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油气初次运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烃源岩欠压实形成的异常高压可以促使流体的
运移(阐述泥岩欠压实作用&泥岩的异常高压&幕式排烃& 微裂缝的形成机理): (1)欠压实的形成过程; (2)在封闭的烃源岩中,当孔隙流体压力超过泥岩的 承受强度时,泥岩产生微裂缝,超压流体通过泥岩 微裂缝涌出,油气发生初次运移;随着流体排出, 超压被释放,泥岩回到正常压实状态,微裂缝重新 闭合。此后流体压力再次继续升高,使岩石再次破 碎而排液,直到欠压实和异常压力消失。异常压力 的形成和排液释放具有幕式特征。
g—重力加速度。

上覆沉积层不断增加——瞬间剩余压力与正常压力 交替变化,孔隙流体排出,孔隙体积减小。
正常压实作用排液方向
a 、上覆沉积物厚度相等 剩余压力的大小: dpl=(ρbo-ρw)g×H 只存在垂向压力梯度: dpl/dH=(ρbo-ρw)g×H/H = (ρbo-ρw)g 一般来讲,深部沉积物的 剩余流体压力大于浅处的剩余 流体压力,流体一般是向上运 移排出的。
的潜在动力,这种异常高压远远超过一般正常压实地层
的剩余压力,使岩层产生微裂隙,给油气运移创造更好
的条件。非生油层时,它只能成为最好的压力封闭盖层。
(二)蒙皂石脱水作用
Powers(1959,1967), Burst(1969)等提出,粘土 矿物成岩作用过程中,在 热力作用下蒙脱石转变为 伊利石时,可释放出粘土 矿物结晶格架水,作为油 气运移的载体。
再新沉积
。。。。
原地层压实平 衡
正常压实过程:平衡—瞬时不平衡—平衡 孔隙流体压力:静水压力—瞬时剩余压力—静水压力
在这过程中流体不断排出、孔隙体积不断减小,如果流体 的排出时烃源岩已经成熟成烃,即可实现初次运移。
源自文库 正常压实作用
正常压实导致孔隙水排出,孔隙度减少,密度增加。 不同岩性压实特征不同: 碳酸盐岩易发生固结作 用,压实作用影响少. 泥砂岩变化大,泥岩在 2000米内孔隙度变化快。 砂岩较稳定。


(四)流体热增压作用
油、气、水受热 的膨胀系数比颗粒的膨胀 系数大得多,在热力作用 下泥岩孔隙流体体积热膨 胀而增大。在适当条件下 可及时地排出,促使流体 运移;不能及时排出就 产生异常高压,成为油 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各种流体膨胀的体积速率比
(四)流体热增压作用

热力作用的温度升高,使烃源岩有机质降解出
更多的烃类,促使初次运移的发生。

温度升高,有助于解脱被吸附的烃。 温度升高,有助于降低流体粘度。


温度升高,有助于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
温度升高,有助于油气在水中的溶解。
(四)流体热增压作用

温度增加时,油气水的体积膨胀,即具有热增容
效应。

随埋深增加,地温增大,水的密度降低,比容增 大,这种膨胀作用促使流体运移,有助于排烃。
泥岩与砂岩压实特征
•不同岩性压实 特征不同,页岩 孔隙度随深度的
变化速率快,砂
岩变化较小。
泥岩与砂岩压实特征比较
•正常压实状态下流体的排出机理

一套厚L0地层,流体压力=静水压力——压实平衡。 新沉积层作用于压实平衡地层的瞬间: 剩余流体压力:dPL = (ρ H bo-ρ w)g·
式中: dPL—剩余流体压力;ρ bo—新沉积的L0沉积层的密度; ρ w—地层水的密度; H—新沉积的沉积层的厚度;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和方向
剩余流体压力: 孔隙流体压力与 静水力之差。
•流体沿剩余 压力变小的 方向运移。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和方向 (一)压实作用
压实导致孔隙水排出,孔隙度减少,岩石
体密度增加。
正常压实作用过程中流体排液示意图
原地层压 实平衡
新沉积
原地层瞬 时剩余压 力
排液过 程
当其在水中达到一定浓度 时,会形成分子聚集体 (即胶束),油被包裹在 胶束中呈胶束溶液运移。
存在问题: ——胶束在生油层存在数量少 ——胶粒粒径较大,很难通过泥岩 的孔隙喉道 ——胶束增溶效果有限等问题。
不是石油初次运移的主要相态。
页岩类沉积物随深度增加各种物理参数的变化
2.游离相运移(最重要的相态)
(二)蒙皂石脱水作用

蒙脱石:膨胀性粘土,结构水多,水份体积可占
整个矿物的50%,按重量可占22%。

随埋深增加,结构水脱出,成为孔隙水,由蒙脱
石转变为伊利石;

蒙脱石脱出的水排挤孔隙原有的流体,产生异常
高压,有利于排烃。
(二)蒙皂石脱水作用

蒙皂石脱水可在烃源岩中产生异常高压,特别是在欠压实 或封闭时,将加剧异常高压,促使烃源岩产生裂缝,为油 气初次运移提供动力和通道。
水溶相天然气的主要运移形式之一
烃类在水中的 溶解度与分子 大小有关。正 构烷烃的溶解 性在碳原子为 10左右出现转 折,表明碳原 子大于10以上 的烃类在水中 的溶解度变化 不大,普遍很 低。
图4-5
正构烷烃与芳香烃在水中的溶解度
——在石油大量生成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对其 溶解度提高作用有限
据Price,1976
欠压实异常高压,在油气生成、运移过程中起到 重要作用:
(1)欠压实使孔隙流体的排出受到不同程度的延缓, 如果流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 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 (2)欠压实还使更多的水较长时期处于高压下,这有利于促
进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有利于油气在水中的溶解。 (3)欠压实地层中流体的异常高压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
正常压实作用排液方向
b、如果新沉积物的厚度在横向上有变化. 除垂向上存在压力梯度外,横向上也存在着压力梯度: dp/dx=(ρbo-ρw)g×(Lo-Ho)/x
压实流体不仅存在由深向浅运移,同时横向上也发生较
厚点向较薄点运移。在盆地范围内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 移。 通常水平剩余流体压力梯度远远小于垂向上的剩余流体 压力梯度,因此,大部分流体沿垂直方向向上运移,流体沿 水平方向运移只有很少一部分。

若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系统,可形成异常高压。
(五)渗析作用
• 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通过半透膜从低盐度区 向高盐度区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 • 含盐量差别越大,渗透压差也越大。
图:渗析作用示意图
• 泥岩和砂岩的盐度均随埋深增加而增加.
• 渗透流体从含盐量低的部分流向含盐量高的部分。 • 流体从泥岩到砂岩运移。
连续烃相运移,还包括气溶于油和油 溶于气的情况。 大量天然气溶于石油可使石油密度减 小,粘度降低,极大地增加石油的流动性 和运移能力。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液态烃可溶于气体之中,气体溶液运移需 要数十倍于液相的气体,因此一般只能发 生在深处。
3、初次运移相态演化
低成熟阶段,石油还未 大量生成而地层孔隙度又较大, 源岩中含油饱和度很低只可能 有水溶相运移;

脱水时,由于水的相变和膨胀作用可使烃类从矿物表面解
脱到粒间孔隙水中而集中;同时由于蒙皂石的层间水变为
自由水,矿物颗粒体积相应收缩,从而提高了有效孔隙度 和渗透率;蒙皂石脱水后其对烃类的吸附能力也大大减小。

蒙皂石脱水可提高泥岩总体积10%~15%的水量,特别是脱 水段在生油门限深度以下更为有利,可提供生油岩成熟后
油气生成和初次运移的几个连续的阶段示意图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和方向
一般认为:油气从烃源岩排出的原因是由于烃源岩 中存在着——剩余流体压力。 剩余流体压力是指岩层实际压力超出对应静水压 力的部分。 流体的流动沿剩余流体压力减少方向运动。
引起剩余流体压力因素:
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 、蒙脱石脱水、流体热 增压、渗析作用和其它作用 。
泥岩内部,边部压实的快,孔隙减小,边部盐度 高于中部(欠压实中部盐度更低),流体由泥岩 内部向边部运移。
(六)其它作用
油气初次运移动力还有构造应力、毛细管压力、
碳酸盐岩固结和重结晶作用等。
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岩石产生微裂隙系统,利于
解吸作用 、特别对岩性致密的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
的深部水源。
(三)有机质的生烃作用

干酪根所形成的油气(包括水)的体积大大超过原 干酪根本身的体积,新生的流体进入孔隙中,排 挤孔隙已存在的流体,驱替原有流体向外排出。 当流体不能及时排出时,导致孔隙流体压力增大, 出现异常压力排烃作用。 烃源岩生烃过程孕育了排烃的动力,石油的生成 与运移是一个必然的连续过程。
——石油在烃源岩中呈分散或连续状的游离相态进 行初次运移,并在外力作用下随地下水一起排出。 游离油相和游离气相,呈分散状或连续状油相、 气相 。
油溶气相:气溶解于石油中,以油相形式运移;
气溶油相:油溶解于天然气中,以气相形式运移。
证据:
1)游离相石油存在于烃源岩孔隙或裂隙中;
2)厚烃源岩剖面可测定出对初次运移的色层效应。
在楔状沉积物负荷下压实流体的排出方向
砂泥岩互层剖面中压实流体的运移方向
•正常压实流体总体运移特征:

在相同负荷下泥岩比砂岩排出流体多,孔隙流体
所产生的瞬间剩余压力:泥岩大于砂岩,流体由 页岩向砂岩运移。


砂岩层中的流体侧向运移。
对于碎屑岩盆地,压实流体的运移方向:由泥岩 向砂岩,由深部向浅部、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
2、欠压实
欠压实作用:泥质沉积物在压实过程中因流体排 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 增加而有效减小,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
沉积负荷,流体压力高于静水压力。

特征:高孔隙度、超压

出现的条件:快速沉积、细粒沉积比率高
图4-12 正常压实带(NC)和欠压实带(UC)上伏沉积物负荷压力 (S)流体压力(p)及 颗粒支撑的有效应力(σ)关系图
图: 砂泥岩间互层层组中,泥岩的孔隙 度,流体压力和孔隙水含盐量的分布特征

含盐量与渗透压力呈反比关系:含盐量高,渗透 压力低。

渗透流体运动的方向,从含盐量低的部分流向含 盐量高的部分。
压实作用使流体从泥岩排向砂岩,砂岩中会积留 下更多的盐分,泥岩孔隙水的盐度<砂岩,流体由 泥岩向砂岩运移。


第二节
1.水溶相运移
(2)胶体溶液:溶 质分散粒子直径介于 10-9~10-7m之间的 溶液。分散粒子不是
油气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单分子,而是分子聚
合物。
原油在水中的溶解度随 温度的变化
优点:在亲水生油层中单向流动的水只存在分子间 的内摩擦力,基本不存在毛细管力阻力。
存在问题: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太低,不足以溶解 形成油藏所需石油。
因此,水溶相不是石油初次运移的 主要相态。
天然气—在地下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溶解度增加较大。如果源岩水量多,可 能以水溶相为主。
胶体溶液:有机质伴生许多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
程中会生成一些杂原子化合物,如有机酸(R-COOH)等,其分 子一端有亲油的烃链,另一端有亲水的极性键,起着表面活 性物质的增溶作用,这些表面活性物质在水溶液中形成分子 聚集体,即胶束。极性端因亲水而向外,非极性端因亲油而 向内,在胶束中心的亲油部分就可以增溶一部分烃类。
成熟阶段后,生油量大大增加,孔隙 度又较小,源岩中的含油饱和度变大以致 超过临界运移饱和度而发生连续油相运移;
在较高温度下, 演化进入高成熟的湿 气阶段,此时石油可 以呈气溶相运移;
深处石油发生热裂解产生 大量甲烷气体,可以产生游离 气相和扩散相运移。
初次运移相态随埋 深的演变规律主要是水 溶相—油相—气溶相。
地下烃源岩物理、化学因素的综合作用。
石油:水溶相、油相和气溶相 天然气:水溶相、油溶相、气相和扩散相
第二节
1.水溶相运移
——石油溶解在水 中呈真溶液或胶体溶 液进行初次运移。 (1)分子溶液(真溶
油气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液):油气完全溶解
于孔隙水中成为溶液 状态进行初次运移。
原油在水中的溶解度随 温度的变化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任课人:逄 雯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第一节 油气运移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油气初次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 油气运移研究方法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油气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油气在地下发生运移时的物理状态,如 油气呈油相、气相运移,或溶于水或溶于油而呈水 溶相或油溶相运移等。 形式:一种为主,兼顾其它。
由于烃源岩内部 比边部及邻近的运载 层更易于产生欠压实 , 因此在欠压实作用下, 流体的运移方向是由 高剩余流体压力区向 低剩余流体压力区运 移、由烃源岩内部向 边部运移、由烃源岩 向邻近的储集层或运 载层运移。
欠压实带中流体的排出方向
欠压实带中存着异常高 压,其中流体排出方向 是由欠压实中心向周围 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