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的修复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的修复作用

[摘要]海洋渔业资源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最早的领域,对人

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洋牧场化是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

径,通过向海洋中投放人工鱼礁,不仅可以挽救日益衰退的渔业资源,而且还能够有力地修复

已被破坏的海洋环境。本文就人工鱼礁的功能及其对海洋生物资源修复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

讨。

[关键词] 渔业资源;修复;人工鱼礁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面对陆地资源的匮乏,人类为解决“人口、环境、资源”三大全球性难题,纷纷将目光投向具有资源优势的海洋。谁控制了海洋,谁就代表了未来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人类的发展,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海洋但海洋也面临着同样严酷的现实,如环境恶化,渔业资源枯竭。如何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海洋已成为各国事关生存的战略重点和争相抢占的制高点。

一、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和保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完全是由人类本身的原因造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无度无序的酷渔滥捕,水域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 海洋面临生态荒漠化的严重威胁。据联合国称,全球渔业有75%物种已严重衰退,50%以上已充分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渔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0世纪后半叶,由于近海渔业捕捞能力大大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使渔获量急剧减少,渔获物质量下降,种群出现低龄化、小型化趋势。黄、渤海区原是8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繁殖场和索饵场,现在只剩下10余种,而且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山东沿海近岸部分海域渔业资源的密度仅为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不到十分之一,沿海传统渔讯基本消失,鱼类繁殖和生存环境恶化。

近几年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状况虽经治理有所好转,但每年约600亿吨的污水大部分最终还是排入了海洋。导致了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破坏了水域生物种群结构, 致使河口和沿岸近海的鱼虾等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所遭到破坏。天然渔业资源不仅在数量上逐渐减少, 鱼类种群遗传结构也受到污染源的影响重新改组, 鱼类基因遗传多样性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若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有些种群资源将面临灭绝的困境。

环境污染引起的富营养化使得近年来中国沿海赤潮发生次数增多, 发生时间提前或者延长,主要赤潮生物种类增多, 总次数和累计影响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环境污染导致急性污染事件频繁发生, 造成渔业巨大损失。

海水养殖业的盲目发展,没有考虑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致使养殖量严重超过其环境容纳量。由于酷捕滥采,不合理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滩涂贝类的自然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天种人收”、“广种薄收”的增养殖方式极为普遍。贝类养殖业中养殖对象搭配极不合理,几乎清一色的滤食性贝类,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简单生态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贝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从目前看,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的确增加了水产品产量,但实际上捕捞强度并未减轻多少。首先,养殖需要大量的动物饲料,除使用部分配合饲料外,目前我们主要靠捕捞小杂鱼等天然饲料。每养成1公斤鱼虾需要小杂鱼等天然饲料2一3公斤,甚至5一8公斤;其次,人工育苗解决了多数种类的苗种供应,但由于野生种苗更健壮,价格是人工苗的2倍以上,因而海上捕苗生产始终没有停止过。滥捕野生种苗,不仅破坏了相应种类的野生资源,还会对其它生物资源造成危害。

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也很严重,在局部海水养殖区,有机污染和生物污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比较严重。

建造养殖虾池对沿海湿地造成了明显地破坏,养殖用水对近岸生态区系的影响以及养虾用化学药品对近岸生态系统的影响,决定了该养殖方式不仅污染环境,也给养虾业本身带来灾难。海水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残留、溶失,鱼、虾、贝的排泄物,导致生物性沉积以及养殖设施对养殖区水流的影响等均对养殖区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面对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所处的严峻局面,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加大海洋资源利用的管理力度,采取多种保护措施,修复遭受严重损害的海洋渔业资源,是当前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修复海洋渔业资源生态环境采取的具体措施

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资源,为维护渔业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和保证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我省对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提出了渔业资源的限制性利用、渔业资源增殖、渔业生态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生产方式改革等任务。重点进行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渔业资源增殖,人工鱼礁建设,深水网箱推广,赤潮灾害防治,减船转产,渔业资源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应重点加强和完善如下几项措施。

(一)完善休渔期制度

我国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开始在黄海、东海和南海实施全面伏季休渔制度。根据近几年的资源监测,经过休渔,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带鱼、大小黄鱼、鱿鱼等一些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有所增加,种群结构得到改善。但是,开捕后万船竞发,捕捞强度未减,休渔成果很快趋于完结。另外,休渔期间仍有少数渔船违规作业,一些违规渔具在休渔期出现。因此,应严格执行伏季休渔政策。首先是彻底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强化综合监督管理,加大处罚力度。

(二)合理安排入渔,控制捕捞强度

捕捞强度是综合指数。它包括技术含量、入渔船只与功率数、网具破坏力和作业时间等方面。除了技术含量外,其它方面通过法律管理和政策调整加以控制。政府给予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从事远洋、外海生产,以减轻对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鼓励发展名特优新海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和水产品流通、运输及休闲渔业等。

(三)改善渔业水域环境

对渔业水域污染的治理,不是渔业部门自身就可完全解决的,对渔业水域污染的治理工作应从源头抓起,采用“控、净、停”的方法,逐步改善渔业水域环境。“控”是严格控制陆源的排污量标准。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并限期治理。“净”是对陆源污染物的净化处理。“停”是限令污染严重、又无净化处理能力的企业停产。我们要深入宣传贯彻《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切实保护好海洋和渔业资源。

(四)扩大资源增殖规模

我省以中国对虾种苗放流增殖为代表的近海资源增殖为起步。其生产性增殖品种已有日本对虾、乌贼、海哲、梭子蟹和黑鲪等,并对文蛤、杂色蛤、海参、鲍鱼、虾夷贝也做了区域性的增殖放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渔民转产转业和渔民致富奔小康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应进一步做好对增殖效果的评估工作,监测和评估应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

(五)改善海水养殖方式方法

要开展健康养殖,达到养殖可持续发展,在调整养殖品种和养殖结构的同时,必须对现行的养殖设施结构进行改造,加强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养殖设施既能改善养殖效果,又能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应重点研究浅海、滩涂综合多元养殖、生态养殖、海水池塘持续养殖、低耗、高产的健康养殖技术工艺。特别是维持养殖区、浅海、滩涂及投饵养殖的生态自净功能,开发环境清洁技术和生物降解技术等。

(六)大力发展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建设是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的有效手段,它通过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达到恢复渔业资源的目的,与资源增殖同属高效生态渔业。

三、人工鱼礁的作用与分类

(一)人工鱼礁集鱼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