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温度 31℃,最适温
源自文库
物
学 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需饱和
度为 18~22℃。夏孢子的
湿度或叶面具水滴(水膜)。
萌发和入侵需在叶表面
具水滴(或水膜)。
侵染小麦、大麦和黑麦;禾 只危害小麦,有时也可侵 危害小麦。还可侵染大
病 草寄主:山羊草属、鹅冠草 染冰草属和山羊草属的一 麦、燕麦、黑麦和一些
菌 生
属、冰草属、雀麦属、披碱 些种。据报道,有转主寄 禾本科杂草,特别是野
秆锈病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和福建、广东、广西的冬 麦区及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发生严重。 1949~1966年的17年间,福建省就有6次大发生,重者损 失40%~50%。1956年江苏省的流行,造成减产50%~80 %,个别田块甚至绝收。近30年来,由于推广抗病品种, 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流行和危害。
浓磷酸染色原生质 浓 磷 酸 染 色 原 生 表面刺明显
收缩成多球
质收缩成一个球
黑褐色、双孢、梭形
黑褐色、双孢、椭 圆形
黑褐色、双孢、棍棒形
发育温度
13~16℃ 夏孢子萌 18 ~ 22 ℃ 夏 孢 子 20~25℃夏孢子萌发需
发需要液态水
萌发需要液态水 要液态水
生活史
未发现转主寄主,以 夏孢子完成生活史, 冬孢子在生活史中 不起作用
早春中期预测:越冬率高,早春菌源量大,气温回升早,春 季关键时期雨水多,将可能发生大流行或中度流行。若春季 菌量中等,关键时期雨水多,将可能发生中度流行甚至大流 行。若早春菌量少,一般不会流行。但若外来菌源量大,则 会引起后期流行。
小麦锈病的综合治理
1.种植抗病品种 :聚合品种(将多个抗病基因聚合在一个品种 中)、多系品种(抗不同生理小种的多个品系的组合)或多抗 品种(抗多个小种,或兼抗其他病害的品种)。
发病条件
小麦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锈菌小种的变化、品种抗性 以及环境条件。
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导致大批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使锈病大 流行。20世纪50年代,条中1号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碧蚂1号 小麦品种丧失抗锈性。
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菌量密切相关。
品种抗锈性: 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耐锈性。 环境条件:影响条锈病发生和流行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雨水和结 露。夏秋多雨,有利于越夏菌源繁殖和秋苗发病;冬季多雪, 有利于保护菌源越冬。
影响扩展最大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发病期:锈菌是严格寄生菌,致病特点是先不杀死寄主细 胞。因此在感病品种上,首先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到发病 后期,病组织才由绿变黄变枯。在发病期的显著特征是病 菌持续大量产生夏孢子。
侵入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湿度,潜育阶段主要是温度, 发病阶段产孢和孢子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湿度。
秋苗发病: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区逐步向冬 麦区传播蔓延,侵染秋苗。
越冬:冬季当气温降至1~2℃时,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 体休止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北限 为,东起山东德州,经河北石家庄、山西介休,西至陕西黄 陵一线。该线以北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可越冬,且越 冬率较高。
叶锈病: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秆锈病:禾柄锈菌Puccicinia graminis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三种锈病病原菌的区别
病害名称
条锈
叶锈
秆锈
夏孢子 冬孢子
圆形、单孢,鲜黄色, 圆形、单孢,桔红
表面具微刺
色,表面具微刺 长椭圆形,单孢、红褐色,
叶锈
秆锈
喜低温。菌丝生长和夏孢子 既耐低温,又耐高温。夏 耐高温。菌丝生长和夏
形成的适温为 10~15℃;夏 孢子萌发温度为 2~31℃, 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
病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7~10 最适温度 15~20℃,在有 20~25℃。夏孢子萌发的
原
生 ℃;侵入适温 9~12℃。夏 水膜时即可萌发。
转主寄主――唐 松草、小乌头。以 夏孢子完成生活 史,冬孢子在生活 史中不起作用
转主寄主――小檗以夏 孢子完成生活史,冬孢子 在生活史中不起作用
三种小麦锈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上为夏孢子堆,下为冬孢子堆) 左.小麦条锈菌 中.小麦秆锈 右.小麦叶锈菌
三种锈菌的病原生物学及病菌生理分化
病害名称
条锈
理 分
草属、大麦属、黑麦属和小 主唐松草和小乌头。
生大麦和山羊草。转主
化 麦属等。未发现转主寄主。 44 个生理小种。
寄主小檗和十大功劳
1~31 个不同小种
34 个小种群。
小檗
十大功劳
侵染过程
侵入期:夏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植株后,遇适宜的温度 (7~10℃)和湿度(有水膜或100%相对湿度),2~3h即可萌发长 出芽管侵入寄主。
云南流行区系:条锈菌可在滇中、滇西、滇西北和滇西南高 海拔地区越夏,其菌源作用仅限于在本地区危害。
新疆流行区系:本区小麦条锈病主要在伊犁、阿克苏、喀什 等地流行危害,组成一个与内地隔离的独立区系。条锈菌可 在本区越冬和越夏。关键时期的雨量制约流行强度。
叶锈病病害循环:
叶锈菌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自生麦苗上越夏,越 夏后感染当地秋苗。在秋苗上越冬。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 发病也越早、越重。冬季气温高、雪层覆盖厚、覆雪时间长、 土壤湿度大,对病菌越冬有利,越冬菌源多。
春季流行: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 品种的前题下,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 降雨量。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易引起条锈病流行。
条锈病的流行区系
锈菌在特定区域内越夏和越冬,菌源进行有规律的交 流而辗转完成其周年循环。这些各有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的 地区,组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系统,称为“流行区系”。 我国已初步确定小麦条锈病有三个流行区系,即:中东部 流行区系 、云南流行区系 、新疆流行区系 。
症状
病害名称
条锈
叶锈
发生部位
叶片为主,叶鞘、茎、穗 叶片为主,叶鞘和茎上偶发
相对大小
最小
居中
形状
狭小至长椭圆形
夏
孢 子
颜色
堆
鲜黄
排列
成株上排列成行,虚线状。
圆形至长椭圆形 桔红
散乱无规则
表皮开裂程度
表皮开裂不明显
寄主表皮开裂一圈
相对大小
小
小
形状
冬
孢 子
颜色
堆
排列
狭长形 黑
基本成行
圆形至长椭圆形 黑
栽培管理:如耕作、播期、密度、水肥管理等。
小麦锈病的预测预报
预测的主要依据:当地菌源数量、大面积品种感病情况、气 象因素等。对于无当地越冬菌源的地区,则要监测外来菌源 多少和到达的时间早晚。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 一般主要根据菌源和气象因素来进行预测。
冬前长期预测: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秋苗发病 重,冬季气温偏高,土壤墒情好或冬季积雪时间长,次年3~5 月降雨多,尤其是早春1个月左右的降雨多于常年,则晚春病 害就可能大流行或中度流行。
2.实行抗锈基因合理布局:在小麦锈病的越夏区和越冬区分别 种植不同抗源类型的小麦品种,可切断锈菌的周年循环,减少 锈菌优势小种形成的机会,减缓小麦品种抗锈基因失效的速度; 同一地区应实行抗源多样化。在品种的合理利用方面,实行多 品种分区布局,另外还要注意应用具有避病性(早熟)、慢病性、 耐病性和高温抗病性等特点的品种。
散生、叶鞘上略成行
表皮开裂情况
不破裂
不破裂
秆锈 茎秆、叶鞘和叶片为主,偶尔为害穗部
最大 长椭圆形至长方形
深褐色(黄褐) 散乱无规则
表皮大片开裂,常向两侧翻卷 较大
长椭圆形至狭长形 黑
散乱无规则 破裂,表皮卷起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叶锈
条锈
秆锈
病原
条锈病:条形柄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区,秋苗发病程 度与其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 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呈缓慢生长状态,条锈菌可在冬季正 常侵染,不存在越冬问题。在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 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成为来年侵染北方麦田的菌 源基地,这些地区也称为“冬繁区”。
条锈菌的远距离循环播主要是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 夏孢子可传播1000km以上。
中东部流行区系:这是我国小麦条锈病最大的流行区系。该 区系包括若干个流行区。其中关中、晋南、豫东南、汉中、 川西盆地和甘肃泾渭流域等地为常发区,淮北、豫中平原、 冀中南、晋中等地为易发区,冀中东、陇东中部高原等地为 偶发区。
3.栽培防治: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减轻秋苗发病,减少秋季 菌源。越夏区要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的积累和传播; 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 性,减少锈病发生;合理灌溉,将病害的发生和产量损失减轻 到最低程度。
4.药剂防治:目前可用粉锈宁、速保利等三唑类杀菌剂拌种或 成株期喷雾。粉锈宁可按麦种重量0.03%拌种,速保利可按种 子量0.01%拌种,持效期可达50d以上。成株期田间病叶率达 2%~4%时,应进行叶面喷雾,每hm2用粉锈宁75~135g,用速 保利45~60g,一次施药即可控制成株期危害。
田间影响侵入的决定性因素是湿度和水膜,降雨和夜露成为 制约锈菌侵入的重要条件。
小麦气孔数目和开闭习性,以及叶表的理化性质,也是重要 的制约因素,这是品种间抗侵入特性不同的主要原因。
扩展期:锈菌侵入感病品种后,遇适宜条件,菌丝体经4~5d 即可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夏孢子。
在幼苗叶上,孢子堆排列成轮状;在成株叶片上,孢子堆呈虚 线状排列。
秆锈病病害循环:
小麦秆锈菌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南方危害秋苗并越冬,在北方 春麦区引起春夏流行,通过菌源的远距离传播,构成周年侵 染循环。
秆锈菌夏孢子不耐寒冷,在我国北方广大麦区不能安全越冬。 主要越冬区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局部地区。 小麦秆锈菌的越夏区域较广,在西北、西南、东北和华北冷 凉地区晚熟冬春麦和自生麦苗上均可越夏并不断繁殖蔓延。
小麦锈菌的夏孢子萌发与侵入
病害循环
条锈病:
越夏: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越夏是条锈病侵 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23℃,条 锈菌不能越夏。
越夏场所: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 和其他越夏寄主(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甘肃、青海、四 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晚熟冬 麦、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其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 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陇南和陇东是引起我 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云南、新疆越夏菌源的作用 主要仅限于该地区。
在我国条锈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 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 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 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小麦条锈 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叶锈病以西南和长江流域一带发生较重,华北和东北部分麦 区也较重。华北冬麦区1969、1973、1975和1979年叶锈病大 流行,东北春麦区1971、1973、1975和1980年中度流行,均 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1990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叶锈病 普遍严重发生。
小麦病害
三种锈病:条锈、叶锈、秆锈 三种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秆黑粉 白粉、赤霉、根腐、全蚀、纹枯、病毒等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小麦叶锈病 (Wheat Leaf Rust) 小麦秆锈病 (Wheat Stem Rust)
为害与分布
三种锈病在世界各国产麦区均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