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理水思想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再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卷第4期 山西建筑•194 • 2 0 1 8 年 2 月 SHANXI ARCHITECTURE V〇l. 44No.4 Feb.2018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 04-0194-03
园冶理水思想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再现
张俊玲张淑君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调查了 11处苏州明清时期古典园林,从《园冶》六大篇章中提炼出园林理水与水景营造文化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实地调研 数据量化研究对象。

旨在通过研究书中优秀传统理水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实例应用,引发人们对于现代园林水景营造如何 更好兼顾生态观念和科技创新两者的思考。

关键词:园冶,古典园林,理水
中图分类号:T U986
1《园冶》理水情景思想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再现本文拟以《园冶》为理论切人口,从景观学的角度,秉承“观 念”与“实践”互动的层面,对苏州古典园林的理水造景案例调查,从而由抽象到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为后世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 造园理水文化,创新打造现代园林独有的特色水文化品牌,因地 制宜的城市园林建设提供情景参考。

1.1 相地究源•疏源去由,水之来历
《园冶•相地》篇:“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 由,察水之来历[5]”。

以此可看出理水艺术中源头和去向处理的 重要性。

理水,最忌就是一潭死水和水出无源。

地处江南泽国的苏州,几乎“无园不水”,理水方式也以“小”而精巧取胜。

小而曲折丰富,过程中利用小岛、石矶、小桥、驳岸,水口处理,结合山石布置,构思独特,手法巧妙,创造出各种各样 的水态和水景,也体现苏州园林是自然山水园的基本形式这一规律。

1) 水源隐邃。

《园冶》中强调“人奥疏源,就低凿水”[5],水源要隐藏在深邃 之处。

而后“浚一派之长源”[5]即疏浚一湾曲折婉转长流;再“引蔓通津,缘飞梁而可度”[5]即跨水横架桥梁。

如苏州留园的水口,水道利用两岸的假山相对夹逼之势,处 理成水涧的感觉,而在营造多层次的立体化绵延不尽深远空间的 表现上,则是巧妙的运用在不同空间层面架设的两处桥和设置水 口前的小型岛屿来完成的。

2) 水尾绵长。

对于园中水尾处理,《园冶》也强调:“疏水若为无尽,段处通 桥”[5],即古人理水常用在分段处营造堤桥的方式来表达出水尾 有无尽之意。

文献标识码:A
水尾常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水面收缩成狭长状,水尾 处与主体水面分隔,并在分段处设桥、石矶以增加景深,如留园水 尾利用两岸植物的掩映(见图1)。

另外一种是以建筑通常是水 榭作为溪涧、河流的结束。

如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和留园的水阁 “活泼泼地”立于溪流北端,点出莺飞鱼跃、天机活泼的意境。

图1留园水尾处理
1.2 曲水流觞•随曲合方,涧瀑生奇
计成在《园冶•掇山》中对瀑布、曲水和水涧的理法都作了总 结性的论述和改进:“曲水,古皆凿石槽,上置石龙头喷水者,斯费 工类俗,何不以理涧法,上理石泉,口如瀑布,亦可流觞,似得天然 之趣”[5](见表1)。

表1理水模拟类型对比分析
理水模
拟类型
《园冶》中的理论处理手法

'‘涧”
“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
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5]
多采用与假山相结合营造的方式

“瀑布”
“先观有高楼檐水,可涧至墙顶作
天沟,行壁山顶,留小坑,突出石
口,泛漫而下,才如瀑布”[5]
追求“素入镜中飞练”的动态气势;设置
要结合地形地势、建筑屋檐等雨水汇集
之处

“曲水”
“上理石泉,口如瀑布,亦可流觞,
似得天然之趣”[5]
曲折通幽,模拟大自然水系曲折蜿蜒的
水岸线;与山石糅合一体,彰显着阴柔
尚山水布局曲线之美
Analysis of spatial layout and landscape design of Lingering Garden
Zhang Ge Tian Dafa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150000,China)
Abstract :B a s e d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s t i c s o f t h e s p a t ia l la y o u t o f c l a s s i c a l g a r d e n s in S u z h o u, t a k in g L i n g e r G a r d e n, o n e o f t h e f o u r fa m o u s g a r d e n s i n C h i n a, a s a n e x a m p l e, t h e p a p e r a n a ly z e s t h e s p a t ia l la y o u t a n d t h e t e c h n i q u e s o f l a n d s c a p in g. I t c o n c l u d e s th a t t h e s p a t i a l la y o u t a d o p ts c o m p l e x s p a t i a l s e q u e n c e t h r o u g h t h e p o s s e s s io n o f d e w, s p a r s e a n d d e n s e, v i r t u a l a n d r e a l m e t h o d s s o th a t e a c h o f t h e i r m u t u a l p e n e t r a t i o n o f s p a c e,c o n t r a s t a n d s e t o f f i n o r d e r t o a c h i e v e b e a u t if u l la n d s c a p e v is u a l e f f e c t s.L a n d s c a p in g is m a in l y u s e d b y t h e K i n g,t h e K i n g,t h e b o x s c e n e,l e a k a g e a n d o t h e r t e c h n iq u e s. B a s e d o n t h i s, in o r d e r t o m a k e C h i n a J s t r a d it io n a l g a r d e n c u lt u r e in t h e m o d e m d e s i g n c o n s c io u s n e s s c a n b e in h e r it e d.
Key words:L i n g e r i n g G a r d e n,s p a c e l a y o u t,d e s ig n m e t h o d
收稿日期=2017-11-28
作者简介:张俊玲(1968-),女,博士,副教授;张淑君(1992-),女,在读硕士
第44卷第4期
2 0 1 8年2月
张俊玲等:园冶理水思想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再现•195 •
“曲”是曲折通幽,模拟大自然水系曲折蜿蜒的水岸线;“方”
表达的是对于临水主建筑亲水平台前的岸线处理,水体岸线为平
直的几何形态。

如网师园处理水体的原则与《园冶》如出一辙:
“随曲合方”,遵循“宜曲则曲,合方则方”[5]的水面形态布局。

1.3 立基箭水.十亩之基,开池为三
《园冶》指出:“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
可,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稗无论[5]…”毫无疑问,苏州的园
林完美地诠释了书中这一论述(见表2)。

表2苏州古典园林水体面积分析表
园林名称总面积/m2水体面积/m2占全园面积百分比/%
狮子林11 0003 52232
艺圃3 33496729.9
拙政园西园20 9345 98028.6
网师园5 400 1 44728
“大分小聚”,这是苏州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正所谓“聚则通
阔,散则潆洄”。

由上可看出,园林营造过程中一般池内挖地面积
占全园30%为恰当,其余70%的土地可堆高低不同的地形,可植
树、修路、建造等。

1.4藉水成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园林整体布局讲究“意在笔先”,立意准确才能“构园得体”,
造园有法无式。

景非借而不美,而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无限的
美丽,要在具体的实景中引发缥渺的虚境,这就要借助于借景技
术了(见表3)。

表3苏州古典园林理水特征分类
理水特征理水手法典型案例
来源去流
水源
直接引用园外地表水或引用地下水拙政园
管道与园外河道相连,源尾藏在深邃之处网师园,怡园水道自然式,堆土或置山石耦园
水尾
水面收缩,断处通桥拙政园,退思园
以亭台楼阁作为河流、溪涧的收尾拙政园,留园整体布局聚合式布局和分散式布局艺圃
空间组织
整个园林
划分和界定空间、控制视距、联
系景物景点,勾勒区域景观特征
拙政园水体本身
'‘隔‘掩‘破”的营造法,
表现诗情画意山水层次美
艺圃,怡园
寄情于水'‘德善、隐逸、无为、智勇”等文人情感寄托网师园,沧浪亭
体态类型湖泊、池塘
天然水体略加人工改造或依地势凿池
而成,常用堤桥、石肌、礁岛加以分割
网师园山溪、谷涧蜿蜒曲折,潆洄如带留园渊潭幽静深邃,陡峭旷远狮子林瀑布势态激荡,利用地势累叠山石,仿自然之态狮子林河流水流平缓,温润如带沧浪亭
水的收集与利用雨水观瀑、灌概园圃环秀山庄
水与其他景观要素的因?昔建筑选在水畔,体量较小网师园,拙政团山石山因水活,山水诗情画意狮子林
士疋桥
阻挡水流或连接水陆交通拙政园,艺圃
分隔水面,牵引景观视线留园
植物
净化、隔离、掩映,营造层次感,丰
富水体视觉色彩,形成区域小气候
艺圃
1)构园无格,体宜因借。

计成认为,“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拒 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

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 町疃,尽为烟景[5]。

”计成将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 时而借”等法。

《园冶•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 之烂漫。

”[5]远借就是突破园内的空间视界,借园外之景。

如拙政 园中部将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北寺塔“借”人园内,成为远借的经 典一景;沧浪亭的看山楼,巧借园外葑溪水,墙上漏窗与园外之景 通过复廊引借,弱化了园林的边界,营造出“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多层次景观意境。

2)因借无由,触情具是。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载体的苏州古典园林,通过倾注中华传统 道德理念的文化风景设计,将这类道德观念艺术地物化在园林 中,强调“游于艺”的过程中净化心灵,表现出诗情画意的情境美,体现出来即是景与情相互因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辞中寄情,象外生景。

如苏州网师园,“网师”即渔翁,是渔隐主题,小园设置了大水 面开场观感;沧浪亭,取意《楚辞•渔父》之《沧浪之歌》[7];艺圃 之“艺”,寓隐居归耕之思;耦园,园中“枕波双隐”半亭,表达园主 夫妇“偕隐”“藕耕”[2]之意;拙政园,取“守拙归田园”之意,表示 园主人志趣高洁,园中绿漪亭,又名劝耕亭,几片芦荻,数竿苇叶,一派田园风光。

1.5掇山理水•未山先麓,咫尺山林
掇山理水结合是苏州园林景观营造的要律之一。

人们常用 “石因水而活,水因水而成趣”来形象地比喻山和水结合产生的艺 术效果,山水的结合就是仁智的结合、动静的结合。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山石通常与水体结合成景,相映成趣。

水池中叠山即为池山,《园冶》中也提到:“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 也。

若大若小,更有妙境……斯住世之流壶也。

”[5]他还主张依水 筑山,如“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 意”m。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惠荫园“小林屋洞”假山,小林 屋洞四面临水,布局巧妙,洞分东西两部分,营造出一种山环水 绕,意境深远的观感。

2《园冶》理水理论在苏州园林的应用案例对于现代园林理水造景的启不
2.1 “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的警策意义
计成在《园冶》中所强调的造园“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 过”[5]。

在当今商品经济快速膨胀的时代,中国园林传统理水文 化中“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生态环境意识等却正面临着极大的 挑战。

大量仿古园林理水造园,割断了历史的文脉,全国各地大 搞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削山建屋,挖沟开渠,破坏自然的地貌景 观,犯了山林罪过,出现了文化和经济社会的严重错位。

2.2园林理水造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一门艺术只有走向大众,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首先要强化人的参与性,体现“共治”景观的时代特色。

古典 园林初时只供少数富有阶层玩赏品味,而现代园林则是服务普通 大众,更注重以人为本。

因此,现代水景应融人富时代精神的活 动内容,强化人的参与性。

其次要强化生态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如园内掘地开池 有利于排蓄雨水、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还为园中浇灌和防火提 供了水源。

同时,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尽可能加大水池面积,通过水的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并结合栽植水生植物,强化净 化效果。

3结语
满足不同园林造景需求的生态与人文效益相结合的景观理 水手法是现代园林水景改进的方向。

了解其“意”方能营造其 “境”。

从传统理水理论中继承优秀传统理水的形态营造、风格表 达和艺术手法,同时运用现代先进的工艺和材料(如科学配置水 生植物,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将生活污水再生成中水,用于造 景、灌溉;湖底设计成阶梯状巧妙利用高差,利于定期的水底清 淤;结合水生植物设计成“海绵式”水体储水净化循环系统;通过水
第44卷第4期
山 西建筑
• 196 •
2 0 1 8 年 2 月
SHANXI ARCHITECTURE
V 〇l. 44 No . 4Feb . 2018
•测 •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 04-0196-02
基于间接平差的导线网的坐标计算及精度评定
魏荣宝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以间接平差的原理,对某一平差问题进行了解算。

从必要观测数的确定、参数的选取、误差方程的列立与解算、待定点误
差椭圆的生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数据的计算利用E x c e l 为工具,误差椭圆的生成以A u t o C A D 为工具。

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计算 和绘图方式,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

关键词:间接平差,导线网,误差椭圆,位差极值中图分类号:T U 198
〇引言
在当今的工程测量中,导线网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 在一些较为隐蔽的地区,如树林、高楼林立的城区、地下工程等。

关于导线网的计算和精度评定,众多的学者和计算工作人员 给出了很多方法,如编程序,借助M a t l a b 等。

作者根据自己的 工作实际,以某一单一导线为例,基于间接平差进行了相关的 计算。

1平差问题
在某单一附合导线上观测了 4个角度和3条边长。

已知数据为:
XB =203 020. 348 m ,Y B = -59 049. 801 m ;
X c =203 059.503 m ,Y c = -59 796.549 m ;
aA B =226°44'59",a C D =324°46,03,,o
观测值为:
/3l =230°32,37,,,j 82 = 180°00,42;,,
面自然蒸发或人工造雾调节小范围的空气温湿度,改善空气质量 以及夏季调温降温等),更加巧妙合理的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 和社会价值,又不乏民族特色的现代水体景观才是现代水景设计 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明]计成.园冶注释[M ].第2版.陈植,注释.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1-222.
[2]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文献标识码:A
/33 =170〇39,22,,,^4 =236°48,37,,;
叉=204.952 m ,^ =200.130 m ,S 3 =345.153 m 。

已知测角中误差〇> = 5",测边中误差(7_5; = 0. 5 y /S ^m ) (rrnn ),试按间接平差法求:导线点2点、3点的坐标平差值以及它 们的点位误差椭圆。

2问题解算
2.1 必要观测数的确定和参数的选择
…=7,£=4,选点2、点3的坐标平差值为参数,记为12,72,
2.2误差方程
根据几何关系,将观测值的平差值利用所选参数表示出来:
• • 72 -Y 1
)S i = a 12 - aB A = arctan ------- aB A ,
x 2-x ,
[3]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 罹哲文.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3.
[5] 张家骥.园冶全释[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6] [明]计成.园冶图说[M ].赵农,注释.济南:山东画报
出版社,2003.
[7] 吴欣.山水之境—
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M ].北京: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5.
The reproduction of Y uanye
water-designing theory in Suzhou classical garden
Zhang Junling Zhang Shujun
{Garden College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 Harbin 150000, China )
Abstract : Investigated 11 Suzhou M ing and Qing Dynasties classical gardens , from the major six chapters of Yuanye , this paper extracts the relat ­
ed theory of garden water management and water features creation , combining with field survey data related to the field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 T 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timulate peopleJ s thinking on h o w to better balance the ecological concept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m o d e m garden 5 s water features by study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water-designing culture in Suzhou classical gar ­dens .
Key words : Y u a n y e , classical garden , water-designing
收稿日期=2017-11-27
作者简介:魏荣宝(1983-),女,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