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共42页

合集下载

银合欢豆象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银合欢豆象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湿度 7% 条件下 . 5的

以 银 合 欢 种 子 为 食 料 ,对 银 合 欢 豆 象 在 不 同 温 度 下 的 各 虫 态 发 育 历 期 进 行 了 系 统 的 观 察 和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银 合 欢 豆 象 卵 期 、幼 虫 及 蛹 期 的 发 育 起 点 温 度 分 别 为 l . 0 9 5 0 5 、 . 2和 l . 9 。在 2  ̄4  ̄ 件 下 2 7℃ 0 0C条
A s a t nhse dsm cohh l s(caf r i o eo e s i ot t b gtr aais b t c A atocl e ar t mu Sh e e)s n f h tmp r n l a yp rsi r c i p a f t mo a oi o tm i ui s net f e ce a F eigo e ceases tert o edv l me t f gs l vead n r u sc o u an . edn nL uan ed,h a f eeo n g,a a n j o i L e t h p oe r
Te pe a ur o a t o c l e m r t e f Ac n h s e i s mac o ht al s d r p h mu
W ANG a ’ LN Ja g Z T o I in ’ 0U Y u ig o xn QI n a N Xid o
p p su drte c n io fR 0 a d s o s n e ea rs(0 2 ,2 , 2 3 n 0C, u a n e h o d in o H 8 % n i cnt tt t x a mp r ue 2 , 5 8 3 , 6 a d 4  ̄ t rset e ) T ets rva d ta ted vlp na trsod t ea r o ee g,l a n epci l . h et e el hth e e metl heh l e rt e ft g s a e ad vy e o mp u h v r

有效积温的测定

有效积温的测定

实验 昆虫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在适宜害虫发生的季节里,气温高低决定害虫发育快慢或发生期迟早。

当测定害虫某一虫期或龄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后,便可根据当地常年同期的平均气温,结合近期气象预报,对其下一虫期或虫龄的发生期作出预测。

二、 实验原理根据有效积温公式N (T-C )=K ,式中N 为完成生长发育期所需的时间(天数或小时);T 为该期平均温度;K 为有效积温。

在人工控制的恒温条件下,将要测定的某虫期昆虫在几个不同温度的恒温箱内,保持该种昆虫适宜的温度和相同的食物条件,测得在各种温度下的发育历期N (天)。

设有几个处理,其温度分别为T 1、T 2,……T n ,其发育速率依次为V 1、V 2……V n 。

按照有效积温公式K=(T-C )N ,V=1/N ,代入得: T=C+K为了在多个处理中求出C 和K ,可采用统计学上常用的“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其推导公式为:或建立一元回归方程y=a+bx ,令y=T ,x=V ,则C=a ,K=b 。

根据T=C+K ,可以计算出不同发育速度(V )的理论平均温度T 〞,由此进一步计算C ,K 的标准误差:测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温度以及它们的标准无厂误差后,可以建立下列的预测式: N=(K ±S K )/[T-(C ±S C ]根据式中正负号的选择,N 的预报值区间为Nmax=(K+S K )/[T-(C+S C )] Nmin=(K-S K )/[T-(C-S C )]三、 实验材料⎪⎪⎭⎫ ⎝⎛-+⨯--=∑∑222)'(1)2()'(V V V n n T T Sc ()∑∑---=22)'()2('V V n T TS k []22)()(∑∑∑∑∑--=V Vn T V VT n K []222)()(∑∑∑∑∑∑--=V V n VT V T VC1.实验仪器:系列温度培养箱,盆栽秧苗、温度计。

杨小舟蛾卵发育期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杨小舟蛾卵发育期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O. 1 7
4 4 4 0 4 O O 5 J
2 0 0 9年 4 - 6月 份 ,将 野外 采集 杨 小 舟蛾 蛹 , 统 计 雌 雄 蛹 数 ,分 为 8组 分 别 置 于 8个 养 虫 笼

内, 每笼 l 5 对; 每笼套杨树幼树 2 ~ 4 株 。成虫羽 化后交尾 , 使其产卵 于笼 内杨树 叶片上 , 每笼在 叶片 保 持 卵块 1 ~ 3块 。记 下 产 卵 时间 并 编号 , 每
1 . 2 观 察方 法
历期及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速率等有关参数见表 1 。 " " " " " "
O 9 O 8 O 8 2 3
表 1 杨 小舟 蛾第 1 代 卵自然变温下 的发 育历期
历期 N / d 平均温度 T , ℃ 发育速率, v V T
0. 1 4 0. 1 4 0. 1 4
关键 词 : 杨小舟蛾 ;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中 图分 类号 : ¥ 7 6 3 . 4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 3 3 5 6 ( 2 0 1 4 ) 0 1 — 0 0 2 2 — 0 1
温 K。
杨 小 舟 蛾 ( Mi c r o m e l a l o p h a t r o g l o d y t a
天 随 时观 察 卵孵 化 情 况 , 每 日在 2 : 0 0、 8 : 0 0 、 1 4 : 0 0
O. 1 4
2 n 0 2 2 O D D O O 2 O 0 D 2 D 2 O 2 0 D 2 0 D 8 J O . 1 7
O . 1 7 0 . 1 4 1 . 2 1
2 . 1 杨 小舟 蛾有 效积 温和 发 育起 点温 度 杨 小 舟蛾第 二代 卵在 自然变 温条 件下 的发育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例2:玉米象在温度为18 ℃,相对湿度70%和小麦含水量 14.2%时,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10.1天;而在温度为30 ℃, 相对湿度和小麦含水量与上述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完 成一个世代只需要28.4 天,求玉米象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 效积温?
玉米象的发育起点温度: C= (N2T2 – N1T1 )/ (N2 - N1 )=13.8 ℃ 玉米象的有效积温: K=N(T-C)=462.4日度
北1度,向东5度或向上400英尺,都要提早
4天。
温度与生物分布
影响生物分布的温度特征(指标)
年平均温度
最冷月年平均温度 最热月年平均温度
积温
有效积温 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
《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K=N(T-C)
例1:地中海果蝇在26 ℃下发育需要20天, 19.5 ℃下需要41.7天,根据K是一常数的原理: K=N1(T1 - C ) K=N2(T2 - C ) 所以C= (N2T2 – N1T1 )/ (N2 - N1 )=13.5 K=N(T-C)=250 这就是说地中海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3.5 ℃,完成发育需要的有效积温共250日度。
按照上述定义,(T-C)就是有效温度, 它以℃ 表示。因此,该公式描述的生物 学含义就是:热常数是发育历期中每日的 有效温度的积累数。
由有效积温公式推算出K和C
如果能在两种温度(T1,T2)的实验 中,分别观察记录两个相应的发育历 期(N1,N2),就可以求出热常数(K) 和 发育起点温度(C)。
(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如已知一种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 效积温(K),则可在预测气温(T)的基础上 预测下一发育期的出现。同样,可以调控昆虫 的饲养温度,以便适时获得需要的虫期。

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研究

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研究

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研究摘要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管氏肿腿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发育速率有显著影响,在温度为20、24、26、28、30 ℃时,雌性管氏肿腿蜂世代历期分别为40.7、34.0、30.1、28.0、26.4 d;其卵、幼虫、成虫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39、10.84、9.14、10.98、11.43 ℃,有效积温依次为52.25、103.01、223.70、258.24、442.86 ℃。

关键词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历期;有效积温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昆虫,是许多钻蛀性害虫如天牛类幼虫和蛹的体外寄生蜂,是防治天牛类害虫的理想天敌,本试验对管氏肿腿蜂卵、幼虫、蛹、成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目的是为管氏肿腿蜂的保护利用、天牛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途径。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蜂种:管氏肿腿蜂由山东省青岛林业科学研究所提供,每管100头雌成虫。

寄主:从田间采集玉米螟幼虫[1],用天然饲料饲养,待用。

迫切使用时可用药物麻醉玉米螟幼虫[2],或者用光照和低温诱导玉米螟幼虫滞育。

仪器:指形管,10 mm×50 mm;人工气候箱HGP-280H,哈尔滨东联电子生产。

1.2 试验方法在指形管内装入1头初化的玉米螟蛹,然后接入1头已交配过的雌蜂,用脱脂棉塞封口,每隔15 min定时观察,刚接入管内的雌蜂在饲养管口的棉塞上停息片刻后,开始搜寻寄主,雌蜂确认寄主后开始在其体表不停地爬行并进行试探性蛰刺,使寄主麻痹;此时改为不间断观察,雌蜂用触角和腹部末端拍打寄主,寻找合适的产卵部位,然后伸出产卵器使其前后滑动在寄主体表涂抹黏液,伸出蛰刺以固定产卵位点,腹部不断重复伸缩动作,腹部拱起使卵粒慢慢产出,卵粒粘附在涂有黏液的寄主体表上。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四、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 2010.2发表在《作物杂志》上关于黑农江省年有 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别 的研究 • 2009.3发表在《安徽农学通报》上关于新疆特早 熟棉花生长发育动态与有效积温关系的研究 • 2008.2发表在《作物学报》上关于攀西地区水稻 生育期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其积温效应的研究
增产增收
例如,中国水稻所试验场1989年引进的紫黑 米作为单季稻种植,后来发现紫黑米的全生育期 有效积温为1976 ℃,与汕优6号相近。而杭州地 区6月中旬以后的有效积温大于2100 ℃,能够满 足该品种作为双季稻种植的温度。 结果,第二年开始,试验场紫黑米全部作为 双季稻种植,这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而且为农 民带来了实惠,增产又增收。所以,只要依据作 物的总积温和当地有效积温等气温资料,就可以 估算出某种作物适合单季或双季,以便合理用地 和确保作物的安全。
• (1)有效积温的推算,目前还是假定昆虫在适温 区内温度与发育速率成正比关系的前提下按照有 效积温的基本公式进行推导的。从关系式T=C+KV 看,这是典型的直线方程式。但在大多数昆虫中, 偏低或偏高的温度范围常常不是随着温度的提高 而成正比地加快,只有在最适温度范围内这两者 的关系才接近于直线。因此,为了计算积温而选 择的温度处理应在最适温或接近于最适温区范围 之内。同样,通过计算推导出来的发育起点温度, 对于计算有效积温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与实际的 发育起点常会偏高或偏低。这是值得注意的。
例2:玉米象在温度为18 ℃,相对湿度70%和小麦含 水量14.2%时,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10.1天;而在 温度为30 ℃,相对湿度和小麦含水量与上述条件 都相同的情况下,完成一个世代只需要28.4 天将 这些数据代入: 玉米象的发育起点温度: C= (N2T2 – N1T1 )/ (N2 - N1 )=13.8 ℃ 玉米象的有效积温: K=N(T-C)=462.4日度

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

(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如已知一种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 和有效积温(K),则可在预测气温(T )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发育期的出现。同 样,可以调控昆虫的饲养温度,以便适 时获得需要的虫期。
(3)有效积温法则在预报预测害虫 中的应用方向
⑴预测害虫的发生期 ⑵推测一种害虫在某地区一年发生的世代
数 ⑶描出广大地区某种害虫的世代分布图 ⑷益虫的保存和利用
在两种温度(T1,T2)的实验中, 分别观察记录两个相应的发育历期 (N1,N2),就可以求出热常数(K) 和发育起点温度(C)。
例1:地中海果蝇在26 ℃下发育需要20天, 19.5 ℃下需要41.7天,根据K是一常数的原理:
N1(T1 - C )= N2(T2 - C ) 所以C= (N2T2 – N1T1 )/ (N2 - N1 )=13.5
K=N(T-C)=250
这就是说地中海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5 ℃ ,完成发育需要的有效积温共250日度。
例2:玉米象在温度为18 ℃,相对湿度70%和小麦含 水量14.2%时,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10.1天;而在 温度为30 ℃,相对湿度和小麦含水量与上述条件 都相同的情况下,完成一个世代只需要28.4 天将 这些数据代入:
活动积温在我国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活动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 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划分温度带的 重要条件·(我国从北到南,可分为5个 温度带分别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以地高天寒 的青藏高原为主体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 区)
4,如何用实验数据确定生物的有效积温度和发 育起点温度?
N=K1/K
如果N<1,意味着在该地全年有效积温总和不能满足该虫完 成一个世代的积温,即该虫1年内不能完成一个世代。如 果这种昆虫是1年发生多个世代的昆虫(不是多年发生一 个世代的昆虫),也将会成为地理分布的限制。例如:如 果N=2,该虫在当地1年可能发生2代;如果N=5.5,该虫在 当地1年内可能发生五六代。

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

我发现,杭州中心红花比郊区的开得早。

在大概了解了有效积温这个概念后,我明白植物也就是我见到的海棠花3.19日就开得烂漫了,而郊区还没有开的原因是植物生长发育不仅要达到其生物学下限以上,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得到一定的有效积温之后才会开花。

有效积温概念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

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

这个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

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

每一种植物都需要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够开始发育和生长,这个温度在生态学中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态学零度,但仅仅温度达到所需还不足以完成发育和生长,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总积温或者有效积温。

这就是有效积温法则,它的表达式为:K = N(T - C)K:植物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表示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阶段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该植物的发育阈温度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热量)条件。

在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并且要积累到一定的温度总和,才能完成其发育期,这个温度的累积数称为积温。

积温的种类积温有两种,即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每种作物都有一个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或称生物学起点温度),这个下限温度一般用日平均气温表示。

低于下限温度时,作物便停止生长发育,但不一定死亡。

高于下限温度时,作物才能生长发育。

我们把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值叫做活动温度,而把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该作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活动积温。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也就是说,这个温度对作物的生育才是有效的。

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就叫做该作物这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

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不同点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积温包含了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那部分无效积温;温度愈低,无效积温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幼蚕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测定

幼蚕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测定

幼蚕的发育起点温度
泌丝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并影响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所以说温度是影响泌丝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1]。

家蚕神经系统比较原始,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很差,其体温主要取决于环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实验室提供的幼蚕
1.2试验方法
把幼蚕分成三组,每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放10头幼蚕,把每组分别放进24,27,30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标记好编号,每天定时对其蜕皮情况进行调查,直到全部褪完为止。

记录观察数据。

2.结果分析
家蚕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表。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推测一种害虫在某地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
发生世代数=某地区一年的有效总积温∕某虫
种完成一代所需要的有效积温
上式只要确定了某虫种完成一代所需的有
效积温和根据某地区的气象资料,计算出的
某地区该虫种全年有效总积温,便可以计算
出该虫种在该地区一年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物候与物候期
物候(现象)(Phenological phenomenon)
例2:玉米象在温度为18 ℃,相对湿度70%和小麦含水量 14.2%时,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10.1天;而在温度为30 ℃, 相对湿度和小麦含水量与上述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完 成一个世代只需要28.4 天,求玉米象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 效积温?
玉米象的发育起点温度: C= (N2T2 – N1T1 )/ (N2 - N1 )=13.8 ℃ 玉米象的有效积温: K=N(T-C)=462.4日度
K=N(T-C)
K=N(T-C)
其中K是指热常熟,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 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来表示; N是指发育历期,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 要的天数; T是指发育期的平均温度; C是指发育起点温度,即生物学零度(注:生物
的生长和发育是需要一定温度范围的,低于某一温度,动物就停 止生长发育,高于这一温度,动物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 值就叫做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如已知一种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 效积温(K),则可在预测气温(T)的基础上 预测下一发育期的出现。同样,可以调控昆虫 的饲养温度,以便适时获得需要的虫期。
(3)有效积温法则在预报预测害虫中的应用
预报预测储粮害虫的目的,在于
及时发现害虫,准确地判断害虫的发 展趋势,以便选择有利时机进行治理,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根据玉米象的生物学特性,产卵后还得经过88.9天,才能羽化出下 一代成虫。因此,上例中发现的玉米象成虫得到9月7-8日才能出现下 一代成虫。
推测一种害虫在某地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
发生世代数=某地区一年的有效总积温∕某虫 种完成一代所需要的有效积温 上式只要确定了某虫种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 温和根据某地区的气象资料,计算出的某地区该 虫种全年有效总积温,便可以计算出该虫种在该 地区一年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玉米象的发育起点温度:
C= (N2T2 – N1T1 )/ (N2 - N1 〕=13.8 2.4日度
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
〔C〕决定后,可以推测一种昆
虫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估计昆虫在地理上可能分布的界 限,预测害虫的发生期等。 〔1〕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线和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的世代数。确定一种昆虫完成一个时代的有效
所以C= (N2T2 – N1T1 )/ (N2 - N1 〕=13.5
K=N(T-C)=250
这就是说地中海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5 ℃, 完成发育需要的有效积温共250日度。
例2:玉米象在温度为18 ℃,相对湿度70%和小麦含 水量14.2%时,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10.1天;而在 温度为30 ℃,相对湿度和小麦含水量与上述条件 都相同的情况下,完成一个世代只需要28.4 天将 这些数据代入:
生物为了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一定的总 热量,可以称为热常数〔thermal constant)或总积 温〔sum of heat),也可叫做有效积温〔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描述有效积温法那么的双曲 线公式为:
K=N(T-C)
K=N(T-C)
• 其中K是指热常熟,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 总热量,用“日度〞来表示;

实验一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PPT课件

实验一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PPT课件
第10页/共17页
• 组别温度(℃)小室编号试验卵量试验开始时间观察结果发育历期(天)日/时日/时日/时日/时日/时4.1~3 天(高温时隔1天,低温时隔3天)后,每隔8小时观察卵孵化情况1次,挑去已孵幼螨。把孵化数量记入表11。每天给小室加水1次。观察至卵全部孵化。
第11页/共17页
表1-1 发育历期测定实验记录
历期(N)
11.0~11.9
11.3
30.4
14.0~14.9
14.7
15.0
15.0~15.9
15.4
13.8
16.0~16.9
16.5
12.7
17.0~17.9
17.1
10.7
18.0~18.9
18.3
7.5
19.0~19.9
19.3
6.8
20.0~20.9
20.3
5.7
第16页/共17页
感谢您的观看。
组别
试验
观察结果
温度 (℃)
小室 编 号
试验 卵 量


时 间
日/ 时
日/时
日/ 时
日/时
日/ 时
发育历 期
(天)
第12页/共17页
• 4.1~3天(高温时隔1天,低温时隔3天)后,每隔8小时观察卵孵化情况1次,挑去已孵幼螨。把孵化数量记 入表1-1。每天给小室加水1次。观察至卵全部孵化。
第13页/共17页
试验组Vi2 试验温 数(i) 度
发育历 期
发育速 率(Vi)
(Ti)(℃) (Ni)(天)
ViTi
∑ 平均
第15页/共17页
3.表l-4是1973年对1代粘虫卵所测得的发育历期与发

有效积温的测定

有效积温的测定

实验 昆虫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在适宜害虫发生的季节里,气温高低决定害虫发育快慢或发生期迟早。

当测定害虫某一虫期或龄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后,便可根据当地常年同期的平均气温,结合近期气象预报,对其下一虫期或虫龄的发生期作出预测。

二、 实验原理根据有效积温公式N (T-C )=K ,式中N 为完成生长发育期所需的时间(天数或小时);T 为该期平均温度;K 为有效积温。

在人工控制的恒温条件下,将要测定的某虫期昆虫在几个不同温度的恒温箱内,保持该种昆虫适宜的温度和相同的食物条件,测得在各种温度下的发育历期N (天)。

设有几个处理,其温度分别为T 1、T 2,……T n ,其发育速率依次为V 1、V 2……V n 。

按照有效积温公式K=(T-C )N ,V=1/N ,代入得: T=C+K为了在多个处理中求出C 和K ,可采用统计学上常用的“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其推导公式为:或建立一元回归方程y=a+bx ,令y=T ,x=V ,则C=a ,K=b 。

根据T=C+K ,可以计算出不同发育速度(V )的理论平均温度T 〞,由此进一步计算C ,K 的标准误差:测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温度以及它们的标准无厂误差后,可以建立下列的预测式: N=(K ±S K )/[T-(C ±S C ]根据式中正负号的选择,N 的预报值区间为Nmax=(K+S K )/[T-(C+S C )] Nmin=(K-S K )/[T-(C-S C )]三、 实验材料⎪⎪⎭⎫ ⎝⎛-+⨯--=∑∑222)'(1)2()'(V V V n n T T Sc ()∑∑---=22)'()2('V V n T T S k []22)()(∑∑∑∑∑--=V Vn T V VT n K []222)()(∑∑∑∑∑∑--=V Vn VT V T V C1.实验仪器:系列温度培养箱,盆栽秧苗、温度计。

有效积温计算公式

有效积温计算公式

有效积温法则的主要含义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温度与生物发育的关系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温度对植物和变温动物(特别是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上,即反映在有效积温法则上。

有效积温法则最初是在研究植物发育时总结出来的,其主要含意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因此可用公式N·T=K【有效积温法则初始公式】表示,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是总积温(常数)。

昆虫和其他变温动物也符合这一公式,但无论是植物还是变温动物,其发育都是从某一温度开始的,而不是从零度开始的,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就称为发育起点温度(或最低有效温度),由于只有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的温度对发育才是有效的(T0表示发育起点温度),所以上述公式必须改写为N(T-T0)=K【T0中0是下角标】
也就是,T=T0+K/N=T0+KV,其中,发育速率(V)是时间(N)的倒数。

一般测定K和T0的方法是通过实验得出不同温度T时的相应发育速度V,然后推算求得K、T0值。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人工恒温法、多级人工变温法和自然变温法等3种方法。

无论根据哪种方法饲养昆虫,都可以知道不同的实验温度T、在不同实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N 和发育速率V。

因此,可以根据公式:T=T0+KV,应用"最小二乘法"
决定系数T0和K,。

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

(2)有效积温法则及应用温度对昆虫的发育速度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在有效温度范围内,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关系,即温度愈高发育速度愈快,发育所需的天数就愈少.实验测得的结果表明,昆虫的发育期与同期的有效温度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即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虫态或世代)所需天数与同期内的有效温度(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的乘积是一常数.在昆虫研究中,这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其单位常以日度表示,而这一规律则称为有效积温法则,用公式表示为: K=N(T-C) 或N=K/(T-C)式中:K 为积温常数;N 为发育日数;T 为实际温度;C 为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法则在昆虫的研究和害虫的防治中经常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估测某昆虫在某一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通过实验可以测得一种昆虫完成1个世代的有效积温K,以及发育起点温度C,某一地区的实际温度T(日平均温度或候平均温度或旬平均温度)可以从该地区历年的气象资料中查出.因此,某种害虫在该地区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常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推算出来:世代数=某地一年的有效积温(日度)/该地区该虫完成1代所需的有效积温(日度)例如:实验测得槐尺蠖完成1个世代的有效积温为458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9.5℃(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的平均值),某年在北京4~8月(槐尺蠖活动期)的有效积温为1873日度,即可推算出该虫在北京每年能发生的世代数:发生世代数=1873/458=4(代)即槐尺蠖一般在北京每年可发生4代.②推算昆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数值发育起点C可以由实验求得:将一种昆虫或某一虫期置于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观察其发育所需时间,设2个温度分别为T1和T2,完成发育所需时间为N1和N2,根据K=N(T-C),产生联立式:第1种温度条件下: K=N1(T1-C) (1)第2种温度条件下: K=N 2(T2-C) (2)因为(1)=(2)=K 得N 1(T1-C)=N2(T2-C)C=(N2 T2-N 1 T1)/(N 2-N 1)将所得C值公式即可求得K.例如:槐尺蠖的卵在27.2℃条件下,经4.5天,19℃条件下,经8天.代入上面的积温公式中,则得槐尺蠖卵期有效积温:C=(8×19-4.5×27.2)/(8-4.5)=29.6/3.5=8.5℃将出的发育起点温度代入19℃条件下积温公式中,则得槐尺蠖卵期有效积温:K=8×(19-8.5)=84(日度)③预测害虫发生期知道了1种害虫或1个虫期的有效积温与发育起点温度后,便可根据公式进行发生期预测.例如:已知槐尺蠖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卵期有效积温为84日度,卵产下当时的日平均温度为20℃,若天气情况无异常变化,预测7天后槐尺蠖的卵就会孵出幼虫.N=84/(20-8.5)=7.3(天)④控制昆虫发育进度人工繁殖利用寄生蜂防治害虫,按释放日期的需要,可根据公式出室内饲养寄生蜂所需要的温度.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寄生蜂的发育速度,在合适的日期释放出去.例如: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落叶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4℃,有效积温为161.36日度,根据放蜂时间,要求12天内释放,应在何种温度才能按时出蜂.代入公式,即:T=161.36/12+10.34=23.8℃即在23.8℃的温度条件下经过12天即可出蜂释放.⑤预测害虫在地理上的分布如果当地全年有效总积温不能满足某种昆虫完成1个世代所需总积温,此地一般就不能发生这种昆虫.一般全年有效积温之和大于昆虫完成1个世代所需总积温的地区,昆虫才能发生.有效积温对于了解昆虫的发育规律,害虫的预测,预报和利用天敌开展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应当指出,有效积温法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①有效积温法则只考虑温度条件,其它因素如湿度,食料等也有很大影响,但没考虑进去;②该法则是以温度与发育速率呈现直线关系作为前提的,而事实上,在整个适温区内,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呈"S"形的曲线关系,无法显示高温延缓发育的影响;③该法则的各项数据一般是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测定的,与外界变温条件下生活的昆虫发育情况也有一定的差距;④有些昆虫有滞育现象,所以对某些有滞育现象的昆虫,利用该法则其发生代数或发生期就难免有误差.2)湿度对昆虫的影响水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是代谢作用不可缺少的介质.一般昆虫体内水份的含量占体重的46%~92%.不同种类的昆虫,同种昆虫的不同虫态及不同的生理状态,虫体的含水量都不相同.通常幼虫体内的含水量最高,越冬期含水量较低.昆虫体内的水分主要来源于食物,其次为直接饮水,体壁吸水和体内代谢水.体内的水分又通过排泄,呼吸,体壁蒸发而散失.如果昆虫体内水分代谢失去平衡,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昆虫对湿度的要求依种类,发育阶段和生活方式不同而有差异.最适范围,一般在相对湿度70%~90%左右,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缓昆虫的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如松干蚧的卵,在相对湿度89%时孵化率为99.3%;相对湿度36%以下,绝大多数卵不能孵化;而相对湿度100%时卵虽然孵化,但若虫不能钻出卵囊而死亡.昆虫卵的孵化,幼虫脱皮,化蛹,成虫羽化,一般都要求较高的湿度,但一些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虫,蚜虫,叶蝉及叶螨等对大气湿度变化并不敏感,即使大气非常干燥,也不会影响它们对水分的要求,如天气干旱时寄主汁液浓度增大,提高了营养成分,有利害虫繁殖,所以这类害虫往往在干旱时危害严重.一些食叶害虫,为了得到足够的水分,常于干旱季节猖獗危害.降雨不仅影响环境湿度,也直接影响害虫发生的数量,其作用大小常因降雨时间,次数和强度而定.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雨量的变化比温度变化大的多,所以降雨和湿度常常成为影响许多农业害虫当年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春季雨后有助于一些在土壤中以幼虫或蛹越冬的昆虫顺利出土;而暴雨则对一些害虫如蚜虫,初孵蚧虫以及叶螨等有很大的冲杀作用,从而大大降低虫口密度;阴雨连绵不断影响一些食叶害虫的取食活动,而且易造成致病微生物的流行.3)温湿度对昆虫的综合作用在自然界中温度和湿度总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而昆虫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也是综合的,不同温湿度组合,对昆虫的孵化,幼虫的存活,成虫羽化,产卵及发育历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昆虫对不适宜的湿度的适应力常较大.同样,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昆虫对不同温度的适应力也会增加.例如大地老虎卵在不同温湿度下的生存情况如表1-4. 表1-4 大地老虎卵在不同温湿度组合下的死亡率(%)温度(℃)相对湿度(%)50 70 9020 36.67 0 13.525 43.36 0 2.530 80.00 7.5 97.5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地虎卵在高温高湿和高温低湿下死亡率均大;温度20~30℃,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对其生存不利,而其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70%左右.所以,我们在分析害虫消长规律时,不能单根据温度或相对湿度某一项指标,而要注意温湿度的综合影响作用.为了说明温度和湿度的综合作用与昆虫的关系,常常采用温湿系数这一概念.温湿系数是相对湿度(或降雨量)与温度的比值.用公式:P RHQ =—————或Q =—————∑(T-C) ∑(T-C)来温湿系数.式中Q为温湿系数;P为降水量;RH为相对湿度;∑(T-C)为有效积温.如60%的相对湿度,温度为25℃,则温湿系数为:60/25=2.4.温湿系数公式可应用于各日,旬,月,年不同的时间范围.但温湿系数的应用必须限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范围内,因为不同温湿度的组合,可以得出相同的系数,而它们对昆虫的作用可能很不相同.4)光对昆虫的影响昆虫的生命活动和行为与光的性质,光强度和光周期有密切的关系.(1)昆虫对光的性质和光强度的反应光是一种电磁波,因波长不同,显示各种不同的颜色.昆虫辨别不同波长光的能力和人的视觉不同.人眼可见的波长范围为800~400 nm,依不同波长而分出不同颜色:红(800~700 nm),橙(700~600 nm),黄(600~500 nm),绿(550~500 nm),蓝(500~460 nm),紫(460~400 nm).大于800 nm的红外光和小于400 nm的紫外光,人眼均不可见.昆虫的视觉能感受700~250nm的光.但多偏于短波光,许多昆虫对400~330 nm的紫外光有强趋性,因此,在测报和灯光诱杀方面常用黑光灯(波长365 nm).还有一种蚜虫对600~550 nm黄色光有反应,所以白天蚜虫活动飞翔时利用"黄色诱盘"可以诱其降落.光强度对昆虫活动和行为的影响,表现于昆虫的日出性,夜出性,趋光性和背光性等昼夜活动节律的不同.例如蝶类,蝇类,蚜类喜欢白昼活动;夜蛾,蚊子,金龟甲等喜欢夜间活动;蛾类喜欢傍晚活动;有些昆虫则昼夜均活动,如天蛾,大蚕蛾,蚂蚁等.(2)昆虫对光周期的反应光周期是指昼夜交替时间在1年中的周期性变化,对昆虫的生活起着一种信息作用.许多昆虫对光周期的年变化反应非常明显,表现于昆虫的季节生活史,滞育特性,世代交替以及蚜虫的季节性多型现象等.光照时间及其周期性变化是引起昆虫滞育的重要因素,季节周期性影响着昆虫的年生活史的循环.昆虫滞育,受到温度和食料条件的影响,主要是光照时间起信息的作用.已证明近百种昆虫的滞育与光周期变化有关.试验证明,许多昆虫的孵化,化蛹,羽化都有一定的昼夜节奏特性,这些特性与光周期变化有密切相关.5)气流对昆虫的影响气流主要影响昆虫的飞行活动,特别是昆虫的扩散和迁移受气流的影响最大.气流的强度,速度和方向,直接影响昆虫扩散,迁移的频度,方向和范围.一些远距离迁飞的昆虫除自主迁飞的习性外,气流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些体小的昆虫,如蚜虫能借助气流传播到1 200~1 440 km远的距离;松干蚧卵囊可被气流带到高空远距离传播;在广东危害严重的松突圆蚧,在自然界主要是靠气流传播的.此外,气流还可以通过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昆虫的生命活动.1.6.2 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土壤是昆虫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一些昆虫一生中有某个虫态在土壤中生活,一些昆虫则是终生在土壤中生活,如蝼蛄,蟋蟀,金龟甲,地老虎,叩头甲等都是重要的地下害虫.这有许多昆虫一年中的温暖季节在土壤外面活动,而到冬季即以土壤为越冬场所.因此,土壤温湿度,土壤结构,土壤酸碱度与昆虫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温度,湿度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与气温,湿度的作用基本相同.由于太阳辐射,降水和灌溉,耕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壤表层温,湿度的变化很大,越向深层变化越小.随土壤日夜温差和一年内温度变化的规律,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常因追求适宜的温度条件而作规律性的垂直迁移.一般秋天土温下降时,土内昆虫向下移动;春天土温上升时,则向上移动到适温的表土层;夏季土温较高时,又潜入较深的土层中.在1昼夜之间也有其一定的活动规律,如蛴螬,小地老虎夏季多于夜间或清晨上升到土表危害,中午则下降到土壤下层.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大多对湿度要求较高,当湿度低时会因失水而影响其生命活动.雨水,灌水造成土壤耕层水分暂时过多的状态,也可迫使昆虫向下迁移或大量出土.土壤结构及土壤酸碱度也影响昆虫的活动.如蝼蛄喜欢生活在含沙质较多而湿润的土壤中;在粘性板结的土壤中很少发生.金针虫喜欢在酸性(pH5-6)土壤中活动.了解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对害虫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壤垦复,施肥,灌溉等各种措施,改变土壤条件,达到减轻植物受害和控制害虫的目的.1.6.3 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生物因子包括食物,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各种病原微生物等.1)食物因子昆虫和其它动物一样,必须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食性,按取食的对象有植食性,肉食性和腐食性,按取食的范围有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等.(1)食物对昆虫的影响食物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寿命等.食物如果数量足,质量高,那么昆虫生长发育快,自然死亡率低,生殖力高;相反则生长慢,发育和生殖均受到抑制,甚至因饥饿引起昆虫个体大量死亡.昆虫发育阶段不同,对食物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食叶性害虫的幼虫在其发育前期需较幼嫩的,水分多的,含碳水化合物少的食物,但到发育后期,则需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因此,在幼虫发育后期,如遇多雨凉爽天气,由于树叶中水分及酸的含量较高,对幼虫发育不利,会引起幼虫消化不良,甚至死亡.相反,在幼虫发育后期如遇干旱温暖天气,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能促进昆虫生长发育,生殖力也提高.一些昆虫成虫期有取食补充营养的特点,如果得不到营养补充,则产卵甚少或不产卵,寿命亦缩短.了解昆虫对于寄主植物和对寄主在不同生育期的特殊要求,在生产实践中即可采取合理调节播期,利用抗虫品种等来恶化害虫的食物条件;或利用害虫食物来诱集害虫,创造益虫繁殖的有利条件等,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2)植物的抗虫性抗虫性是指植物的抗虫特性.一般植物的抗虫性可表现为抗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害性3个方面,这3个方面也称"抗虫三机制".①抗选择性植物不具备引诱产卵或刺激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或者植物具有拒避产卵或抗拒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因而昆虫不产卵,少取食或不取食;或者昆虫的发育期不适应(物候期上不相配合)而不被危害.②抗生性植物不能全面地满足昆虫营养上的需要;或含有对昆虫有毒的物质;或缺少一些对昆虫特殊需要的物质,因而昆虫取食后发育不良,寿命缩短,生殖力减弱,甚至死亡;或者由于昆虫的取食刺激而在伤害部位产生化学或组织上的变化而抗拒昆虫继续取食.③耐害性植物被昆虫危害后,具有很强的增长能力以补偿由于危害带来的损失.各种植物间的抗虫性的差别是普遍存在的,目前对抗虫性机制的了解还不深刻.应加强试验研究,为抗虫育种提供科学依据.2)昆虫的天敌每一种昆虫在自然界中都会遭到其它动物取食或微生物寄生,这些动物或微生物被称为天敌.而利用天敌进行害虫控制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天敌是影响害虫种群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天敌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下列各类.(1)病原生物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线虫等.这些病原生物常会引起昆虫感病而大量死亡.如细菌中的苏云金杆菌和日本金龟芽孢杆菌随食物被蛴螬取食,进入消化及循环系统,迅速繁殖,破坏组织,引起蛴螬感染败血症而死;真菌中的白僵菌,绿僵菌可以防治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鳞翅目幼虫如马尾松毛虫防效较好等.(2)捕食性天敌昆虫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螳螂,猎蝽,草蛉,瓢虫,食虫虻,食蚜蝇等.在应用上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取得成功的例子是不少的,例如,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七星瓢虫防治桃蚜等.(3)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膜翅目的寄生蜂和双翅目的寄生蝇,例如,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等.(4)捕食性鸟兽及其它有益动物主要包括蜘蛛,捕食螨,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鸟类的应用早为人们所见,蜘蛛的作用在生物防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通过取食和被取食,形成一条链状的食物关系,环环相连,扣合紧密,这种现象称为食物链.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并非单一的直链,如取食者,它可能取食多种对象;如被取食者,它可能被多种取食者取食.这种通过取食和被取食使多条食物链交织成网,形成一个网状的食物关系,我们称之为食物网.在食物网中,各种生物都按一定的作用和比重,占据一定的位置,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达到动态平衡.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造成整个食物链的连锁反应.如果人工制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环境或引进新的天敌种类,增加某种天敌的数量,就可有效地控制害虫这一环节,并会改变整个食物链的组成.这就是我们进行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1.6.4 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是一种强大的改造自然的因素.但是由于人类本身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生产活动不可避免的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导致了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变化,使某些以野生植物为食的昆虫转变为农业害虫.但当人类一旦掌握了害虫的发生规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人类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害虫的发生.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影响.(1)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人类从事农业绿化活动中的植树,栽植草坪,兴建公园,引进推广新品种等,可引起当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昆虫的生态条件,引起昆虫种群的兴衰.(2)改变一个地区昆虫种类的组成人类频繁地调引种苗,扩大了害虫的地理分布范围,如湿地松粉蚧由美国随优良无性系穗条传入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并迅速蔓延;相反,有目的的引进和利用益虫,又可抑制某种害虫的发生和危害.并改变了一个地区昆虫的组成和数量.如引进澳洲瓢虫,成功地控制了吹绵蚧的危害.(3)改变害虫和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环境条件人类通过中耕除草,灌溉施肥,整枝,修剪等农业措施,可增强植物生长势,使之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天敌的发生.(4)直接杀灭害虫采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及物理的等综合防治措施,可直接消灭大量害虫,以保障农业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观赏价值.。

巴氏钝绥螨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巴氏钝绥螨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7 6・

西


为 发育 起 点温 度 标准 差 ;S 有 效积温 标 准 著 ;n 为 为实 验组 数 ;v 为发育 速率 ;T 为发育 历期 的实验 温 度 f ;T为 T的理论 值 ; V 为速 率平均 值 。 ℃) 对 发育 历 期采 J AS81 计软 件 P O L tS .统 1 R CG M
l ii o sc拟合 曲线 方程 见表 2 gt 。
前 期、 世代 的发育起 点温 度分别为 1.  ̄ 80 C、1.5C、1 . * 、 1.  ̄ 7 26  ̄ 3 6( 32 C、1.5C、1.0C;有效积温分别 为: 6 2 5 5  ̄ 8 1  ̄ 9
l.7 l.5 3 8 O9 、2 .0和 16 7日・ 1 、 O9 、2 . 、2 . 5 0 O 42 2. 8 度。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 巴氏钝绥螨在南 昌地区的发生代数 为
产 卵前 期及 世代 的发 育起 点温 度和 有 效积 温 【 ,计 J 刚 算 公式 如下 。
∑ V ×Z T.Z x Z V VT
— 一
食芦笋蓟马后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可以为 释放 巴氏钝绥螨防治芦笋蓟马以及推算其在芦笋田 发 生 世代 提 供科 学依 据 。
2 代。 l
关键 词: 巴氏钝绥螨 :发 育起 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中图分类 号:Q 6 . 9 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4 2 1 )0 -0 7 -0 0 6 2 9( 0 2 0 5 3 1
巴 氏钝 绥螨 A l eu akr Huhs 98 mb sisbrei( ge,14) y 是近 年 来 国 内开发 出来 的 一种对 多种 农作 物 小型害

有效积温法则PPT课件

有效积温法则PPT课件
第6页/共40页
第二节、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是变温动物。
一、 昆虫对温度的反应
(一)温区的划分 1、有效温区:昆虫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在温
带地区一般为8~40℃。 2、最适温区:最有利于昆虫的生活力与繁殖力的温度范
围,一般为22~30℃。有效温区的下限, 3、发育起点:是昆虫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一般为
一些昆虫在土壤中越冬越夏。
据估计,约有95~98%的昆虫种类与土壤发生或 多或少的直接联系。
第19页/共40页
一、土壤温度的影响
土温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热,其次为土中有 机质发酵产生的热,但后者也是受前者影响的。
土温的特点是日、年变化 ,土层愈深变化 愈小。这就为土栖昆虫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环 境,不同种的昆虫可以从不同深度的土层中找到 适合的土温。加上土层的保护,所以许多昆虫喜 在土壤中越冬(越夏)、产卵或化蛹等。
(一)昆虫对于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表 现遗传性,是种的保守性。
(二)昆虫在环境变化时保存和发展自 己,是种的可塑性。
第4页/共40页
三、环境因子分析: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将其分为非 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两大类。 (一)非生物因子 如温度、光、湿度、降 水、气流、气压 ,以及空气 、水分、盐 分、各种生物化学因子。 (二)生物因子 如食物因子、天敌因子及 其它生物因子。
• (3)耐害性:植物被食害后具有弥补受害损失的特性。 利用抗虫性来 防治害虫,在害虫的综合防治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27页/共40页
二、天敌因子

天敌:害虫的天然敌害。

昆虫的天敌很多,有捕食天敌、寄生性天敌和致病性微生物三大类。
• (一)捕食性天敌昆虫

巴氏钝绥螨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巴氏钝绥螨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巴氏钝绥螨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黄建华;秦文婧;罗任华;黄水金;秦厚国;付志飞【摘要】在15℃、20℃、25℃、30℃、35℃五种恒温、湿度72%,光照L∶D=12∶12的人工气候箱中,测定巴氏钝绥螨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巴氏钝绥螨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产卵前期、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8.07℃、12.65℃、13.66℃、13.25℃、15.85℃、11.90℃;有效积温分别为:11.57、10.95、23.08、20.90、24.20和126.87日·度.根据有效积温法则预测巴氏钝绥螨在南昌地区的发生代数为21代.【期刊名称】《生物灾害科学》【年(卷),期】2011(034)002【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巴氏钝绥螨;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作者】黄建华;秦文婧;罗任华;黄水金;秦厚国;付志飞【作者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莲塘,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莲塘,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莲塘,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莲塘,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西,莲塘,330200;江西省吉安农业学校,江西,吉安,343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8.1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 (Hughes, 1948)是近年来国内开发出来的一种对多种农作物小型害虫(螨)有较强捕食能力的捕食螨,江西、广东、四川等主要柑橘产区已成功地用来防治柑橘有害叶螨。

关于巴氏钝绥螨在国内外的分布、基本生物学特性、捕食能力以及不同食物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1~9]。

但以芦笋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为食料,该捕食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目前尚未见报道。

明确该螨取食芦笋蓟马后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可以为释放巴氏钝绥螨防治芦笋蓟马以及推算其在芦笋田发生世代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