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章丘圣井街道刘家村的丧葬风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章丘圣井街道刘家村的丧葬风俗

山东济南章丘圣井街道刘家村邢家庄在城子崖遗址南侧,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章丘地区形成了一套别有特色的风俗礼仪。文革后,风俗习惯交以前简化很多。丧葬风俗同样如此。我父亲黄朝刚先生,自山师退休后,直到去世,从事红白理事会工作,根据他老人家的口述,总结如下。

邢家庄位于章丘西部,文革前,邢家庄有三日丧、五日丧、七日丧等。现在一般实行三日丧。所谓三日丧,是从人死之日算起在第三天出丧,将死人埋葬。我总结的就是三日丧(习俗的特定方言,不知其本字,用同音字代替)。

一、第一天,停灵、封门和成服

丧礼的第一天,主要的活动是停灵、封门和成服。人死之后,停灵之前,还要请人来帮忙。变服之后,则要烧斜线. 老人病危时,子女及亲属尽量守在床前,能在他(她)咽气前沐浴,(其实就是用毛巾擦一下身子,有图省事的就是擦脸)男的理下发,女的梳下头,洗一下脚,最好在他(她)咽气前以最快的速度穿好寿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得记。如果赶不及,也要尽快更衣。不然等到人死后尸体会变硬,再换衣更难。“送老衣”一般是蓝袄、蓝裤、单鞋,咖啡色也可以。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双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旧时,男穿宫绸袍褂,蹬黑帮白厚底靴,戴红樱帽;女上氅下裙,头戴“包头”或“凤冠”,脚穿石青缎蛇盘

兔锈鞋。穷人多穿不起氅,但必须穿裙,有“娘们不穿裙,打不起旋风”之说。在老人临终前,要通知舅家人在场。如老人临终时,闺女没在场,必须要首先通知的,死者绝气后,口中还要放入一枚古铜钱,叫做“口含钱”。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把死者咽气后烧化的锡箔用纸包好,放入死者手中,最后再给死者手中放上打狗棒(同打狗饼的做法相同,只不过做成了棒形)。

“倒头”(即死)之后,先找一个街坊,由他领着孝子去请人来帮忙,即报丧。这个孝子不一定是长子。请人时,孝子不能进人家的大门,只能等在大门口,由引领他的人进去喊:“给您磕头啦”,这家人便知道是死了人,主人走出来,孝子便跪在门口磕一个头。这家人便得出人去帮忙,请来帮忙的人重要的有主丧,“记帐先生”,是负责丧事期间的用度支出,并设有“帐桌子”,此外,还要有两个懂得丧葬礼俗的人,一男一女,相当于丧事主持人,称“主事的”,其他人则是帮忙刨坟、抬棺材、做孝服等。旧时,孝子在人死之后要去村东的三关庙里“送浆水”,提着水桶,到土地庙里烧纸。在丧事期间,每天都要去。现在没有三关庙,也不再“送浆水”了。请人之后是“停灵”。一般是北屋(家里的正屋)。在屋子里对着屋门的地上东西向平行放两根长凳,凳子上放门板,称“灵床”。上面一般还要铺上死者用过的褥子或被子。然后,将尸体移于此床,移时,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媳妇女儿抱腰,其他儿子帮忙,嘴里喊着,“爹”过梁了,主事的将秫秸横在屋梁上,当尸体到屋梁下,用刀将秫秸揽腰砍断(刀放在屋门口外),大喊一声,“过梁了”,孝子赶紧将尸体架过梁来,放在灵

床上。“头南脚北(房子北屋南北距离小的就头西脚东)”脚的两侧,各有一块用黄纸包住的土坯块,支住脚使之不歪。如果死者是女的,头部则要盖一“五灵大手帕”,黑色,长方形,画着五个或三个蹲佛。男的则戴帽子,用白纸盖脸。在灵前摆一小低桌,放“福罐”,在葬前一日三餐每顿饭象征性地往罐里少装点,戴孝的每位孝子先大后小都装,意为死者准备路上的吃食。下葬入材时将这个罐放到坟里。放长明灯,也叫引魂灯,用碟倒上食油,用棉花搓成稍粗的线作引子,点燃后直到出殡不许熄灭,这就需要及时往灯盏里倒油,一旦被风吹熄,马上点着。不能间断熄灭。再就是灵桌子上供有死者的牌位(显考X公讳XX府君之柩位),用白纸糊成,还有香,香不能断,一直点着,供菜。以及一碗“倒头饭”。“倒头饭”包括“捞的饭”和一个“打狗饼子”。“捞的饭”是一碗小米干饭,由“捞饭的”(一般是两个女的)用碗盛一碗小米,放入锅中略煮即捞在碗里,两碗饭扣在一起,将上面的碗拿掉(放在灵床边),这碗饭叫到头饭。剩下的饭汤倒在一个盆里,放在灵床下,每到一个时辰用碗舀一点倒在灵前,嘴里说:“奠浆了”。“打狗饼子”,圆形,比碗口略小,四个,半熟,用一双筷子从中间串起斜插在放在小米饭上面,白面制成。里面有一撮头发,七个“枝荆”(音筋,轻声),即酸枣树上的刺。据说,死者灵魂去西天的路上会碰到狗,扔之以饼,狗吃时,枝荆扎其嘴,头发缚其舌,灵魂于是得以通过。在灵桌上,“打狗饼子”中央还要竖着插一双筷子再斜插在倒头饭上,“停灵”后,是“封门”,把家中所有门上、门框上贴上长方形的白纸(长约20 多公分,宽约10 公分)。如果父母

仅一方去世,不能把门全部封严,而要留着上门坎不封,家里每扇门都是这样。贴时男的正八字,女的到八字。“封门”之后,三年之内不能贴对联,三年之后才可以贴对联。如果死者还有老人在,则不能“停灵”,只能停放在他的床上,有孙子的可以停灵,但不能“封门”,其他则相同, 大门口挂上提头纸,叫“搭提头”。男的挂左边,女的挂在右边,一岁一条,有几辈人剪几截。然后是“吃服”,又称“变服”,即孝子们按其身份穿上孝衣。孝衣由女性“帮忙的”做成。一般来说,死者的儿子戴“白相帽子”,两层,两角,后面有麻编成的“麻辫子”,帽子上还有“孝弹子”(棉花绒做成)。如果死者是其父亲,“孝弹子”在帽子左边,是其母亲,则在帽子右边。腰间扎有“白扎腰”,即用白布做成的腰带(父母仅一方去世扎腰一长一短,父母都不在了扎腰两边一样长)。其鞋用白布包住,称为“覆鞋”,鞋面中间的白布缝起一道褶子,称为“明其脸子鞋”。如果父母都死了,鞋全部用白布包住;只死一个,则只包住前半部分。死者的侄子、孙子戴的孝帽子为单层、两角,没有“孝弹子”,也没有“麻辫子”。侄子要扎“白扎腰”,孙子不扎。鞋面中间的白布没有褶子,无论死一个还是两个,白布只包住鞋的前半部分,侄子包的部分稍大些。死者的女儿头披“搭头布”。“搭头布”用“麻辫子”系在头上,前面缝上一块三四指见方的白布,盖住前额,为“孝帘子”。所有女孝子都披“搭头布”,女儿的最长,儿媳妇、侄女、侄媳妇稍短,并且是用白棉线系住的。死者的女儿上身穿“白褂子”,下身穿“白裤子”,脚覆的是“明其脸子鞋”。与儿子相同。一般死者的儿媳妇、侄女、侄媳妇穿“白裤子”,“白褂子”,儿媳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