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风骨,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人风骨》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的以文人思想观念变迁进程与传统不可磨灭之处来概括,算是恰如其分吧。

中国古代产生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差不多同步。不过西方的哲学重理性、逻辑,通向自然科学,造成以后的科学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中国的哲学通向道德伦理和政治,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传统的读书人都致力于政治文化。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人际关系之道和政治文化如此发达,而自然科学、市场经济和工业化难以发展。

——摘抄

这是对中国自古代以来文化的发展趋势一个很好的概括。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来看,中国道德思想与政治理论依据大多起源于孔孟儒学,可以说孔孟思想的传播成为了后代文人所要信奉的一种思想纲领,从某种程度上与教会神学成为信仰有一点相似,但其目的与内容是完全不同。尽管在那个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思想逸散,但唯有说儒家的思想更贴合于一种人性的完美,但这种恰是君主无法做到的,在书中作者也有所提。

但也因为如此,如文中作者所提出的,这造就我国古代“士”的精神传统的三大特点:家国情怀、重名节讲骨气、颂圣文化(更像是一种在君主专制下的产物,及不能反对君主)。

家国情怀在改革时突显的比较明显,但最后终于第二条一起衰

退,而第三条在文革时期曾辉煌一时,这在书中后几段中有提及。

以此标准,进行全体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把对是非的判断权全部收缴上去,以一人之是非为是非。愚民政策臻于极致,读书人失去独立思考的权利,逐渐成为习惯,也就失去了思考能力和自信。

——摘抄

这一段是摘自作者对思想改造运动的评判。可以说中国的士人风骨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文人遭受压迫,有的否定了自己前生大半部分的作品,有依旧清醒的早就被拉去处置了。越是学术高的,越难逃。而其所批判的则是中国的“士”的传统特点,重气节;而另一条则更为好笑,思想改造,所要灌输的是马克思的思想,但从最后来看实际是追随苏联的脚步,乃至最后原子物理学家提出大气中核试验的放射微尘对生物无害这种事,也无人奇怪了。以

哈耶克的的一段话来说:极权主义宣传摧毁了一切道德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真理的尊重。在这种社会中,道德中的大部分因素——尊重人的生命,尊重弱者和普遍尊重个人等都将消失,这是道德沦丧的新起始。

当然这其中也有中国传统的思想在其中作怪,不能片面而论。

其实如康德所言:“启蒙就是……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就是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

——摘抄

“那些人”背景各异,或生于世家,或起于贫寒,经历极其丰富曲折,思想倾向不同,性格作风也各有鲜明的特色,。如刘文典之狂傲,赵元任之洒脱,傅斯年、马寅初之刚正,梅贻琦之涵养和包容,曾昭抡之不修边幅,叶公超之风度翩翩,蒙文通志经史、理学,赵紫宸精通基督教神学……千姿百态,在短短一千字中也只能撷其片段轶事。但是放在一起,诵读之下,惊异于贯穿其中的精神的一致性。古有“建安风骨”,讲的是“文”,而“那些人”的“风骨”不论冠以什么名称,讲的是“人”,是一种“魂”。

这种魂是什么呢?书中所提,归结于以下几点:一、坚持真理,坚持独立的人格;二、不满足于自身喜好,而要对国家对民族有责任感;三、在压力下坚守自己的“志”,保持人格完整心灵自由。

这三点是由古代之“士”,一点一点积攒下来,值得传承,不论是对当时的文人,还是对如今的青年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第二条上,如今青年学生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已经相当的薄弱了,大概是因为国与个人的之间的界限逐渐分明,而所谓的家国情怀在外国文化思想的侵袭下已经有所淡薄。不过由文中看来这种风骨在近代史中尚还存在,不然,中国人民和以撑过那八年的动荡与十年的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