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莉娅_个案工作笔记第三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个案工作者的素质
两种性质的学习
✷工具性学习:立竿见影
✷过程性学习:积累、积淀的过程
意识求知行动习惯内化
关于人与社会:
✷对人性抱有积极的观念,相信人是善良积极理性可改变的.
✷相信人际沟通与互动
✷承认社会对人类幸福负有责任
关于具体问题:
堕胎自杀同性恋女权运动等
讨论/辩论:
✷第一节个案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一、科学知识
社会工作、社会学、法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
二、技术知识
人际沟通、语言(外语、方言、手语)、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社会资源等)、个案治疗的模式和方法等。
三、经验知识
人生经验、助人经验、生活习俗等
四、政策法律
社会发展、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等
(包括社会制度运行的内政机制或内在动力;制定政策法律的组织机构的结构、功能和程序;有关的司法和行政程序;具体的政策和法律条文)
个案工作者的态度
一、责任感:
五对象:自己、案主、机构、专业、社会
二、人文:
素质: 幽雅、审美
情怀:关怀、救助
精神:质疑、批判
三、创新:
接受新事物
增加新角度
尝试新方法
第二节个案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一、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的内容
✷人际沟通能力、语言驾驭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的选择能力、操作能力
✷(是理论知识的具体体现,也是经验知识的浓缩和提纯。
)倾听、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实施、评估总结等
二、文化能力
✷(一)定义
✷文化能力:是指个案工作者在实践中对案主语言、行为、情绪、心理、态度等背后存在的文化根源所具有的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
(二)文化能力的功能:
✷尊重的功能(合理性,理性分析过程中的平等和开放,对案主才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沟通的功能:更有效的获得案主的背景资料和需求信息,更好的表达同理心
✷目标的功能:帮助案主确定其基本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目标。
(需要工作员保持文化的敏感性)
(三)工作员文化能力的具体表现
✷1. 反思工作员自身对于求助者本人及
其文化的偏见及了解。
✷2. 承认工作员自身的能力局限,避免
把一些价值观念强加给求助者。
✷3. 从求助者那里了解关于他/ 她自己及
其所在环境的情况并试着去理解求
助者对他/ 她自己的文化的理解与解
释。
有关文化能力的案例分析
✷1.亲子关系案例
✷案主背景
✷张某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他已经连续两个假期没有回家探望父母。
据同班同学叙述,他很少谈及父母。
即便谈及,情绪也不是很好。
此外,他经常在课堂上向老师提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使老师比较尴尬。
同学还说他很不合群。
在同学介绍下,张某前来寻求辅导。
✷
✷原来,张某出生于江西省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个石匠,兼做农活,没有读完初中。
他性情暴躁,不善言谈,是家中说一不=的权威。
母亲小学文化,在家操持家务,农忙时也在田间帮忙。
她软弱善良,从来不敢与父亲争执。
弟弟正在读高中。
家庭经济比较拮据。
据张某讲,他三岁时母亲生了弟弟,他自己就被送到姥姥家,直到小学毕业。
他觉得父亲更爱弟弟,因为弟弟比较乖巧、顺从,也因此不受打骂。
✷但自己经常与父亲顶嘴,有时还动手,结果可想而知。
上高中时,张某时常当面指责父亲傻,不会做农活。
父子关系每况愈下,十多年来彼此之间少言寡语。
张某已经连续两个假期都没有回家。
尽管他也想念柔弱的母亲,但一想到与父亲见面时冷冰冰的情景,心理就觉得烦闷。
有时甚至有“恨”的感觉。
他说他很想有个温馨的家,有个爱自己的父亲。
但他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讨论
✷倾听了案主的叙述之后,工作者认为应该从文化阐释人手。
从家庭系统来说,亲子关系功能紊乱涉及多个因素。
既有双方各自的原因,又有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同时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而在本案例中,文化的影响是主要的。
✷这是因为:(1)在我国农村,这种父权制家庭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案主父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人格、心理和行为在短期内已很难改变,而工作者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接触其他家庭成员;(3)案主主动的需求表达和他自身所受的高等教育,可能会促使他反思父子关系紧张的文化根源,并在行为上做出相应的改变。
✷
✷第二次面谈,辅导员与案主讨论了中国传统农民家庭所具有的一般特点,包括家庭成员的角色、功能及互动方式。
在确定“逐渐缓和父子关系”这个工作目标之后,工作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案主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父亲,并通过书信和回家看望等方式向父亲表选自己真诚的感受,但应该注意避免空泛和正规的用语,而应通过朴实的语言和具体的家事来缓和父子关系,其核I心在于改变案主的感受和认识。
✷
✷几周后,案主主动约见辅导员,谈了自己反思之后的感受。
他说心里虽然已不像从前那么苦恼,但还是受到一些挫折。
因为父亲的回信好像并没有显示出他原谅了自己,只是简单地谈了谈家事,不过这次案主写信给父亲一周后就收到了回信。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辅导员肯定了案主的尝试和取得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尝试。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张某没有找过辅导员。
✷
✷寒假过后,辅导员偶尔问起张某他与父亲的事情,他说与父亲的关系改善了许多,没想到已经过去几个月辅导员还会记得这事。
✷2.儿童成长案例
✷案主背景
✷张先生是个知识分子,曾在国外留学二年,妻子钟女士是个公司职员。
女儿七岁,读小学二年级。
在一次学校家长会上,张先生与辅导员相识,并诉说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苦恼。
经辅导员建议,张先生与钟女士愿意就孩子成长问题接受辅导。
✷
✷在第一次面谈时,辅导员了解到,张先生的女儿性格活泼,个人独立意识很强,身体也很健壮,喜欢读书,遇事爱“较真”,不喜欢做比较机械、重复性较强的事,比如做大量的计算题,写大量生字等。
在学校里,据老师反映,张先生的女儿虽然脑子挺快,但上课经常不守纪律,爱打断老师讲课提问题,课下爱和同学打闹,考试很少得满分,字迹也是时而整齐时而潦草,还偷偷在课上看课外书。
✷老师已经越来越不喜欢她了。
辅导员发现,张先生比较健谈,思想比较前卫,坚持教育孩子应该放开手脚,向西方学习,对学校过多的功课、作业以及强调统一、忽视个性的制度和做法非常反感。
而钟女士认为,个人没有能力左右现行的教育制度。
✷如果与学校保持对立,就不可避免地使孩子承受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压力;更何况孩子在学校里只要好好学习,听话乖巧,多得到些表扬,对以后的评三好、当学生干部都有好处。
而且,作为一个女孩子,凡事要稳重,不要张扬,长大了才会成为一个淑女。
为此,夫妻:人经常争论,有时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争执。
✷案例讨论
✷显然,张先生和钟女士都希望孩子有出息。
他们的矛盾在于,前者希望孩子张扬个性,富有创造力;后者希望孩子与人和睦相处,处世机敏,尽管受点约束,也是为了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
✷此案例中,涉及到很多干预方法,比如是从道德观念人手,还是从儿童需求特点人手。
辅导员直觉地认识到,张先生和钟女士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苦闷源于双方对当前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认识差异。
具体而言,张先生认为孩子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前途。
而钟女士觉得孩子要想适应社会,就应遵循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一些文化特点即师道尊严、以和为贵、谦虚谨慎、处世圆滑。
✷
✷在第二次面谈中,辅导员就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儿童成长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张先生夫妇也积极参与了讨论。
首先,辅导员通过具体事例鼓励张先生和钟女士回顾我国教育制度、儿童权益、家庭环境、就业形式、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
然后,辅导员和他们一起进行了简要总结:
✷(1)我国的教育制度已经越来越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2)传统价值观如师道尊严等对我国的教育制度在较长时间内依然会有较大的影响;(3)未来社会道德、儿童成长环境将会越来越宽松。
(4)因此,应该与学校进行充分沟通,就儿童教育共同协商,友好合作。
✷第三次会谈,辅导员与张先生夫妇和孩子的班主任王老师一起就社会文化因素与学校儿童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沟通,并就儿童认知、情感、交际等方面的需求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坦诚讨论。
家长与老师之间增进了相互理解。
大家一致认为,给儿童创造愉快的学习游戏环境,不仅是彼此的共同愿望,也是未来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王老师表示,虽然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她将尽可能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游戏活动方面探索新的途径,以尊重儿童成长过程中情感先于认知、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设法鼓励孩子个性的良性发展。
张先生夫妇也表示,今后多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对学校教育给予更多的支持。
并提出希望能给他们一些时间进行反思和尝试改变。
✷
✷两个月后,张先生夫妇约见辅导员。
他们愉快地谈起了最后一次会谈后产生的变化。
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已经明显减少,游戏互动式教学活动也多了起来。
尽管弦子的作业和试卷依然时常出错,但老师和家长已能从儿童的特点来理解这些“错误”了。
比如说,哪些是“新”的错误,哪些是“安全”的错误,等等。
张先生夫妇虽然还时有争执,但已经比较习惯了相互沟通。
✷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将社会个案工作者所需的实践能力简要地划分为技术能力和文化能力,但事实上二者之间往往是相互交融的,没有显著的区别。
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基础,后者又必须通过前者得以展示。
比如,适度地运用肢体语言,是专业面谈的一个基本技术要求。
但不同文化中的肢体语言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所以,我们强调文化能力的目的,在于力图避免社会工作实践中狭隘的专业主义,并有助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
第三节个案工作者的精神素质
✷一、崇高的社会责任
✷二、丰富的人文情怀
✷三、稳定的心理状态
✷四、勇敢的挑战精神
✷一、崇高的社会责任
✷社会工作者的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在一般社会关系中力所能及的助人行为,
✷专业责任是指在专业岗位上应尽的工作义务。
✷与普通公民相比,社会工作者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更强的敏感度;同时,公众对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也会在道德上寄予更高的希望。
我们很难想像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尽到专业责任。
此外,社会工作者也往往能够通过不断进行专业实践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本身的亲近情感,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健康、尊严的自然关爱,它是人们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的情感基础。
✷人文情怀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感性动力。
一般公众内心具有的诸如慈善、怜悯等自发、直觉的助人意识,往往基于道德因素;
✷社会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则是一种更为丰富、成熟、稳定的社会情感,与其专业价值一脉相承,并能通过专业实践不断得到强化。
三、稳定的心理状态:
✷稳定心理状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遇到困难、挫折、紧急事件或处于危机状态时,能够克制和调适负面情绪,从而保持理性的思考、判断和行为选择。
✷思考:
✷个案工作者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个案工作者可能有什么样的情绪感受?
✷紧张、慌乱、激动、犹豫、悲伤、压抑、失望、孤独、烦躁、恐惧等,必须面对和调试。
✷个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专业职责是保持心理稳定的前提。
积累的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术越熟练,文化敏感度越高,专业价值越稳固,就越能避免心理失衡。
✷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有效调适心理失衡的宝贵资源。
✷对许多新手而言,则需要资深社会工作者和专业督导老师的辅导。
✷更换具体工作环境也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心理压力。
✷如果不能通过接受辅导消除或减轻压力,建议工作者转介案例、休假或更换工作环境。
工作多样性
幽默
社会支持性团体:分享生活,
户外活动
锻炼
改变耗竭思想:我知道耗竭,用积极思想代替耗竭思想。
✷耗竭:一种心理状态,伴有一系列显示总体不适的症状,情绪、生理和心理的疲劳,无助和无望感以及缺少对工作甚至对生活的热情.
✷对案主和病人的不关心,耗竭是情绪上的疲惫,从业人员不再拥有积极的感觉、同情,或对病人的尊重病人被贴上有失名誉的标签和相应对待,他们认为病人应当自己承受自己的问题,案主或病人接受到的服务质量恶化,有个别酗酒、药物滥用、婚姻冲突,甚至寻求精神病治疗。
✷耗竭是对高压的反应。
过多的工作、不被案主欣赏、不被督导欣赏、没有足够的收入、缺少重要的政策支持、有同伴隔离、性别主义、系统缺少对案主需求的反应。
✷把案例带回家并思考好几个小时
✷作者自己遇到的情况(P438实务应用与提高)
✷如何避免过多的情感投入?
✷1、与督导讨论这个案例
✷2、做理性的自我分析
✷3、转介个案
四、勇敢的挑战精神
✷(一)挑战精神:对传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制度的怀疑、批判过程中和创造新事物方面所展示出的信念和毅力。
✷(二)挑战和越轨
✷挑战往往意味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尝试,而越轨往往表现为对现有社会规范的违反。
社会工作者在强调挑战精神的同时,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现有道德体系和社会制度形成冲击,步人越轨之列。
但是,为了维护弱者权益和专业价值,在社会工作实践环境中进行这样的探索和尝试还是值得提倡的。
第五节个案工作者的心理素养
一、自我概念(自我认知、自我影象)
✷重要形成原因是來自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指自己對自己的整體看法和認識,也稱為自我概念或自我影像。
✷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都有一種看法,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並會對自己產生喜歡或厭惡的感受,會對自己有所評價,
認為自己是有用的人或有價值的人。
✷包括三层意义:
自我了解自我掌控自我评价
1、自我了解
周哈里自我之窗✷体验学习:
生命河
秘密大会串
我的宝藏
2、自我掌控
——人格协调发展:本我、自我、超我
——情绪适当调控:
头脑风暴:
你心情不好时怎么做?
几点分享:
1、心存感激
2、体验神秘
2、学会欣赏
3、笑对人生
4、善于忘记
5、劳逸结合
6、建立自己的情绪疏导机制
3、自我评价(道德、价值)
自我觉知的部分
他人了解的部分
优点轰炸
一个自我认知正向的人包括:
1、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
包括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性别、能力与
限制等,并能认识到这是自己的独特处
2、积极面对自己的成长。
3、有足够的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也有能力帮
助别人应付和处理问题
4、有价值感(存在价值、行动价值)
5、有自信(信念)
✷练习:
用如下的词造3个句子:
“我对……有把握”
个案工作者素养的相关论述
✷有效的助人者的特点:
✷Edward Mullen1969:助人者是有影响力的:
✷工作者要运用自己;
✷技巧和方法只是工具;
✷工具与人的结合是助人的关键
Alan Keith-Lucas1976:助人应有的基本素质:
✷关心:不管喜不喜欢案主都能照顾他;
✷勇气:分担可能不熟悉的他人世界和问题;
✷谦恭:不自傲,只是助人过程的媒介而不
是创造者。
Brammer1988:关于助人者的个性:
✷自我和价值观的省察;
✷文化经验的省察;
✷分析助人者的感受的能力;
✷作为榜样和施加影响的能力;
✷利他主义;
✷强烈的道德感和
✷责任感。
D.W.Johnson1980:助人者的属性:
✷自我剖白的能力;
✷信任的能力;
✷沟通的能力;
✷表达感受的能力;
✷接纳自我和他人的能力;
✷建设性地与他人对质的能力;
✷强化和示范适当的行为的能力
1、积极面对自己的成长,包括了身体、智能、社会、情绪和精
神的层面;
2、注意身体的健康,有旺盛的精力生活。
3、丰富的社会常识和强的社会生活能力,有能力对人广泛的需要
作出回应。
4、能够关注案主整个人,并从求助者的立场了解对方。
5、真诚诚恳,如有需要可以自我袒露,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6、表达简洁具体。
7、拥有自己的工作风格,可以娴熟灵活、有变化的运用知识。
8、喜欢与人相处,不害怕进入别人的生命深处。
不会靠帮助别人
解决自己的需要,珍惜和尊重自己有帮助别人的权利。
9、不会逃避自己人生中的问题,相反会做出探讨,认识自己;
10、明白如果不能为求助者提供助力,反而会伤害她,因而要谨
慎小心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