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孝”的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中“孝”的观念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儒家对“孝”的范畴概念入手,强调了《论语》中的“孝”包含了血缘、亲戚、政治、社会四大系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醒现代人我们仍然应该重视孝道。同时,通过分析《论语》中对如何尽孝道的具体描述,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

关键词:孝《论语》孝治敬孝

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孝”是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把“孝”作为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人人格的重要因素。十九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他的名著《法的精神》里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之一

然而近代以来,我们的思想界对于儒家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却采取了过度批判的态度。

诚然,在整个封建社会,孝文化都被极度地推崇,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控导和利用孝文化,使之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因此受封建主义污染是在所难免的。当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全面崩溃,新思想新文化大潮汹涌,人们批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及其伦理道德观,孝文化被首先推出来似乎是必然不可避免的。但我们那种不加分析地把孝文化全看作纯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彻底否定的态度与结果,显然是有损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

不可否认,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其中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变化,但孝本身还是要肯定的。尤其当现在的报纸充斥着子女虐待父母,为遗产于父母兄弟对簿公堂,甚至有杀父轼母的行为,我想我们非常有必要在读《论语》时重新认识“孝”的重要意

义。

在孔子以“仁”治国的思想中,“孝”起到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论语?学而》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孔子所谓的“孝”之所以可以成为“仁”的根本,是君子“立本生道“的基础,因为儒家所推崇的“孝”包涵了更为广泛的内容。

儒家“孝”的范畴包括人际关系网络有血缘、亲戚、政治、社会四大系统。

孝最初是专指“亲亲”。在原始社会,人类只知其母,“亲亲”即亲母亲而已,由母推母之母。随着个体婚姻制的出现,人类由知其母过渡到兼知其父,父亲随之也成为孝敬的对象。父与母都是孝意识的本源。由此演绎发展,出现两条脉络:一是父脉,一是母脉。父脉和母脉都是人的血缘关系,即为孝的血缘系统。血缘系统是孝的基础。

孝意识缘亲戚关系演延,主要也是两条线:一条是夫党与婆家的关系,另一条则是妻党和岳家的关系,也就是孝的亲戚系统。

缘政治关系演延,主要有三: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这是政治系统。

缘一般的社会关系演延就更多头绪了,或以师为父而尊师,或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

若将这四大系统合而为一,便是人的大社会关系网,也就是孝的大社会系统。若以这四大系统确定孝的范畴,即为广义的孝。文明的人类社会,每个正常的人都关涉一个“孝”子,无论古今,无论男女,不分老幼,不分卑贱。各种人演绎了以孝治身、治家、治官、治国、顺天下的故事,充分表明了“孝”范围的广泛性。

因此,从内容上说,儒家的“孝”的范畴包括敬、信、诚、慈、善、顺、让、礼、谦、惠、廉、直、俭等等各种美德。

同时每个人不仅都关涉孝,孝的作用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也是对应双向的:子敬父与父慈子;弟悌兄与兄友弟;下顺上与上惠下;臣忠君与君爱臣;夫义妇与妇顺夫等等。孝所对应的两个方面,各守规范,相辅相成。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这个意思。

“孝”必须以自然的血缘情感为基础。

《论语》有云:“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证子。’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偷羊这一行为本身是完全不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在一个陌生社会或者契约社会之中,对偷羊的揭发,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表现,必定得到支持。但是如果是父子互相揭发,那就违反了父子本来的天然情感。因此是违反人性的,孔子并不提倡。这种天然感情是真性情,无论仁、义、礼、孝,都是建立在这种真性情的基础之上。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就是内在良知的呈现,也是“仁”的心理源泉。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家的情感,都是从具体的生活世界真切的感知而产生,而且它们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一种礼治秩序的基础。

因为有了“孝”的感情基础,由父母之孝,才可以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所以先哲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应以“孝” 为纲,也就是“孝治”。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孝”发生在“家”的内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子女出于血缘亲情对父母的一种天然情感,是伦理领域的问题;“忠”发生在“国”的领域,是君主与臣子之间,臣对君的一种情感,事实上是政治领域的问题。但是,由于古代家国同构,“国”的形成在理论上不是契约的联结,而是“礼”的联结——尽管每个统治者都依靠霸权与武力取得政权,但是大权在手之后,总会做出各种姿态把自己粉饰为“圣王”——

因此“国”的问题被当作“家”的问题,“国”的治理被当作“家”来治理,政治学的问题被当作伦理学的问题来处理。于是“家”中对“父”的孝,推衍、转移到“国”中就变成“臣”对“君”的忠。

所以说,“孝”是立国之本,也是百善之先。人之德最大莫过于孝,人之恶最大亦莫过于不孝。不孝之人,什么坏事都可以干得出来。因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他都毫不放在心上,世上还有什么人能叫他放在心上去爱护呢?相反,孝德的人,因为爱自己的父母就能体会别人爱父母的心,进而推之,可以用同样的心去爱别人父母。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论语?为政》云:“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孝慈则忠”的意思是,人君孝敬父母,慈于众人,民就会忠于他。这里指的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