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1

中国政治思想史

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

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时期。汉初黄老学说盛行。董仲舒,以儒为主,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作《春秋繁露》,开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与宋明时期的社会特点相适应,以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为代表(宋明理学);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出现了王安石、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宋代功利政治思想。

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反对君主专制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思想转型期:中国近代社会。西学东渐,出现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思想变革期: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政治思想。政治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思想形成期:先秦

商周

★周公

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1、天命不常(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适应天命,巩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问题)。

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表明周公的天命观在本质上是人文而不是神学的)。

3、敬天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保民,怀保小民就成了核心内容。一方面要求周王朝的各级统治者要牢记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要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要慎用刑罚。谨慎地治理国家以免失去天命的佑助。另一方面是告诫被征服了的殷商遗民敬从天命,服从周王朝的统治。

评: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去解释天命,但又不盲目地依赖天命,周公甚至明确指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宁”。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儒家

★孔子

仁礼学说:这是孔子政治思想和道德哲学的本源基础、理论依据与核心概念

1、孔子“仁”的第一层含义是爱人为仁。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特别是对居于统治地位的等级来说,爱人尤其重要。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建立起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这说明孔子是从伦理学的层面上理解社会政治生活的。

2、“克己复礼为仁”,重点在于克己,即严格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特征之一是厚重敦朴,善良的道德比智慧更重要。优良的道德品质是

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应该把“仁”作为最高的信念,仁是最高的道德品质,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无时无刻不仁。——孔子把“仁”置于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关系中进行解释,孔子认为国家就是家庭的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样,在家庭内部,优良的道德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中,就体现为忠恕(诚实待人和宽容)。——仁学的实质是从道德的层面上理解国家与社会政治生活。

3、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社会正义)。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周代的社会制度而言,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1)、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学礼,无以立),无论是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妇、兄弟之间,过还是君臣之际,都应该以礼为基本准则;(2)、礼也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总之,礼可以规范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为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仁是一种道德境界,而礼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孔子看来,善良的道德才是政治的目的,这决定了孔子以仁礼这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政治哲学在本质上是道德哲学。

★荀子

1、荀子在先秦儒家中自成一派,其思想学说不仅仅拘守于儒家,对于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法家和道家的思想,都加以批判吸收。

2、其思想主要体现在、《荀子》一书当中。

3、性恶论是其思想的出发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感官欲望。人的利欲之心永无止境。第二,权势欲望。人生而政治。在荀子看来,现实社会的一切动乱,无不根源于人类恶的本性,由于人性本恶,破坏了社会秩序和财产关系的稳定,社会道德也因此沦丧。所以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所以社会政治生活的任务不是是人的本性得到满足,而是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循着人性本利的道理,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伪则是对人类进行矫正的结果,矫正的过程就是“化性起伪”。社会上人人相爱相让的现象都与人性无关,而是伪的表现。

4、化性起伪的四种力量依据(在政治经济上的主张):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中刑罚以禁之;主张礼治(法后王尚贤使能、富国富民),维护社会安定。

5、隆礼重法:将人伦关系格式化为政治关系。从性恶论出发,施行礼治。

(1)礼的起源: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利欲冲突导致社会动乱使人贫穷,需要利;二是圣人的创造,即先王制礼。

(2)礼的作用:礼不仅是单纯的做人准则,更是为政的大节;礼一方面还因对外物的归属有明确的规定而避免人类之间的争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人们在政治上的遵循。

(3)礼与法的关系:法主要指历史传统或先王之道,也有法令、政策、法律含义。法律对于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较之法,礼具有更重要的地位;礼是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为了实现礼的原则而运用的手段。礼治思想,实际主张礼法并用

(4)礼治与人治:实行礼治关键在人,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结果取决于人。为政由人,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5)礼治的重要内容

第一、法后王,也就是复古,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二、尚贤使能,此为君主第一要务。君子和贤人是国家至善的决定因素,重视用人,贤能有两个标准:一是道德,二是个人才能,继承孔子的举贤才。

第三、富国富民,富民是富国的前提。要做到:以礼调节人的物欲;重农抑商政策;薄税敛的政策

(6)社会观: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组成群体。义是指导“伪”的一种规范。由于义的作用,人还能辨,主要指亲疏上下之分。维系人群的力量有二:一是君主,二是礼。并且合群之道在于分,首先要由君主来分,其次要分之以义。荀子的分,有多种含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财产定分,三是等级贵贱之分。这是一种“明分使群”的社会观。

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