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脑转移暨乳腺癌脑转移化疗进展和分子靶向治疗
乳腺癌脑转移ppt课件

• 迟发性不良反应在放疗90 d以后才出现 ,包括坏死、性格及记忆改变、认知缺 陷等。
• SRS 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局部治疗,除 WBRT外,还可选择SRS治疗。SRS因其高精 确度、微创性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 于脑转移瘤的治疗。SRS适应于颅内1~3 个转移灶、瘤体体积<3 cm、全身疾病被 控制者。
• 内分泌治疗 • 在内分泌治疗药物中,目前已知他莫昔芬可以 通过血脑屏障,但由于脑转移是乳腺癌的晚期 事件,大多数患者在既往治疗中都用过他莫昔 芬,所以对他莫昔芬已有了耐药性。在芳香化 酶抑制剂中,阿那曲唑及来曲唑不直接作用于 肿瘤,所以它的有效性与是否通过血脑屏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显的相关性。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目的:分析4种不同亚型乳腺癌脑转 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
白冰等,不同亚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分析 《癌症》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2010, 29 (4) : 453- 461
• 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0月至2008年7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89例脑转 移患者的资料,包括导管A型30例,导管B 型20例, HER2型16例,三阴型14例,另9例 免疫组化结果不详。分析4种乳腺癌脑转 移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特 点、影响复发后患者预后的因素等,并进 一步对导管型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 进行研究。
• 结果 组织学分级为3 级,肿瘤长径大 于5 cm,雌激素受体( ER )阴性,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 HER-2 ) 阳性的乳腺 癌患者容易发生脑转移; 肿瘤分期,病 理类型,孕激素受体( PR) ,腋窝淋巴 结转移情况及绝经与否与脑转移无关( P > 0 . 05 ) 。
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何华钰;颜成睿;刘帅;孔祥溢;王裕;王任直【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8【摘要】如今乳腺癌已是引起颅内转移瘤的第二大肿瘤.由于乳腺癌脑转移的综合治疗效果始终不是太理想,因此,乳腺癌脑转移病人整体预后较差.研究发现:用于辅助治疗和综合治疗的药物穿透血-脑脊液屏障的能力差,从而导致乳腺癌病人综合治疗效果差,也使得脑转移的风险增加.分子分型成为乳腺癌脑转移病人终末生存期的预测因素.全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手术是乳腺癌脑转移病人的局部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HER-2靶向治疗在内的新型分子靶向治疗展示出脑转移的抗肿瘤效果.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对于乳腺癌脑转移的概况、治疗及预后等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也对乳腺癌脑转移的诊治进行讨论与展望.【总页数】3页(P374-376)【作者】何华钰;颜成睿;刘帅;孔祥溢;王裕;王任直【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MMP-1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黄赛君;葛菲;陈文林;李云茜;谭林彦;王曦2.MMP-1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黄赛君; 葛菲; 陈文林; 李云茜; 谭林彦; 王曦3.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 [J], 刘德总;杨颖涛4.外泌体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研究进展 [J], 郝文文;侯岚;何俊瑛;卜晖;黄敏;任子英;陈鑫鑫5.乳腺癌脑转移系统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张佳玲;张凤春;徐迎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癌脑转移治疗指南(2021年版)

放射治疗
✓ WBRT:WBRT是脑转移瘤的主要局部治疗手段之一,可以缓解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神经系 统症状、改善肿瘤局部控制情况。
✓ WBRT的适应证包括: (1)NSCLC脑转移患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失败后的挽救治疗; (2)>3个病灶的NSCLC脑转移患者的初始治疗,联合SRS局部加量; (3)NSCLC脑转移患者颅内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 (4)对广泛脑膜转移的肺癌患者综合应用WBRT与椎管内化疗,对有脊膜转移的肺癌患者可
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适应证 (1)活检术:明确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诊断,以指导下一步治疗。
①肺原发灶隐匿或虽原发灶明确但取材困难; ②肺原发灶病理明确,但脑部病变不典型或难于诊断; ③明确是肿瘤坏死或复发,评估前期放疗或内科治疗效果。 (2)手术切除:脑转移瘤患者是否适合外科手术切除需考虑肿瘤个数、肿瘤大小、
序贯SRT或同步加量的调强放疗对脑转移灶进行更高剂量的治疗。之前接受过全脑预防照 射(PCI)等WBRT的复发患者,再次进行WBRT时要谨慎评估,或建议对复发病灶进行 SRT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优点 (1)全部切除转移瘤可以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消除转移灶对周围脑组织
的刺激; (2)获得肿瘤组织,从而明确病理诊断; (3)外科手术能通过切除全部肿瘤达到局部治愈。
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 (6)视野损害:枕叶和顶叶、颞叶深部肿瘤因累及视辐射,而引起对侧同象限性视野缺损或对侧
同向性偏盲。
临床表现
✓脑膜转移 (1)脑实质受累和脑膜刺激表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精神状态
改变、意识朦胧、认知障碍、癫痫发作和肢体活动障碍等; (2)颅神经受累表现:常见的受累脑神经有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
恶性脑肿瘤的化学治疗进展

管操作时发生导管折断,血管痉挛等;颈内动脉BC-
NU灌注常有严重眼部并发症,如剧烈疼痛、结膜充 血、流泪等症状[12j,化疗药物和酒精均构成对视网 膜和神经系统的毒性;超选择导管技术避免眼部并 发症,但常引起严重的神经毒性,脑白质病变。颈内 动脉灌注化疗几乎不可避免的都会出现脑自质病 变。正是因为其神经毒性成为动脉灌注化疗的剂量 的限制因素。
34%[1 91。
案联合化疗。成人室管膜瘤复发,用VP.16,替莫唑
胺,亚硝脲类,铂及联合方案。多形性胶母细胞瘤的 辅助化疗采用同步替莫唑胺75mg/m2每日;或是替 莫唑胺150rag一200mg/m2,5/28方案;复发/挽救
治疗用替莫唑胺5/28方案(初治);也可以采用倍
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BCUN;CCNU;PCV联合化 疗。间变形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辅助化 疗,用替莫唑胺或亚硝脲,方案同前。对于复发或挽 救治疗,用替莫唑胺5/28方案(初治);或是倍伐单 抗联合伊立替康;BCUN;CCNU;PCV联合化疗。原 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用大剂量MTX
程度如何,都应行术后放射治疗,各种所谓的“刀”
治疗仅在常规放疗后,肿瘤残留或肿瘤复发而体积 又较小时选用。对高级别胶质瘤(WHOⅢ级~Ⅳ 级)应该常规给予化疗,低级别胶质瘤(WHO I级 一Ⅱ级)可以根据手术切除程度、病理类型和基因 缺失情况考虑是否化疗,选择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脂 溶性、小分子药物(安全一高效)选择成熟的化疗方 案[5,61。
进入脑脊液和脑的物质,作为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e
system,CNS)之间的调节界面,对维持
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恒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
万方数据
・334・
恶性肿瘤研究探索癌症治疗的新方向

恶性肿瘤研究探索癌症治疗的新方向恶性肿瘤研究:探索癌症治疗的新方向癌症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难题,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恶性肿瘤研究的新方向,希望能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一、基因治疗:开辟个性化治疗之路随着对肿瘤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基因突变在肿瘤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修复、替换或改变患者体内异常基因的方法,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该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以及治愈效果持久等优势,被认为是个性化治疗的有力手段。
二、免疫治疗:激活机体免疫反应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式,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这些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激活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让机体的免疫细胞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免疫治疗因其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等特点备受关注,并且在某些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靶向治疗:在分子水平精准攻击恶性肿瘤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许多肿瘤细胞特异性的分子变化为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
靶向治疗通过筛选出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或分子靶点,针对这些标志物或靶点进行攻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化疗和放疗,靶向治疗更为精准、有效,并且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与治疗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也正逐渐崭露头角。
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机器学习的方法,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案。
另外,通过图像处理、基因组学数据分析等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恶性肿瘤的形成机制,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传统化疗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损伤,且药物对恶性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区分度较低。
而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通过纳米技术的方法,将药物精确地送到肿瘤组织,达到最大的疗效,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Nature综述】目前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4):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影像研究

【Nature综述】⽬前脑转移瘤的治疗⽅法(4):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影像研究《Nature Review. Clinical Oncology》杂志2020年2⽉20⽇刊载美国ClevelandClinic的Suh JH, Kotecha R, Chao ST等撰写的综述《⽬前脑转移瘤管理⽅法。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brain metastases.》(doi: 10.1038/s41571-019-0320-3. )。
脑转移瘤是⼀种⾮常常见的癌症表现形式,由于其与不良的临床结果有着⼀致的联系,因此历来被认为是⼀种单⼀的疾病实体。
幸运的是,我们对脑转移瘤的⽣物学和分⼦基础的理解有了很⼤的进步,产⽣了更精细的预后模型(more sophisticatedprognostic models)和多种与患者相关和疾病特异性治疗模式(disease-specifictreatment paradigms)。
此外,治疗设备已从全脑放射治疗和外科⼿术扩展到包括⽴体定向放射外科、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这些治疗通常是序贯使⽤(sequentially)或联合使⽤。
神经影像学的进展为在早期癌症诊断时准确筛查颅内病变、在治疗期间精确定位、以及通过合并功能成像帮助鉴别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提供了新的的契机。
考虑到脑转移瘤患者可采⽤的众多治疗选择,强烈建议采⽤多学科⽅法来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以努⼒提⾼治疗⽐(the therapeutic ratio)。
考虑到⽬前在脑转移瘤患者可采⽤的最佳序贯治疗⽅案(the optimal sequencing of the available)和扩⼤治疗⽅案(expanding treatment options)⽅⾯仍然存有的争议(the ongoing controversies),开展临床试验(enrolment in clinical trials)对增进我们对这⼀复杂和常见疾病的了解⾄关重要。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80
Overall survival (%) R-CHOP 58%
60
40
CHOP 45%
20
0 0
p<0.007
1 2 3 4 5 6 7
Years
Feugier P, et al. J Clin Oncol 2005 23:4117–26
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作用机制:抗HER-2受体的单克隆抗体。 适应症: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
EGF Pathway
EGFR family
EGFR
HER2
HER3
HER4
Adapted from: Ciardiello F, et al. N Engl J Med. 2008;358:1160-1174.
EGF Pathway
Receptor specific ligands
EGF TGFα β-cellulin HB-EGF Epiregulin Amphiregulin NRGs β-cellulin HB-EGF
Slamon D et al. N Engl J Med 2001;344:783-92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疗效总结
H+AC AC H+P P H+CT CT (n=143) (n=138) (n=92 ) (n=96) (n=235) (n=234)
mTTP ORR OS
7.8* 56* 26.8
贝伐单抗(癌思停,Avastin)
作用机制:重组的人类单克隆IgG1抗体,通过抑制
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活性而起作用。 用法用量:推荐剂量为5mg/kg,每2周静脉输注1次。 在术后28天以后使用,且伤口完全愈合。 临床应用: 转移性结直肠癌(联合5Fu+/-) 转移性乳腺癌(联合紫杉醇) 晚期、非鳞、无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胃肠穿孔/伤口并发症,出血, 高血压危象,肾病综合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乳腺癌的转移与复发

乳腺癌的转移与复发作者:崔兴来源:《家庭医学》2024年第10期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恶性肿瘤,据估计,约90%的乳腺癌相关死亡归因于转移,这表明转移是乳腺癌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
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骨转移、肝转移、肺转移及脑转移等。
因此,对乳腺癌患者来说,及时了解癌症转移的相关知识迫在眉睫。
乳腺癌转移的原因①肿瘤自身特性。
根据组织形态特异、生长速度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发生转移的概率不同,初诊为晚期、有转移的乳腺癌相对来说预后效果差一些,发生复发转移的概率更高。
②治疗不彻底。
初次发现乳腺癌后,手术可切除原发灶,再通过一系列手段辅助治疗以杀灭残余的癌细胞。
但是这些治疗对低分化的幼年癌细胞作用低下。
当人体的免疫力低下,幼年癌细胞会从休眠状态复苏,加快生长形成新的成年细胞。
部分患者术后没有进行全面并且有效的治疗,隐藏在体内的癌细胞有可能生长成肉眼和影像学都无法监测到的微小病灶,日后就会变成复发转移的始作俑者。
③免疫力低下。
当身体免疫力低下,其他的疾病更容易趁虚而入。
④心理状态差。
长期处于心理抑郁的情况下,也是在给癌细胞提供入侵的机会。
乳腺癌转移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浸润、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三种途径。
直接浸润是乳腺癌最初始最直接的方式,随着乳房内的癌肿不断增大,癌细胞逐渐向周围组织侵犯,累及乳房皮肤、乳头、胸大肌及筋膜等,并与之固定;患者出现浸润部分表面凹陷,皮肤出现水肿,呈橘皮样或溃疡改变。
导管内癌沿乳腺系统蔓延,保持在导管内生长。
沿淋巴道转移是乳腺癌最主要的扩散方式,主要有两种淋巴转移途径。
①腋窝淋巴转移。
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一种外侧转移方式,同时也是乳腺癌淋巴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
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病灶大多数位于乳头、乳晕区及乳房的外侧,比较多见。
②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是一种内侧转移方式,主要是乳腺癌向胸部动脉或者乳房动脉内的淋巴结转移。
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癌灶大多数位于乳房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