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RBC正常 时沉降很慢。RBC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 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其 大小以血沉表示。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以第1小时末RBC在沉降管中沉降距离来 表示RBC沉降速度,称为RBC沉降率(血沉)
数量:(4 ~ 10) ×109/L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中性粒细胞功能:
① 吞噬、杀灭细菌
② 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 细胞和免疫复合物及坏 死组织
③
TX、PG
嗜碱性粒细胞功能:
① 释放肝素
激活血脂分解
② 释放组织胺
过敏反应
③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嗜酸性粒细胞功能:
①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 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②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另外,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促RBC生长
(四) 红细胞的破坏
RBC寿命120天左右
破坏场所
主要在血管外(脾、肝) 血管内占10%
衰老RBC→变形力↓→阻留→缺氧、缺 葡萄糖、pH↓→脆性↑→破裂
临床上可用切脾治疗以减轻贫血。
三、白细胞 (自学)
(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
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① 吞噬、消灭细胞内致病微生物 ② 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
细胞介素, 参与机体防卫机制 ③产生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的因子
淋巴细胞
T细胞: ① 具有细胞免疫功能 ② 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四、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109/L 形态:体积小,无核,双凸圆盘形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1) 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正常RBC在外力 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图) 大小取决于:
几何形状、粘度和细胞膜的弹性 A.变形能力∝S/V(S:表面积;V:体积)
S/V↑→变形能力↑ B.变形能力∝ 1/RBC内粘度 C. RBC膜的弹性或粘度:弹性降低或粘度升高→变形↓
血液生理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述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
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第一节 血液的概述
一、内环境与稳态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占成人体重的60%)。 细胞内液(体液的2/3) 细胞外液(体液的1/3)包括血浆、 组织液、脑脊液和淋巴等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 即细胞外液。
BPA(爆式促进因子) 骨髓
干细胞 -→BFU-E -→CFU-E -→红系前体细胞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RBC数量
⊕
肾脏氧耗↑
产生EPO 的细胞
O2感受器
肾管周细胞
(肝枯否C 巨噬细胞)
大气氧↓ (高原等) 心脏泵功能 ↓ 血容量↓ Hb浓度↓ O2亲和力↓
2. 雄激素 (1)通过促进肾产生EPO (2)直接刺激骨髓,促进RBC生成
(二)血细胞 红细胞:99% 白细胞:最少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 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40~50% 女:37~48%
二、血量(blood volume)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占成人体重的60%)。
细胞内液(体液的2/3)
细胞外液(体液的1/3)包括血浆、 组织液、脑脊液和淋巴等 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 的7~8%,即70-80 ml/kg。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缓冲对:NaHCO3/H2CO3 =20 Pr钠盐/Pr ; Na2HPO4/NaH2PO4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免疫和防御功能 3、维持内环境稳态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生理过程
造血过程三个阶段
造血干细胞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全血
血浆 红细胞
颜色 比重 粘度 渗透压 pH
红色
淡黄色
红色
1.050~1.060 1.025~1.030 1.090~1.092
4~5
1.6~2.4
300mmol/L
7.35~7.45
缓冲对:NaHCO3/H2CO3 =20 Pr钠盐/Pr ; Na2HPO4/NaH2PO4
血浆渗透压
Fe+转铁蛋白
衰老RBC的破坏( 巨噬细胞)
Hb
珠蛋白+幼红细胞(合成血红素)
(2)叶酸和VitB12 : 是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叶酸合成DNA
所必需,但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需要VitB12参与。 机体对VitB12吸收需内因子(胃粘膜壁细胞分
泌)的参与。
临床: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作用
ຫໍສະໝຸດ Baidu
血小板膜脂 血管收缩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指血小板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血管受损→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胶原、微 纤维、层素)结合 参与成分:A. 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
GPIb/Ⅸ、GPIIb/Ⅲa B. 内皮下成分: 胶原纤维、层素 C. 粘附蛋白: vWF(von willebrand
factor)和纤维蛋白原 vWF是血小板粘附于胶原纤维的桥梁
概念: 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常以RBC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 正常RBC内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0.42%NaCl:开始溶血;0.35%NaCl:完全溶血) 衰老RBC>刚成熟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送O2和CO2 ,RBC内O2浓度>血浆65倍 (2)缓冲pH, 由Hb实现 KHb/Hb, KHbO2/HbO2 (3)免疫功能 代谢特点:
血浆渗透压 :300 mOsm/(kg·H2O) , 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80%来自Na+和Cl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其中 75%~80%来自白蛋白。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 常血浆容量。
男:0-15mm/h, 女:0-20mm/h
注 意
引起RBC叠连的因素在于血浆还是在于RBC? 实验:A. 病人RBC→正常人血浆→ESR不增加
B. 正常人RBC→病人血浆→ESR↑ 原因:
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RBC叠连↑
血浆白蛋白↑→叠连 ↓
(3)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晚期的红系祖细胞: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CFU-E) 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分子量:约34KDa 糖蛋白 成人:EPO主要由肾脏(肾小管周围的间
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产生。 胎儿和新生儿:EPO主要由肝脏产生(枯
◆循环血量(circulationg blood): 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循环流动。
◆储存血量(reservoir blood): “滞留”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动脉,流动较慢。
血量恒定 → 血压恒定,是维持全身器官血供的必要条件
失血<10% 失血≥20%
失血≥30%
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 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 出现生命危险
注意
等渗溶液(如0.85%NaCl): 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
状的盐溶液。
等渗溶液 ≠ 等张溶液
如:1.9% 尿素是等渗溶液,但红细胞置于其中即 溶血,因此其不是等张溶液。
0.85% NaCl,即是等渗又是等张溶液。
血浆pH值 7.35~7.45
通过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提供能量 血浆葡萄糖→RBC内→酵解旁路→ATP:
a.保持Fe2+ 二价; b.为Na+-K+泵供能; c.保持RBC双凹圆盘状。
(三)RBC生成的调节
1. RBC生成的原料 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其它如氨基酸、维生
素、微量元素等
(1)铁:合成Hb的必需原料 食物 1mg
2. 释放
α-颗粒: -血小板巨球蛋白、 PF4、 vWF、 纤维蛋白原、PF5、PDGF
致密颗粒: ADP、 ATP、 5-HT、 Ca2+、 儿茶酚胺等
溶酶体:酸性蛋白水解酶和组织水解酶
3.聚集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连的现象。
参与物质:纤维蛋白原、Ca2+、GPIIb/IIIa
第一聚集时相 可逆性聚集
球蛋白进一步用电泳法分为: α1-、 α2-、 β-、γ-球蛋白
血浆与组织液的区别:主要是蛋白质含量不同
血浆蛋白的功能
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部分水于血管内; 2 与一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
结合,防止很快经肾脏排出,维持这些激素在血浆中相对 较长的半衰期; 3 作为运输载体(如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药物) 4 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 5 参与机体免疫,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 6 营养功能; 7 缓冲功能。
第二聚集时相 不可逆性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 ADP、E、5-HT、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 病理性致聚剂: 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如ADP引起血小板聚集有剂量依赖性: 小剂量:只出现第一聚集时相 中剂量:第一时相结束和解聚后,出现第二聚集时 相(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引起)。 高剂量:第一聚集时相和第二聚集时相相继发生
一、临床 1、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外周血、脐带血 2、环境因素损伤:物理因素(射线等)、化 学因素(苯、甲醛等)、生物因素(病毒)
二、知识拓展 ●胚胎干细胞(ESC) ●成体干细胞(ASC)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二、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 (4.0~5.5)×1012/L;
女 (3.5~5,0)×1012/L 血红蛋白(Hb) 男:120~160 g/L;女:110~150 g/L 数量和含量变化:
否氏C、肝C) 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
缺氧
转录因子HIF
EPO表达
EPO生理作用:
(1)促进CFU-E增殖,并向原红细胞转化; (2)作为存活因子抑制CFU-E调亡而促进RBC
生成; (3)加速幼红细胞增殖和Hb的合成; (4)促进网织RBC的成熟和释放;
EPO生成的调节: (1)任何引起肾脏氧供应不足因素(贫血、缺氧、 肾血流量减少等)均可刺激EPO的合成和分泌; (2)EPO对RBC生成的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A. 缺铁
幼红细胞胞浆Hb合成↓
胞核成熟正常 胞浆成熟障碍
小细胞、低色素性(缺 铁性)贫血
临床:巨幼红细胞贫血
B. VitB12 叶酸
内因子
RBC核发育停滞 胞浆发育正常
巨幼红细胞 性贫血
2. RBC生成的调节
早期的红系祖细胞: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BFU-E) 调节因子:爆式促进因子 (burst promoting activator, BPA)
定向祖细胞
前体细胞
(hemopoietic stem cells)(committed progenitors)(precursors)
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
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 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 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进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 血管。在血细胞生成的全过程中起调控、诱导和 支持作用。
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 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 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0-48g/L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包括15:-30g/L
65-85g/L
① 晶体物质溶液 水、电解质、小分子、 有机化合物、气体 ② 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称,不能透过毛细血管 盐析法可分为三类: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性别、年龄、生活环境、机体功能状态
贫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数量和结构 如:镰状红细胞贫血(Hb S)
地中海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
2 形态:成熟RBC无核, 双凹圆碟形, 周边稍厚。 通过无氧酵解产生能量维持RBC形态。
临床
低温库存较久的血液→代谢几乎停止→Na+-K+ 泵活动↓→血浆K+浓度↑
因此,临床输血应引起注意,防止高血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