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药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药治疗

发表时间:2009-08-24发表者:赵建伟 (访问人次:2107)

作者单位:温州市中医医院,浙江温州

【摘要】目的观察消积止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方法150例患儿经彩色多普勒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均服用消积止痛汤,15 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113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2 %。结论消积止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消积止痛汤

小儿腹痛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病症,其病因多种多样,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近年来在儿科门诊逐渐增多。幼儿及儿童在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或仅是高热时往往伴腹痛,以往临床主要考虑胆道蛔虫或胃肠道痉挛,现由于高分辨率超声仪的广泛应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能够清晰显示出来。目前国内外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且相关报道较少。为此将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对有腹痛且临床初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150例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超声图像、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进行统计,旨在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体会。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以“腹痛”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人,共150例,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2岁,平均7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年。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钝痛或胀痛,多位于脐周,食欲不振,恶心或腹胀,大便秘结,无发热、腹泻。查体: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脐周有压痛。因小儿腹肌不发达,腹肌紧张可不明显。约72 %的患儿曾有腹痛

病史,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高热腹痛剧烈的患儿进行血常规化验,显示13 %的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45 %中性粒细胞升高。

1.2诊断方法

采用美国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0 mhz。取仰卧位,扫查顺序依次为右侧腹、脐周、左侧腹,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观察并记录淋巴结位置、大小、回声、形态、长短轴比值(l/s值),并以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确认。结果显示:150例患儿皆为多发性淋巴结肿大,未见单发。淋巴结体积最大约24 mm×9 mm×9 mm,最小约7 mm×5 mm×5 mm。淋巴结长径5~10 mm 26例,占17 %;11~20 mm 118例,占79 %;>20 mm 6例,占4 %。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现为低回团,结构清晰,cdfi可清晰显示淋巴结内血流灌注。

2治疗方法

方用消积止痛汤:木香5 g、槟榔10 g、陈皮3 g、枳壳5 g、茯苓10 g、白术5 g、蒲公英10 g、鸡内金5 g、白芍10 g、甘草3 g。临证加减:发热加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咳嗽加杏仁、浙贝母止咳化痰;大便秘结加葶苈子、瓜蒌仁润肠通便;纳差加麦芽、谷芽消食健胃。配合中成药化积口服液以化积消食导滞,清热解毒口服液以清脏腑热毒。15 d后统计疗效。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自拟)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未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b超复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较治疗前缩小。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b超复查结果均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本组150例中,治愈113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2 %。

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系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肠系膜根部、回盲末端及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炎。淋巴系统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当身体某器官或部位发生病变时,毒素、细菌等均可经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该局部淋巴结可阻截或清除这些异物,成为阻止病变扩散的直接屏障,此时淋巴结内的细胞迅速增殖,功能旺盛,体积增大。但该病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异性检查手段,往往不能明确诊断,临床上只能对症处理,故导致该病反复发作。肠系膜淋巴结炎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观察,笔者体会有以下情况应考虑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腹痛多位于脐周,为阵发性、痉挛性痛,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腹部b超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排除其他引起腹痛的常见病。

祖国医学一般将腹痛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湿阻型、气虚型、伤食积滞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是由于邪气侵犯肠道,痰湿内阻中焦,引起肠胃功能紊乱。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方用自拟消积止痛汤行气导滞、消积止痛。方中木香行气止痛;槟榔下气导滞,二者合用,理气止痛、攻下积滞,共为君药。臣以枳壳行气化滞;陈皮理气和胃、健脾燥湿;茯苓、白术健脾和中;白芍柔肝止痛。佐以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鸡内金消食健脾。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笔者建议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后应门诊随访。此外,减少本病的发生关键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等生活习惯,同时要增强自身机体的免疫力。

(以上文章来自网络转载,仅为个人学习参考,感谢原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