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6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09 年 9 月
物育焉 。”以“中和”思想规范自己的伦理道德 ,这 是儒家对做“人”的要求 ,而在对做“艺”的要求 ,它 又强调“锲而不舍”的精神 。就书道而言 ,创作上 要重视法度 、掌握技术 (指技法层面) ,以此获得审 美的儒家思想的规范之美 ———“温柔敦厚 , 诗教 也”,也就是我们所论的“中和之美”。
摘 要 :孙过庭的《书谱》,在书法艺术理论史上是第一部具有独立的 、思辨精神的书法艺术理论专著 ,具
有里程碑的意义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冲和为美”等诸多书法美学命题 ,建立了全新的艺术审美风尚 ,
从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关键词 : 孙过庭 ;书谱 ;书法美学
中图分类号 :J 292. 1 文献标识码 :A
如果“任笔为体”,将笔在纸上任意涂抹 ,便不 成书法 “; 聚墨成形”,在纸上随意泼墨 ,如所谓的 “墨象派”,便不是书法 。书法艺术的技巧 ,在某种 意义上说 ,就是作者驾驭笔墨力量的能力 ,与“力” 的有无 、大小 、多少有直接的关系 。在古代的书论 中关于“骨”与“力”的论述举不胜举 ,也成为品评 书法优劣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书法中“力”论的 最早见于蔡邕《九势》“: 藏头护尾 ,力在字中 ,下笔
在《书谱》中 ,无论是草书艺术创作本身还是 艺术理论 ,技巧与风骨兴寄受到同样的重视 ,在理 论批评上显示出强烈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这突出 地表现在他对书法的“势”与“意”的论述上 :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奔雷坠石之奇 ,鸿飞 兽骇之资 ,笃舞蛇惊之态 ,绝岸颓峰之势 ,临 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 ,或轻若蝉翼 ;导之 则泉注 ,顿之则山安 ;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 涯 ,落落乎扰众星之列河汉 ; 同自然之妙有 , 非力运之能成 ;信可谓智巧兼优 ,心手双畅 ; 翰不虚动 ,下必有由 。
《草书势》《、篆势》《、四体书势》《、论笔势十二章 · 并序》等从各个方面将书法之“势”阐述得淋漓尽 致 。不可否认 ,书法艺术外在形式的“势”是实现 其自身价值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 ,但它的终极 目的是为了“意 ”。在 整 个 魏 晋 南 北 朝 书 法 理 论 中 “, 意”也是最重要的书法美学范畴之一 ,但是各 位书家的论述得却并不十分清楚 ,其所指大体上 是作品中传达出的一种不可名状的内在精神 ,是 一种构想 、意图 ;是笔意 、意态或是作品呈现出的 一种神韵 。
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与“势”的统一
三 、“冲和为美”的艺术审美观
魏晋时期对书法美的认识己经比较深刻 ,但 是总体上还是停留在笔墨技巧等外在形式的论述 上 ,到了汉代则更注重对“势”的研究 ,如《九势》、
儒家的道德观 ,是以社会的伦理来规范个人 情感的 。《礼记 ·中庸》曰 “: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 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
文章编号 :1009 - 8224 (2009) 05 - 0104 —05
收稿日期 :2009 - 03 - 27
作者简介 :李榕城 (1962 - ) ,男 ,福建安溪人 ,讲师 ,主要从事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
孙过庭 ,唐代书法家兼书法理论家 ,字虔礼 , 吴郡 (今江苏苏州) 人 ,官右卫胄曹参军 ,一说官率 府录事参军 。工楷 、行 、草 ,师法二王 。宋米芾以 为唐草得二王法者 ,无出其右 。孙过庭所著《书谱 序》,实即仅存的《书谱》,序由他手书草体真迹行 世 ,俊拔刚断 ,为世所宝 ,自古以来被推为珍品 ;另 就其内容 ———书法艺术理论来看 ,也被认为是博 雅能文 ,妙尽其趣 ,可说是这方面的丰碑 。用一个 词来概括就是“书文双绝”,既有艺术价值又有理 论价值 。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 、贵和尚中 ,强调 整体和谐 ,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主张以广阔 的胸襟 、海纳百川的气概 ,兼容并包 ,使社会达到” 太和“的理想境界 。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 ,但 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匀分布 ,而是通过参 差错落 、补缺救差 、调轻配重 、浓淡相间等艺术手 段的运用 ,所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 ,即”冲和“意义 上的平衡 。
孙过庭 的 艺 术 审 美 观 是 受 到 儒 家 文 化 的 影 响 “, 儒家学说在汉代独尊地位的确立 ,促使儒学 开始向艺术领域全面渗透 ,书法作为经义之本也 不可避免地成为儒学牢笼的对象 。”[5]21 作为最早 的书论《, 非草书》的理论贡献之一在于将书法纳 入儒学体系 ,强化了书法的文化性格 “: 明确地树 立了一个文化形象 ———书法对儒家文化的遵循将 是最根本的宗旨 。”[5]28 崔瑗的《草书势》在书法理 论史上首次以书法本体的立场对书法艺术做了审 美观照的描述 ,对草书形象中所呈现出多角度 、多 层次 、多属类的艺术模拟 。审美移情 ,已不是书法 形质结构所呈现出的空间造型的审美含义 ,而是 书法本体审美形象的显示 。到了孙过庭生活的初 唐时期 ,虞世南在《笔髓论 ·契妙》中明确提出 : “心正气和 ,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 ,书则攲斜 ;志气 不和 ,字则颠仆 。其道同鲁庙之器 ,虚则歌 ,满则 覆 ,中则正 ,正者冲和之谓也 。”[6 ]113 应该说 ,冲和 之美的提 出 反 映 了 儒 家 艺 术 观 对 书 法 领 域 的 渗 透 。冲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正是孔子所提出的“中 庸”原则 。这既是孔子认为的道德真理 ,也是他的
假令众妙彼归 ,务存骨气 ;骨既存矣 ,而 遒润加之 。亦犹枝干扶疏 ,凌霜雪而弥劲 ;化 叶鲜茂 ,与云日而相晖 。如其骨力偏多 ,遒丽 盖少 ,则若枯搓架险 ,巨石当路 ,虽妍媚云阔 , 而体质存焉 。若遒丽居先 ,骨气将劣 ,譬夫方 林落桑 ,空照灼而无依 ; 兰沼漂萍 ,徒青翠而 奚托 。是知偏工易就 ,尽善难求 ①。
《书谱》不仅论述了书法艺术之源流及不同书 体的功用 、特点 、学书应有的态度 、修养 ,并且总结 了执 、使 、转 、用等写字的基本技法和书法创作经 验等 。它涉猎之广 ,论述之精 ,文采之美 ,世间罕 见 。极为重要的是 ,它揭开了书法艺术发展之规 律 ,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 ,剖析了书法艺术 和学书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 ,总结了书 法艺术同社会生活的关系 ,鉴赏与实践的关系等 , 真可谓“文约理赡”,言简意赅 ,通篇充满了哲理 。 它对唐以后包括当今乃至未来的书法艺术都将产 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
贵能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 ,所谓“文质彬 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 ,反玉格于 推轮者乎 !
《书谱》的“冲和为美”的艺术审美观 ,突出地 体现在孙过庭对王羲之的评价 :
是以右军之书 ,末年多妙 ,当缘思虑通 审 ,志气和平 ,不激不厉 ,而风规自远 。子敬 以下 ,莫不鼓努为力 ,标置成体 ,岂独工用不 伴 ,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
第 27 卷第 5 期 2009 年 9 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J o urnal of Q uanzho u Normal U niversit y ( Social Science)
Vol . 27 No . 5 Sep . 2009
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
李 榕 城
(泉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从《书谱》的书法风格上可以看出孙过庭的艺 术美学追求 ,他追求这样一种“清水出芙蓉 ,天然 去雕饰”的冲和淡远 、自然萧散的风格 。这种风格 和中国古代从清真到平淡的自然风尚是一致的 。 明朝汪坷玉说 “: 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 ,亦有一种 风流蕴藉之态 。缘当时人士以清简为尚 ,虚旷为 怀 ,修容发语 ,以韵相胜 ,落华散藻 ,自然可观 ,可 以精神解领 ,未可以言语求觅也 。”[7]30 王羲之书法 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体现了魏晋人士潇洒放逸的本 真精神及其使这种精神得以完美体现的一整套新 笔法 ,而在其审美上的卓越之处则是优雅和自 然 ———“志气和平 ,不激不厉”。陈子文说 “: 风神 、 妍润 、枯劲 、闲雅 ,四者具而书道备 。此于形质 、性 情之间 ,加以凛 、温 、鼓 、和四字 ,须积数十年神悟 而后得之 。过庭秘诀 ,泄漏已尽”[7]43 ,给予孙过庭 这一理论以高度评价 。
写《乐毅》则情多佛郁 ,书《画赞》则意涉 瑰奇《, 黄庭经》则怡怿虚无《, 太师茂》又纵横 争折 。
在孙 过 庭 看 来 , 书 法 首 先 要 求 的 是“异”、 “奇”“、资”、“态 ”、“形 ”也 就 是“同 自 然 之 妙 有 ”。 他要求“傍通点画之情 ,博究始终之理”“, 智巧兼 优”“, 心手会归”,只有这样 ,艺术才能“情动形言 , 取会风骚之意 ;阳舒阴惨 ,本乎天地之心 。”
① 所引见孙过庭《书谱》,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95 年版 。 下同 ,恕不一一注明 。
第 5 期
李榕城 :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
105
用力 ,肌肤之丽 。”[1]6 就是说笔划起笔回锋藏头 , 收笔回锋护尾 ,就能表现出力量 ,笔墨线条就象人 的肌肉皮肤 ,不仅要显示出美丽的光泽 ,还要呈现 出生命的气息和力量 。后来众多书法家都将“力” 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重要美学因素 。东晋女书法家 卫砾《笔阵图》中说 “: 善笔力者多骨 ,不善笔力者 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多肉微骨者谓之墨 猪 ;多力丰筋者圣 ,无力无筋者病 。”她最有名的一 句话就是“下笔点画波撇屈曲 ,皆须尽一身之力而 送之 。”[2]22 李世民《论书》“: 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 学其形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 。吾之所 为 ,皆先作意 ,是以果能成书也 。”[3 ]120 张怀灌说 : “风神骨气者居上 ,妍美功用者居下 。”苏轼说 “: 书 必有 神 、气 、骨 、肉 、血 , 五 者 闕 一 , 不 为 成 书 也 。”[4]313 书法 美学 中所 特有 的概 念 :“屋漏 痕”、 “折钗股”“、壁诉”“、锥画沙”、“印印泥”,这些大都 与“力”有关 。为了更好地体现书法中的“力”,书 论大多采用类比思维和象征思维模式 。孙过庭对 此进行了批判 “; 多涉浮华 ,莫不外状其形 ,内迷其 理”,萧元在《书法美学史》中也对这类论述提出了 尖锐的批评 “: 概念的不明确”“, 理性观念和逻辑 陈述淡化到几乎近于无”。《书谱》中对“力”的论 述就详细 、严密得多 ,这是在吸取前人理论的基础 上 ,运用辨证的思维 ,赋予“骨力”更多的含义 。他 认为“骨力”与“遒丽”是相互相成 ,融为一体的 ,两 者在艺术审美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骨气树立了 ,再 加上一点遒丽润泽才能显得完善 ,就象枝叶四布 繁茂 ,经霜雪洗礼 ,更显得遒劲挺拔 ;花叶鲜明茂 盛 ,与阳光丽日相映更显妍美 。如果骨力较多 ,遒 丽偏少 ,就会象枯木凌空架设于险峻之处 ,巨石横 阻在大路当中一样 ,虽然少了些妍美 ,但其形体骨 质还是存在的 ;如果遒丽居多又占着优势 ,骨气缺 乏而呈劣势 ,就会像春天的树林中落下的花瓣 ,徒 然漂亮鲜艳却没有什么依托 ,又像清池上漂荡的 浮萍 ,空有青翠而没有根底相托 。由此可以知道 , 掌握某一方面的技巧容易做到 ,而要想做到尽善 尽美就困难多了 。只有将“骨力”与“遒丽”完美融 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艺术审美的要求 。
美学主张 。儒家艺术观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得以遵 循的法度 ,反对出乎常论的偏激手段和表现 ,对于 书法 ,也要保持各种因素之间的平衡 、协调与适 度 。如果说技法是一种物质上的规范 ,那么 《, 书 谱》所主张的冲和之美则又是一种精神规范 :
然后凛之以风神 ,温之以妍润 ,鼓之以枯 劲 ,和之以闲推. 故可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 验燥湿之殊节 ,千古依然 ; 体老壮之异时 ,百 龄俄项 。暖乎 ,不入其门 ,拒窥其奥者也 。
孙过庭对书法审美的论述 ,是与艺术技巧论 紧密联系 。书法的“势”与“意”是密不可分的 “: 或 恬檐雍容 ,内涵筋骨 ;或折搓桥 ,外耀锋芒”“; 体五 材之并用 ,仪形不极 ;象八音之迭起 ,感会无方 。” 只有将“势”与“意”统一起来 ,才能“穷变于毫端 , 合情调于纸上”,才能“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如 果“意”与“势”分离就会导致“神情悬隔”。他举王 羲之书法的例子来说明 ,成功的艺术都是“势”与 “意”的完美统一 :
《书谱》的艺术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尊王”的风 气影响下而表现出来的中和为美的艺术理想 ,同 时有对 书 法 艺 术 的 艺 术 审 美 提 出 众 多 具 体 的 要求 。
一 、“骨力”与“遒丽”的统一
在孙过庭 的审 美 标 准 中 首 先 强 调 的 是“骨 力”,这种骨力是一种内含之力 ,隐忍之力 ,对于书 法艺术来说 ,无论是刚劲之作 ,还是妍媚之作 ,都 要显示出力 ,具有一定的力量 、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