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教学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新课改的春风,让语文教学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学为主等科学的教学理念逐渐为老师们认同,课堂上老师们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性评价,为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都给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有效语文教学有一点肤浅的认识,与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86

1 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先请大家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意在想重返桃源,谁料‘寻向所志’,结果却‘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问题一抛出,便有一男生答曰:“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口是心非、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老师面露不悦,以为这位学生在捣乱,冷冰冰地示意其坐下。学生的回答当然有失偏颇,但老师可以加以引导:渔人并无恶意,他也许只是想让更多的人都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吧。找不到原来的标记,说明他的美好愿望落空了,这是否也是作者在表达他的无奈呢?笔者想这样的引导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解读。老师武断地否定了学生的思考,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没有

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尊心。这对于实施有效教学是无益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觉得,对话的实质是师生思想的交融、心灵的对话。它的前提是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教学气氛的民主。离开了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理环境就不会处于“安全”的境况,学生就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学生才愿意也才有可能进行积极而深入的思考,才能对文本有创新的自我解读,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 吃准、吃透教材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建设者,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不断丰富教材。使用好教材的前提是要对教材有正确的解读与全面的把握。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或者过分依赖教参,听信现成的教案,照本宣科而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更不会引导学生生成一些独特的认识。由于对教材研究不够,部分老师在教学时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舍本逐末,不得要领。《愚公移山》讨论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愚公的问题,从《风筝》出发讨论风筝的制作技艺。从语文教学的实质来看,这样的课文解读无疑是舍本逐末,放弃了课文思想与文字本身的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失,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而一位老师在执教《湖心亭看雪》一文,当赏析到“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时,老师就让学生细细品味句中的“强饮”、“而别”两组词语,令其思考为什么作

者不胜酒力硬要“强饮”?为什么没有推心置腹地拥炉夜谈而是匆匆离去?学生围绕这两组词语、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慢慢的生发出了很多理解:作者有酒逢知己的喜悦,所以要“强饮”;作者独自赏雪的雅兴被破坏了,只想尽快脱身,离开此地,另寻他处,所以要“强饮”;作者内心的苦闷不想让偶遇的“金陵人”知悉,借酒掩饰内心情感,故而“强饮”。以上这些解读都是颇有深度的,是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的结果。谁的功劳?功劳在于老师对教材吃得准、吃得透、钻得深。这样的教学应该说是有效的。

3 强调语言玩味品评

好文需读,更要讲究语言的玩味与品评。因此,课堂上不能没有诵读声,更不能没有用心灵玩味语言的情境。例如,教师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就设计了品味、揣摩语言的环节:文章说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山“奇”在何处?水又“异”在何处?试品味文章中的语句,说出你的理解。学生循着这个问题,找出了文中很多语句开始了赏析、品味:“水皆缥碧”——颜色,视觉感受;“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清澈,以游鱼衬托水之静,动静结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手法,以弓箭、奔马显现水之急速。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在对语言文字的推敲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教材,有效的与文本展开对话。

4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这一目标体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关”关乎学生人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为什么我们在解读《屈原》时,学生不能感受到“屈原”的悲愤,而是出现了笑声?为什么在教学《黄河颂》时,学生体会不到民族自豪感,读起来有气无力?原因在于我们只重视了让学生掌握文字知识、朗读技巧,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似乎更喜欢直接告诉学生,里面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一篇情感丰富、沉郁的文章,离开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嚼碎了喂给学生,文章还有味道可言吗?

文章的阅读贵乎情感阅读,因为文章学习最好的境界就是文字直达心灵与情感。老师要在引领学生感知文意的同时,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利用情感置换、迁移的手法揣摩读者、作者的立场思想,这样就会实现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有灵动之美,有创新之意。

参考文献:

[1](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1.

作者简介:牛立芝,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劳店镇欧李小学,山东阳信 2518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