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余秋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余秋雨

吴江高级中学刘爱青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笔下都江堰丰富的文化意蕴

2、初步感悟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3、学习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表达手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作者笔下的都江堰丰富的文化意蕴

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导读

1、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早已闻名中外。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

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

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音节写汉字。

劲.厉()邈远

..()庇.护()濡.养()浸.润()修缮.()..()汩汩

惊悸.()骚.动()伏龙观.()可掬.可捧()恼.怒()强悍.()遴.选()

浚.理()长锸.()圭臬

..()韬.略()澄.彻()蛮吓.()诘.问()怦.然

心动()衮衮

..诸公()

tuí()壁残yuán()众目kuíkuí()废chí()典jí( )胡guàng()ǎi()然

2、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以本文为例,思考为什么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

(2)你觉得此篇散文用的最精彩的或你最喜欢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可多种)请结合文本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这个文史专家的一次出走,他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他苍凉的人生浩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的脚步走进苦旅之一的《都江堰》,去感受一下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魅力。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把握都江堰的魅力并鉴赏其艺术手法。

1、题目为《都江堰》,我们一起来看作者笔下的都江堰是怎样的?齐读第二部分第三段。理解都江堰水的魅力和都江堰的魅力。

水:充满野性,雄浑壮阔,既壮丽又驯顺。

都江堰: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2、作者把都江堰的水描写的极具画面感,分析作者描写都江堰的水的方法。

比喻,如“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

拟人,如“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

排比,如“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对比,将海水与都江堰的水进行比较,突出都江堰的水充满野性、雄浑壮丽、壮丽的驯顺等特点。

运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赞叹和敬畏。

3、水是都江堰的一部分,从整个第二部分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分析作者写都江堰这座大坝的手法。

开头:作者对都江堰情感的变化:“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就乘便去看一眼吧”“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到“脸面觉得滋润,眼前愈显清朗”,“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还是被它吸去的”——欲扬先抑

中间:水的衬托,正衬手法

结尾:直抒胸臆,“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圣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三、精读第三、四部分,探究都江堰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初步感受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1、作者说“都江堰的一切首先要归功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的确,作者透过都江堰看到了都江堰背后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作者对李冰的评价非常高,理解作者对李冰的评价。

(1)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四川由旱涝之地变为天府之国。滋润濡养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2)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最朴素的民本思想

问:中国最常见的或与之不同的政治纲领是怎样的?

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为权力,用武力对待百姓

(3)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