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提示: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地书写汉字,错字、别字每个要扣0.5 分。

一、积累与运用(15 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答案(1 题5 分,2-7 题每句1分,8 题
2 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2018 年12 月3 日,《咬文嚼字》公布2018 十大流行语,“锦鲤”上榜。

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极富观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2018 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推出寻找“中国锦鲤”转发抽奖活动,中奖者即为“中国锦鲤”,吸引大约300 多万次转发。

10月7日支付宝揭晓了抽奖结果,幸运的“中国锦鲤”获得了“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

①“锦鲤”一词迅速流行,网络上掀起了转发配有“锦鲤转运”“锦鲤祈愿”“锦鲤保佑”“锦鲤还愿”等文字的锦鲤图像的热潮。

于是“锦鲤”成为“好运”的象征。

②后来,随着热度增长,“锦鲤”开始泛指在小慨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

“锦鲤”的走红及其意义的泛化,隐含了人们。

(1)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应改为
(2)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锦”的金文写法,锦=钅(金线)+帛(帛,织品),可见其本义是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织品。

B.画横线句子①中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C.“咬文嚼字”“中国锦鲤”“抽奖结果”“美好生活”都是偏正短语。

D.文中画线句子②中,“后来”和“随着热度增长”都是状语。

(3)请结合上文内容,补全结尾的句子。

【答案】(1)“慨”改为“概”
(2)C
(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详解】(1)“慨率”应为“概率”。

(2)C.“咬文嚼字”是并列短语,“中国锦鲤”“抽奖结果”“美好生活”都是偏正短语。

故选C。

(3)考查情境补写。

结合上文语境“‘锦鲤成为‘好运’的象征。

后来,随着热度增长,‘锦鲤’开始泛指在小概率事件中运气极佳的人。

”可见“锦鲤”的走红及其意义的泛化,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1)何处望神州?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4)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反映他虽在困境中却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中,诗人用比喻手法暗示社会不断发展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满眼风光北固楼(2). 燕然未勒归无计(3). 人有悲欢离合(4). 长风破浪会有时(5). 直挂云帆济沧海(6). 沉舟侧畔千帆过(7). 病树前头万木春(8). 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勒”“沧海”“畔”的书写。

3.建国70 年,祖国日新月异,人民当家做主,生活蒸蒸日上。

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祖国河山竞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人民天下长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联的知识分析作答。

对联的要求实际上是运用对偶的修辞格: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

尤其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还有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

结合“人民当家做主,生活蒸蒸日上”可用“人民天下长春”来对,或:天下百姓庆生。

二、阅读(45 分)
(一)古诗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4. 范仲淹是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属.予作文以记之()(2)朝晖.夕阴()
6.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7. 当代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一篇评论本文的文章中说:“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

”你认为文中
哪“一言”成为了“天下法”?结合文章谈一谈作者何以能成为“百世师”?【答案】4. (1). 北宋;(2). 记。

5. (1). (1)通“嘱”,嘱托(2). (2)日光
6. 交代了滕子京的政绩,表现滕子京被贬后奋发有为的胸襟,并为后文劝勉归箴友人学习古仁人胸襟旷达,
抱负远大作了铺垫。

7.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身遭贬谪仍心怀国家,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

这种胸襟和政治抱负是百世的榜样。

【解析】
【4题详解】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注意: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嘱咐。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爱对重要语句的理解。

文章开头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为后文抒发远大抱负做铺垫。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出自宋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意思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可以成为百代师表,一句至理名言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法规。

本文中成为“天下法”的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是百世的榜样。

【点睛】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好的和现代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衔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色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叙(已经)很详尽了。

既然如此,那么洞庭湖北面直通到巫峡,南面到达到潇水和湘水,被贬官的诗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的时候,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一眼望去,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极了,内心十分悲伤。

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烈,花叶茂盛。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子般的光点,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此唱彼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举起酒杯面对清风而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候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上面两种人的心情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他们在朝廷做官就为黎民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君王担忧。

由此看来在朝廷做官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

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 “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9. “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10. “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8. 阻断、淹没
9. “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桃花沾满春雨的可爱情形。

10. 表达了作者感受到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的喜悦的心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字词含义。

“春雨断桥人不渡”意思是: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

“断”的意思是阻断、淹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
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诗中“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的“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

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

诗人通过写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二)现代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散的炊烟
唯一不变的是炊烟。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

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

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不会散,就像母亲,那么忠贞,那么坚韧,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

就是那一地的炊烟哟。

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上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就走了。

只留下鸟鸣,只留下草垛,只留下房脊,只留下树梢。

还有母亲,还有一村的房子。

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悱恻,走得荡气回肠,走得脚底越来越虚,越来越浅。

我知道,这是我和炊烟所无法把握的,因为我和炊烟都把根丢了。

把根丢在了村庄。

其实,只要我摸着炊烟回去,我就会找到我的村庄,我的房子,还有那一地的鸟声,还有站在大门口,手搭凉棚,向远方遥望的白发苍苍的母亲。

我无法活得像浮萍一样潇洒,它可以连根都不要,但是我无法做到。

九岁那一年,母亲让我好好学习,她手指炊烟,她说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

那一年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湛蓝的天空,记住了母亲的话,记住了炊烟的方向。

于是,我就发奋读书,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我仍坚韧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地召唤着。

后来,我就考上了。

后来,我就游走了,就像一缕炊烟一样,从村庄的上空,从母亲的眼神里,从我
所钟爱的鸟声中,游走了。

从此,我在村庄的那一片天空的背影里,寂静地消失。

但草垛上的一片枯叶,自家院里的一块土坷垃,以及村旁近头的一棵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悄悄地扔一些东西过来。

咔的一声,打得我生疼。

解开上衫,我发现,打疼我的全是乡愁。

一缕缕飘得太远的炊烟,远过了母亲呼唤的声音,远过了村庄的温暖,远过了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

从村庄走出去,你就是在漂泊,你就注定是在漂泊了。

走自己的路,却是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除了被村庄捂热的心,你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融化,被异地的风,被异地的水。

可是,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

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

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哟。

(选自北方文艺出版社《生活对爱的奖赏》一书)
11. 文章前五节,抓住了炊烟的什么特点写的?有什么象征意?
12. 文中第十节,母亲手指炊烟向儿子诉说的一段,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3. 文中两次提到没有家、没有根的浮萍,其用意是什么?
14. “但草垛上的一片枯叶,自家院里的一块土坷垃,以及村旁近头的一棵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悄悄地扔一些东西过来。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 结合全文,试分析结尾句“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
炊烟哟”的作用和含义。

【答案】11. 不变(散不去);象征美好宁静的故园生活。

12. 人应该像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要坚韧不拔地向着梦想前行。

13. 与浮萍做对比,体现自己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4. 本句运用了细节描写,并变换角度,将自己思念家乡,说成家乡扔过来一些东西,体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15. 作用:卒章显意,照应标题,总括全文,升华意境;含义:抒发了“根在故土,志在四方”游子复杂的情怀。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前五段,“唯一不变的是炊烟”是围绕炊烟的“不变”特点来写的。


合“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

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理解,炊烟象征着美好、温馨、宁静、朴实的故园生活。

【12题详解】
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反复阅读第⑩段,母亲手指炊烟所说的话“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表达了“人应该像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要积极向上,顽强地向着目标前行”的哲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没有家、没有根的浮萍”是漂泊无依的,是没有故乡的。

文中两次提到没有家、没有根的浮萍,与自己做对比,“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

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恋与思念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

“草垛上的一片枯叶,自家院里的一块土坷垃,以及村旁近头的一棵树”运用细节描写,作者转换了角度,说“家乡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悄悄地扔一些东西过来”,其实是作者在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文章结尾“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哟”,把“我”自己比作“走散的炊烟”,总结全文,卒章显意。

“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

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深深扎根于村庄,而“我”就如同这炊烟,无论漂泊在何方,情总是在故乡,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

表明作者如炊烟漂泊不定却始终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公益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

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

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

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

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

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

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

“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

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

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

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微公益”,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16.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 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18. 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

【答案】16. 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17. (1). 示例:(首先)明确“微公益”的概念,(2). (其次)从个人和民间组织角度论证“微公益”的意义,(3). (然后)指出当前倡导“微公益”的原因
18. 示例一:人人皆可为,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示例二: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看你做不做。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分析能力。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等位置。

本文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最后归结出了中心论点: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对论证思路的梳理,其实是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做这类题先划分文章的层次,然后总结层意,再加上首先、然后、最后这类用语即可。

本文第①段给“微公益”下了定义,第②段举例论证了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第③段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述了发起“微公益”行动产生的“正能量”不可低估;第④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第⑤段归纳出中心论点,并预示了将来“微公益”发展的前景。

可据此作答。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选文,理解选文的内容,再结合题干要求,找到相应段落,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要求答题。

重点阅读第④段,根据主要内容概括总结段意,归纳“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关系。

孟子这句话意思是:是你自己不想去做,而不是能力不够做不到。

所以,这里要扣住“能做”和“愿做”来表述。

所填内容要合理通顺。

(三)名著阅读(5 分)
1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
大雪下的正紧,()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

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

……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1)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处是主人公的名字。

本段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此回目的主要情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

(3)选段主要运用环境描写,暗示主人公遭受到的迫害和艰辛。

请你试着再写出一件和主人公相关的事例。

【答案】(1). (1)《水浒传》(2). (2)林冲(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 (3)示例:如误入白虎堂、火并王伦等
【解析】
【详解】(1)结合语段内容“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把花枪挑了酒葫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