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资料演示:都市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生活、
边远地区文化生活等,展现了文化在精神生活中
的印记。
日常生活的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
体现着生活环境的文化价值。
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
特殊性。
请学生推荐对自己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或文艺形式,如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影电视、
文化娱乐、艺术品、文化旅游等。
调查:当地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的状况。
资料演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
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作用
(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2)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内涵的理解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贯彻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利用各种机会去看、去听、去触摸,了解文化现象。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四、教学建议
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我们无时无处不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我们经常听说某某是个“文化人”,某某有文化。究竟什么是“文化”?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提法,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我们所说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
探究活动:有位学者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文化”更令人难以捉摸了。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表述它的意义,却正像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外,简直是无所不在。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
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文化生活往往也各不相同。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千姿百态。如东方与西方之间人们的文化生活就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里,不同区域的人们文化生活也各具特色。如我国沿海的岭南文化与内地的关中文化、江汉平原的荆楚文化与高原雪域的藏族文化等等,相互之间就有明显不同。
教师设问:(1)“文化”,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那么文化究竟在哪里?
(2)文化生活为什么各具特色?
学生活动:自主预习、交流讨论。
探究提示:(1)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化生活各具特色。﹙2﹚区域不同: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也各不相同
【新课教学】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P4的图片,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你还能给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形式(现象)吗?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从静态角度说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从动态角度说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文化形式是相对于文化内容而言的。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传播手段的不断改进,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
举例:“花儿朵朵”、“快乐男声”、话剧、舞台剧、杂技、舞蹈、曲艺、音乐、社会主义荣辱观、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仰韶文化”、“玛雅文化”
学生活动:判断“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不对,艺术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过渡:结合教材第5页的探究活动及问题请学生思考。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学生活动:请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与大家分享。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A.从社会的角度,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的存在
举例:如原始社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封建社会的“祭祀文化”、资本主义的“竞争文化”、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化”
B.从个人的角度,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
举例:出生前的生育文化(中国的多子多孙到优生优育,西方的人本和生命尊重,不许堕胎)、出生时的文化现象(中国的“三朝、满月、百露、抓周”、西方的洗礼等宗教特色)、成长中的文化(中国是严教、呵护,西方的自由成长)、婚姻的文化、死亡的文化等等。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举例:从一个人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比如走读生,早晨在家有小区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逛街有商业文化、回家有社区文化、晚上偷偷地来个网络文化。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学生活动:参照P6的内容,选择你熟悉的区域谈谈它们留给你的文化记忆。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不同地区文化特色的对比。
举例:城市的市井文化、农村的乡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
(教师归纳)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活带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同为年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
学生活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你能举例吗?
举例:江南的婉约、山东的豪爽、四川的热辣;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二)文化是什么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现象,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阅读教材P6—7页,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