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4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叶德辉在所著《藏书十约》中论及“校 书之法”,首次提出“死校”与“活校”两种方法。
“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 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本,顾 千里广圻、黄荛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
“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 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 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
壹 考证学
三 传统考证的继承与更新
进 入 20世纪,随着商代甲骨、汉代简牍、敦煌写 卷等考古文献的陆续发现和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传 统考证学经历了在继承前代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学术更 新的历程。
主要表现在: 第一,王国维1926年发表《古史新证》,提出著 名“二重证据法”,将考古学上的新材料引入历史考 证学中。与传统的纸上材料相互印证,大大地拓宽了 传统考证学的史料范围。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方法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将“清儒校勘学”方法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是“拿两本对照,或根据前人所征引,记其异同,择善而 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是“根据本书或他书的旁证反证校正文句之原始的讹误”。
三是“发见出著书人的原定体例,根据他来刊正全部通有的 讹误”。
二 考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阙疑存异 阙疑,即存疑,语出《论语·为政》:“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阙疑存异,是说在无证据或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 不强为之解,而是存疑待考,保留不同的证据和说法, 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和线索。
• 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采用阙疑存异的方 法。
• 清代考证学体现出了无征不信、阙疑存异的 严谨学风。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对象
二 校勘的对象
一 校勘与校勘学
叁 校勘学
一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是利用不同的版本或其他资料,发现并改正 古书中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 恢复或接近其本来的面貌。
是研究和总结古籍校勘规律与方法的学问。
古代校勘工作发源很早:《吕氏春秋·察传》记载,子 夏纠正“晋师三豕涉河”当为“晋师己亥涉河”之误, 并指出是因字形相近而误,正是校勘性质的工作。
叁 校勘学
二 校勘的对象
讹:指误写原书文字,即错字。
脱(又称“夺文”):是原有文字的脱漏,包括脱字、脱 句、脱行、脱页、脱简等多种情况。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
倒:即原有文字的次序发生了颠倒和错乱,包括文字颠 倒、句子错乱、正文和注文错乱,还有整段文字被挪动 了位置,甚至整篇文字次序错乱的情况,即所谓错简。
谢 谢关

• 备求多本、择善而从 • 注明错简、指出误字
叁 校勘学
一 校勘与校勘学
唐代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时,对书中的文字讹 误做了必要的校勘。
• “曲核古本,归其真正” • “克复其旧”
南宋彭叔夏受周必大之托校勘《文苑英华》,将校 勘中遇到的问题归结为20个类目,撰成《文苑英华辨证》 10卷。
• “考核精密”,“用意谨严,不轻点窜古书” • “此书乃校雠之模楷”
四是“根据别的资料,校正原著之错误或遗漏”。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方法
20世纪30年代,陈垣写成校勘学论著《元典章校补 释例》提出著名的“校法四例”,即对校、本校、他校 和理校。
陈垣“校法四例”对古今校勘方法的总结系统全面 、缜密清晰,至今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
20世纪40年代,陈垣著《通鉴胡注表微》,在《校 勘篇》中,他再次强调“校勘为读史先务”。
壹 考证学
三 传统考证的继承与更新
第三,运用近代西方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对传统考 证学进行系统的批评和总结。
胡适有意识地对传统考证学进行总结,并与西方实 验科学方法论进行比较,找出传统考证学的不足。 • 校勘学三个步骤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证明所改不误,
需按照科学实证方法要求,依靠善本。 • 以“先求得底本的异同,然后考定其是非”为根本方
叁 思考题和教学实践题
思考题 校勘的原则与基本方法。
教学实践题 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或学年论文的写作,选择一部古籍,
考察其版本情况,并比 较异同,分析其源流。
第四课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下)


题 学史



学辑 佚





学考


伪 学


壹 考证学
一 考证与考证的发展
考证,又称“考据”,是运用证据来考辨文献史料的 有无、异同和真伪的一种方法。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方法
理校法是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 据理推断古书的讹误。
• 需具备古代文字、音韵、训诂、语法、 文例、历史、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手 段,对校勘者的要求更高。
• 以推理为主,如果所举理由不够充分, 就会导致仅凭主观判断,以不误为误, 或以误改误的后果,有违于校勘的本来 目的。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四课 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二)
题教思
学考
实题
践和 校












校勘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中一门古老的学问。
从先秦时代萌生,到清代最终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古代的校勘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与成果,为现代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校勘的源流 • 校勘的对象 • 校勘的基本方法
第四,在具体考证实践中,对传统考证学方法加 以继承和完善。
刘文典《庄子补正》,“虽能确证其有所脱,然 无书本可依者,则不之补;虽能确证其有所误,然不 详其所以致误之由者,亦不之正”。
陈寅恪《三论李唐氏族问题》:“考证之业”, “必发见确实之证据,然后始能改易其主张,不敢固 执,亦不敢轻改,惟偏蔽之务去,真理之是从”。
法,避免传统校勘学在方法上的“以意忖度”之失。 • 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治学原则,强调“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表现出勇于怀疑、独立思考 的精神以及“无征不信”的客观态度。 通过吸收近代西方实验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论,在建 立现代考证学的科学方法论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壹 考证学
三 传统考证的继承与更新
一义,必凭证据”,证据是立论的基础,千方百计搜 集证据,用证据说话。
证据三种类型:
• 书证,是指各种书籍文献 • 物证,是指实物或遗迹 • 理证,是指运用常识和推理证明
在运用证据方面,考证学既重本证,又重旁证, 具有严格的书证规范,强调使用原始文献,并明确指 出文献来源,以确保用证的准确性。
壹 考证学
壹 考证学
三 传统考证的继承与更新
第五,在方法论总结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要 成果,其中以陈垣《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 《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中国佛教史 籍概论》等著述的出版及其对史源学的探讨贡献尤 大,对当代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陆 思考题
思考题 1.传统考证学的成就与不足。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方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 本来对勘。
• 选择适当版本作底本,用其他异本 逐字逐句进行对勘,记其异同。
• 是校勘中最重要的方法,是一切 校勘法的基础。
• 主旨在于“校异同”,而不在于 “校是非”,最利于保持古书原 貌。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方法
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即以 本书的前后文字互勘,比较其异同,从 而判定其中的错误。
在既无异本可供对勘,又无他书可 供比勘的情况下,专从本书的上下文着 眼,互相比较推寻,以发现底本(或原 著)的讹误矛盾之处。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方法
他校法,就是用其他的书来比勘。
• 可用于参校的“他书”范围广泛, 不仅包括经史典籍、文集笔记等, 还旁及金石碑刻、类书、注书、辞 书、佛道之书等。
• 利用类书和旧注中的引文来校前代 之书是校勘中常用方法,但尤当慎 重,以免出现妄改古书的情况。
考证的目的在于求得史料的真实。
中国的考证学源远流长。 •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考订史书 • 东汉时经学家马融证《泰誓》是伪书 • 魏晋之际,史事纷繁,史家各执一词,抑扬异 致
壹 考证学
一 考证与考证的发展
考证之学至宋而兴盛。
•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证范围广泛 • 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考异》30卷,为我国第一部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方法
将校勘成果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校勘记,简称“ 校记”。校记具有备列异同、说明校改理由和依据、保 存校勘成果等作用。
两种校记形式: • 附见式,是将校记附在原书正文之后印行 • 单行式,是不录原书全文,只把与校记有关的 词句摘录下来附以校记单独刊行
校勘的目的在于恢复古书的原貌,校勘的基本原则 是不能轻易地改动古书,以上各种校勘方法的运用都应 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叁 校勘学
二 校勘的对象
传世古籍的讹误现象是相当严重,即使如“殿本 二十四史”这样的官刻之书,也存在严重的讹、脱、 衍、倒以及擅改原文的情况。
清代学者特别强调校勘之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并在丰富的校勘实践中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校勘原则与 方法,为现代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叁 校勘学
三 校勘的方法
叁 校勘学
一 校勘与校勘学
西汉刘向、刘歆等人在大规模校理群书的过程中, 已经注意对古书讹误的一些普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加 以总结。
• 因形近而误 • 因音近而误 • 因字形残缺而误 • 因竹简脱落导致的文字阙脱
东汉郑玄在整理注释《诗》《礼》等群经典籍的过 程中,以校勘文字异同为先务,态度严谨,方法精密。
壹 考证学
三 传统考证的继承与更新
以清代考证学为代表的传统考证学,在考证方法 与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以经学为核心,出发点是以史翼经,考证
学为经学的附庸,难以充分发挥其在历史研 究方面的作用。 第二、在运用证据上,主要使用书证,即各种书 籍文献,而对考古学方面的资料,没有给予 应有的重视。考证的方法主要是以文献证文 献,在新史料的开拓方面存在不足。 第三、“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 其末流之弊,则为支离琐碎的考证。
史料考异专书 • 宋代学者最早利用金石文献考证历史
壹 考证学
一 考证与考证的发展
清代为我国传统考证学的全盛时代
• 梁启超认为清之考证学辟出新途径 • 顾炎武为清代考证学的开创者 • 清代考证学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精神 • 清代学者勇于怀疑、在怀疑中求真求信
壹 考证学
二 考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无征不信 无征不信,是考证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凡立
壹 考证学
三 传统考证的继承与更新
第二,传统考证学以经学为中心,对经史典籍的 研究往往局限于古书的训诂与整理,王国维的历史考 证突破了这一局限。
《殷周制度论》,将甲骨文考证由单纯的文字考 释推进到商周制度变革的探讨,直接引发了古史尤其 是商周史研究的突破。
《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将传统考证学 运用于更为广泛的领域,显示出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