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全面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
知识梳理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
一、开国大典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 北平 召开。 (2)任务:讨论建立 新中国 的有关事宜。 (3)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首都、国旗、代国 歌等。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政权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3.意义
(1)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 政治建设 的基础。
(2)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3)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人民 。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 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方针: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
【巧思妙记】 政协职能的转变 【思维导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
探究主题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 材料一 1949年9月在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宣布:“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材料二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 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 人民民主专政。”
,互相监督”的方针。
3.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会议长是期人共民存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4.意义:调动了政民治主协人商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 局面。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依据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wk.baidu.com家的国情。
(2)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 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4)性质: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5)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 过渡时期 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制的完善 (1)背景: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 (2)表现: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 产力,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 人民的民主权利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 (1)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一届人大 ①选举 毛泽东 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 为国务周院恩总来理。 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多部 法律。 ③审议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④召开了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2.二届、三届人大:1959年和1964年分别召开了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各届人民代表 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 组成。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素养落实 课前预习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初创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 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与作用、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进步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确立的背景。 (2)通过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体会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体会民主政治 的多元化,感悟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3.法律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4.实施:在1955年及以后的十年中,先后成立了新疆、广西、宁夏和
西藏 四个民族自
治区,加上新中国成立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五大省级自治区;此外还建立了100
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5.意义
(1)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 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 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统一
单元概览
【时空坐标】
时空定位·单元主题
【主要线索】 1.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 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 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 光明的前景。
(2)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概念解读】 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 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 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知识拓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 主义的保障。 【概念解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人 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对比归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议会制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