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胃炎健康教育

慢性胃炎健康教育

慢性胃炎健康教育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它可以导致胃部不适、消化不良和胃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慢性胃炎,以下是一些有关慢性胃炎的健康教育内容。

1. 慢性胃炎的定义和病因: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而引起的病变。

其主要病因包括细菌感染、饮食习惯不良、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了解慢性胃炎的定义和病因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疾病。

2. 慢性胃炎的症状和诊断: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恶心、胃痛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问题。

诊断慢性胃炎通常需要通过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来确定。

3. 慢性胃炎的治疗和管理: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抗酸药、抗生素和胃粘膜保护剂等。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整,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减少压力和焦虑等。

4. 饮食调整:患者应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炸食品、浓茶、咖啡等。

建议采用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适量摄入高质量的蛋白质,如鱼、豆类和瘦肉等。

5. 生活方式改变: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建议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

同时,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6. 注意药物使用: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医嘱,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这些药物会刺激胃黏膜并导致胃炎的加重。

7. 定期随访和检查:患者应定期复诊,接受医生的随访和检查。

这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8. 心理支持和教育: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的不适和影响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对于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改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总结: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改善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特殊检查结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患者常感到上腹部隐痛或不适,有时可放射至胸骨后部或腰背部。

消化不良表现为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病情进展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

二、体征。

慢性胃炎的体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胃肠功能紊乱。

上腹部压痛是慢性胃炎常见的体征之一,一般位于胃窦部或胃体部。

反跳痛是指在腹部轻度压痛后,突然松开手时患者感到的疼痛。

此外,慢性胃炎还可伴有胃肠功能紊乱,如胃肠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等。

三、特殊检查。

慢性胃炎的诊断离不开特殊检查,常用的特殊检查包括内镜检查、生化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内镜检查是慢性胃炎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生化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胃蛋白酶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程度。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通过胃镜取得胃黏膜活检标本,经过组织学检查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体征和特殊检查结果,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上腹部不适、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2.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胃肠功能紊乱等体征;3.内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炎症改变;4.生化检查提示胃功能异常;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等病变。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体征和特殊检查结果,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明确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上述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在出现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关检查,以便早日明确诊断,获得及时治疗。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概述】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病变,由于粘膜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甚至消失。

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或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病变。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并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

目前对于本病的命名和分类尚不统一,有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慢性肥厚性三种者,有分为漫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者,有根据病变好发部位和血清中壁细胞抗体存在与否将萎缩胃炎分为A型(胃体胃炎)和B型(胃窦胃炎)者。

现在通常所说的慢性胃炎,一般是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约占慢性胃炎的51.7~85.45%,后者约点慢性胃炎的10.07~32%。

在同一病例中,两者可同时存在,故又有慢性浅表-萎缩和慢性萎缩-浅表性胃炎之称。

本病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患者经常以胃脘胀闷、胃痛、暖气、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的症状来诊。

按照证候学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证。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根据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推测,其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各种有害因素的刺激和感染有关。

(一)精神因素 慢性胃炎的发生原因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劳累以及其他精神因素的反复作用下,由于强烈的病理性冲动不断传人大脑皮层,造成皮层神经细胞的过度紧张,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失调,结果皮层机能弱化,甚至衰竭。

此外,皮层下中枢失去来自皮层的抑制,其兴奋性过度升高首先在视丘下部产生了优势兴奋灶。

神经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引起植物神经的机能失调,导致胃出现各种病理改变,如胃壁血管产生痉挛性收缩,形成缺血区,使胃粘膜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等。

长期的失调可产生器质性病变,成为慢性胃炎。

在临床上,经常可发现情绪与食欲有密切关系,即为此理。

慢性胃炎治疗新进展

慢性胃炎治疗新进展

慢性胃炎治疗新进展
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和抗生素等。

此外,非药物治疗也很重要,例如改善饮食习惯、减少压力、避免吸烟和酗酒等。

近年来,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治疗方法:
高剂量PPI治疗:一些研究表明,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高剂量PPI可以比标准剂量PPI更有效地减少胃酸分泌,改善症状。

黏膜保护因子: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果胶铋和多糖铋等也被广泛使用,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

针灸治疗:一些临床试验表明,针灸治疗可以减轻慢性胃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微生态制剂: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制剂可以调节胃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也是慢性胃炎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例如,甘草、黄芩、连翘等中药可以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

总体来说,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患者应
尽早就诊,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同时,也应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善,预防病情复发。

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详解

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详解

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详解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胃胀、恶心等。

为了准确诊断慢性胃炎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我们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一、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1. 临床症状分析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胃胀、恶心等,但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其他胃肠疾病的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鉴别诊断。

比如,慢性胃炎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尿素酶呼气试验来检测。

2. 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的可靠方法之一,它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确定炎症程度和类型。

在胃镜检查中,还可以进行黏膜活检,进一步明确病因。

3. 检查生化指标血液检查可以评估胃液分泌功能、感染情况以及慢性胃炎可能导致的一些并发症,如贫血等。

常规血液检查和肝功能检查等都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二、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案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之一,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缓解炎症并改善症状。

一线抗生素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两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如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

2. 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应用PPI能够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和症状,是慢性胃炎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常用的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剂量和用药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确定。

3. 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加速胃黏膜修复和保护,减轻炎症反应。

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包括枸橼酸铋钾、胃复安等,可以与PPI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4.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可以由脾胃气虚、肝郁胃痛等原因引起,因此,中医中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中药有香附、半夏、炙甘草等,具体的用药剂量需要中医医师根据患者情况来调整。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慢性胃炎症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评估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治疗效果才能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估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呢?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饮食调理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判断慢性胃炎治疗是否有效。

一、临床症状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如胃痛、胃酸倒流、恶心等,并观察其症状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评估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或症状完全消失,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二、病理学评估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胃镜检查观察炎症的程度和范围,以及粘膜上的糜烂、溃疡等病理改变,可以初步判断治疗的效果。

如果炎症减轻、粘膜修复,说明治疗有效。

三、功能性评估功能性评估主要是通过检测胃功能指标来判断治疗效果。

临床常用的功能性评估指标包括胃酸分泌功能、胃动力指标等。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是否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胃酸分泌功能的指标可以通过胃酸分泌试验来评估,如果胃酸分泌功能有所改善,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四、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是通过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观察胃部的形态、器质性病变等,来判断治疗效果的手段之一。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影像学结果,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如果病变减轻、瘢痕形成等情况,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五、生化指标评估生化指标评估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来判断治疗效果的方法。

常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胃黏蛋白、胃泌素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胃黏膜的损伤程度和修复情况,从而评估治疗效果。

在评估治疗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多种评估方法的结果,而不是单一依据某一项指标。

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来确定治疗效果。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及处方审核要点继续教育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及处方审核要点继续教育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进展及处方审核要点继续教育一、胃炎的诊疗进展及处方审核要点1.1 胃炎的定义和分类•定义: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为胃痛、消化不良等。

•分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特发性胃炎等。

1.2 胃炎的诊断方法•临床症状评估:询问患者主诉、病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等。

•辅助检查:胃镜、血常规、尿常规、呼气试验等。

1.3 胃炎的治疗原则•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胃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平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药物治疗:常用抗酸剂、抗生素、保护黏膜药物等。

1.4 处方审核要点•合理用药:审查药物是否符合治疗胃炎的指南要求。

•避免不良反应: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和用药时间等。

•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二、胃溃疡的诊疗进展及处方审核要点2.1 胃溃疡的定义和分类•定义: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病变。

•分类:急性胃溃疡、慢性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溃疡等。

2.2 胃溃疡的诊断方法•临床症状评估:询问患者疼痛特点、伴随症状等。

•辅助检查:胃镜、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2.3 胃溃疡的治疗原则•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联合使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

•抑制胃酸分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

•保护胃黏膜:使用胃粘膜保护剂、抗酸剂等。

2.4 处方审核要点•药物选择:根据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用药剂量:注意药物剂量的准确性,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

•药物联合:审查胃溃疡治疗的联合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三、胆囊炎的诊疗进展及处方审核要点3.1 胆囊炎的定义和分类•定义:胆囊黏膜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

•分类: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相关胆囊炎等。

3.2 胆囊炎的诊断方法•临床症状评估:询问患者腹痛特点、伴随症状等。

•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等。

3.3 胆囊炎的治疗原则•干预胆汁成分:调整饮食结构,防止胆汁过度浓缩。

慢性胃炎基本诊疗操作规范

慢性胃炎基本诊疗操作规范

(三)进 入路径标 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胃炎(ICD-10疾 病编码:K29.50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 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促进炎症消退、 防止病情发展和对症处理。
(五)治疗方案 的选择及依据
胆汁反流的病例,应用促动力药物。
(1)根除 Hp治疗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 变、有胃癌家族史者应给予根除Hp治疗,其他 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根 除Hp治疗。根除Hp治疗能使很多患者消化不良 症状消失,同时减轻炎症程度、减少肠上皮化生 的发生。
常用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 或铋剂加两种抗生素。为减少耐药发生,可选择 铋剂加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四联治疗方 案。如青霉素过敏,可选用不含阿莫西林的方案, 推荐方案如下。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检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 心电图、胸片,B超(肝胆脾胰)。
2.选检项目
立位腹平片、CT、血 淀粉酶。
(八)出院标 准
症状减轻或消失。
(九)变异及 原因分析
一.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 院时间延长。
二.伴有恶性贫血者,导致 住院时间延长。
三.伴有胃粘膜重度异型增 生者,需要进一步治疗。
二、慢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 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 级医院转诊 指征
具备下列任一指征可转上级医院:
一.既往未行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确诊, 此次应行胃镜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 诊断;
二.伴恶性贫血;
三.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体重下降, 大便潜血持续阳性。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检查费用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检查费用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检查费⽤ 1.慢性胃炎的诊断: 1.1.病因 1.1.1.物理因素:机械、温度等因素长期损伤胃黏膜,如酒、浓茶、浓咖啡、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物等。

1.1.2.化学因素:某些药物(⾮甾体类消炎药、洋地黄等)、长期吸烟、胆汁反流等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

1.1.3.⽣物因素: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1.1.4.免疫因素:胃体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的⾎清中能检出壁细胞抗体,伴有贫⾎者还能检出内因⼦抗体。

1.1.5.其他:系统性疾病、其他脏器疾病、营养不良、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和胃黏膜营养因⼦缺乏(胃泌素、表⽪⽣长因⼦等)均与慢性胃炎发⽣有关。

1.2.临床表现 症状⽆特异性,约半数患者有中上腹不适、隐痛、缺乏节律性,餐后可加重,男有⾷欲减退、暖⽓、反酸、恶⼼等消化不良症状,伴出⾎者可有⿊便或⾎便,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消瘦、⾆炎、腹泻等。

体检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贫⾎貌。

1.3.实验室检查 1.3.1.胃液分析 通过测定基础胃酸排出量(basic acid output,BAO)、最⼤胃酸排出量(maximal acid output,MAO)、⾼峰胃酸排出量(peak acid output,PAO)以了解胃酸的分泌功能。

通常推荐⽤五肽促胃液素⽪下或肌注的剂量为6µg/kg。

浅表性胃炎时,胃酸分泌多正常、或稍低、或稍⾼;但疣状胃炎可增⾼。

胃窦萎缩为丰的胃炎时,胃酸⼀般正常或轻度降低。

⽽局限于胃体的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明显降低,严重者⼏乎⽆酸分泌,即使采⽤五肽促胃液素刺激剂后,亦未见胃酸分泌。

同前胃液分析较少⽤于临床,但对了解慢性胃炎时胃分泌功能的改变,药物治疗的影响等,还是有⼀定的意义。

近年来也有采⽤⾮卧床(便携式)24 h胃内pH值监测来评估胃酸分泌的变化。

1.3.2.胃蛋⽩酶原测定 胃蛋⽩酶原(pepsinogen,PG)反映主细胞的数量,与胃酸的分泌量旱平⾏关系。

慢性胃炎健康教育

慢性胃炎健康教育

慢性胃炎健康教育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的一种胃病。

它常常给患者带来胃痛、消化不良、反酸、恶心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慢性胃炎,掌握相关知识,预防和管理该疾病,本文将为您提供详细的健康教育。

1. 慢性胃炎的定义和病因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的一种胃病。

常见的病因包括长期饮食不规律、吃得过快、过度进食辛辣刺激食物、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2. 慢性胃炎的症状和诊断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反酸、恶心等。

诊断慢性胃炎通常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胃镜等检查手段。

3. 慢性胃炎的预防和生活调理预防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建议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饮料。

定时定量进食,咀嚼充分,避免过快进食。

避免长时间空腹和过度饥饿。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 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酸药、胃粘膜保护剂和抗生素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变和心理疏导等。

5. 慢性胃炎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慢性胃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胃溃疡、胃出血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

6. 慢性胃炎的饮食建议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饭、面条、蔬菜、水果等。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物和饮料。

适量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7. 慢性胃炎的生活方式建议患者需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避免长时间空腹和过度饥饿,定时定量进食。

适量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8. 慢性胃炎的心理疏导慢性胃炎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建议患者积极参加心理疏导活动,如听音乐、读书、旅行等。

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慢性胃炎的治疗进展及新的疗法探索

慢性胃炎的治疗进展及新的疗法探索

慢性胃炎的治疗进展及新的疗法探索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当前慢性胃炎治疗的现状以及新出现的疗法。

一、慢性胃炎的治疗现状1. 传统药物治疗传统药物治疗慢性胃炎常常采用抗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H2受体拮抗剂。

这些药物通过降低胃液的酸度和分泌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如头痛、腹胀和恶心等。

2.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

三联疗法常用的药物组合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而四联疗法则在此基础上再加用一种抗菌药物,如甲硝唑。

二、新的慢性胃炎治疗疗法1. 中药治疗传统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问题引起的。

因此,一些中草药被应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如黄连、陈皮等中药。

这些中药被认为具有抗炎、抗酸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对于改善慢性胃炎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2. 食疗饮食是慢性胃炎患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低脂、低盐、低咖啡因的饮食习惯对于控制慢性胃炎的症状很重要。

此外,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也有助于保护胃黏膜。

3. 微生态调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慢性胃炎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

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成为慢性胃炎治疗的新方向。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应用被认为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减少胃炎的发生和发展。

4. 特殊疗法除了传统药物治疗和常规的治疗方法之外,一些新的疗法也开始受到研究和应用的关注。

例如,神经调节疗法(如电针和经络注射)被认为可以调整胃肠道的神经系统,缓解慢性胃炎症状。

此外,慢性胃炎的外源性干预疗法,如胃肠道黏膜保护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 今、明日出院

□ 二级护理 □ 流质或软食
□ 二级护理 □ 流质或软食
□ 对症治疗
□ 对症治疗
点 □ 支持治疗
□ 支持治疗
□ PPI、粘膜保护剂、 □ PPI、粘膜保护

动力药等 临时医嘱:
剂、动力药等 临时医嘱:
□ 出院带药 □ 门诊随诊 □ 胃镜结果提示高
级别瘤变、癌变 等需要内镜下 EMR、ESD以及

□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 □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 □ 酌情复查:大便常
手术治疗,退出 本路径,转入相
规+潜血、血常规
应临床路径或外

科手术治疗。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 帮助患者办理出


院手续、交费等
主要 □ 观察患者胃镜后表 □ 正确执行医嘱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胃炎(ICD-10: K29.502)(无并发症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 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CRP、尿常规、大便常规+潜 血; (2)生化全项、血清常规、凝血常规、输血常
病情 □无 □有,原因:
□无 □有,原因:
变异 1.
1.
记录 2.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3-4天
住院第5-6天
住院第7-10天
□ 上级医师查房
□ 上级医师查房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成病历记录

小儿胃炎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方法

小儿胃炎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方法

小儿胃炎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方法小儿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

小儿急性胃炎主要是致病因素所引发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见的原因包括药物因素、感染因素和腐蚀因素等。

小儿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长期十二指肠液反流、细菌病毒感染、药物刺激和不合理的饮食習也会引发小儿胃炎。

(一)急性胃炎小儿急性胃炎可能由进食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所造成。

除此之外,儿童不小心服用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也会引发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小儿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液反流、药物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者父母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的儿童,容易出现小儿慢性胃炎。

又如,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长期刺激也会引发小儿慢性胃炎。

小儿急性胃炎在患病时通常表现为腹部上侧位置疼痛,伴随有恶心、呕吐的现象,还会导致儿童食欲消退,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呕血、黑便等现象。

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患儿还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等生理现象。

小儿慢性胃炎通常表现为小儿腹部上方或者肚脐周围反复疼痛,在饭后常会出现饱胀、恶心、反酸、嗳气等症状。

小儿胃炎还会引发一些并发症,比如小儿因胃炎大量呕吐,可能会造成胃液和大量的胃内容物被吐出,导致小儿脱水、身体内电解质紊乱,发生休克。

慢性胃炎反复发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小儿胃黏膜反复出血,导致儿童出现贫血等情况。

如果儿童患有慢性胃炎,消化系统再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则会导致儿童胃黏膜恶变的风险上升。

(一)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有些家长会将油条、煎包等,给儿童当早餐,但是这些食物过于油腻,对于儿童来说不好消化;还有些儿童会空腹吃一些刺激性食物,如雪糕、冷饮等,或者经常吃零食,不吃主食,这些都会导致小儿胃液和胃酸分泌失调,让胃窦黏膜受到刺激,长此以往就会引发胃窦炎。

因此,家长要控制儿童的饮食,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儿童按时按点吃饭,保证营养均衡,多吃瓜果蔬菜,这样能有效避免儿童患上小儿胃炎。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1 概念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

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

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

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

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4. 1 内镜诊断4. 1. 1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 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4. 2. 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 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

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

慢性胃炎诊断及护理

慢性胃炎诊断及护理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以免引起胃 部不适。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以增强免疫力。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减轻精神压力, 以促进康复。
与医生沟通
如有疑虑或病情变化,及时与医 生沟通,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疗。
避免过度焦虑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只 要积极治疗和护理,一般不会对 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必过度
慢性胃炎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
01
诊断金标准
内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02
不同类型胃炎的特征
不同类型的胃炎在内镜下有不同的表现,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见红斑
、黏膜粗糙不平;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萎缩、血管暴露等。
03
优势与局限性
内镜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微创治疗,如息肉切
血清学检测
辅助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 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等指标,辅助诊断慢性胃炎。
优势与局限性
血清学检测具有无创、方便、重复性 好等优点,但特异性较低,需要结合 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其他诊断方法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
通过口服硫酸钡后进行X线检查,显示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辅助诊断慢性胃 炎。
焦虑。Βιβλιοθήκη 生活指导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可以减轻胃部负 担,有利于康复。
注意保暖
避免胃部受凉,以免引起 胃部不适。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 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进行 针对性治疗。
05
CATALOGUE
慢性胃炎预防及控制措施

临床上如何确诊慢性胃炎

临床上如何确诊慢性胃炎

临床上如何确诊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原因各不相同,患者的胃黏膜出现炎性病变,临床表现出腹胀、腹痛、嗳气及贫血等症状。

随着纤维内镜的推广应用,对慢性胃炎认知也越来越高,经内镜观察患者的胃黏膜明显变薄,可以分成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糜烂性胃炎。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多累及到贲门,而胃泌素的分泌也明显变少,胃体也会受到累及,同时患者的泌酸腺丧失,引起胃酸,检测发现患者的胃蛋白酶、内源性因子等明显减少。

通过对发病因素的分析,及早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用于疾病的预防,避免疾病的进展。

作为评价标准的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均能具备较好的诊断效果,研究最佳确诊方案,从而提高临床确诊率。

1.慢性胃炎的确诊方式对慢性胃炎的疾病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疾病做好预防工作,其中内镜诊断、病理诊断都能取得较好的确诊效果,能提高确诊率。

有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大、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良,会有更大患上慢性胃炎的概率,应用内镜诊断或病理诊断都不能实现100%确诊率,如有必要,可以将两种诊断方式联合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确诊率。

内镜诊断是把内镜通过口腔置入到患者的胃部,检查患者的胃部情况。

而病理诊断是通过内镜诊断的方式,将内镜置入到患者胃部后,取出胃部黏膜标本,置于10%甲醛中处理,经石蜡切片HE染色,通过实验室观察得出诊断结果。

2.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慢性胃炎在临床并没有特异性表现,大多患者临床没有明显的症状,也有表现出上腹的隐痛、餐后饱胀和反酸等症状,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表现出贫血、消瘦、腹泻等症状,有些患者合并黏膜糜烂合并疼痛,同时表现出呕血、黑便等症状,而且病情反复发作,在进食后多有疼痛表现,疼痛部位不固定,症状轻时表现出隐痛感、钝痛感,当症状严重时会表现出剧烈的绞痛感。

3.慢性胃炎诊断标准内镜诊断标准:经内镜下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黏膜表现出过薄,胃黏膜有红白相间表现,存在血管暴露,胃黏膜表面有颗粒状物质。

慢性胃炎病因与治疗的最新进展

慢性胃炎病因与治疗的最新进展

慢性胃炎病因与治疗的最新进展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它可以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和痛苦。

这种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导致胃黏膜受损,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目前,关于慢性胃炎的病因与治疗方面有一些新的进展。

首先,我们来谈谈慢性胃炎的病因。

久坐不动、压力过大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是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时间久坐不动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胃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胃黏膜受损。

长期紧张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也会使胃黏膜过度紧张,引起炎症。

此外,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吃辛辣食物和过度饮酒等,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其次,关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服用胃药来减轻炎症和缓解症状。

例如,抗酸药和抗生素等,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减轻胃黏膜的刺激,有助于胃部的愈合和修复。

然而,这些药物的常规使用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如肠道菌群紊乱和药物耐药性。

近年来,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逐渐向新的方向发展。

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微生物与胃炎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上存在着一种名为Helicobacter pylori的细菌,这种细菌被认为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因此,针对这种细菌的治疗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通过使用抗生素和胃酸抑制药物来根除Helicobacter pylori可以显著减轻慢性胃炎患者的炎症反应和症状。

除了微生物治疗,营养治疗也被认为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愈合。

一些研究表明,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硒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鱼类等,可以减轻慢性胃炎的炎症程度。

此外,一些具有抗炎和抗菌作用的食物,如蜂蜜和大蒜等,也有助于缓解慢性胃炎的症状。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治疗方法外,改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安排饮食,定期锻炼,保持心情舒畅,这些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和康复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治疗新进展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治疗新进展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治疗新进展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持续被炎症侵蚀、修复及再被损伤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可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现代医学领域,对慢性胃炎的病因和治疗进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本文将结合慢性胃炎的病因和治疗角度,针对近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慢性胃炎的病因1. 药物因素目前,常见的诱发慢性胃炎的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阿司匹林及其他抗凝血剂等,这些药物长期使用不当或超量使用会对胃黏膜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2. 生活习惯因素有些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欠规律、吃得过于油腻、夜宵频繁等,都会导致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状态,从而促进慢性胃炎的发生。

此外,长期应激、抽烟和饮酒也被认为是慢性胃炎的高危因素。

3. 感染因素除了药物和生活习惯因素,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该病原菌会刺激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黏膜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引起胃黏膜的炎症。

4. 醛固酮水平异常最近的研究证明,血清醛固酮水平异常与慢性胃炎的发生有关。

在一些慢性胃炎患者的检测结果中,血清醛固酮水平显著升高,而该参数与胃黏膜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二、慢性胃炎的治疗新进展1.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已成为慢性胃炎治疗的新趋势,包括改变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对症用药等,高效地缓解患者的胃痛和不适感。

2. 滋养胃黏膜胃黏膜细胞的生长和修复能力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滋养胃黏膜是治疗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流行的滋养胃黏膜方法包括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中,含有γ-谷氨酰胜肽的药物已逐渐成为滋养胃黏膜的首选药物。

3. 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通常采用三合一抗幽门螺杆菌疗法进行治疗,其口服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以及胃泰松等药物。

该疗法已经成为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法。

4. 醛固酮水平调节由于醛固酮水平异常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能够调节醛固酮水平,可能成为治疗慢性胃炎的新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胃炎是指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或胃壁炎性病变。

根据1990年第9届世界胃肠病大会对胃炎提出的分类方法(即“悉尼系统分类法”),将胃炎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3种[1]。

2006年9月我国在全国第2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上,提出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二类,根据慢性炎症病变部位又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2]。

急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因其发病原因及特点的局限性临床相对少见,小儿大多为慢性胃炎,儿童慢性胃炎中浅表性胃炎最常见,占90%~95%,萎缩性胃炎极少,病因迄今未完全明确,“悉尼系统”把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看做是同一炎症过程的不同阶段。

本文主要介绍小儿慢性胃炎诊断及治疗的进展。

1、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很多,较明确的病因有如下几种。

1.1 感染:已证实幽门螺杆菌(Hp)所致的胃内感染是胃炎的主要病因,研究表明80%-9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Hp感染,在活动性,重度胃炎中Hp检出率较高,由此提出Hp相关性胃炎的概念。

慢性胃炎的家族聚集倾向也表明了Hp在家族成员间的传播。

Hp相关性胃炎患者Hp的胃内分布与炎症一致;Hp根除后胃黏膜炎症消退。

Hp感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有2种假说:1.漏屋(leaking roof)假说,即Hp通过分泌毒素酶(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尿素酶、磷脂酶等)破坏胃黏液及黏膜屏障,使黏膜易受H+等攻击因子损伤,引起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炎性病变。

Hp产生的毒素的发病机制包括Hp感染的运动、定植及毒素引起的黏膜损害,宿主的免疫应答介导的黏膜损伤和Hp感染后导致的胃酸分泌异常。

定植是Hp感染的首要条件,能否致病取决于Hp感染本身的特性如空泡毒素、毒素相关蛋白等[3、4]。

2.促胃液素相关学说,即Hp感染-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的氨提高了黏液层PH值,干扰了胃酸对促胃液素释放的反馈抑制,增高的促胃液素通过直接刺激壁细胞或间接通过营养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增加,引起胃十二指肠病变。

1.2 胆汁返流:各种原因引起的胃动力异常,胃窦内容物滞留或十二指肠胃返流,返流的胆汁盐刺激降低了胃黏膜对离子通透的屏障功能,消化液作用于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出血等病变。

1.3 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服用药物:如粗糙、过硬、过冷、过热、过辣的食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类固醇激素药物,可使胃黏膜的屏障作用降低,致使胃黏膜损害,从而引起慢性胃黏膜炎症。

1.4 精神神经因素:持续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可使消化道激素分泌异常损伤胃黏膜。

1.5 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肾炎、尿毒症、肝胆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导致胃黏膜损伤。

1.6 其它因素:如环境、遗传、免疫、营养等因素均与发病有关。

2、临床表现小儿慢性胃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反复发作、无规律的腹痛是多数患儿的临床主诉,疼痛部位、性质不定。

小儿慢性胃炎约占慢性腹痛的1/3[5]。

其它症状包括:畏食、恶心、呕吐、腹胀、反酸、嗳气、呃逆等症状,胃黏膜糜烂出血者可有呕血、黑便。

无特异性体征,部分患儿有脐上或脐周压痛。

小儿胃炎的诊断依靠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3、辅助检查3.1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胃炎的确诊手段。

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改变,并可于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柃查。

2002年6月广州第4届全国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小儿慢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为:(1)黏膜斑:黏液增多牢固附着于黏膜,以水冲后,黏膜表面发红或糜烂剥脱;(2)充血:邻区比较,黏膜明显呈斑块状或弥漫性变红区域;(3)水肿:黏膜肿胀、稍苍白、反光强,胃小凹明显,黏膜脆弱,宜出血;(4)微小结节(micronodular)形成:又称胃窦小结节(antralnodularity)或淋巴细胞样小结节增生(lymphoid nodular hyperplasia),胃壁平坦时,与周围黏膜比较,增生处胃黏膜呈微细或粗颗粒状或结节状;(5)糜烂:局限或大片发生,伴新鲜或陈旧出血点,当糜烂位于黏膜层时称平坦性糜烂,高于黏膜面时称隆起型糜烂,隆起呈小丘疹状或疣状,顶部有脐样凹陷;(6)花斑:红白相间,以红为主;(7)出血斑点:胃黏膜出现散在小点状或小片状新鲜或陈旧出血。

符合以上(1)~(5)项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6)、(7)项者应结合病理诊断[6]。

3.2 病理诊断标准3.2.1 根据有无腺体萎缩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

3.2.2 根据炎症程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轻、中、重3级。

轻度: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多限于黏膜浅表1/3,其它改变均不明显;中度:病变介于轻、重之间,慢性炎性细胞较密集,累积黏膜全层的1/3~2/3;重度:黏膜上皮变性明显,且有坏死,慢性炎性细胞密集,超过黏膜2/3以上。

3.3 Hp检测 Hp感染是小儿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临床应常规做Hp检测。

Hp感染的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人性两方面。

侵入性方法即通过胃镜取胃黏膜活检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染色镜检、胃黏膜细菌培养及PCR检查法。

细菌培养操作难度大、费用高。

尿素酶试验快速、简便、实用,敏感性及特异性达到90%以上。

PCR检查法技术要求高,目前仅用于试验研究。

非侵入性检查包括13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Hp抗原检测(HpSA)、血清及分泌物(唾液、尿液等)Hp抗体检测等,13C尿素呼气试验敏感性达到95%以上。

粪便Hp抗原检测(HpSA)是新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和13C尿素呼气试验相仿,但易受各种因素,尤其是药物的影响。

Hp感染的诊断:胃黏膜细菌学检查是真的Hp现症感染的“金标准”,13C尿素呼气试验、胃窦黏膜组织切片染色见大量典型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血清Hp-IgG阳性或粪便Hp抗原测定阳性4项中需2项或2项以上阳性方可确诊[6]。

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可为现症感染。

3.4 其他胃酸、促胃液素、维生素B12和相关自身抗体(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等检测,可能有助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4、治疗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7]。

4.1 一般治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

饮食规律,定时适当,避免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饮食应多次少量,以软食为主。

4.2 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如对Hp相关性胃炎进行Hp根除治疗;对胆汁返流者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达喜),其可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并结合胆酸,从而减轻或消除胆汁返流所致的胃黏膜损害。

4.2.1 抗酸药物:(1)H2受体拮抗剂(H2RA):用于腹痛明显及有上消化道出血者,疗程2周,不作为常规用药。

如西咪替丁(10~15 mg.kg-1.d-1),分2次口服或每晚睡前一次服,雷尼替丁4~6 mg.kg-1.d-1,分2次口服或每晚睡前一次服用。

(2)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0.6~0.8 mg.kg-1.d-1),1次/d。

4.2.2 胃黏膜保护剂:(1)胶体枸橼酸铋(CBS,剂量为6~8mg.kg-1.d-1),分2次,空腹服用。

(2)硫糖铝:10~25mg.kg-1.d-1,分3次口服,疗程4~8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有抗炎及促进组织修复作用,30~40mg.kg-1.次-1,餐后服用。

4.3 胃肠动力药:腹上区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可以应用促动力药物。

多潘立酮0.3mg.kg-1.次-1,每天3~4次,餐前15~30分钟服用。

4.4 抗Hp治疗:目前用于儿童Hp治疗的药物有3类。

(1)抗生素类:包括克拉霉素(15~-20 mg.kg-1.d-1)、阿莫西林(30~50 mg.kg-1.d-1)、甲硝唑(15~20 mg.kg-1.d-1)或替硝唑、呋喃唑酮(4~8 mg.kg-1.d-1)等;(2)PPI或H2RA,常用奥美拉唑(0.6~0.8 mg.kg-1.d-1),H2RA作为PPI的替代用于一线治疗依据不足,不主张使用;(3)铋剂: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BC,剂量为15mg.kg-1.d-1),胶体枸橼酸铋(CBS,剂量为6~8mg.kg-1.d-1)。

常用的治疗方案:(1)PPI+2种抗生素;(2)PPI+CBS+2种抗生素,即四联疗法;(3)RBC+克林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由于RBC成分同时包括H2RA的雷尼替丁和铋制剂,本质上也归于四联疗法。

以上3种方案疗程7~14天,(一般选择7d、10d、14d,总体上14d疗程的根除率高于7d);(4)序贯疗法,如先采用PPI+阿莫西林(或克林霉素)用5天,之后换用PPI+克拉霉素(或阿莫西林)+替硝唑(或呋喃唑酮),急性治疗5天,均为每日2次给药。

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多用于补救方案。

要注意铋剂及呋喃唑酮的不良反应(铋剂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小儿应用时应谨慎)。

治疗Hp感染的目的是要根除Hp,根治标准为:停药1月以上进行复查,上述Hp感染诊断标准中的各项阳性指标转阴[7]。

4.5 中医中药治疗:如采用消食导滞,健脾益气、疏肝清热等可改善症状。

参考文献[1]Dixon MF,Genta RM ,Yardley JH,et al.Classifidation and grading of gastritis.The updated Sydney system.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Histopathology of Gastritis,Houston 1994[J].Am J Surg Pathol,1996,20(10):1161-1181.[2]中华医学消化病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4.[3]Loeb M,Jayaraten p,Jones N,et ck of correlation between vacuolating cytotoxin activity,cagA gene in Helicobacer pylori,and peptic ulcer disease in children[J].Eur J Clin Microniol Infect Dis,1998,17(9):653-656.[4]Harris PR ,Godoy A ,Arenillas S,et al.CagA antibodies as a marker of virulence in children Patients we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J].J Pediatr Castroenterol Nutr,2003,37(5):596-602.[5]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13-1318.[6]《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3):189.[7]Buyukgebiz A,Dundar B,Bober E,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odren with constitutional Delay of growth and puberty[J].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01,14:549-5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