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之花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创新之花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
然而,传统的阅读课由于教师的串讲串问、繁琐的分析和统一的答案模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地位,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那么,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改变旧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呢?
一、引导发现,调动创新热情
引导发现指的是,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因果及其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例如:教《鸟的天堂》,教师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提的问题有:“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教师
即要求学生自己去文中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在随后的分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依据已掌握的分段方法讨论课文分段。
小组议论结束后,学生汇报。
综观这一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始终体现在“导”,体现在“引”;学生则完全是在主动探索,在寻求发现或利用旧知引出新知,构建新联系;或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种课文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
生找,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收获无疑非同一般。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启发质疑,激发创新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一切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
从有疑、解疑到创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这必然意味着学生因困难而导致的挫折和失败,甚至一无所获,但在其中所获得的经验却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今后发展和创新的有效积累。
所以,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有所创造,是从小学时期就应注重培养的一种宝贵的品质。
为此,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引导学生由随意的设问到有目的地设疑。
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
对能独立解疑的学生,教师应予以鼓励,指出这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学习的表现,对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是十分重要
的。
“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
”“疑问”能使学生的脑子真正转动起来,这就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提倡论辩,培养创新个性
“切磋激思,论辩生花。
”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尽情发挥。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奇谈怪论,教师要正确评价,恰当鼓励,不能轻率地用“标准答案”否定。
所以,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性创造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激发求异的热情。
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参与的兴趣、思维的趣味、成功的快乐和创造的愉悦,树立起“我能创造”的信心,从而学会创新、乐于创新。
“书到用时方恨少,辩论常使思路清。
”学生在切磋中独立思考,在论辩中独立评价,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
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火花的论题,引导学生开展论辩,从而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四、诱导读写,达到创新目的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作文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样效果才会显著。
教学中,笔者着眼于课文语言的重组和扩展,采用灵活变通的形式,让学生将文章换个说法,将语言变通一下,改变文章的形式,来点创造。
这样做效果甚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例如:《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课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的玻璃。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的内容,内化课文的语言。
笔者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名玻璃的推销员,或者当成玻璃进行自我推销,要求把玻璃的特点讲述清楚,让人家乐意去买。
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写作发挥得很好。
这样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添加词语,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加深了对课文的思想、情感的体会,又丰富了学习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