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
第一章
本附录适用于非无菌原料药生产及无菌原料药生产中非无菌生
产工序的操作。

原料药生产起始点必须按注册批准的工艺执行。

第二章厂房与设施
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干燥、粉碎、包装等生产操作的暴露环境
应按照无菌药品附录中D级标准设置。

原料药的质量标准中有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等检验项目的,厂房
的设计应特别注意防止微生物污染,如应根据工艺要求设定相应厂房的洁净度级别。

质控实验室区域通常应与生产区分开。

当生产操作对检验结果
的准确性无不利影响,且检验操作对生产也无不利影响时,中间控制实验室可设在生产区内。

第三章设备
设备所需的润滑剂、加热液或冷却剂等,应避免与中间产品或
原料药直接接触,以免影响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质量。

当任何偏离上述要求的情况发生时,应进行评估,以确保对产品的质量和用途无不良影响。

原料药生产宜使用密闭设备;密闭设备、管道可以安置于室外。

使用敞口设备或打开设备操作时,应有避免污染的措施。

使用同一设备生产多种中间体或原料药品种的,应说明设备可
以共用的理由,并有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

难以清洁的设备或部件应专用。

设备的清洁
1 同一设备连续生产同一原料药或阶段性生产连续数个批次时,宜间隔适
当的时间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以防止污染物(如降解产物或达到有害程度的微生物)的出现和遗留。

如有影响原料药质量的残留物,更换批次时,必须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

2 非专用设备更换品种生产前,必须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以防止交叉
污染。

3 对残留物的可接受标准、清洁规程和清洁剂的选择,应有明确规定并说
明理由。

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工艺用水应至少符合纯化水的质量标准。

第四章验证
关键的工艺参数或特性通常应在研发阶段或根据历史的资料和
数据确定,应规定工艺参数的必要范围,以确保工艺操作的重现性,包括:1)确定产品的质量特性;
2)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特性的关键工艺参数; 3)确定常规生产和工艺控制中的关键工艺参数范围。

验证应扩展到对原料药质量,尤其对纯度和杂质有重要影响的
关键操作。

验证的方式
1 原料药生产工艺的验证方法一般应为前验证。

因原料药生产批数不多、
原料药不经常生产,或用验证过的工艺生产原料药,但该生产工艺已有变更等原因,难以从原料药的重复性生产获得现成的数据时,可进行同步验证。

2 如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因原料、设备、系统、设施或生产工艺改变而对原
料药质量有影响的重大变更时,可例外进行回顾性验证。

该验证方法适用于下
列情况:
- 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均已确定;
- 已设定合适的中间控制项目和合格标准;
- 除操作人员失误或设备故障外,从未出现较大的工艺或产品不合格的问
题。

- 已明确原料药的杂质情况。

3 回顾性验证的批次应当是验证阶段中所有的生产批次,包括不合格批次。

应有足够多的批次数,以证明工艺的稳定。

必要时,可用留样检验获得的数据作
为回顾性验证的补充。

验证计划
1 应根据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及工艺变更的大小决定工艺验证的运行次数。

前验证和同步验证通常采用三个连续的、成功的批次,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更
多的批次才能保证工艺的一致性(例如复杂的原料药生产工艺,或周期很长的原
料药生产工艺)。

回顾性验证一般需审查10 ~ 30个连续批次的数据,方可评估工艺的一致性,但如有充分的理由,审查的批次数可以减少。

2 工艺验证期间,应对关键的工艺参数进行监控。

与质量无关的参数,例
如与节能或设备使用相关控制的参数,无需列入工艺验证中。

3 工艺验证应证明每种原料药的杂质都在规定的限度内,如可能与以往数
据相比,应比工艺研发阶段确定的杂质限度或者关键的临床和毒理研究批次的杂
质数据更好。

清洁验证
1 清洁规程通常应进行验证。

原料药生产的非专用设备必须进行清洁验
证。

清洁验证一般应针对污染及物料夹带易给原料药质量带来最大风险的状况及工艺步骤。

如后续的纯化步骤可去除残留物,生产初始阶段的设备清洁规程可不必验证。

2 清洁规程的验证应当反映设备实际的使用情况。

如果多个原料药或中间
产品共用同一设备生产,且采用同一规程进行清洁的,则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中间产品或原料药作为清洁验证的参照物。

应根据溶解度、难以清洁的程度以及残留物的限度来选择清洁参照物,而残留物的限度则需根据活性、毒性和稳定性确定。

3 清洁验证方案应详细描述需清洁的设备、规程、所用清洁剂、合格标准、需监控的参数以及检验方法。

该方案还应规定需取样品的类型、如何取样及贴签。

4 取样方法应包括擦拭法、淋冼法或其它方法(如直接萃取法),以同时
对不溶性和可溶性残留物进行检测。

5 应采用经验证的、检测残留物或污染物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

每种分析
方法的检测限必须足够灵敏,能检测残留物或污染物的限度标准。

应确定分析方法可达到的回收率。

残留物的限度标准应切实可行、可以检验、可以验证,并根据最有害的残留物来确定,可根据原料药最低的药理、毒理或生理活性来确定,也可根据原料药生产中最有害的组分来确定。

6 对需控制微生物、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污染水平的生产工艺,应在设备清
洁和消毒验证文件中有详细阐述。

7 清洁规程经验证后应按验证中设定的检验方法定期进行监测,以保证日
常生产中规程的有效性。

第五章文件
企业可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物料的特
性以及对供应商的质量评估情况,合理确定物料的质量标准。

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生产中使用的某些材料,如工艺助剂、垫圈
或其它材料,可能对质量有重要影响时,也应当制订相应材料的质量标准。

如果设备专用于一种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生产,且该中间产品
或原料药的批号有可追踪的顺序,则不需有单独的设备记录。

如果使用专用设备,清洁、维护及使用记录可以作为批记录的一部分保存,也可单独保存。

原料药的生产工艺规程应包括:
1 所生产的中间产品或原料药名称和文件编号;
2 标有名称和特定代码(足以识别任何特定的质量特性)的原料和中间产
品的完整清单;
3 准确陈述每种原料或中间产品的投料量或投料比,包括计量单位。

如果
投料量不固定,应注明每种批量或产率的计算方法。

如有正当理由,可制定数量合理变动的范围;
4 生产地点及主要设备;
5 生产操作的详细说明,包括:
- 操作顺序;
- 所用工艺参数的范围;
- 取样方法说明,所使用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质量标准;
- 完成单个步骤或整个工艺过程的时限(如适用);
- 按生产阶段或时间计算的预期收率范围;
- 必要时,需遵循的特殊预防措施、注意事项或有关参照内容;
- 可保证中间产品或原料药适用性的贮存要求,包括标签、包装材料和特
殊贮存条件以及时限。

在决定批放行前,所有偏差及调查报告都应作为批记录的一
部分予以审核。

不上市销售的中间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经评估后可将决定中
间产品放行的职能委派给生产部门。

第六章物料
进厂物料与现有的库存(如储槽中的溶剂或物料)混合前,
应有正确标识,经检验合格后才可予以放行,应有防止将物料错放到现有库存中的书面规程。

采用非专用槽车运送的大宗物料,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来自
槽车所致的交叉污染。

大的贮存容器及其所附配件、进料和出料管都应有适当的标
识。

工艺助剂、有害或有剧毒的原料、其它特殊物料或转移到本
公司另一部门的物料可以免检,但必须取得供应商的检验报告,且检验报告显示这些物料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还应对其容器、标签和批号进行目检,以确认这些物料。

免检应说明理由并有正式记录。

除第26条确定的免检物料外,应对每批物料至少做一项鉴
别试验。

如原料药生产企业有供应商审计系统时,供应商的检验报告可以用来替代其它项目的测试。

用于精制的物料应该进行全检。

供应商的批准应有审核和评估的资料,该资料应有足够的证
据(如以往的质量情况)证明该供应商能始终如一地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物料。

至少应对三批物料做全检后,方可减少全检的次数,但至少应定期进行一次全
检,并与供应商的检验报告比较。

应定期评估供应商检验报告的可靠性。

如果识别标签保持清晰,容器在开启和使用前能适当清洁,
某些装在适当容器中的物料可在室外存放。

必要时(如长期存放或贮存在热或潮湿的环境中),应根据情况
重新评估物料的质量,以确定其适用性。

第七章生产管理
生产操作
1 用于生产原料药的原料应在适宜的条件下称量,以免影响其适用性。


量的装置应具有与使用目的相适应的精度。

2 如将物料分装后用于生产的,应使用适当的分装容器。

分装容器应有标
识并标明以下内容:
- 物料的名称或代码;
- 接收号或控制号;
- 分装容器中物料的重量或数量;
- 必要时,标明复检或重新评估日期。

3 关键的称量或分装操作应有复核或有类似的控制手段。

使用前,生产人
员应检查该物料确是中间产品或原料药批记录中规定的物料。

4 应将生产过程中指定步骤的实际收率与预期收率比较。

预期收率的范围
应根据以前的实验室、中试或生产的数据来确定。

应对关键工艺步骤收率的各种偏差进行调查,以确定偏差对相关批次产品质量的影响或潜在影响。

5 需返工或重新加工的物料应严加控制,以防止未经批准即投入使用。

6 应遵循工艺规程中有关时限控制的规定,以保证中间产品和原料药的质量。

发生偏差时,应作记录并进行评价。

时限控制并不适用于加工至某一目标
值(例如pH调节、氢化、干燥至预设标准)的情况,因为反应终点或加工步骤
的完成是根据中间控制的取样和检验来确定的。

7 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应在适宜的条件下存放,以确保其适用性。

中间产品的取样和控制
1 应综合考虑所生产原料药的特性、反应类型、该工艺步骤对产品质量影
响的大小等因素来确定控制标准、检验类型和范围。

前期生产的中间产品控制可以松一些,越接近成品,中间控制应越严(如分离和纯化)。

2 生产过程控制可由有资质的生产部门人员进行,并可在质量管理部门事
先建立的允许范围之内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

3 应制订书面规程,详细阐述物料、中间产品和原料药的取样方法。

应根
据科学合理的取样操作来制订取样计划和取样规程。

4 应按规程进行取样,防止污染所取的样品、污染其它中间产品或原料药。

应制订各种规程,保证取样后样品的可靠性。

5 中间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控和调整工艺,中间控制结果超标通常不需要
进行调查。

病毒的去除或灭活步骤
1 病毒去除和灭活是某些工艺的关键步骤,应按经验证的规程操作。

2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去除和灭活病毒操作后可能的病毒污染。

敞口
操作区应与其它操作区分开,并设独立的空调净化系统。

3 同一设备通常不能用于不同的纯化操作。

如果使用同一设备,应采取适
当的清洁和消毒等必要的措施来防止病毒通过设备或环境由前次纯化操作带入后续纯化操作。

原料药或中间产品的混合:
1 本附录中,混合是指将符合同一质量标准的原料药合并以得到均一的原
料药的工艺过程。

将来自同一批次的各部分产品(如同一结晶批号的中间产品分数次离心)中间混合,或将几个批次的中间产品合并在一起作进一步加工可作为生产工艺的组成部分论处,不视为混合。

2 不得将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批次与其它批次相混合,以使混合后的批次符
合质量标准。

拟混合的每批产品均应按规定的工艺生产、单独检验并符合相应质量标准后,方可混合处理。

3 认可的混合操作包括(不限于此):
- 将数个小批混合以增大批次量;
- 将同一原料药的多批尾料混合成为一个批次。

4 混合过程应加以控制并有完整记录,混合后的批次应进行检验,以确认
符合质量标准。

5 混合的批记录应能追溯到参与混合的每个单独批次。

6 如果原料药的物理性质至关重要(例如:用于口服固体制剂或混悬剂的
原料药),混合工艺应进行验证,以证明混合批次的质量是均一的。

因混合可能
对关键特性(如粒径分布、松密度和堆密度)产生影响,验证还应包括对这些特性的检测。

7 如混合可能对产品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则应对最终混合的批次进行
稳定性考察。

8 混合批次的有效期应根据参与混合的最早批次产品的生产日期来确定。

批的划分原则
1 连续生产的原料药,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生产的在规定限度内的均质产品
为一批。

2 间歇生产的原料药,可由一定数量的产品经最后混合所得的在规定限度
内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污染的控制
1 如有充分的控制,同一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残留物可以带入后续的数个
批次中,带入的残留物不得引入降解物或微生物污染,不得对原料药的杂质分布
有不利影响。

2 生产操作应防止中间产品或原料药被其它物料污染。

3 原料药精制后的操作,应特别注意防止污染。

原料药或中间产品的包装
1 容器应能保护中间产品和原料药,使其在运输和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不变
质、不受污染。

容器应进行清洁,如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性质有要求时,还应进
行消毒,以确保其适用性。

2 容器应不与产品发生反应、不释放物质或不具有吸附性,以免影响中间
产品或原料药的质量。

3 可以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按书面规程清洁,并去除或涂毁容器上原有的
标签。

4 需外运的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容器应密封,一旦密封破损或遗失,能使
收货者警觉地意识到内容物可能已有变动。

第八章不合格中间产品或原料药
不合格的中间产品和原料药可按第40、41条的要求进行返
工或重新加工。

不合格物料的最终处理情况应有记录。

返工
1 通常可以将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间产品或原料药返回工艺过程,按既定
生产工艺中的步骤重结晶或进行其它化学或物理处理(如蒸馏、过滤、层析、粉碎)。

但如果大多数批次都要返工,则此类返工操作应作为一个工艺步骤列入
常规的生产工艺中。

2 经中间控制检测表明某一工艺步骤尚未完成,从而继续进行该步骤的操
作属正常工艺,不属于返工。

3 将未反应的物料返回至某一工艺步骤并重复进行化学反应的操作应属
返工,除非此步骤已列入常规的生产工艺中。

应对此类返工仔细加以评估,以确保中间产品或原料药的质量未因可能生成副产物和过度反应物而受到不利影响。

重新加工
1 应对重新加工的批次进行评估、检验及必要的稳定性考察,并有完整的
文件和记录,以表明重新加工后的产品与原工艺生产的产品质量相同。

同步验证往往是验证重新加工规程的适当手段,可用一个方案同时确定重新加工的规程和预期结果。

2 应按书面规程将重新加工的每个批次的杂质分布与正常工艺生产的批
次进行比较。

如常规检验方法不足以说明重新加工批次的特性,还应采用其它的方法。

物料和溶剂的回收
1 如有经批准的回收方法,且回收的物料符合与预定用途相适应的质量标
准,则可以(从母液或滤液中)回收反应物、中间产品或原料药。

2 溶剂可以回收,并在同品种相同或不同的工艺步骤中重新使用,应对回
收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测,以确保回收的溶剂符合适当的质量标准。

3 新鲜的和回收的溶剂和试剂混合后,如果有足够的检验数据表明其可适
用于生产工艺,则两者可以混合。

4 回收的溶剂、母液和其它回收物料的使用应有完整的记录。

第九章质量管理
应根据生产工艺的可接受标准及其一致性来制订合适的原
料药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应当包括对杂质的控制(如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残留溶剂)。

如原料药有微生物控制的要求或细菌内毒素控制的要求,应制订相应
的限度标准。

每一种原料药都应有杂质分析资料,用以描述常规产品中存
在的已知和未知的杂质情况,这些产品应由受控的生产工艺制备得到。

杂质分布图应注明观察到的每一杂质的鉴别或其定量分析指标(如保留时间)、杂质范
围,以及已确认杂质的类别(如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溶剂)。

杂质分布一般与
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和所用起始原料有关。

从植物或动物组织制得的原料药通常不一定要有杂质分布图。

应定期将杂质分析资料与注册申报中的杂质情况,或与以往
的杂质数据比较,以查明原料、设备运行参数和生产工艺的修订所致原料药的变化。

原料药的持续稳定性考察
1 稳定性考察样品的包装方式和包装材质应当与上市产品相同或相仿。

2 最初上市销售的三批产品应列入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以进一步确认有
效期。

3 此后,应每年至少将一批(除非当年不生产)产品列入持续稳定性考察
计划并检验,以确认稳定性。

4 有效期短的原料药,应特别加强对稳定性的考察,如增加检验频次。

第十章采用发酵工艺生产原料药的特殊要求
利用天然或重组有机体发酵生产的原料药,除应符合本附录
其它部分的要求外,还应符合本项下的要求。

对于采用发酵工艺生产的原料药,由于其所用的原料(培养
基、缓冲组分)可能为微生物污染创造条件,应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注意防止微生物污染。

生产工艺的所有阶段都应确立必要的控制,以保证原料药的
质量。

应采用适当的设备和环境控制手段将污染的风险降低到最
低程度。

环境控制的合格标准和监控频率应根据生产步骤和生产条件(敞口、密闭或封闭系统)确定。

工艺控制应考虑以下内容:
- 工作菌种的维护;
- 接种和扩增培养;
- 发酵过程中关键操作参数的控制;
- 菌体生长、生产能力的监控;
- 收集和纯化工艺过程——此工艺去除菌体、菌体碎片、培养基组份,
需保护中间产品和原料药不受污染(特别是微生物学特征),避免质量下降;- 在适当的生产阶段进行生物负荷控制,必要时进行细菌内毒素控制。

必要时,应当验证培养基、宿主微生物蛋白、其它与工艺有
关的杂质、与产品有关的杂质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菌种的维护和记录的保存
1 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方能进入菌种存放的场所;
2 菌种的储存条件应能保持菌种活力并防止污染;
3 小瓶菌种的使用和储存条件应有记录;
4 应对菌种定期监控,以确定其适用性。

菌种培养或发酵
1 需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添加细胞基质、培养基、缓冲液和气体时,应采用
密闭或封闭系统。

如果初始容器接种、转种或加料(培养基、缓冲液)使用敞口容器操作,应有控制措施和规程将污染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2 当微生物污染可能危及原料药质量时,敞口容器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
或相似的控制环境下进行。

3 操作人员应穿着适宜的工作服,并在处理培养基时采取特殊的防护措
施。

4 应对关键的运行参数(如温度、pH、搅拌速度、通气量、压力)进行监测,确保与规定的工艺一致。

菌体生长、生产能力(必要时)也应当监控。

5 菌种培养设备使用后应清洁和灭菌。

必要时,发酵设备应清洁和消毒或
灭菌。

6 菌种培养基使用前应灭菌,以保证原料药的质量。

7 应有适当规程以监控发酵及之前各工序是否染菌并确定相应措施。

该规
程应包括确定污染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消除污染使设备恢复到可用于后续批次生产的条件。

应对发酵工艺中检出的外来有机体进行鉴别,并在必要时评估外来有机体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在处理所生产物料时应考虑此评估结论。

8 染菌事件的所有记录均应保存。

9 更换品种生产时,对多产品共用设备应在清洁后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便
将交叉污染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收获、分离和纯化
1 无论是在破坏后除去菌体或菌体碎片,还是收集菌体组分,收获步骤的
操作所用的设备以及操作区的设计,应能将污染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2 灭活繁殖中的有机体、去除菌体碎片或培养基组分(应当注意减少降解
和污染、防止质量受损)的收获及纯化规程,应足以确保所得中间产品或原料药具有持续稳定的质量。

3 所有设备使用后应适当清洁,必要时应消毒。

如果中间产品和原料药的
质量能得到保证,所用设备也可连续多批生产不用清洁。

4 如果使用敞口系统,分离和纯化操作的环境条件应能保证产品质量。

5 如果设备用于生产多组分产品,需要采用必要的控制手段,如使用专用
的层析树脂或进行附加检测。

第十一章
1、非无菌原料药
法定药品标准中未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原料药。

2、传统发酵
指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或用传统方法(如辐照或化学诱变)改良的微生物来生产原料药的工艺。

用“传统发酵”生产的原料药通常是低分子量的产品,
如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和糖类。

3、工艺助剂
在原料药或中间体生产中起辅助作用、本身不参与化学或生物学反应的物料(例如,助滤剂、活性炭,但不包括溶剂)。

4、母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