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苏东坡学习,在逆境中乐观前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后人眼中,苏东坡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这样一个头上有着无数光环的人,在他所身处的年代却饱尝辛酸苦楚。今天的我们应当怎么去看待他,他对当代的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呢?

假如历史失去苏东坡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里,太湖的南岸边停泊着一艘官船,船上押着一名44岁的朝廷重犯,他要被押往北宋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受审,罪名是诽谤朝廷。他担心进入御史台监狱后,不仅会受到种种折磨和侮辱,还会牵连很多亲朋好友,突起一念:若纵身一跃,跳入太湖,以后的一切罪责就无须再受了。面对生死抉择,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他想起了感情深厚、同朝为官的弟弟,兄弟俩相约在告老回乡后一起归隐,过田园生活。一番痛苦思考后,与弟弟的深厚情感促使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假设那个夜晚,太湖那艘船上的朝廷重犯真的纵身一跳,那么,这会对中国文化史产生多大影响?

包括《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内的1100篇文章没有了。

包括《荔枝叹》在内的1000多首诗没有了。

包括《念奴娇?大江东去》在内的200首词没有了。

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没有了。

收藏于日本某私人藏室的一幅名为《枯木怪石图》的绘画珍品没有了。

保留在一本叫做《苏沈良方》的医书中的500个珍贵的中医药方没有了。

遍布全球的中菜馆名菜――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东坡肉”也没有了。

西湖上那条像长龙卧波一样的堤岸将不复存在……

这个人就是苏东坡。当时他深陷“乌台诗案”,险些丧命。我们难以想象失去了他,对中国文化史来说会是多大的打击。那么,到底苏东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跟风盲从思考问题有“全局观”

北宋末年,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纷争不断。苏东坡虽隶属保守派势力,但他在这场绵延几十年的新旧党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锐意改革令人起敬。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东坡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新党在六年内就匆匆推出十项变革措施,过于急切,一定

程度上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使时局更加动荡。所以,在新党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时,苏东坡表示反对。

之后不久,王安石下台,司马光东山再起,原先由于反对新党变法而被贬谪的苏东坡也随之起复。司马光以同样的热情和速度废止了新法,将王安石实施的新法全部推翻,恢复旧派。此时,苏东坡再次站出来表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先前推广的新法中,也有让人民得到实惠的法令,而且已经持续执行多年,如今朝令夕改,全盘否定,会给举国上下带来又一次震荡。

由此可见,在东坡完全了解当时的形势的情况下,无论新旧两党势力如何更替,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不盲目跟风,凡事都从对国家与人民有利的角度去思考,虽然在新旧党之争中屡遭排挤,但他不计个人得失,追求真理,这种高风亮节的品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借助外力关注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

苏东坡先后有十三年半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做官。北宋的地方官调动非常频繁,最多三年一任。他所到之处,哪怕做官时间不长,在当地都留下好名声,老百姓都非常怀念他,以东坡命名当地的一些建筑,如东坡楼、东坡寺、东坡亭等。

借助外力注重长远利益

苏东坡在徐州做知州不久,就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黄河泛滥,洪水最高端离城墙顶端相差不到一尺。作为知州的东坡,劳心焦思,想了很多办法,指挥城内的军民连夜加固城墙,并在城墙内侧加筑一道土堤,将船只系在城墙外,防止洪水直接冲入城墙。他日夜奔波,在城墙上搭了一个草棚住下,坚持了两个多月,城内抗洪人力不够了,可洪水仍然没退。

当时徐州城里驻扎着一支军队。由于禁军是国家正规军,只有皇帝才能调动,而眼下抗洪人力不足,仓促之间来不及请皇帝下令调动,于是,苏东坡不顾禁忌,独赴禁军营请求官兵支持地方抗洪。看到眼前满身泥浆、头发蓬乱、憔悴不堪的苏东坡,禁军首领感动了,最终出兵帮助苏东坡抗洪,保住了徐州城。

次年春,苏东坡就组织民众在徐州城外修建抗洪工程。虽然明知在自己的任期内黄河绝不会有第二次洪水(当时黄河泛滥周期为40~50年一次),但他依然决定从长计议,一切从百姓的福祉出发,为了防止以后的洪水泛滥,开始在城外修建堤坝。

变废为宝,关注可持续发展

不仅在徐州,苏东坡在杭州也以勤政爱民著称,西湖能有现在的样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

苏东坡生平两度到杭州做官。他发现杭州最严重的问题是水利。当时的杭州,淡水资源紧缺。钱塘江虽然是淡水,但是海水倒灌得非常厉害,海潮一上来,江水就变得像海

水一样苦涩,所以西湖是当时杭州唯一的淡水源。苏东坡第二次到任杭州时发现,西湖湖面已经有1/3左右被水草塞满。看到作为城市淡水源的西湖即将不复存在,苏东坡下决心兴修水利,整治西湖。他组织民众铲除水草、开挖淤泥,并将淤泥变废为宝修建了一条南北向的堤岸,为了保证湖水的流动,又在长堤上修了六座桥,让桥下的湖水可以自由流动。这就是现在著名的“苏堤”。

苏堤修好了,水草也清除了,水质清澈,但苏东坡开始担心来年水草又长起来怎么办?当地的老百姓向他建议:种植菱角。菱角在下种时,必须将水中的杂草全部清除,否则杂草会随着菱角生长起来,菱角就收不到了。只要把西湖上的水面租给农民种菱角,杂草就不会长起来了。苏东坡听了很高兴,当即立下规矩,将西湖沿岸的水面以低廉的租金租给当地的贫苦农民种植菱角。

此外,考虑到如果种植菱角收益颇丰,农民就很可能扩展种植水面。因此,苏东坡又对种植菱角的湖面做出限定。他让人用石头雕刻成宝塔竖立在湖中作界标,由宝塔至湖岸的区域可以种植,宝塔向湖心以内的区域则不能种。如今,西湖中的三潭印月就是当年苏东坡为控制水草再生而设的菱角种植分界线。

可见,苏东坡所主持的工程,和我们今天某些地方长官的面子工程完全不一样,不是为了好看和政绩,而是为了地方的实际需要。他就是这么一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作为政治家的他,得到很多地方百姓的衷心爱戴,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坚韧豁达在逆境中乐观前行

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位铮铮风骨、百姓爱戴的好官,他在诗、文、词、书法、绘画方面也成就极高。苏东坡因其散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成就是“北宋第一人”,词与南宋辛弃疾齐名,书法造诣列“北宋四大家”之首,其绘画中的墨竹、枯木怪石非常有名。一个人,在这么多领域,在前后三百年中都是第一人,这样的成就确实了不起。

然而,苏东坡的贡献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更体现在人生观的启示上。后人往往说苏东坡性格中有一个特点是“旷达”,想得开,看得破。他的旷达实际上是他行为的表面现象,他最核心的精神是坚毅。

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在“乌台诗案”中,遭遇诽谤、陷害的苏东坡已做好被杀头的准备,所以,他在监狱里写了两首绝命诗,一首写给弟弟,一首写给他的妻儿,交代后事。这是苏东坡生平仅有的两首句调悲怜的诗作。然而最终神宗皇帝还是赦免了他,将其流放到黄州,这与苏东坡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有很大关联。

苏东坡有一个习惯,无论在什么境地,什么心态

下他都能倒头就睡,在监狱里也同样如此。相传在苏东坡被拘押的期间,神宗皇帝曾派出一名亲信到监狱中一探虚实,看看苏东坡是不是心中有鬼,是不是在诽谤攻击朝政。

于是一天傍晚,苏东坡经过一整天的审讯,非常疲惫,正想休息。突然看到一个年轻人拿着包袱,一言不发地走进牢房。东坡没有理睬对方,径自休息了。这一睡反而救了他,他倒下不久就鼾声如雷,一觉睡到天亮。同屋的年轻人爬起来把还在打鼾的苏东坡推醒,说了声“恭喜学士”,就离开了。原来这个年轻人就是神宗皇帝派去探监的亲信,回去他就向皇帝汇报:苏东坡受了一天审问,回房后倒头就睡,整夜打鼾,心中没鬼,应该问心无愧。就是这个插曲促使神宗决定赦免了他。

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当朝廷的政敌把苏东坡先贬到黄州又贬到惠州,再贬到儋州(今海南),一心希望他在那种艰苦环境中生病,闷闷不乐而死。海南岛是当时北宋疆域中最遥远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尽管如此,苏东坡也没有放弃人生。他在写出《后赤壁赋》的那个晚上,一个人登上赤壁,心中分外凄凉,觉得“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但是苏东坡从赤壁下来后,继续执着地走完他的人生。

苏东坡在海南岛时,背着一个大瓢,穿着木屐,披着蓑衣,在田野里一边走一边唱歌。岛上一个老太太看到东坡过着当地农民一样的生活,对他说:您当年是荣华富贵,现在跟我们一样过农民生活,当年的荣华富贵就像一场春梦啊!东坡就把这个老太太取名为“春梦婆”,并由此创作了不少诗文佳作。

此外,在海南岛上,苏东坡还创作了三部关于《论语》、《易经》、《尚书》的经学著作,他以一种坚韧不拔的心态对待生活,从最简朴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将充满苦难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这样的人生态度,这样超越的心态,才是对当代人最具启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