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中_孝_的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10-20

作者简介:程艳芝(1976-),女,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论语》中“孝”的思想探析

程艳芝

(郑州大学哲学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孝”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占有重要位置。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一书,对“孝”作了多方面的阐释。文章通过研读《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篇章,从“孝”的理论内涵、实践方式和功用价值三方

面来探讨

《论语》所展示的孝道思想,体会孔子孝道言论中所蕴含的独特理念与智慧。关键词:论语;孔子;孝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57(2011)01-0110-03

“孝”,是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中孕育出的一种传统美德。《尔雅·释训》中说“善父母为孝”[1]

,这也许是我们对“孝”的最普遍的理解。然而,儒家的重要经典语录体著作《论语》一书,却对“孝”作了多方面的阐释,

展示了“孝”的丰富内涵和理论意义,是我们今天研究“孝”思想的宝贵资料。笔者现以此书为依据,通过研读《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篇章,从“孝”的理论内涵、实践方式和功用价值三方面来探讨《论语》所展示的孝道思想,体会孔子孝道言论中所蕴含的独特理念与智慧。

1.“孝”的理论内涵

“孝”在《论语》中出现了19次,涉及14章。除《学而》第2章有子论孝之外,其余全部为孔子直接谈论或其弟子转述孔子对“孝”的谈论。然而,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孝”

的言论中,却找不到任何孔子或其弟子对“孝”的直接界定。因此,若要了解《论语》中“孝”的涵义,就需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诸言论中进行体会和解读。1.1“孝”在“敬养”

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有养育父母的行为和表现,何况作为更高级动物的人类呢!孔子认为,“孝”不仅是在物质上使父母得以有饭吃、有衣服穿,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奉养中融入敬爱之情,使父母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还能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回答弟子有关“孝”的问题时,《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

可见,孔子的这句回答,就是说明了对老者的赡养,是连动物都具备的

“反哺”本能,只有精神上的慰藉和尊敬才能表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其实也揭示了当时甚至现在人们的一种错误观念,

即“孝”等于能够赡养父母。因此,“孝”是有层次性的,不仅要赡养,还要在更深层次上敬重父母;只是养,而没有敬,不算是真正的“孝”。只有对父母怀有一颗真诚的敬爱之心,使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得到满足和愉悦,才是孔圣人所倡导的“孝”

。另一个表达孔子对“孝”的“能养”且“敬”的观点相同的句子也是在《论语·为政》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

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孝”的理

念———色难,而关于“色难”,历来注家有两种解说:(1)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曲礼》有云:“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到父母之意,始是孝。(2)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小戴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3]

其实,以上两种说法有相通之处,即孝敬父母并非易事。孔子的“色”就是态度,容色。子女对父母要和颜悦色,情感真诚地发自内心,没有丝毫勉强,这才是敬的体现,才是真正的孝,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真心实意,在生活中让父母从精神上得到慰藉还是能够做到的。可见,注重敬爱之心,这是孔子“孝”的关注所在。

孔子提倡孝敬老人的思想,是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为了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是人类应该怀有的一种普遍情感。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

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4]

(《诗·小雅·蓼莪》

)古希腊伦理学大师亚里士多德亦持有同样的看法:“我们似乎首先要奉养父母,因为我们欠他们

2011年1月焦作大学学报

ɴ.1

第1期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

Jan.2011

的恩。奉养自己生命的给予者比养活我们自己更加高尚。而且,还要让父母像诸神那样享有荣誉。”[5]

1.2“孝”在“不忧”

俗话说:“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父母常把儿女的健康和幸福看得比自己重要得多。《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6]作为子女,珍爱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就是对父母的孝敬。

孔子也认为,子女有责任保全自己的身体以奉养双亲;有父母在,自己的身体不要有什么意外,以防父母担心。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对这一句话有两种说法:一种在王充《论衡·问孔》中说:“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这是说孝子对父母疾病的担忧。另一种说法,如马融云:“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6]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我们采用马融的说法,也就是子女保持好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一则可以据此养父母之体,再则可以减少父母精神上的压力,就是对父母的孝敬了。那种出于一时之怒,不保全身体,不顾念父母,是极糊涂的行为。《论语·颜渊》中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2]可见,这是孔子极不赞成的行为。另外,作为子女,谨言慎行、建功立业也是在对父母行孝。如《孝经》所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6]

简要来说,“孝”就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生活中珍惜自己的身体,事业中不断进取,以父母对自己的心意来对待长辈。正如王樵《四书绍闻编》中所说:“知父母爱子之心,则知人子事亲之道。以父母之心为心,最当深体。”

1.3“孝”在“无违”

古语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表明封建统治时期君权与父权的至上性。时至今日,虽然这一古语已失去其现实意义,但也反映了传统伦理的一个“孝”的理念———无违。

“无违”也是孔子孝亲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曾一度遭到后世的批判。《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可见,孔子所说的“不违”或“无违”,是指无违于礼,即对父母,活着要按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里面当然有顺从、听话的内涵,但并不是无原则、无选择的。对此,《孝经·谏诤章》载有一段孔子与其学生曾子的对话,可为之佐证: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6]《孝经》为孔子后学所编,其思想无疑是继承孔子的理论体系。

当然,“无违”也包含有无违于父母意愿的含义。例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在这里,孔子将“顺从”视为孝道的应有之意。孔子认为,孝还应表现在遵从父母意志,继承父母意愿。子女应遵循父母的教诲,以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力和地位。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的“无违”,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不改父之志,不改父之道,不违背礼。从孝的角度上分析,这正体现了子女将自己视为父母生命的延续,体现了对父母的敬爱与感激之情。孔子赞美孟庄子的孝,就是由于孟庄子能够继承父志:“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2]孔子在这里论及的“孝”,贯穿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是父辈的引导和子女的继承。当然,孔子是针对当时的时情而言的,显然会遭到后人的诘难;根据现在与时俱进的说法,也可以说是继承父辈好的品德和志愿,以继续发扬光大,也不无道理。

2.“孝”的实践方式

《论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孝”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明白了孔子言“孝”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实践“孝”的方法,有些理论至今仍具有汲取和借鉴的价值。

2.1爱亲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而“仁”的根本涵义就是“爱人”。“爱人”首先就是要爱自己的亲人,其中对父母的爱是最基本和重要的。敬爱父母的“孝”是“仁者爱人”的具体体现,是“仁”的源头。《论语·学而》中有子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就是强调的这一点。那么,行孝中的“爱”表现在哪里呢?

《论语·里仁》中有:“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2]说的是父母在世时,子女远离家乡,会使父母失去照顾;在外漂泊无定,又会让父母牵肠挂肚;若不得已外出,也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所在,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这种说法虽已失去现实意义,然其要求子女时刻关怀父母的实质,却是不可舍弃的。身为父母,他们对子女的思亲念我之情常有;且父母年纪大了,寿夭生死本属无常,做子女的理应时时记挂父母,以免悔恨终生。所以,孔子要求子女体念父母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论语·里仁》中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为人子女,父母的生辰年龄、身心状况,都要了然于心,系之于情:为双亲岁月添寿而高兴,为双亲日渐衰老而担忧。好在今天我们畅通的信息交通和网络可以为此减忧,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经常与父母沟通呢!“敬”和“爱”强调的都是真心,正如后世所言,“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

111

第1期程艳芝:《论语》中“孝”的思想探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