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全面版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课件
6.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否等同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 党制呢
①中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共产党的领导为 前提
②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政,不存在 轮流执政 ③各党派都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五.民族区域制度
(1)建立的原因: ①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 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 局面。(客观依据) ③ 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目的: 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①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②规定首都、国旗、国歌 (2)成立——开国大典(时间、意义) (新政权的地位、人员构成、政权特色)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成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目的:P91
2.颁布: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性质: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内容: P92 5.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 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何 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 何区别
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 分权与制衡
1966-1976 1976-1978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按照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的职权有: ①立法权、决定权 ②立法权、司法权 ③管理权、任免权 ④任免权、监督权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这表明: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 我 国 是 社 会 主 义 性 质 的 国 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2.内容
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 3.性质 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 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 (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 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 6.意义
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全面发展
• 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 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
•
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
社会主义制度 少数民族居住区 资本主义制度 港澳台地区
• 异:性质不同 • 范围不同
•
•
A ①②③ C ①③④ B ②③④ D ①②④
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1.基础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 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确立
1949年政协会议初步形成;
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
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3.政协职能的转变
1954年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第21课 新中国政治建设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基础知识梳理学思结合一、政权建设: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①时间、地点:__________________②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内容: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意义:①(社会方向转变)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标志着社会的结束,(人民当家做主)中国进入了的新时代。
②(思想理论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是普遍原理与相结合的胜利。
③(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二、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2、制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①确立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5、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基础: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③推动:推动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确立:①《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②年通过的《》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共同纲领》有什么作用?2:阅读教材,思考一下新政权的组成说明了什么问题?由中共团结广大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可以代表全国人民,是民主的体现。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和标志?2、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
政治协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4)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
(5)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6)意义
调动了----开创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代行全国人 大职能 1954年第一届全人大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 转变 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 线组织继续存在,行 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发展 曲折 1956年八字方针提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建国后的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
2、内容 3、性质 4、意义
2.小明通过查询有关宪法资料学习新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法 律,你能帮助他解决下列问题吗?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 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 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 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 1 ) 正 式 确 立 : 1954 年 通 过 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正 式 以 国 家 《 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大法 ____________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人大代表 (1)产生:经全国人民_______产生。 普选 (2) 组成:由 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的人士 组成。 各党派 社会各阶层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949年——1956年为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为社会主义建设 曲折发展时期
1966年——1976年为“文革”时期
1978年——至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 建设新时期
两条基本线索:
(1)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2)全国人民实现祖国完成统一的奋斗历程; 重点:一部宪法;三大制度。三、源自度建设(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和含义(基本内容) 2、为确立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先 后在哪些法律文件中作了相关规定?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完善
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实行什么原则? 各民族共同繁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决定了首都、国旗、国歌等。
《义勇军进行曲》 为代国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 使国家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监督权,其常设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
三、制度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
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组成。
三、制度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制度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阶段 确立阶段 初步发展 曲折发展阶段 内 容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58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名存实亡;
49年政协会议——初步;54年宪法——正 式
文革十年,被迫停开
1978年后重新召开,1982年,中共提 恢复完善阶段 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必修1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标解读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 政治的特色。
我们已找到了新路,能跳 出周期律(指历代王朝都无法 摆脱最终走向衰亡的历史怪 圈)。这条新路,就是民 主。——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 炎培的谈话
设问⑴:两部宪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后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设问⑵:与材料一宪法相比,材料二宪法有何进步? 由形式上的民主发展到真实性的民主。
深入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2009年2月2日,中国人大教授许崇德在《人 民日报》撰文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 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我国人民创造的用 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 部 分,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保持资本主义统治 的有力工具。” (资料来源:人民网)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议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
一、新中国的成立
视频中,人山人海的群众不断地欢呼、沸腾, 说明了新中国的成立,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 意义?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中国民主高权力属于人民 ⑶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⑷实行以自治权为核心的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
迁移运用
材料一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 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二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 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 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⑴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 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 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三个概念的辨析
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
权力机关
最高权力机关
请将上面内容用箭头对应起来
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 表大会制,而不实行西方的 议会制?
比较项 经济基础 阶级本质
实行议会制 的西方国家
资产阶级专政
中国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选举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 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 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民主革命纲领
A A
2、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 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B
•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 容不包括( ) D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 织法》 • 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D.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
单元线索
1、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民主和法制
建立——破坏(文革)——新发展
2、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台湾)
21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目的、时间、内容、特点、性质、意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一种过渡的社会 形态,即向社会过渡的时期。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中 国 政 治 体 制 基 本 框 架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 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右图是1953年版人 右图是1953年版人 1953 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 10元券背面图案, 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 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 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 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 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 . C.②③④ D.①②④ . .
1.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 1.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正确 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 的是: 的是:①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 ②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治生活 开始沿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程序运行 ④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拥有广泛的权力,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拥有广泛的权力,讨论和 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 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国家各 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 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产生, 人大”负责, 人大”监督。 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 构成部分,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目标引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学探究】一、新中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背景: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关于新中国建立的若干问题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
②1949年9月新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
召开及内容: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主要任务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③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⑤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2、开国大典:①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宣告成立。
②政府性质组成特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②。
1、建国初,民主法制建设。
①1949年—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B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与旧中国任何一部宪法都有根本的区别,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②从性质看,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作用:①性质:②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结果: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年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产生,由组成。
③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规范了,昭示着。
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的错误,人民代。
十年“”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⑤发展: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三大政治制度
筹备
成立
依据
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 的多党合 作 多党 合作
人民代 表大会 制度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新政协会议 的召开
开国 大典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民主 集中
民族 共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
课后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根本
的政治制度,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君主专制,人 民毫无权利可言,一切机构的设置都围绕一皇权 为核心的家族式政治体制。 2、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西 方的议会政党政治,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资产阶 级共和制政体,虽然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 化,但是享有民主的仍是少数人。 3、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 广泛的民主。这推动了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 的发展。 4、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 治到法治。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
(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C、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D、标着这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按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行使的职 责有( ) ①修改宪法 ②制定法律 ③ 决定大赦 ④ 决定战争与和平
)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作用,不包括(
A、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力 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明祖差别,实行民族融合 D、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即将成立时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
性质 规定社会 性质
国家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类型的宪法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 制度的总原则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
同一个战壕
民主党派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 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 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 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 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八个民主党派简介
全 称 简 称 致公党 农工党
成立时间
25.10 30.8 41.10 45.12 45.12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 历史意义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
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思考: 1. 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少 数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 的特点。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特色
为什么说中央人民 政府和政务院充分体 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 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提示:如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 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宋庆龄、李济 深、张澜;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是民 主党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 民主党派。这些都体现了多党合作的 精神和特色。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最高立 法权、选举权、任免权、监督权,其常设机 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件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两党制 关系 竞争、在野党 多党合作制
合作、参政 广大群众
代表阶层 资产阶级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历史依据:
政治基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 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实条件: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 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新中国的民 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民主 政治特色
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政权建设(一个前提)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二)法制建设(两部法律)
(1)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制度建设(三大制度) (1)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目的: 为保障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内容: 政治制度、政府组织原则、人民的权利和
义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过渡时期总路线
性质: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 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 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据材料分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体现了哪些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
三、建国后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 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
2).含义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
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 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3).职权:
4).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性质:
5)所体现的原则: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民主集中制
1954年宪法的颁布
1、目的: 保障了在政治上从新向社过渡
2、内容:106条(确立了;规定了;制定了;)
3、特点: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4、性质:
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
加强了;巩固了;反映了;提高了;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基本的民族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 享受民主 广泛程度
比较《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背景
新中国即将成立时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时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性质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 制度的总原则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
国家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国情
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长期民主革命斗争的经验积累
内容
前提 国家统一领导下
依据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实施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作用
(1)、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 自治县,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2)、加强了民族团结, (3)、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历史课件】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5)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 过渡时期 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
基础。 2.法制的完善
(1)背景: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
(2)表现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 展生产力,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
守法律,人民的民主权利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成立。 3.政权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 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 新民主主义
课前预习
知识梳理
一、开国大典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 北平 召开。 (2)任务:讨论建立 新中国 代国歌等。 的有关事宜。 (3)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首都、国旗、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多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只有民族团结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 各民族的差异
④意义: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加强团结;促进发展
宁夏回族
学以致用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三、新中国的制度建设
问题1:“两会”指什么?它们各自有什么职权?
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对 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人 事选举任命权,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 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要 大合唱,就要有指挥……。唱大合唱,就要有主 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新中国的成立
• 1. 准备——新政协召开 1949.9 北平
①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பைடு நூலகம்
——临时宪法性质
②职能: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奠定基础
新政协召开
一、新中国的成立
• 2. 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1949.10.1
中央政府副主席(左起: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李济深、张澜、高岗)
——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
问题1:“打橄榄球”“唱大合唱”“指挥”的含义 是什么?
“打橄榄球”指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竞选执 政;“唱大合唱”指中国各党派团结合作; “指挥”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问题2:这反映出我国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探究、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 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的异同?本质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 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
3、特点: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享受民主 广泛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3.特点:是已载入宪法的我国政治体系的重要部分 4.比较: 不同:民族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
西方国家中是不多见的。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上长期统一; 实行原因: 国情决定 “大杂居、小聚居”;
民主革命时期休戚与共。
确立过程:共同纲领
宪法
具体施行:五个省级自治区、 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
北京中南海新华门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的成立
1.新政协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 ——新中国成立的准备
一 、 开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国 政权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特色 大 3.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典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代 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胜利
《_____________ ……共同纲领》 ①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 新民主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规定: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思妙记】 政协职能的转变 【思维导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
探究主题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 材料一 1949年9月在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宣布:“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材料二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 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 人民民主专政。”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素养落实 课前预习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初创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 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与作用、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进步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确立的背景。 (2)通过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体会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体会民主政治 的多元化,感悟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4)性质: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5)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 过渡时期 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制的完善 (1)背景: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 (2)表现: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 产力,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 人民的民主权利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 (1)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一届人大 ①选举 毛泽东 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 为国务周院恩总来理。 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多部 法律。 ③审议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④召开了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2.二届、三届人大:1959年和1964年分别召开了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各届人民代表 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 组成。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统一
单元概览
【时空坐标】
时空定位·单元主题
【主要线索】 1.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 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 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 光明的前景。
(2)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概念解读】 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 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 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知识拓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 主义的保障。 【概念解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人 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对比归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议会制的异同。
课前预习
知识梳理
课前自学·释Leabharlann 解惑一、开国大典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 北平 召开。 (2)任务:讨论建立 新中国 的有关事宜。 (3)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首都、国旗、代国 歌等。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政权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3.意义
(1)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 政治建设 的基础。
(2)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3)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人民 。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 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方针: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
,互相监督”的方针。
3.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会议长是期人共民存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4.意义:调动了政民治主协人商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 局面。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依据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
(2)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 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4.实施:在1955年及以后的十年中,先后成立了新疆、广西、宁夏和
西藏 四个民族自
治区,加上新中国成立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五大省级自治区;此外还建立了100
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5.意义
(1)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 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 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