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张鑫1010200165 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通过一定训练,会有明显的提高。

首先,我觉得,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先得明白它是什么。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性思维而言的,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有创见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即不按常规方式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要经历准备与酝酿、明朗、验证四个阶段。1,准备与酝酿期:理清头绪,广泛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逐步在头脑中孕育新形象、新方法、新途径。必要时将问题暂时搁置一旁,去从事其他活动,放松紧张思考,消除疲劳,再继续酝酿。2,明朗期: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它可能出现在进展的酝酿之中,也可能出现在酝酿后期的思维放松之中。3,验证期:明朗期所获得的思维成果还必须通过理论上的更进一步严密论证,实践上的具体实施,是创造思维的成果得以完善和经受各种验证之后,才可能被认定为科学的真理。在验证期经受不住验证的情况也不少,但它又将成为新一轮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再来,要探究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还得明晓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是什么在阻碍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研究表明,影响我们解决问题方式的因素是多样的,有客观与主观,我们这里只讲客观因素,即心理因素。一般有五种,知识经验,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固着,个性品质。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原来成绩很好,可是一到高考,总是会掉链子,发挥失常?这是因为到高考的时候他们想要考好的动机非常强烈,而时间又紧张,无形中固着了他们的思维,想要越快的解决问题,只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找,无法打开思路,而且我们知道动机与效率是呈倒U曲线的,只有适当的动机,效率才最高。因此,他们这种高动机导致了他们的低效率,从而失常。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反其道而行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总结出几种可以有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质疑法与训练:质疑法是指在创造性思维中,对一切事物善于提出各种疑问的方法。质疑训练主要是指在活动中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行为,善于质疑,从而进行创造性质疑。质疑日常习惯,我们常常会把某些习惯视为理所当然,殊不知许多偏见就是这样形成的。自己的日常习惯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合理部分与不合理部分?为什么?该如何避免习以为常、明知不好又不改正的毛病?该如何养成遇事多思考,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的良好习惯?质疑日常习惯,自己可以列一张单子看看自己的日常习惯,对其中的每种习惯提出质疑。(2)发散法与训练:就是指拓展解决问题的联想范围,围绕思维对象,把它放在更广阔的背景里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有效答案的思维方法。强制性训练:强制自己的头脑转换思考方向,朝思维盲点发散。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提高:比如绞尽脑汁去想像曲别针到底有多少种用途,至少能想出50种以上。(3)逆向法与训练:又称反向法,即遇到问题,改变正常思路,从与其相反的视角来思索,求得问题的解决。逆向思维训练并不难,只要注意经常运用,养成习惯就可收到好的效果。(4)横向法与训练:横向法一般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交叉起来思考,从而把两者的特点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事物的思维方法。(5)治弱法与训练:是指在创造性思维中,潜心寻觅和列举分析某种事物的弱点、缺点或弊端,以此作

为治理的突破口,列出其希望点,从而产生崭新的设想的思维方法。治弱思维训练可采用如下程序实施:确定目标;列出弱点和希望点;将弱点和希望点整理分组,并从中选择出最关键的几点;针对缺点和希望,分别找出克服弱点和实现希望点的方法。

特别地,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其创造性思维,除了以上比较普遍的方法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而创造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能力,都可以进行发明创造。人的各种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通过创造性活动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的各种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行为和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在创造活动中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不怕失败,认真总结经验等。二、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好奇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又称认识兴趣,它是好奇心、求知欲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韵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一些研究认为,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得不到支持与扶植,就会泯灭。因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应得到鼓励和保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发展。例如,通过启发式教学或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疑难,产生求知的需要和探索的欲望,主动提问和质疑,并给予鼓励;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新异的活动、变化的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动机;组织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并启发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感到熟悉而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思考题等,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