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资料
第二单元抗微生物药物

第二单元抗微生物药物教学目标:1、抗生素、抗菌谱的概念;2、抗生素的分类;3、耐药性与交叉耐药性;4、抗微生物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1、抗生素、抗菌谱的概念;2、抗生素的分类;3、耐药性与交叉耐药性;4、抗微生物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1、抗生素的分类;2、耐药性与交叉耐药性;3、抗微生物药的作用机制。
第一分单元抗微生物药物概述一、概述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化学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抗微生物药,其中抗生素是临床主要应用的抗微生物药。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二、抗菌谱抗菌谱是指抗生素或其它抗微生物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范围。
三、抗微生物药物分类(一)抗生素根据抗菌谱的分类1.主要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包括:(1)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2)利福霉素类:如利福平。
(3)多肽类:如多黏菌素B和E。
2.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包括:(1)青霉素类:如苄青霉素、青霉素V钾、阿莫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酮、头孢曲松、头孢噻呋等。
前两类合称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阿奇霉素等。
(4)截短侧耳素类:如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5)林可胺类:如洁霉素、克林霉素。
3.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包括:(1)四环素类:如土霉素、强力霉素等。
(2)酰胺醇类:如氯霉素、氟苯尼考等。
4.抗真菌抗生素:如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等。
5.另外,还有抗寄生虫抗生素(如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拉霉素、拉沙里霉素、伊维菌素、潮霉素B、越霉素A等);促生长抗生素(如黄霉素、维吉尼霉素);生理调节性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C、正定霉素、博来霉素、光辉霉素)。
(二)化学合成的抗微生物药分类1.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SD)、磺胺-6-甲氧嘧啶(SMM)、磺胺喹恶啉(SQ)、磺胺咪等。
完整版)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

完整版)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抗微生物药物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总结一、引言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抗微生物药物可分为多个类别。
本文将对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进行分类简介,并总结其作用机制。
二、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抗微生物药物。
它们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和庆大霉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3.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和强力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抗菌。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药效。
5.核酸合成抑制剂:如磺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通过阻断微生物核酸的合成来起到抗菌作用。
三、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其主要分类如下:1.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和伊曲康唑,作用机制为抑制真菌细胞中的酵素,阻断真菌的生长和复制。
2.联苯胺类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和伊曲康胺,通过阻断真菌细胞膜的合成来发挥药效。
四、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抗病毒药物可分为多个类别:1.核苷类似物:如阿昔洛韦和利巴韦林,通过与病毒DNA或RNA结合阻碍其复制。
2.抑制病毒酶:如利巴韦林和雷米夫定,能够抑制病毒酶的活性,阻断病毒的复制。
3.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五、其他抗微生物药物除了上述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别的药物,如抗疟药、抗结核药和抗寄生虫药等。
结论抗微生物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多个类别,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了解这些抗微生物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应用和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
参考文献:Smith。
《抗微生物药物》课件

抗寄生虫药物
1
概述
抗寄生虫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寄生虫的药物。
2
作用原理
抗寄生虫药物通过影响寄生虫的代谢、生长或繁殖来发挥其作用。
3
常见种类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吡虫啉、伊维菌素等。
用抗微生物药物可以有效 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等疾病。
《抗微生物药物》PPT课 件
# 抗微生物药物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定义
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药物。
分类
主要分为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等几类。
抗生素
概述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 细菌的药物。
作用原理
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和 繁殖过程来发挥其作用。
常见种类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 孢菌素、红霉素等。
禁忌症
注意事项
抗微生物药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存在禁忌症,需遵循医生的嘱托。
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时需注意用药 剂量、用药时机等关键因素。
未来趋势与展望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样性、个体化治疗,同时还将加强对新药研制的力度,以更好地应对微生物 的挑战。
抗病毒药物
概述 作用原理 常见种类
抗病毒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病毒的药物。
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生命周期来发挥其作 用。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奥司他韦等。
抗真菌药物
1 概述
抗真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真菌的药物。
2 作用原理
抗真菌药物通过破坏真菌的细胞壁或抑制其生长来发挥其作用。
3 常见种类
第二章抗讲义微生物药

[临床应用]
1. 链球菌感染 2. 脑膜炎双球菌和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 3. 螺旋体引起的感染 4. G+杆菌引起的感染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最为常见) ①一般过敏反应:药热、药疹、血清病型反应等 ②过敏性休克(最严重):表现冷汗、四肢冰冷、 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
青霉素G(苄青霉素)
钠盐或钾盐晶粉,室温中稳定,易溶于 水,但水溶液室温中不稳定易被酸、碱、 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可生
成具抗原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主要优点:杀菌作用强、毒性低。
缺点:不耐酸、不耐酶,耐药现象极为普遍,抗 菌谱窄;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药理作用】
[抗菌谱] 为快速杀菌药。
第二章抗微生物药
精品
抗微生物药
1. 抗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 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 一类化疗药物。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 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机体、抗菌药、病原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宿主
抗菌药
抗菌作用 耐药反应
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3.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细菌 也有效。
[临床应用]
1.军团菌病、空肠弯曲菌肠炎、白喉带菌 者、支原体肺炎等首选。 2. 耐药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者。 3. G+球菌感染:如大叶肺炎、扁桃体炎、 猩红热、丹毒、急性中耳炎或鼻窦炎等。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
呕吐及腹泻。有临床病例报道尚可引发肠梗阻、 急性弥漫性肠出血。
中职药物学基础第二版课件第2章抗微生物药

第二节抗生素
三、其他类抗生素
(一) 大 环 内 酯 类
【用药护理】 1.红霉素易被胃酸破坏,常采用肠溶片,应 空腹整片吞服,不宜与碳酸饮料同服,以免 降低疗效及增加消化道反应 2.红霉素注射剂不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 解,应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滴注速度要缓慢,浓度不宜大于0.1%,以减 少静脉炎的发生。肌内注射局部刺激性大, 可引起疼痛及硬结,因此不宜肌内注射 3.及时观察感染症状是否减轻、消失,监测 体温、脉搏、血象,定期检查肝功能。肝功 能不良患者禁用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抗菌谱 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抑菌药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
杀菌药
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药物为杀菌药,如青霉素 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抗菌活性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常用最低抑菌浓 度(MIC,指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 物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指能够杀灭培 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来表示
【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 2.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 ⑴真菌感染:鹅口疮、肠炎 ⑵假膜性肠炎 3.影响骨、牙生长 4.其他 肝、肾损害
第二节抗生素
三、其他类抗生素
(四) 四 环 素 类
【用药护理】 1.四环素类宜饭后口服,不能用茶叶水送服。 因刺激性大,不宜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应稀 释后缓慢滴注。 2.观察感染症状是否减轻、消失,监测体温、 脉搏、血象。注意观察患者的口腔、肠道有 无异常,定期做X线胸片及肝功能检查。 3.用药期间应避免紫外线和阳光直接照射。 4.8岁以下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抗微生物药物》课件 (2)

最小浓度谷值Cmin
药物在体内的最低浓度。
生物利用度F
进入循环系统和生物体内的药物百分比。
抗生素使用指南
注意使用条件
如使用时间、适应症、剂量等。
存储条件
通常应保存在离散发光的地方,不将其暴露在阳光 或热源中。
正确用药
应按照医生的指示准确用药。
合理医疗消费
药物不能随意使用,应用于有必要且正确的病情下。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
1
过敏反应
如皮疹、荨麻疹和哮喘等症状。
2
肝毒性
应检测肝功能,特别是使用多种药物时。
3
耳毒性
应检测听力,特别是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时。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现状
1 基因编辑技术
通过编辑细菌的基因,制造新型抗菌药物。
2 小分子药物研究
设计更小、更机动的分子结构,以达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
3 疫苗研究
研发新型体,预防细菌的侵入,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抗菌药物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
• 加强环境卫生。 • 使用消毒剂杀灭细菌。 • 健康饮食,增强免疫力。
控制
• 避免过量使用抗生素。 • 加强细菌监测,发现早、治疗早。 • 促进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
结束语
抗生素的未来与发展趋势
未来的抗生素研究将更多地聚焦于基因编辑和 分子制造等方向。
抗微生物药物
欢迎来到本次分享,今天我们将探讨抗微生物药物的药理基础和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分类
青霉素类
青霉素是最早被发现和应用的抗生素之一,可以用 于治疗多种疾病。
大环内酯类
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病因,如肺炎、皮肤感染等。
磺胺类
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肺炎等。
第二节抗微生物药

3.广谱青霉素类
特点: 1)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2)广谱,虽对G+杆菌及多数球菌不及青霉素;
但对肠球菌强于青霉素;对多数G-杆菌(尤其是 伤寒、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作 用较强,对其它G-杆菌作用弱于氨基甙类及多 粘菌素类,对多数厌氧菌也有效;但对绿脓杆 菌无效。 3)肝、胆汁、肾中浓度高。
Questions
1.-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哪些主要特点? 2.青霉素G的抗菌谱如何? 3.防治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措施有哪些?
Preparation Lessons for Next Class
Chapter 40 Macrolides, lincomycins and
polypeptides Chapter 41 Aminoglycosides
常用药: 头孢西丁(cefoxitin);头孢美唑(cefmetazole); 头孢替坦(cefotetan);头孢拉宗(cefbuperazone); 头孢米诺(cefminox)
(三)氧头孢烯类(oxacephalosporins)
特点:抗菌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相似,对 -内酰胺酶极稳定;在脑脊液和痰液中浓度高, 血药浓度维持较久。主用于较严重的感染。 不良反应少(偶致出血)。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46~58%,主要广泛分布 于细胞外液(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 等),房水、脑脊液含量低,但有炎症时 可达有效浓度。
消除:主以原形经肾排泄(肾小球滤过10%,肾 小管分泌90%),故尿中浓度高, t1/20.5~1.0h。丙磺舒可竞争抑制其排泄; 为延长作用时间可使用长效制剂(普鲁卡 因青霉素或苄星青霉素)。
常用含-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 Tab.
抗微生物药及护理PPT课件

3.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1) 特点:
① 抗菌谱广,对G +和G -菌均有效 ,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2) 临床应用
敏感菌感染 首选
(3)耐药性 最易生产耐药性的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产生原因: 产生青霉素酶( β-内酰胺
酶),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裂解
3.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2)赫氏反应 (3) 青霉素脑病 (4) 其他 • 局部刺激性 • 高钾血症
治疗梅毒、钩 端螺旋体病
第2章 抗微生物药应用及护理 第1节 概 述
课时目标:
1.熟悉抗微生物药、抗菌谱、抗生素的概念。 2.复习细菌的耐药性。 3.了解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抗微生物药和化学治疗药
1. 抗微生物药 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抗菌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2. 化学治疗药
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
半合成青对可霉耐口素
耐酸
药服金 对G 葡+和菌G -菌
耐酶
有有效效
广谱
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
1.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
(1)特点: 耐酸—— 可口服
(2)用途: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
2.耐酸耐酶青霉素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双氯西林、氟氯西林 (1)特点: ①耐酸——可口服 ②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2)用途: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指药物对细菌的抗菌作用持续到 药物浓度下降至MIC以下甚至药物消除后。
二、细菌耐药性 (抗药性):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 交叉耐药性
耐受性?
病原微生物
抗微生物药(动物药理学课件)

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MBC)
➢ 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
最低杀菌浓度。 ➢ 有些药物的MIC和MBC很接近,如氨基苷类抗生素,有些药物的
MBC比MIC大,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化疗指数(CI)
➢ 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 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
首次接触效应
➢ 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 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 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 用。 ➢ 氨基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抗生素效价
评价抗生素生物效能的1 标准,也是衡量抗 生素活性成分的含量的尺度。
半合成青霉素类
01
优点:
广谱、长效 耐青霉素酶 过敏反应发
生率低
02
代表药: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类抗菌谱
耐青霉素
G+
G-
的G+球菌
半合成青 霉素
青霉素G杀菌力强,毒性低,但窄谱,不耐酸, 金葡菌易耐药及有过敏反应,故进行结构改造得 到多种半合成青霉素。
4.抗铜绿假 单胞菌(绿 脓杆菌)青
霉素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

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变态反应,肌注部位疼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及胃肠道反应。本品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可导致出血倾向。
注意事项:用药前应作皮试;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品名:替卡西林Ticarcillin (羧噻吩青霉素)
剂型与规格:粉针剂:1g、3g、6g。
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皮疹,转氨酶升高等,但一般较轻;少数病人出现转氨酶升高;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白细胞降低。
注意事项: 用药前需做青霉素的过敏试验,凡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品名: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羧苄青霉素、羧苄青)
剂型与规格:粉针剂:0.5g、1g。
用法与用量:肌注,每次1g~2g,每日4次。儿童每日50mg~200mg/kg,分4次。静注或静滴,每日5g~20g,儿童每日100mg~400mg/kg,分3~4次。
药理与用途:本品为半合成青霉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而强度较弱,但对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的作用则较强。临床上用于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胸腹腔感染,败血症,胆道感染及烧伤等治疗。本品不耐青霉素酶,故不能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
不良反应:可引起荨麻疹,皮疹,过敏性休克;可以引起胃肠道反应。
注意事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有过敏疾病史者禁用;未经批准可免皮试的产品,使用前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品名:苄星青霉素Benzathine Benzylpenicillin (长效西林、比西林Bicillin )
剂型与规格:粉针剂:30万U、60万U、120万U。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发生过敏反应;偶有胃肠道反应;局部肌注可发生疼痛。
注意事项: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用药前需做过敏试验。本品不可作静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抗微生物药第一节概述(一)名词解释1.化学治疗药2.化学指数3.抗微生物药4.抗生素5.抗菌谱6.抗菌活性7.抑菌药8.杀菌药9.耐药性10.抗菌后效应(PAE)(二)选择题A型题1.化疗药物的概念是A.治疗各种疾病的化学药物B.治疗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C.防治细菌感染、寄生虫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D.防治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的化学药物E.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2.化疗指数指A.ED50/LD50B.ED90/LD10C.LD90/ED10D.LD50/ED50E.LD5/ED953.下列有关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药物对集体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B.机体对病原体有抵抗能力C.机体对药物有耐药性D.药物对病原体有抑制或杀灭作用E.集体对药物有处置过程4.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是A.头孢霉素类B氨基糖苷类C四环素类 D.大环内酯类E.多肽类5.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是A.产生纯化酶B.核糖体靶位结构改变C.RNA多聚酶改变D.改变代谢途径E.产生β-内酰胺酶6.评价抗菌药物抗菌活性的指标是A.抗菌谱B.化疗指数C.最低抑菌浓度D.药物剂量E.耐药性7.化疗药物的LD50/ED50比值的意义为A.比值越大,临床疗效越好B.比值越小,临床疗效越好C.反应抗菌活性大小D.反应药物毒性大小E.指数越大,说明药物毒性低而疗效高X型题8.抗菌后效应是A.抗菌药物对细菌特有的效应B.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有C.后效应长的药物抗菌活性较强D.是抗菌药物的后遗效应E.以上均不正确9.化疗指数正确的描述是A.衡量化学药物的安全度B.衡量化学药物的重要性C.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D.以LD50/ED50表示E.以ED50/LD50表示10.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起抗菌作用的药物是A.红霉素B.青霉素GC.头孢唑啉D.克林霉素E.苯唑西林11.细菌耐药性机制包括A.产生水解酶B.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C.改变细菌的靶位结构D.促进细菌DNA合成E.促进细胞壁合成12.应用抗生素时,护理注意事项有A..注意药物的有效期限B.注意正确配伍C.注意药物价格D.监测药物不良反应E.尽量减轻用药引起的局部刺激(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及预防措施2.图示说明药物、病原体和机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抗生素(一)选择题A1型题1.天然抗生素是A.直接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B.直接化学合成C.从动、植物中直接提取D.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提取E.以上都不是2.半合成抗生素是A.半人工合成的新抗生素与天然抗生素作用完全不同B.人工合成的新抗生素保留天然抗生优点,改进其缺点C.保留天然抗生素结构,改造侧链所得产品D.保留天然抗生素主要结构,人工更换侧链所得产品E.以上都不是3.青霉素G属杀菌剂是因为A.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B.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C.抑制核酸合成D.影响细菌叶酸合成E.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4.对青霉素G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是A.溶血性链球菌B.肺炎球菌C.金葡菌D.白喉杆菌E.淋球菌5.青霉素G对下列哪种病原体无效A.脑膜炎奈瑟菌B.螺旋体C.白喉杆菌D.炭疽杆菌E.流感嗜血杆菌6.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是A.产生纯化酶B.核糖体靶位结构改变C.RNA多聚酶改变D.产生β-内酰胺酶E.改变代谢途径7.下列关于氨苄西林的特点错误的是A.耐酸口服可吸收B.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的浓度较高C.对G-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D.对耐药金葡菌有效E.不耐β-内酰胺酶8.青霉素类共同具有的特点是A.耐酸口服有效B.耐β-内酰胺酶C.主要用于G+菌感染D.大多用于G-菌感染E.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并有交叉过敏反应9.具有一定肾毒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A.青霉素B.耐酶青霉素类C.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D.第一代头孢菌素E.第三代头孢菌素10.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头孢菌素是A.头孢哌酮B.头孢他啶C.头孢孟多D.头孢噻吩E.头孢氨苄11.下列哪项不是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A.过敏反应B.肾损害C.肝损害D.二重感染E.肠胃反应12.用青霉素治疗可引起赫氏反应的疾病是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破伤风C.大叶性肺炎D.梅毒E.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13.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青霉素类药物是A.氨苄西林B.双氯西林C.羧苄西林D.苄星青霉素E.苄青霉素14.青霉素所致速发型过敏反应首选A.腺上激素B.糖皮质激素C.苯巴比妥D.苯海拉明E.多巴胺15.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效的药物是A.头孢氨苄B.青霉素GC.阿莫西林D.羧苄青霉素E.头孢呋辛1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下列哪类细菌无效A.革兰阳性菌B.革兰阴性菌C.大肠杆菌D.军团菌E.耐药性金葡菌17.不属于大环内酯类的药物是A.红霉素B.林可霉素C.乙酰螺旋霉素D.麦迪霉素E.克拉霉素18.金葡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最佳选用A.阿莫西林B.红霉素C.头孢曲松D.林可霉素E.克林霉素19.红霉素对下列哪种细菌无效A.百日咳鲍特菌B.流感嗜血杆菌C.支原体D.铜绿假单胞菌E.拜后棒状杆菌20.红霉素与克林霉素合用可A.扩大抗菌谱B.由于竞争结合部位产生拮抗作用C.增强抗菌活性D.降低毒性E.延缓抗药性21.下列何药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A.链霉素B.红霉素C.青霉素D.庆大霉素E.头孢呋辛22.肝功能不全应避免或慎用的药物是A.头孢噻吩B.四环素类C.氨基苷类D.青霉素类E.克拉维酸23.可引起肝损害的大环内脂类药物是A.罗红霉素B.乙酰螺旋霉素C.酯化红霉素D.麦迪霉素E.阿奇霉素24.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描述,错误的是A.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B.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完全的交叉耐药性C.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D.不易透过血脑屏障E.有肝肠循环25.G+菌感染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A.苯唑西林B.红霉素C.氨苄西林D.羧苄西林E.头孢氨苄26.下列哪项不是氨基糖苷类共同的特点A.由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苷元结合而成B水溶性好,性质稳定C.对革兰阳性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D.对革兰阴性需氧杆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E.碱性下抗菌活性增强27.下列哪种药物不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螺旋霉素B.妥布霉素C.阿米卡星D.卡那霉素E.大观霉素28.庆大霉素无治疗价值的感染是A.铜绿假单胞菌感染B.结核性脑膜炎C.大肠杆菌所致尿路感染D.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败血症E.对青霉素过敏者金葡菌感染29.链霉素目前临床应用较少是由于A.口服不易吸收B对肾毒性较大C.抗菌作用较弱D.耐药菌株较多,毒性较大E过敏反应发生率高30.氨基糖苷类药物在体内分布浓度较高的部位是A.细胞内液B.血液C.肾脏皮质D.脑脊液E.胆汁31.耳、肾毒性最严重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是A.卡那霉素B.庆大霉素C.西索米星D.新霉素E.链霉素32.奈替米星不同于庆大霉素的是A.抗菌作用强B.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C.对纯化酶稳定性高D.口服可吸收D.对耐药金葡菌有效3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笑出的主要途径是A.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出B.经肾小球分泌排出C.经肝微粒体酶氧化灭活D.经乙酰化灭活E.经胆汁排出34.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是A.庆大霉素B.妥布霉素C.阿米卡星D.链霉素E.大观霉素35.对铜绿假单胞菌及抗药金葡菌均有效的抗生素是A.庆大霉素B.青霉素GC.红霉素D.螺旋霉素E.苯唑西林36.常用于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淋病患者的抗生素是A.庆大霉素B.氨苄西林C.大观霉素D.红霉素E.羧苄西林37.下列何药能与多价阳离子络合而影响其吸收A. 氯霉素B.四环素C.氨苄青霉素D.头孢氨苄E.红霉素38.四环素类药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是A.四环素B.土霉素C.金霉素D.多西环素E.米诺环素39.四环素类药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是A.四环素B.土霉素C.金霉素D.多西环素E.米诺环素40.四环素主要不良反应是A.二重感染B.灰婴综合征C.过敏反应D.周围神经炎E.肠胃反应41.氯霉素的下述不良反应中,哪项是与剂量、疗程无关的严重反应A.二重感染B.灰婴综合征C.可逆性贫血D.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E.胃肠道症状42.氯霉素仅用于伤寒等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是由于A.抗菌谱窄B.严重损害骨髓造血功能C.易引起二重感染D.抗菌作用弱E.性质不稳定43.四环素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B.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C.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D.干扰叶酸代谢E.抑制RNA合成44.多烯环素属A.四环素类的半合成抗生素B.氯霉素累的半合成抗生素C.氨基苷类D.大环内酯类E.β-内酰胺类45.林可霉素可能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是A.过敏性休克B.肾功能损害C.胆汁淤积性黄疸D.假膜型肠炎E.肝功能损害46.万古霉素的描述错误的是A.属速效杀菌药B.与其他抗生素间无交叉耐药性C.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D.可引起假膜型肠炎E.口服不易吸收47.多粘菌素不良反应多见A.可致肾损害B.神经系统毒性C.静滴过快致呼吸抑制D.A+B+CE.以上都不是48.多粘菌素属于以下哪类抗生素A.多肽类抗生素B.大环内酯类抗生素C.氨基糖苷类抗生素D.喹诺酮类抗菌药E.头孢菌霉素A2型题49.王某,因患扁桃体炎而采用青霉素治疗,给药后约1分钟,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0kPa/8kPa,并伴有呼吸困难,诊断为过敏性休克,应首选下列何药治疗A.肾上腺素B.麻黄碱C.阿托品D。
间羟胺 E.去甲腺上激素50.王某,突发寒战、咳嗽及血痰,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应首选下列哪种抗菌药治疗A.链霉素B红霉素 C.四环素 D.氯霉素 E.青霉素G51.李某,近期出现发热、脾肿大、瘀点等症状,心脏听诊可闻及杂音,并伴有乏力、纳差、苍白等,血培养为草绿色链球菌,诊断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常首选下列何种方案治疗A.庆大霉素+红霉素B.青霉素G+TMPC.多西环素D.青霉素G+链霉素E.青霉素G+红霉素52.张某,女性,因肾病综合征伴肾功能不全入院,近几日出现尿急、尿痛、尿频症状,争端为铜绿假单胞菌尿路感染A.庆大霉素B.SMZ+TMPC.抗敌素D.羟苄西林E.头孢氨苄53.刘某,突发咽痛、畏寒、高热。
检查可见咽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状渗出物,血培养为金葡菌感染,诊断为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药敏试验显示对青霉素耐药,最要选用下列何种抗菌药控制感染A.青霉素B.苯唑西林C.氨苄西林D.羟苄西林E.链霉素54.夏某,近几天出现咽痛伴中等程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上有假膜,细菌学检查发现白喉杆菌,诊断为普通型咽白喉,最好选用下列哪种治疗方案A.红霉素+白喉抗毒素B.庆大霉素+白喉抗毒素C.土霉素+白喉抗毒素D.SMZ+TMPE.青霉素+白喉抗毒素55.曹某,半月前曾患急性扁桃体炎,现突发发热,伴多汗,疲乏,厌食及心前区不适等症状,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常选用下列何种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A.青霉素B.庆大霉素C.万古霉素D.抗敌素E.四环素56.陈某,五天前出现尿急、尿痛及尿频症状,尿中查到白细胞和尿蛋白,现突发高热、伴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加快、出冷汗及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血中检到变形杆菌,诊断为败血症,常首选下列何药进行抗感染治疗A.庆大霉素B.万古霉素C.氨苄西林D.羧苄西林E.链霉素57.丁某,女,26岁,因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