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献版本
(一)、“版本”的源流及其定义
1.“版”或“板”,本指木板(片),又称 “方”,同单简相比,方版容纳的字数更多。如 《礼记·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 名书于方。”
雕版印书法通行以后,“版、板”的含义逐 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2.“本”( 、 ),原义指树根。 《说文解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 下。”因卷轴装的书籍轴头在外,书轴又称 “书根”。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元狩shòu三年“御史大夫”栏:“三月壬rén辰,廷
尉张汤为御史大夫。六年,有罪自杀。”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元狩二年”。 《汉纪》载:“二年三月壬辰,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
可见,《汉书》将“元狩二年”史事错乱为“三年”。
Biblioteka Baidu
(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
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
专门学。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极 其普遍的现象。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 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葛洪《抱朴子〃内篇》 卷十九《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豕”。
随后,印刷术的发达,“本”的含义逐 渐等同于“版”。
3.“版(板)本”,北宋以来便被专指
雕版所印之书。广义的版本指同一部书在编 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二)版本类型简介
按流通情况区分
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残本——不完整的书。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 尾本。 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 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 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书。 孤本——世间仅存的书。
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后世因也称脱文为“脱 简”。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指卖出
去送给大蛇吃)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
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处,不如早死。买寄之身,可
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晋干宝《搜神记〃李寄》
“无相”注释者多释为“没福气、没有生男 相”。 检《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123页),引 作“父母无相留”。
(一)“校勘”释义
《说文》:“校
(
),木囚也。”指古
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木枷的两片需比在一起才便于上锁,因
此 “校” 有“比勘、核对”的意思。 《国语· 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 颂十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 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玉篇》:“刊,削也、 定也、除也。”古人先写在竹简上,发现错误时及时 削除改正,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汉 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
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
《魏书· 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xiè等勘 校(拾遗补缺)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二)校勘的范围
1、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以示版本之真; 2、与内容有关的史实是否真实,史实之真。
(三)衍,多余的字。 亦称衍文,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 文字。
《墨子〃备城门》:‚令吏民皆智知之‛,当 作‚令吏民皆智之。‛《墨子》书中,‚知‛字多
写作‚智‛。有人便在‚智‛字旁,记一‚知‛字,
而传抄翻刻者误将‚知‛字移入正文,造成衍文。
(四)倒:文字颠倒。
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 或“倒乙”。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
这些差别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所以 古人就提出古籍善本的概念。
宋刻《金石录》善本
http://opacvod.ahlib.com/IlaswebInfo_DB5.html
二、校勘
内容提要
一、校勘的定义、范围、萌芽与形成
(一)“校勘”定义(二)校勘的范围 (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时间)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
(一)讹,文字错误(二)脱,脱文(夺文),漏掉文字(三)衍,多余的字 (四)倒:文字颠倒(五)错乱:文字乱了次序
三、校勘的方法(
本校法:以同书前后相校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理校法 :定其是非
陈垣“校勘四法”)
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相校
四、校勘记的写法
一、校勘的释义、范围、萌芽与形成
2.“善本” 的含义
程千帆: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善本就是接 近原稿的书。
张之洞认为:“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 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阙 之本也。”他提出具体“善本”的三个条件:一、 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 旧本(旧刻、旧抄)。
善本述要
1.善本的产生及其原因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 略例》中说: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
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半功倍。”
余嘉锡xī先生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极为透彻:
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 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 干岁,缮(shàn抄写)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 儒者,有出于俗士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 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 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目 录学发微·版本序跋》)
校勘学在周秦已萌芽,《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
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
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
己亥涉河也’。‛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 为是在清代。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
(一)讹,文字错误。
《战国策· 赵策四》:“左师触詟zhé愿见太后” 《史记· 赵世家》作“触龙言”。 清王念孙认为《战国策》乃将“龙言”误合为一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战国纵横家书》正
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足证《史记》不误及王说的正 确。
(二)脱,脱文(夺文),漏掉文字。古代简书因编绳
现代出版编辑符号仍有相关符号叫“对调”
(一)、“版本”的源流及其定义
1.“版”或“板”,本指木板(片),又称 “方”,同单简相比,方版容纳的字数更多。如 《礼记·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 名书于方。”
雕版印书法通行以后,“版、板”的含义逐 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2.“本”( 、 ),原义指树根。 《说文解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 下。”因卷轴装的书籍轴头在外,书轴又称 “书根”。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元狩shòu三年“御史大夫”栏:“三月壬rén辰,廷
尉张汤为御史大夫。六年,有罪自杀。”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元狩二年”。 《汉纪》载:“二年三月壬辰,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
可见,《汉书》将“元狩二年”史事错乱为“三年”。
Biblioteka Baidu
(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
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
专门学。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极 其普遍的现象。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 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葛洪《抱朴子〃内篇》 卷十九《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豕”。
随后,印刷术的发达,“本”的含义逐 渐等同于“版”。
3.“版(板)本”,北宋以来便被专指
雕版所印之书。广义的版本指同一部书在编 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二)版本类型简介
按流通情况区分
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残本——不完整的书。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 尾本。 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 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 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书。 孤本——世间仅存的书。
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后世因也称脱文为“脱 简”。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指卖出
去送给大蛇吃)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
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处,不如早死。买寄之身,可
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晋干宝《搜神记〃李寄》
“无相”注释者多释为“没福气、没有生男 相”。 检《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123页),引 作“父母无相留”。
(一)“校勘”释义
《说文》:“校
(
),木囚也。”指古
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木枷的两片需比在一起才便于上锁,因
此 “校” 有“比勘、核对”的意思。 《国语· 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 颂十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 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玉篇》:“刊,削也、 定也、除也。”古人先写在竹简上,发现错误时及时 削除改正,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汉 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
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
《魏书· 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xiè等勘 校(拾遗补缺)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二)校勘的范围
1、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以示版本之真; 2、与内容有关的史实是否真实,史实之真。
(三)衍,多余的字。 亦称衍文,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 文字。
《墨子〃备城门》:‚令吏民皆智知之‛,当 作‚令吏民皆智之。‛《墨子》书中,‚知‛字多
写作‚智‛。有人便在‚智‛字旁,记一‚知‛字,
而传抄翻刻者误将‚知‛字移入正文,造成衍文。
(四)倒:文字颠倒。
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 或“倒乙”。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
这些差别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所以 古人就提出古籍善本的概念。
宋刻《金石录》善本
http://opacvod.ahlib.com/IlaswebInfo_DB5.html
二、校勘
内容提要
一、校勘的定义、范围、萌芽与形成
(一)“校勘”定义(二)校勘的范围 (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时间)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
(一)讹,文字错误(二)脱,脱文(夺文),漏掉文字(三)衍,多余的字 (四)倒:文字颠倒(五)错乱:文字乱了次序
三、校勘的方法(
本校法:以同书前后相校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理校法 :定其是非
陈垣“校勘四法”)
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相校
四、校勘记的写法
一、校勘的释义、范围、萌芽与形成
2.“善本” 的含义
程千帆: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善本就是接 近原稿的书。
张之洞认为:“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 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阙 之本也。”他提出具体“善本”的三个条件:一、 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 旧本(旧刻、旧抄)。
善本述要
1.善本的产生及其原因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 略例》中说: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
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半功倍。”
余嘉锡xī先生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极为透彻:
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 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 干岁,缮(shàn抄写)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 儒者,有出于俗士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 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 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目 录学发微·版本序跋》)
校勘学在周秦已萌芽,《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
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
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
己亥涉河也’。‛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 为是在清代。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
(一)讹,文字错误。
《战国策· 赵策四》:“左师触詟zhé愿见太后” 《史记· 赵世家》作“触龙言”。 清王念孙认为《战国策》乃将“龙言”误合为一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战国纵横家书》正
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足证《史记》不误及王说的正 确。
(二)脱,脱文(夺文),漏掉文字。古代简书因编绳
现代出版编辑符号仍有相关符号叫“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