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鼠害研究现状及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地鼠害研究现状及进展
张虎天 1 侯丽娟 2 张一弓 3 杨洋 3 赵哓倩 3 王信 3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730070)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草原鼠害,经济损失巨大。
本文参考了近年来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有关鼠害的研究。
对我国主要害鼠的种群数量动态,以及我国鼠害成因和危害特征的作出综合的论述。
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鼠害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草地;鼠害;研究现状;进展
鼠类属于啮齿动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它们同时处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特殊位置,这种特殊位置决定了草地啮齿动物同时具有益害双重作用的特点。
它作用的性质和强度与草原生态系统平衡与否密切相关。
草原生态系统平衡时,鼠类个体型小,物质消耗量大,能量转化快,从而加速了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并通过挖掘运动,尸体、粪便及食物残渣回归等形式改良土壤,加之某些鼠类的特殊用途而表现对人类有益,但在种群数量激增后,使草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其作用性质变得十分有害。
它们主要通过啃食牧草,与牧畜争草;挖掘洞道,破坏生草层,形成秃斑和次生裸地的镶嵌体;推土成丘,毁坏地表形态,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的突破口,最终导致了具有荒漠化景观特征的鼠荒地。
鼠荒地加速草场荒漠化的进程,严重威胁着整个草地生态环境。
1 草原鼠害具有巨大的危害性
我国天然草原面积274.22万km2,其中退化面积137.77万km2,占50.24%。
近几十年来,鼠害爆发频繁,造成严重的草原资源损失,同时加剧了草原植被退化与沙化。
草原鼠成为我国可持续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
2000年,青海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简称三江源)地区草原鼠害严重,发生面积550万hm2,占可利用草原的28%。
其中甘肃省甘南地区发生面积达80万hm2。
仅黄河首曲玛曲段由鼠害导致沙化面积就达4万多hm2。
主要害鼠为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nae),鼢鼠的平均密度高达45~60只/hm2,超过一般年份密度20多倍。
在黄河源头玛多县80多公里长的被害草原变成了植被几乎完全消失,地表裸露的“黑土滩”
[1]。
果洛州在245万hm2的受害草场上属“黑土滩”型退化面积已达20hm2,草原不但失去放牧价值,而且直接导致源头区水涵养功能下降,使断流现象进一步恶化。
青海省每年被鼠为啮食的鲜草达44亿kg,相当于少养480万只羊。
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2]。
2 我国草原鼠害的成灾成因分析
我国草原主要害鼠大多选择低矮、稀疏的植被环境栖息。
草原植被在正常的环境中虽然也有多种鼠类分布,但通常不会导致数量大发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草原鼠害的发生规模和损失程度呈逐渐加大的趋势。
近年来对草原资源的超量利用显著减弱了草原的自然调控功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鼠害发生频率增加与草原载畜量的加重直接相关。
据许志信等报道[5],内蒙古现有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933万km2,家畜头数却增加了4.5倍。
锡林郭勒盟暖季载畜量的理论值为1592.5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1837.8万羊单位,超载15.4%(1994年值)。
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内蒙古草甸草原产量下降54%~70%,典型草原下降30%~40%,荒漠草原下降50%。
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草原面积的21.5%。
随之而来的气候亦发生明显的变化。
年降水量减少,平均气温增高,干旱化愈加明显。
由于我国对畜产品需求持续大幅度增长,加上牧区人口增加、牧民粗放的放养方式未能及时转变等因素使草原的放牧强度普遍过高,其结果必然加重草场压力,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并且这种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
退化的草场植被为害鼠种群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不合理的放牧是诱发鼠灾的重要原因。
而鼠害的发生又进一步加速了草原的沙化和荒漠化,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改变草原退
化的根本对策是摆脱传统的粗放式畜牧业,通过发展饲草饲料生产,实施草场轮牧和规模养殖,提高家畜和畜产品质量,增大种植牧草的比例,减少草场载畜量。
从而协调草原生态环境中草—畜—鼠之间的关系,达到减轻鼠害,恢复草场植被的目的。
3草地鼠害的研究与防治方法
3.1 草地鼠类的调查
调查是鼠害防治的基础,是制订防治规划及其方案的科学依据。
一般区系调查,害情调查和防治效果调查是最基本和最实用的调查。
3.1.1 区系调查
我国啮齿动物区系(不包括兔形目)已知有10科、62属、170种。
区系调查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特征和动物分布的规律,以及动物与各种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常区系调查包括下列工作。
(1)环境调查及划分
动物的地理分布与自然环境条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调查啮齿动物区系时,首先就注意,与动物有关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地质与土壤、水文以及植被等的特点。
其中地形与代表性植被常常是划分动物环境类型的主要依据,并以此命名。
(2)种类组成
如果单纯为种类组成调查,应在不同和同一环境不同时期内用各种方法捕捉各种啮齿动物,尽可能捕捉到应有的全部种类。
并将捕获的鼠标本,逐个称重、测量、解剖、填写记录。
如果想通过捕鼠还要查知密度和分布状况,则要对某些特殊环境和特殊鼠种采用特殊方法捕捉。
(3)数量组成
数量组成,即各个种的数量比例,通过数量比例确定动物区系中的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
(4)群落组成
划分群落的具体指标是种类组成及其优势程度,同时,结合生态条件来考虑。
3.1.2 数量调查
用各种啮齿动物的生态习性和栖息环境不同,数量调查的方法亦不相同。
具体常用方法有:
(1)夹日法
一夹日是指一个鼠夹在一昼夜时间内捕鼠的数量,通常以100夹日作为统计单位,即100个夹子一昼夜所捕获的鼠数作为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捕获率来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P(夹日捕获率%)=n(捕获鼠数)N(鼠夹数)×(捕鼠昼夜数)×100
夹日法通常使用的鼠类为中型板夹,夹子的中轴7~7.5cm,弓子半径为6.5~7cm,踏板(托食铁片)长,宽分别为3.5cm、2.5cm,灵敏度应为4~5g。
诱饵以方便易得及鼠类喜食为标准。
鼠类排列的方式是:
1)一般夹日法 25个鼠夹为一行(所以又叫夹线法),夹距5m,行距不少于50m,共排1行或2行。
连捕2昼夜,再换样方,即晚上把夹子放上,每日晚各检查一次。
两天后移动夹子。
2)实面积夹日法25个鼠夹排列成一条直线,夹距5m,行距20m,并排4行,这样100个夹子共占地1 hm2,组成一单元。
可下午放夹,每日清晨检查一次,连捕两昼夜,每环境中至少应累计500个夹日才有代表意义。
(1)统计洞口法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方,每个样方面积可为1/4~1 hm2不等。
还可根据不同需要,分别采用方形、圆形和条带形样方进行统计。
1)方形样方常作为连续性生态调查样方使用。
面积可分为1 hm2或1/2 hm2。
样方四周加以标志,然后统计样方内各种鼠洞洞口数。
统计时,可以数人列队前进,保持一定间隔距离(宽度视草丛密度而定,草丛稀可宽些,草丛密可窄些)。
注意防止重复统计同一洞口,或滑数洞口。
2)圆形样方在巳选好的样方中心插一根长1m左右的木桩,在木桩上栓一条可以随意转动的测绳,在绳上每隔一定距离(依人数而定)拴上一条红布条或树枝。
一人扯着绳子缓慢地绕圈走,其他人在红布条之间边走边数洞口。
最好在数过的洞口上用脚踩一下,作为记号,以免重数或漏数。
3)条带形样方多应用于生境变化较大的地段。
其方法是选定一条调查路线,长1公里至效公里,要求能通过所要调查的各种生境。
在路线上调查时,用计数器统计步数,再折算成长度(米);行进中按不同生境分别统计2.5m或5m宽度范围内的各种鼠洞洞口数。
用路线长度乘以宽度即为样方面积。
这种调查最好两人合作进行。
4)洞口系数调查法洞口系数是鼠数和洞口数的比例关系,表示每一洞口所占有的鼠数。
每种鼠在不同季节内的洞口系数是变化的。
洞口系数的调查,必须另选与统计洞口样方相同生境的一块样方,面积为1/4~1hm2。
先在样方内堵塞所有洞口,经过24h后,统计被鼠打开的洞口敷,即为有效洞口数,然后在有效洞口置夹捕鼠,直至捕尽为止(一般需要3d左右,但要注意迁出和迁入的鼠数)。
统计捕到各种鼠的总数,此数与有效洞口数的比值即为洞口系数。
洞口系数=捕获鼠总数/洞口(或有效洞口数)
群居性鼠类洞口系数调查法:在可以分出单独洞群的情况下,可以免去样方调查。
直接选取5~10个单独的洞群,统计每一洞群的有效洞口效,然后捕鼠,计算洞口系数。
根据单位面积洞d系数及其洞口数,即可求出单位面积中各种鼠的实有鼠数。
单位面积中鼠只数=洞口系数×单位面积内洞口数(或有效洞口数)
(3)开洞封洞法
开洞封洞法适用于鼢鼠、鼹形田鼠等地下活动的鼠类。
其方法是:在样方内沿洞道每隔10m(视鼠洞土丘分布情况而定)探查洞道,并挖开洞口,经24h后,检查并统计封洞效,以单位面积内的封洞数来表示鼠密度的相对数量。
统计地下活动鼠类的数量时,还可采用样方捕尽法、土丘群系数法和土丘群法。
1)样方捕尽法选取1/2 hm2的样方,用弓箭法或置夹法,将样方内的鼢鼠捕尽。
捕鼠时,先将.鼠的洞道挖开,即可安置捕鼠器,亦可候鼠堵洞,确知洞内有鼠后再置捕鼠器。
鼠捕获后,一般不必再在原洞道内重复置夹;但在繁殖前、产仔后或个别情况下,偶有二鼠同栖一洞时,仍应采用开洞封洞法观察一个时期,防止漏捕。
一般上午(或下午)置夹,下午(或次日凌晨)检查,至次日凌晨(或次日下午)复查。
每次检查以相隔半日为宜,捕尽为止。
这一方法所得结果,接近于绝对数量。
但费时费力,大面积使用比较困难。
2)土丘群系效法.先在样方内统计土丘群数(土丘群由数量不等的土丘或龟裂纹组成,或密集成片,或排列成行,在数量少的样方内,有时只有一个土丘或龟裂纹,为了计算方便,亦计作一个土丘群),按土丘群挖开洞道,凡封洞的都用捕尽法统计绝对数量,求出土丘群系数。
土丘群系数=每hm2实捕鼢鼠数/每hm2土丘群数
3.1.3 害情调查
由啮齿动物引起的植被、土壤和微地形等外貌上的改变,是种群各方面活动的综合结果,所以对它们的调查研究,可以阐明啮齿动物在这个地区危害的程度及其趋势。
(1)破坏量的调查
在代表性地段选取样地最好不超过24 hm2,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整个地区生境类型分布图选样地面积1~2%作样方。
自样方一侧开始将测网放地上,逐格将破坏情况按比例填入计算纸上,填图时,要对每一样方详细填写记录并计算。
这些面积(Sn)总和可视作总破坏量(S),其破坏率为a,
设A为样方面积的总和,则
S=Sn+Sn-1+…+S1 q=S/A
(2)鼠害情况估计和危害分布图
用15~20m的测绳、拉成直线放在地上,登记样线所接触的土丘、洞口、塌洞和镶嵌体等,记载每一个项目所载样线的长度,将数据记入样线记录表中。
破坏率(%)=各项所截长度的总和区段长度×100
3.1.4 防治效果调查
灭鼠效果可以用灭鼠率衡量,即计算消灭了的害鼠数与灭鼠前的害鼠数之比:
灭鼠率(%)=被消灭了的鼠类原有鼠类×100
(1)堵洞开洞法
灭鼠前在灭鼠区域随机划出几个样方(0.25~1 hm2),分别统计样方内灭鼠前有效洞口数(a)和灭鼠后有效洞口数(b),则
灭鼠率(%)=a-ba ×100
(2)弓形夹定面积
本法应设空白对照样方,每一样方面积为0.25~1 hm2,灭鼠后,在处理样方和对照样方有效洞口用弓型夹捕鼠2天。
设:灭鼠区布夹数为a,获鼠数为b,对照区布夹为a′,获鼠数b′,则
对照区样区捕获率C=a′b′×100
灭鼠率(%)=ac-bac ×100
3.2 鼠害防治方法
概括国内外鼠害防治的方法,可以分为四大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生态方法。
物理方法或称器械灭鼠法,是利用物理学原理制成灭鼠器械捉害鼠的方法。
化学方法就是利用灭鼠剂、驱鼠剂、绝育剂等灭鼠。
生物方法就是采用微生物剂灭鼠。
生态方法就是利用鼠类的自然天敌来灭鼠。
在传统灭鼠的基础上尝试几种方案,最后得到可持续性的最佳灭鼠方案。
3.2.1水泥灭鼠法
是将诱饵与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合,因水泥有“水硬性”的特点,这样鼠类食后会因水泥遇消化液等体液而硬化,阻塞肠道而死亡。
3.2.2石膏灭鼠法
是将诱饵与石膏按一定比例混合,因石膏有吸水之特性,这样会使老鼠吃后体内缺水,进而大量喝水或吃一些多汁牧草而活活撑死。
3.2.3垃圾油灭鼠法
以机械机车等的费油为原料进行灭鼠。
将废油涂在老鼠洞内,老鼠出入的时候就会因身上粘了油而粘更多的土,这样老鼠就会舔身上的土而导致体内聚集废油和土类因而中毒慢慢消亡。
3.2.4传染性绝育病灭鼠法
主要尝试黏液肿瘤病毒与化学绝育剂结合后是否还具有传播力强和绝育两个优点。
如果有的话,它可以蚊子为媒介进行大范围的传染,这样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降低种群数量。
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会更有效。
4 草地鼠害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害鼠的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研究,人们对草地鼠害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以及成灾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1 草原主要害鼠种群数量动态监测研究
4.1.1害鼠数量呈动态变化
近几十年来草原鼠害的发展趋势:①害鼠密度呈增加趋势,我国草原密度60年代初为5~8%夹次,70年代为6~10%夹次,80年代上升到8~20%夹次,90年代达到10~34%夹次;②鼠害面积呈扩大趋势,60年代初期,我国草原鼠害只在少数省区发生,个别地区严重;70年代,鼠害迅速蔓延;80年代初,全国草场受灾面积达3733×104 hm2,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4%,年损失鲜牧草2000×104hm2。
③鼠危害程度趋于严重。
据1998年统计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鼠害草场中,轻度危害面积为440.59×104hm2,中度危害面积为338.8×104hm2,重度危害面积为220.65×104 hm2,极度危害面积为633.95×104 hm2,它们分别占鼠害草场总面积的:26.96%、20.73%、13.50%、38.81%。
4.1.2 草原鼠类种群数量预测
经过有关专家13年连续调查,积累的可信的数量动态资料,经过数据分析分别对三种鼠提出短期预测公式和黑线仓鼠的中、长期预测公式。
布氏田鼠3个短期预测公式[3]:(1)用5月雌鼠怀孕(X5)预测9月捕获率(Y9)为Y9=102.792-1.227X5(r=-0.998>r0.05,df=3);(2)用5月雌性亚成比(X3)预测7月捕获率(Y7)=37.50-68.002X5(r=-0.998>r0.05, df=3);(3)用7月性比预测9月捕获率(Y9)为Y9=2.102×107e-13.714X 或lgY9=16.861-13.714X(r=-0.999>r0.05, df=3)。
长爪沙鼠两个短期预测公式[13]:(1)用当月捕获率(X)预测下月捕获率(Y)为Y=0.9457+0.6507X(r=0.8254998>r0.01, df=16);(2)用当月捕获率(X)预测隔月捕获率(Y)为Y=0.1233+0.4258X(r=0.6405>r0.05, df=13)。
黑线仓鼠短期、中期、长期预测公式[4]:(1)用当月捕获率(X)预测下月捕获率(Y)为Y=0.8904+0.4021X+0.0904X2(r=0.0940,F=126.5918>r0.05);(2)用当月捕获率(X)预测隔月捕获率(Y)=0.1208+1.132X(r=0.9029>r0.01, df=25);(3)用当年10月繁殖指数(X)预测翌年4月捕获率(Y)为Y=1.4851-1.7595X(r=0.9267>r0.05, df=3);(4)用当年4月繁殖指数(X)预测翌年8月、9月、10月捕获率(Y8、Y9、Y10)为Y8=1.1786+0.5545X(r=0.9594>r0.01,df=4);Y9=-0.1307+1.4210X(r=0.9692>r0.01, df=4);Y10=0.5248+1.1789X(r=0.8653>r0.05, df=4).
4.1.3 草原药物灭鼠技术研究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人员先后用急慢性杀鼠剂分别对上述三种鼠作了毒力测定、适口性试验、最佳投饵时机与方法及现场灭效试验研究和大面积灭鼠推广应用工作;在草原鼠害防治中取得了一定成效[5、6]。
(1)毒力测定
多年应用多种化学杀鼠剂(大隆、澳敌隆、杀他仗、氯敌鼠、杀鼠迷、敌鼠钠盐、氯鼠硐、斑蝥粉、斑蝥素)分别对三种鼠的致死中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斑蝥素对长爪沙鼠毒)虽较强,但适口性差,灭效低不宜选用;在抗凝血杀鼠剂中,除杀鼠迷一次投药对三种鼠的致死中量(LD5o)较低外,其它几种抗凝剂毒力都比较强,而且适口性好、灭效高,无二次中毒又有有效的解毒剂(维生素K1),对环境无污染,进行草原灭鼠应选此类药。
此外,还利用抗凝杀鼠剂对布氏田鼠进行大面积防治,灭鼠效果在83%以上[7],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对布氏田鼠[8]和长爪沙鼠作现场防治试验,杀鼠效果好,可以在草原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药物防治是控制草原鼠害的应急措施,最佳时机应选在鼠密度上升期的春季逆行,可在大范围内迅速降低鼠密度,然后采取,其它措施使鼠密度保持在不危害的程度。
(1)应用抗凝血杀鼠剂防治草原害鼠应注意的问题
1)灭鼠时机的选择
三种鼠对草原的危害是阶段性的,在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的第一年造成危害,因此灭鼠适宜时机应选在上升时期和高峰期(每年春季的4月底5月初),最佳期为上升
期,这时灭鼠成本最低,效益最高。
三种鼠每年春季开始大量繁殖,是第一个繁殖高峰,灭鼠应在第一个繁殖高峰之前。
夏、秋季不宜灭鼠,到夏季时牧草的茎、叶、根、草籽遍地皆是,鼠类食物丰富,不易取食毒饵。
因经过春季第一次繁殖数量显著增加,分布也随着扩大且分散,增加了防治难度;到秋季因为经过第二次繁殖数量更多;且北方草原冬季严寒,年幼体弱者很难过冬,多被自然淘汰,布氏田鼠的越冬率只有20%左右。
2)注意巩固灭鼠成果
首先要提高灭鼠效果,一次大面积灭鼠灭效不能低于80%,最好在90%以上,若灭效在80%以下则在鼠类数量上升期3~4个月就可恢复到灭鼠前的密度。
其次,最好在危害范围内全面灭鼠,不要成片漏灭,灭鼠面积越大,来效越高就越有利于巩固灭鼠效果。
4.2 我国草原害鼠的成灾特点研究
经多年来对我国草原鼠害的研究,使我们对我国草原鼠害的成灾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认识。
4.2.1我国草原主要害鼠类型
我国草原的主要害鼠为小型群居鼠种或地下生活的种类(鼢鼠)。
其生态特点是种群数量波动剧烈。
有些年份数量较低,有些年份猛增。
高数量期与低数量期间的差距达几十倍至1~2百倍。
在生态学理论中这类动物被称为“机会主义者”。
它们的个体竞争力弱.存活寿命短(一般仅1年左右)。
但内在的强盛繁殖力使种群通过“超补偿作用”延续。
因此,一旦外界环境适宜,种群数量就将可能急剧上升,形成“爆发”。
在数量增长阶段,超补偿作用和繁殖时滞效应可使种群连续保持多年的较高密度。
其高峰期也仍能持续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实践证明,害鼠处于高峰期阶段单纯依靠药物灭杀;很难有效控制其危害。
小型群居性害鼠是草原环境中治理难度最大的类群。
鼢鼠、鼹形田鼠(Ellobius talpinus)营地下生活的鼠种数量相对稳定,其种群变动幅度比较小。
由于这类害鼠控制难度较大,在末发生重大灾害前,不容易组织大规模灭杀。
而一旦形成危害,种群常保持3~5年甚至更多年份的高密度。
青海、四川、新疆等地此类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气候、植被、鼠间流行病、天敌等环境因子以及放牧强度、防治方式等都会对鼠的数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此外,在鼠群高密度期种群内个体普遍处于高度的生理紧张状态,随之会导致多数个体性腺发育延缓、体质变弱。
使种群死亡率增加,繁殖力下降。
外界环境的压力和鼠群的自我调节机制在平衡种群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鼠间流行病也常起到鼠类数量急剧下降的作用。
这些特点决定了草原鼠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一定时间内的持久性。
往往高数量期和低数量期之间有一个时间不等的过渡阶段(短则2—3年,长则5~6年)。
因此把握适当的灭杀时机和控制措施是能够控制害鼠数量的。
我国草原辽阔,类型多样,害鼠种类分布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内蒙古中东部以布氏田鼠为主。
宁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主要为长爪沙鼠;新疆则为黄兔尾鼠;青海、四川西部为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
这些鼠种的生态习性、生存环境各有不同的特点。
在制定控制对策时应予以区别。
4.2.2 我国草原鼠害危害特征
草原害鼠不仅大量啃食植物绿色部分,减少生物量,同时也危害植物根系,尤其对靠根蘖繁殖的禾本科优良牧草危害显著。
当其数量高时,草原中优良牧草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利用价值显著降低,在严重地段甚至完全失去利用价值。
内蒙古太仆寺旗的布氏田鼠在中等数量年份,平均有鼠洞870~2150个/ hm2,日消耗牧草占植物日增长量1/2以上。
优良牧草羊草(Leymus chinens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rn)等基本消失,植物大多为草质低劣的杂类草。
而且草群低矮。
在植物生长旺季的8月份,牧草平均高度仅14.8cm。
草场已基本失去了放牧价值。
这样的地方,即使鼠类数量下降,草原实行封育,也需要经过3~5年才可逐渐恢复。
但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放牧强度不能合理控制的情况下,很难对草原实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科学管理措施。
以致鼠类危害进一步加深。
不仅植被不能恢复,生态环境会也更加恶化。
甚至到下一次鼠类数量上升时仍不能恢复。
更为重要的是大量鼠类的挖掘改变了土壤的表层结构,深层钙积土被抛到地面。
这些浮土不仅抑制植物生长,而且极易被风吹起或被雨水冲散,造成植物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加剧了沙漠化进程。
太仆寺旗布氏田鼠土丘的覆盖面积占21.6%,加上鼠道有
32.8%的面积无植物生长。
青海高原鼠兔在轻度危害的草原中土丘覆盖占可利用草原的15.5%,使土壤含水量损失25.3%,有机质含量下降1~2倍。
许多地方成为几乎完全裸露的“黑土滩”。
鼠类挖掘形成的“土丘”在风蚀、径流的作用下不但使当地草原
大片裸露而且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重要源头。
小型群居害鼠大发生期间由于挖掘造成的环境损失远大于单纯的食草所造成的危害。
目前,这种状况如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鼠害必将进一步对我国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环境多样性构成
威胁。
5建立鼠害综合防治体系
5.1鼠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原则
(1)搞清当地草地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主要鼠害种类及种群数量,以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和兼治对象以及保护利用的重要天敌类群。
(2)研究不同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对其发生消长的影响,植物物候学、生物学、生态学问题,以明确鼠害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防治的有利时期。
(3)研究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种群与损失的关系,结合防治成本,草业产值等经济、社会因素,制定科学的经济价值或防治指标.
(4)按照综合治理的策略原则,协调组建成综合治理措施
(5)将方案采取试验、示范、检验、推广的程序实施,并加以反馈修正。
5.2防治鼠害的综合管理措施
(1) 整地在整地时就深耕翻土地,翻耕耙压,这样由于机械损伤和鸟类啄食,日光曝晒,可破坏鼠洞。
(2) 采用各种途径破坏害鼠的越冬场所。
(3)对鼠害的综合治理,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和不同的生产管理水平,分别制订综合治理鼠害的方案。
A.牢固树立“立草为业”的战略思想。
禁止开垦草地,推行季草营地,以草定畜,划E轮牧,休闲育草等科学管理方法,以保证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B.着力保护好鼠兔、鼢鼠轻度为害的草场。
促进草畜平衡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
C.对高原鼠兔为主的严重退化草场,或已演变为黑土滩的次生裸地,直接浅耕补播早热禾,披碱草等禾本草类,恢复植被。
对鼠害严重危害的地区,首先采用毒饵法抑制害鼠数量,再浅耕补播,围根封育,进行恢复。
D、保护天敌严禁狩猎。
以网栏或栽鹰墩等措施,以利于猛禽栖息,充分发挥天敌因子,来抑制害鼠发生。
对于鼠害的综合治理。
除了利用药物毒杀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外,还要利用耕作栽培措施来减少鼠害,如消除耕地周围的田边、地角、坟堆。
改变大田埂为低矮田埂,对草料随收割,随运输,随收藏,随脱粒加工等,防止进一步危害。
5.3草地鼠害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
(1) 建立健全植保技术服务中心。
(2) 作好技术培训
(3) 广泛开展草地鼠害综合治理的宣传工作,突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观点的宣传,使群众了解鼠害综合治理对草原、草地的意义,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及如何配合鼠害防治工作只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
鼠害综合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到目前为止仍在不断发展,综合防治技术水平仍需不断提高。
综合防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不要彻底消灭鼠害,而只要将鼠害种群数量控制在不造成经济损失水平上,到目前为止,已为大多数人所认识和接受,并不断加以丰富,问题是在草地如何确定经济价值,经济损失水平如何确定,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