行为,更是对他自己人性的彻底背叛。
人性中的自私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人们常常在面临困境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即使这种方式会伤害到其他人。
家奴的选择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的行为完全出于对自己生存的考虑,而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之心。
这种自私不仅体现在个体之间,甚至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有所表现。
而道德沦丧则是人性自私的必然结果。
当家奴选择剥下老妪的衣服时,他已经完全背离了社会的道德准则。
他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体的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破坏。
道德的沦丧意味着人们不再受到内心和外部规范的约束,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意伤害他人,这样的社会必然会陷入混乱和无序。
《罗生门》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其所揭示的问题却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让我们思考人性中的自私和道德沦丧是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命运的。
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如何选择。
是选择自私和背叛,还是选择坚持道德和原则?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同时,《罗生门》也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芥川龙之介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他对人性中自私和道德沦丧的深深忧虑,以及对社会未来的悲观预期。
这种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得《罗生门》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哲学探讨。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自私和道德沦丧的经典之作。
罗生门
![罗生门](https://img.taocdn.com/s3/m/eaeb132a5901020207409c35.png)
《从《罗生门》透视哲学报告》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
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
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
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各执一词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
”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
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来五十年代初的日本也正是昭和时期战后新旧右翼更替的时期。
影片从一开始的滂沱大雨中,就在借行僧和樵夫的口叙述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兵荒马乱、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一个武士,一个强盗,两人的境界应该是有很明显的高低之分。
然而在整部片子里,我们看到的是武士的懦弱和无赖以及对自己妻子的绝情、冷漠和鄙视。
强盗虽然强暴了女人,而他从一开始对与自己的罪行就毫无否认,并且在女人被武士羞辱的时候他说过那样一句话:“不要这样对待她,她们不是男人,她们无法克制的哭,是因为她们是弱者。
”虽有男权的成份在其中,但是与懦弱的武士相比,真小人和伪君子的鲜明对照让看者从心里面明白黑泽明意图揭示和讽刺在日本当时的年代,武士道的精神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已然不如一个山野强盗。
在影片最后,雨当然是停了,天空虽然依旧是厚厚云层,但终究有金色的阳光透射出来。
而在微弱的阳光下,樵夫抱着一个新生的弃婴缓缓离去,行僧也终于看到人性中依然存在的真挚的一面。
在叙述了漫长的八十多分钟人性的懦弱和欺骗之后,黑泽明在结尾给了所有人一个金色的美丽希望。
二、《罗生门》看生活哲学之所以说说电影《罗生门》,首先给我是它折射出生活的事实。
每天上网、看电视、看报纸,经常看到许多和《罗生门》里相似的情节。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4e89b0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0.png)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被广泛认为是芥川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讲述了一起发生在平安时代京都的杀人事件,通过多个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道德困境。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罗生门》进行解读,探讨其中涉及的诸多哲学思考。
首先,可以从印度哲学中的“悉达多”概念入手。
悉达多是佛教和印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为“诸法无我”。
在《罗生门》中,人们对于真相的争议和对于人性的解读,都与悉达多哲学的思考密切相关。
杀人案的真相究竟是谁是凶手?每个人都可以提供自己的解释和推测,但这些解释并没有绝对的真实性。
每个人的视角都有其局限性,都带有个人主观情感和经验的偏差。
悉达多思想告诉我们,世界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实体,人性也是如此。
悉达多的观点认为,人性是流动和多变的,我们的欲望、动机等都是时刻在变化的,因此无法将真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绝对的解释。
《罗生门》中的多个视角和多个真相,显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性,呼应了悉达多思想的观点。
另一个与《罗生门》密切相关的哲学概念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和选择的自由。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面对着道德困境和选择的问题。
尽管每个人的选择有时候似乎是出于绝对的善或恶,但故事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存在主义认为,在缺乏意义的世界中,人们必须自己创造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这种选择的自由使得每个人都面临着无尽的权衡和做出决策的责任。
在《罗生门》中,每个人物都被迫在生死之间作出选择,他们的选择不仅暴露了他们个人的品性和动机,也触及了整个社会的伦理观念。
“逃避责任”和“追求自由”成为小说中人物所面临的两大哲学问题。
不同人物的选择和行为使我们意识到,道德和伦理观念并非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每个人的选择和主观解读而变化的。
《罗生门》还涉及到伦理学的许多问题。
伦理学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行为和规范。
第六讲 罗生门赏析
![第六讲 罗生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5c66323968011ca3009168.png)
你认为四个人的叙述哪一种最为真 实?是绝对真实吗?历史能不能决对 客观?
yangshenghua@
影片的音乐是怎样起到渲染气氛的作 用的?
注意影片中运动镜头与特写镜头的运 用。
《罗生门》 罗生门》日本 1950年 导演:黑泽明
2
1
提示
《罗生门》赏析
看这类电影要有些耐心。 注意看四个人(砍柴人、多襄丸、武士、真砂) 对同一事件(武士被杀、真砂失身)的叙述,有 哪些不同?
这部电影蕴含的哲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首先是关于人性的虚伪、矫饰和自私的哲理思考。
“这个剧本描述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 这样说即使人死了,他也不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何等之深。 … …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这一点来读它,那么, 我认为就容易理解这个剧本了。” —— 黑泽明
如何对待被遗弃的孩子?
庶人:剥走了御寒的长衣。并且理直气壮,认为“ 庶人:剥走了御寒的长衣。并且理直气壮,认为“孩子扔在这里,身上的衣服迟早 要被人扒掉,他无所谓做这第一人。比起狠心抛弃孩子的父母,他的作法并无可指 责之处。” 责之处。”
砍柴人:看到了事情的客观性,孩子的父母在衣服上绣有长命百岁的图案,表示他 们的确有不得已的苦衷。
3 4
《罗生门》赏析
“砍柴人”的前后两次叙述
其次,是对客观真理、历史事实的怀疑论和不可知性。
从砍柴人与庶人的对话中,已经可以推测出,短刀可能是被砍柴 人拿走的。所以砍柴人第一次叙述极为不可靠。 人拿走的
多襄丸:豪爽、英勇、敢作敢为、武艺高强的英雄大盗。 武士:无辜的受害者形象,近乎道德化身的正义形象。 真砂:孤苦无依的受害者,也考虑到替死去的丈夫遮掩。 砍柴人:叙述最为可靠?短刀的下落?
芥川龙之介作品《罗生门》在中国的研究综述王涵王佳璐
![芥川龙之介作品《罗生门》在中国的研究综述王涵王佳璐](https://img.taocdn.com/s3/m/81701ca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f.png)
芥川龙之介作品《罗生门》在中国的研究综述王涵王佳璐发布时间:2021-11-19T02:34:21.682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1月上作者:王涵王佳璐[导读] 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文本角度出发研究《罗生门》的文章盈千累万。
长春工业大学王涵王佳璐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文本角度出发研究《罗生门》的文章盈千累万。
笔者通过学术网站的文献检索,得出《罗生门》的相关研究涉及了较多的领域,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的结论。
本文即对《罗生门》的研究进行浅析及汇总。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研究综述1、前言提到芥川龙之介,与日本对他的崇拜不同,在中国,上世纪20年代巴金、胡适等老一辈作家对他进行过强烈的批判和抨击,那时的研究者多半停留在单纯的批判上[1]。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者们将视野转到了文学作品上,其中作品《罗生门》广受关注。
《罗生门》是芥川在大正四年(1915年)发表在《帝国文学》上的短篇小说,被认为是其步入文坛的处女作。
《罗生门》是芥川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今昔物语集》卷二十九第十八话《盗人登罗城门上见死人的故事》和第三十一卷《太刀带阵卖鱼妪语》中的故事情节后进行再创作。
其中仆人与老妪在罗生门的楼上相遇,以及期间的对话这一情节取自前者;老妪向仆人自述拔死人头发原由的情节取自后者。
笔者通过在“知网”、“万方”等知名网站上搜索,关于《罗生门》的学术论文不计其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品主题、叙事手法、人物形象、意象分析、哲学思想、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译本研究、电影《罗生门》相关研究等。
根据韦勒克提出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理论,笔者将上述前四项研究列入《罗生门》的内部研究,将上述后四项研究列入《罗生门》的外部研究,进行浅析及汇总。
2、《罗生门》的内部研究2.1作品主题研究1915年,在芥川与初恋吉田弥生的恋情在养父养母的极力阻挠下,以失败告终后,带有悲观厌世情绪的芥川借《罗生门》来表达了自己对利己主义、人性善恶等的理解,因此在作品主题研究上,这两点也成为很多学者的研究重心。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康德说:“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是
我们的知觉为那些信息赋予了结构和 秩序,构造了一个可理解的“世界”
如果把结构赋予材料的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那么,康德似
概念图式
乎一头扎进了极端的主观主义,即,知识与真理都是相对 于每个感知者而言的。
但康德认为,所有感知者必定具有一些基本的共同准则,
被后世视为认识的相对 主义的始作俑者,其代 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 (约公元前490-前420 年),他的名言就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存 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 时万物不存在”。
智者派与诡辩术及修辞学
智者们热衷于修辞学的教育。既然每个人本身就是万物
的尺度,那就无所谓客观的真理,因此只有通过修辞学, 通过诡辩的技巧来加强自己的论证才是最有用的人。一 旦你掌握了这种技巧,就可以使弱的论证变成强的论证, 就可以说服和战胜他人。以此获得名利,成就幸福快乐 的人生。 普罗泰戈拉认为,同一件事, 有相对的观点,谁能善用相 对观点来获得人生幸福,就 是得到了“智者”的真传。
尼采的“透视主义” ——最极端的认知相对主义
弗雷德里希· 尼采(1844-1900),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 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 和散文家。
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
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 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 激起深远的声调各异的回声。
在强调语言如何束缚我们的概念
这样,我们的意识形式才会产生。 我们用来组织、描述和解释 自己经验的概念网络和命题 网络一般被称为“概念图 式”,具有不同概念图式的 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 同样的原始感觉材料。
不同文化中的人在解释自己
的经验时,使用的是非常不 同的概念图式。
《罗生门》中的相对主义
《罗生门》展示了不同角色的意见分歧,还展示了
完全意义上的认知相对主义是一种
(1)张三打了李
非常极端的理论,因为它碾碎了我 们关于世界和知识的常识性看法。
四。 (2)张三打李四 是一件恶劣的事 情。
认知的客观主义
“认知的客观主义”是与“认知的相对主义”相对立
的立场 “认知的客观主义”的两个基本主张: 第一:(世界的性质)存在一个独立于心灵的世界,一 个由诸对象构成的世界,那些对象的存在独立于任何 人、任何人类群体的思想; 第二(真理的性质)判断一个陈述的真和假的标准,在 于这个陈述是否符合独立于心灵的世界之中的事 实。——“真理符合论”。 反对第一点,将会陷入唯心主义, 反对第二点就是“认知的相对主义”
四、相对主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陈述的真或假
是相对的,取决于其他各种因素。
价值判断和非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的相对主义:“道德的相
对主义”和“审美的相对主义”。
“认知的相对主义”:不管是价值
判断还是非价值判断,其真假都是 相对的。也就是说所有陈述都是相 对的,因为它们的真和假都是相对 于一套背景条件和假定而言。
因此,智者派也否定了道德
真理,也就是说道德判断也 成为相对的了。
苏格拉底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者派之间的冲突
苏格拉底不满于智者们带
来的是非不分、好坏不明、 仅靠辩术取胜的局面。
他认为“意见”可以随个
人好恶及其他条件而变化, 但意见之外还存在着永恒 不变的“真理”。
苏格拉底和后来的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是 客观存在的真正的知识。
康德的认识论
引起怀疑论的问题:我无法知道我的知觉是否准确地
再现了“外在地在那里”的、独立于心灵的世界,我 无法“偷偷绕过”我的知觉来观察外部世界,无法证 明我的知觉是否正确地再现了它们。 康德的解决办法:心灵接受感觉材料,然后,心灵中 的认识机器加工各种感觉束,最终生产出了时空世界。 因此,我能够知道我的知觉准确地再现了外在世界, 因为正是我的心灵构造了那个世界。
认知相对主义的两种形式
1.“真理的相对主义”——不太极端的形式 2.“合理性的相对主义”——极端的形式 3. 尼采的“透视主义”和“后现代相对主义” ——最极端的两个形式
真理的相对主义 ——温和的相对主义
否定“真理符合论”(一个陈述的真和假取决于这个陈
述是不是符合独立于心灵的世界之中的事实)。
片名: 罗生门 导演: 黑泽明 编剧: 芥川龙之介 黑泽明
桥本忍 主演:三船敏郎等 国家: 日本 片长: 88分钟 出品年份: 1949 上映日期: 1950-08-25
黑泽明
黑泽明,20世纪日本导演,被称
为“电影天皇”,最初据说具有 讽刺意义,指他在指挥现场的执 著强横和专制独裁。到了后来则 成了“彻头彻尾”的的尊称。美 国商业上最成功的导演斯蒂芬· 斯 皮尔伯格曾说:“黑泽明就是电 影界的莎士比亚。”由衷表达了 对大师的赞叹。 《罗生门》、《七武士》、 《梦》、《影子武士》、《丑闻》
决斗有没有发生?
1.决斗发生了,是真砂挑起的。——多襄丸和樵夫
多襄丸为了证明自己的强悍和侠义;樵夫为了证明自己没有 偷短刀。
2.决斗没有发生。——武士和真砂
武士为了证明自己的高贵;真砂为了证明自己的无奈。
杀死武士的是长刀还是短刀?
1.决斗发生了,所以是长刀杀死了武士。——多襄丸和樵 夫 2.决斗没有发生,所有是短刀杀死了武士。——武士和真 砂
二、意见分歧的来源
为什么这些视角彼此之间不一致?
当代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都在致力于解释
我们如何处理生糙的感觉材料,如何生产出经验世界。 1.期待 2.专门知识水平 3.解释
1.期待
心理学实验已经表明,我们具有用以加工视觉材料的
概念,这些概念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期待,它们会影响 到我们的视觉经验,影响到我们最终看见的是什么东 西。 期待效应极大地影响到了人们对感觉材料的处理。
并把他捆绑起来,并 当着他的面强暴了真 砂。
有分歧的事实——武士的死因
决斗有没有发生?
决斗发生了,是真砂挑起的。
——多襄丸和樵夫
决斗没有发生,武士是自杀的
。——武士和真砂
杀死武士的是长刀还是短刀?
决斗发生了,所以是长刀杀死了
武士。——多襄丸和樵夫
决斗没有发生,所以武士用短刀
自杀。——武士和真砂
芥川龙之芥
芥川龙之介(1892-1927),
他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 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 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 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 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 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 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 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 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 《竹林中》已然成为世界性的 经典之作。电影《罗生门》改 编自这两部短篇小说。
多襄丸和武士的视角都是内在地融贯的,并且它们都
符合那些材料。
黑泽明在自传中写道:
“人类不可能对自己诚 实。他们无法不假掩饰 地谈论自己。”
《罗生门》要展示给我
们的是,我们愿意用于 自己的期待相一致的东 西来代替真相。
三、哲学相对主义的源头 ——古希腊“智者派”哲学
智者派亦称“诡辩派”,
合理性的相对主义 ——极端的相对主义
如果要采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图式,什么才算是一
个好理由?如果相信某种东西为真需要好的理由, 我们的注意力就转向了“合理性”概念。
根据合理性的相对主义,
信念的根据依赖于合理 性原则,而合理性原则 则应当被视为社会规则。 也就是说,合理性原则 是相对于文化和时代的。
电影节 奥斯卡奖 奥斯卡奖 英国学院奖 奥斯卡奖 威尼斯电影节
年份 1953 1953 1953 1952 1951
奖项
获奖情况
获奖人 Takashi Matsuyama H. Motsumoto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 布景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 布景 最佳电影 荣誉奖 金狮奖 提名 获奖 获奖
黑泽明
威尼斯电影节
3. 认识主体的表象和思想是否符合对象本身地
再现了对象?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 —张三说昨天下雨了,李四说昨天没下雨。 4. 价值论问题——张三打了李四是对的。
一、树林中发生了什么
大多数电影都是从一个统一的全知视角
或者准全知视角来传达故事的:影片的 叙事不受任何个别角色所知所见的局限。 那种叙事似乎是由某个“超然的观察者” 生产出来的。所以,在常见的电影故事 中,造成不同解释的问题根本不会出现。
图式、如何臆造了“客观真理” 这一概念上,堪称后现代的鼻祖。
支持这些相互冲突的解释的不同背景。
在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理
由,使我们感到难以在角色提供的不同解释中判定 孰优孰劣、孰真孰假。
《罗生门》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概
念图式的不同证据。我们看到, 这些解释中的差异可以追溯到不 同角色的动机和欲望,即影片不 断强调的“自私”。
分歧背后的原因——动机和欲望
《罗生门》使得我们面对关于世界的多
种解释,并由此强迫我们去理解那些不 同的含义。
是什么造成了那些分歧?关于真理的性
质,这些分歧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真相(truth)只有一个? ——对真相的认识却可能有很多
无分歧的事实
樵夫发现尸首 和尚路遇武士夫妇
捕快抓获多襄丸
多襄丸骗武士到树林,
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我看
到的东西是被我期待着看的 东西所决定的。
2.专门知识水平
3.对模糊的原始材料的解释。
你以什么方式来解释这个世
界,取决于所有其他因素共 同构成的背景,包括你过去 的经验、你注意到的东西以 及出现在你当下知觉中的所 有背景性因素。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