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三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课堂三要素
课堂的高效性对学生、对老师很重要。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体现。
如何做到高效课堂呢?
一、优化课前准备,预设到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进行有效的预设。
1、吃透教材,文本预设到位。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层次对话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预先与文本的对话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
教学一篇文章,教师应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对文本潜心阅读、反复揣摩、细细咀嚼,悟出“三味”(文味、情味、人文味)。
2、师本预设到位,以学定教。
所谓师本预设就是根据文本及学生认知特点精心预设教法、学法,以学定教。
教学一篇课文,不仅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还要想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读者的距离?如何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结合?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这是教学前反复思索的问题。
思虑至此,教学目的才能豁然开朗。
二、优化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到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
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因此,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将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到位。
1、“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从题目上问、从词语上问、从内容上问、从矛盾处问、从语言标点运用上问、从写作上问、从中心上问、从省略处问、从结尾处问、从联系(句、段;课内外)上问。
“质疑”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即敢问——善问——拓问。
2、“自读自悟”的培养。
“自读自悟”是实现高层次思维的重要能力,其关键在于“读文”和“感悟”。
从内容上说,一悟词句,通过充分的读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悟内容,知道文章写什么;三悟思路,了解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四悟写法,发现表达上的特点。
从呈现方式来说,可以用“小练笔”的方式,把自己最想在课上和大家交流的“感悟”用不拘一格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可以借助“朗读”、“课本剧”、“说唱”、“摘录”等方式表达感悟。
这样,学生才能悟出文章的味道,悟出思维的个性。
3、展示交流方式的培养。
通过展示,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了,培养了能力。
展示板前孩子们深情并茂的展示,或说,或读,或唱,或跳,这些都将孩子们带入了
爱学、乐学的境地,高效课堂随之而来。
三、优化练习巩固,训练到位
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收集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的一个必要途径。
练习并非只是机械的重复。
练习的设计是一门学问,是每一位教师应努力去探索,去研究的。
1、练习有“方”。
“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
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张方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
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练习有“味”。
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和思考味。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亲切感,同时处处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果练习还有那么点儿趣味,学生自主控究解决问题的意识会陡增。
而一定的思考味对那些喜欢动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帖最好的兴奋剂。
因此,有“味”的练习,学生趋之若骛,而练习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3、练习有“层”。
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本着“立足基础、力求变化、适当发展”的原则,教师应
力求让学生在基础练习中巩固新知,在发展练习中深化新知,在开放练习中内化新知。
在课堂改革的道路上,我们遇到的困难很多,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