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的定义及演变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的定义与演变历程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全面认识内部控制;
●了解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
●掌握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过程。
1.内部控制的主体
内部控制的主体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个部门或岗位,如同财务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不只涉及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而是与企业的所有员工都相关,只有所有员工都了解财务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企业的财务工作才会健康,人力资源工作才会做好。
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只有董事会和总经理重视,那么内部控制体系不会做好,只有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衔接部门理解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支持并贯彻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健康化,否则只是形式主义。
2.内部控制的目标
实施内部控制,是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目标效益性
控制的目的不是增加成本、限制人员自由、限制弹性,首要目标是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益性,产生增值。
将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控制到位,会为企业带来很大好处:
第一,企业能够赚钱;
第二,企业赚钱具有持续性;
第三,企业赚钱比较有质量。
很多企业赚钱没有质量,只追求账面利润,而忽视现金利润。
如果将内控做好,不仅能够让企业效益更好,而且会大大提升效益的质量。
数据的可靠性
企业实施内控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例如,财务制度中的财务核算制度,就是依据国家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制定的,这对于企业的财务处理非常重要,因为针对同样业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处理效果。
法规的真实性
法规的真实性是指,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3.内部控制的目的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主要有四大目的:
实现企业目标
实施内控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确保企业守法经营
实施内控可以保证企业各经营层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违规行为。
提供正确信息
实施内控可以规范相关的经营流程和业务季度,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
实施内控可以维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包括企业的后备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也包括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等。
通过制定流程管理这些资产,从而保护资产的安全,减少资产不正常的损失。
4.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具有五大原则: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要调动全体员工,将内部控制体现在企业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全过程、全方位实施内控。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把企业的核心环节、重要的经济业务都纳入内部控制范畴。
制衡性原则
制衡性原则在内部控制中体现得更加强烈,内部控制理论最集中的起源和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制衡。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的流程、体系要与企业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并不是大而全的内控就好,大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一定适用于中小企业。
一般来讲,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专门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系,不同的领导层具有不同的经营风格,内部控制体系的思想也不同,中小企业不要追求大而全的内控体系,只要适应就好。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做任何控制流程都要考核成本效益。
【案例】
卖场中损失的最优选择
某卖场中经常出现损失问题,叫做货损。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该卖场制定了如下方案:
第一,如果每年花费30万元,在卖场中投入10个保安,此时货损为零;
第二,如果每年花费6万元,在卖场中投入2个保安,此时货损为10万元。
通过对比选择方案,如果追求完美主义,放弃成本原则,会选择前一种方案,需要花费30万元雇佣保安;如果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会选择后一种方案,货损
10万元并花费6万元雇佣保安。
由此可见,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需要认真思考成本效益原则。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
内部控制可以追溯到我国几千年前的西周时代,那时的内部控制体系堪称全球典范。
西周时期的财务部设有司书、职内、职系和职币四个职位,他们各自的职责权限为:司书相当于现代公司的会计,负责核算;职内掌管全国的税收来源,负责收入;职系掌管全国的财政支出,负责支出;职币相当于现代公司的出纳,负责余财管理。
这些职责内部牵制,收支两条线,职务分离,做到制衡。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的原始形态叫做内部牵制。
内部牵制的思想依据是,两个人同时犯相同错误的概率很低,并且两个人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发生舞弊的概率比较低,基于这个假设提出了内部牵制。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集体舞弊也有发生,内部牵制的思想假设发生了改变,所以内部控制理论需要向前推移。
2.内控评价与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发展的第二阶段称为内控评价与内部审计,这个阶段要求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迈进。
3.内部控制结构与完善
内部控制发展的第三阶段称为内部控制结构与完善。
这个阶段提出内部控制“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这个阶段为下面各个发展阶段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各个发展阶段是这个阶段的延伸。
要点提示
内部控制结构与完善阶段的三要素:
①控制环境;
②会计系统;
③控制程序。
4.恪守法案
内部控制发展的第四阶段称为恪守法案。
这个阶段在第三阶段“三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要素——风险评估和监督信息沟通,从而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5.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发展的第五阶段称为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起源于2004年美国的安达信事件,美国公司经过彻底反省,认为风险管理依然存在问题,于是提出了“八要素”,这是在第四阶段的“五要素”基础上提出的,将风险环节一分为四,分别是目标的设置、事件的辨别、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反映。
三、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1年,而后几乎每年都有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最早是在2001年1月,由证监会出台了《内部控制执行》。
2001年至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注协、银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国资委等部门相继出台各种制度,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群雄割据、各自主导,有些制度之间有冲突,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内耗。
同样,在企业中也会出现相冲突的制度,降低企业效率,进而引起内部控制体系被废除。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这个规范被外国理论学者誉为中国的科学法案,至此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从理论共识到行为开始统一。
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颁布了“18项指引”,包括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审计指引,这些指引教导企业如何做好内部控制。
2011年,政府要求在境外上市的国内公司采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
2012年,政府要求在中国主板上市的公司采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对于创业板、中小板企业暂时未作要求。
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体系都越来越感兴趣。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附有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审计指引三项指引,这些指引的目的各不相同。
评价指引,用于公司管理层的自我评价,上市公司的年报中都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项。
应用指引的核心是如何控制,也是整个配套指引的核心,主要用于企业控制、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体系。
一般来说,一套内部控制体系,80%的工作是在应用指引上。
应用指引分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和控制手段,其中控制环境分为五个方面——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控制活动分为九个方面——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控制手段分为四个方面——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传递。
审计指引的核心是外部审计的见证及审核。
这些指引采用文件形式,而且是通用体,需要转变成公司的个性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在我们企业内控建设得到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高度
重视,也得到了全体员工的充分认同。
内控建设做为企业管理和个人能力提升的需要,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及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审计指引,其次要结合企业实际将各法律、法规要求落实到各经营环节,做到制度设计、执行、
结果有效,再次要不断总结、优化流程,达到精简高效运转。
1、内控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2、内控目标是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3、内控目的是:实现企业目标、确保企业守法经营、提供正确信息、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