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
调查目标: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大量坏
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
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商
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
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和现状,从而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方案。
在往
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时间:2014.06—2014.08
调查对象:此次调查选取了对我国银行业有深入研究的大学教授和银行
工作的人员。
调查方式:访谈法
正文: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如下
﹙一﹚不良资产的数量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按贷款国际五级分类标准,我国商业银行
2007年不良贷款年末余额为12684.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的6.2%,较前
两年有所下降,但距离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3-4%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仍然
有很大的差距,具体情况详见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较之其他股份制的
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明显偏高,虽然近两年随着政府
政策的扶持、在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过程中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注资协助
等手段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消化清减工作,但是截至2007年年底后三类贷
款仍占全部贷款的6.72%,而且2007年前三季度,城市商业银行、国有商
业银行、外资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均出现反弹态势,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
大,形势不容乐观。
表一: 单元:亿元 %
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例如当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时,造成企业总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滞销,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导致对应的银行不良贷款大量产生。
(二)国家政策
1.体制原因。
上世纪 80年代经济转型过程中,为了加速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步伐,政府实施的“拨改贷”将企业资金配置方式由财政供给制改变为银行供给制。
银行资金被用于财政性的用途,借贷资金运动不能遵循借贷资金的运作规律及特征,具有无偿性和运动的单向性,使国有银行的大量贷款在国有企业中沉淀、呆滞,是不良资产产生的历史原因。
2.政府干预。
在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使得经
济主体行为准则带有双重性,政府干预企业与银行经营成为必然,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与银行服从大局,从国家计划,按国家意图发放贷款,开发项目,承担社会性负担,并接受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和银行面向市场经营,追求经济效益,自已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原因
1.企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授信业务都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国有企业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运作模式,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转向市场经济后一时难以适应,加上竞争激烈,跟不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产品积压滞销,应收账款增加,货款回笼缓慢,影
响资金周转,效益持续大幅下滑。
另外,因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追加借入
资金,使企业负债成本增高,效益下降,从而增大银行贷款风险,影响
贷款本息的偿付能力。
企业过度负债,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佳,是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
2.企业财务制度混乱,资金去向不明。
不少企业对《会计法》、《公司法》中财务会计的规定视而不见,滥设账户,缺乏完善的账簿,财务结算制度混乱,资金浪费严重。
特别是法定代表人滥用企业资金,但又不能从账簿上反映资金的流向,当企业亏损、倒闭时,企业的资金去向就难以查明,甚至连应收账款也无法反映,造成债权人申请执行其到期债权无法实现,致使银行形成大量的呆帐、坏帐。
﹙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1.缺少健全的信贷约束、激励机制。
主要体现在对银行管理人员和
业务人员的管理上,违规经营普遍。
一是部分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特殊权限,做出超过本分的事情,给银行带来了危害,二是一些基层行为完成压缩不良贷款和收息指标等要求,办理借新还旧手续,甚至人为地调整数据,从而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
三是业务人员存贷款数目的压力很大,导致他们为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急功近利,而不管其质量如何,使有问题贷款无法及时得到反映和揭露,为不良贷款埋下了隐患。
2.资产项目评估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缺乏可行性研究,成为不良资产滋生的温床。
一是风险评价
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风险评价体系通常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立足区域性眼光分析多,站在全局性角度分析少,难以对贷款风险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造成相当多的贷
款项目未竣工便成为风险性呆账贷款,无法确保借款决策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低,多数人员不具备成熟的现代管理能力和水平,对贷款项目缺乏足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使贷款决策发生失误,影响银行经营效果,给贷款带来风险。
(五)金融监管乏力
1.监管目标错位。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仍然侧重于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
合规性监管的市场敏感度差,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不能及时防范金融风险;而风险性监管在风险识别、度量和处理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2.监管重心不明确。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重视不够,监督不力,往往忙于外部监管。
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班子的职责和行长的职责不够明确,对其行使职责的情况缺乏有效监督。
结论与建议
由于不良资产的存在会对我国带来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2.造成银
行的资产损失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这三个方面的危害。
可以说是解决此个问题以刻不容缓,通过调查和对成因的分析提出来以下几点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二﹚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四﹚国有企业要改善本身的经营状况,﹙五﹚
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