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作业

中国哲学史作业
中国哲学史作业

中国哲学史作业中国早期的佛教道教哲学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2013级文科实验班

姚国荐

2013351017

第一部分:讲个故事

天上一轮紫月亮

这个似真似幻的故事,要从2014年一月份的某一天说起。那天傍晚,我在成都双流机场等待着去往四川青城山的客车,恍惚之间却看到了一位老妇人抱着一柄琵琶蜷缩在机场的角落里。她穿着一袭黑色的日本僧袍,虽蓬头垢面,却颇有几分洗尽铅华的大气之感,让人不禁唏嘘。她抬头看见了我,惊异的眼神中泛起了期待已久的光芒,然而我却猛然间看到她的脸已经被毁容,甚至难以辨别她的面庞。正在我惊诧之际,她从容的抚着琵琶掩着脸,开始慢慢的弹唱:

“钟声响,已报丑时夜半;

感怀手中青竹翠美,竹桶之水何以安。

无奈桶底一时尽破,好教水一地安眠;

骤然桶无水,明月何见?

水邪?月邪?此刻天下空邪。”

一曲唱罢,她转身看向我,问道:“这时代,爱听禅理的人不多了,请问你从哪里来,去何处高就?”

(——哦,我是山西大学的学生,一直以来笃信老庄之道,正准备去青城

山上求得真知。)

“呜呼!求道之人,我倒是见多了,我在这里苦行,也已经不知是多少个年头了,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十二个世纪一转眼就过去了,连佛祖都忘记了把我打入六道轮回之中。”

(——老人家,您说的这些话真有禅意。请问您是哪里的大德高僧,恕我肉眼凡胎,不经意间怠慢了您。)

老人家从容的正了正衣襟,开始慢慢讲起她的故事:

“我是过去日本的大族,安达家的幼女,俗名千代野。不知是福是祸,我的父母给了我一副姣好的容颜,使我遗世而独立,却也为我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烦恼与忧愁。我看厌了世家大族的肆意杀戮,也看厌了公子哥儿们的纸醉金迷,立下决心了却烦恼,出家苦行。”

“哪想到各寺庙的住持们,只看了我一眼便严词将我赶走,直到最后,我来到了常乐寺。寺院的住持是从中国来日本传法的大觉禅师,大觉禅师对我说:“你求道的心是好的,但我也必须这样要求我门下的其他弟子,你在这里,会使他们忘记自己的追求,所以,你还是走吧。”

“从此我便意识到了我的美貌是我修行之中最大的障碍,我决心要消除这一切,只为了我的理想与追求!那天晚上我把烧红的木炭覆盖在我的脸上,无法承受的疼痛让我猛然间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醒来以后,我发现我正躺在常乐寺的僧房之中,大觉禅师微微颔首,向我点了点头。于是,我便留在了这里,开始慢慢参悟佛法。”

(——老人家,您求道的赤诚之心怎能不让人敬佩啊!)

“在大觉禅师圆寂之后,我乘船渡海,来到了东晋时的中国。那时的中国

正是释道分庭抗礼的时代,于是我开始寄居在庐山东林寺修行,随着慧远法师学习佛法,这一去,便是整整一千年未归。啊,我说了那么多陈年老话,却还没讲到正题,你倦了吧?”

(“——老人家,我在很认真地听您说。听着您的讲述,我好像在俯瞰这捉弄人的大时代,任凭千年的光阴如长河一样,不急不缓地流过。”)

人生如梦啊!你且听我慢慢道来。看我把那些千年前记忆的碎片一粒粒重拾起来。我今天若做说梦的痴人,又岂能免贤者的一笑。

在那段岁月里,我独自面壁,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开始静静的修行。心里荡漾着师傅的禅理,却久久不能领悟。而像彭城的刘遗民、豫章的雷次宗、南阳的宗炳等共同修行的人多少都有些成就了,后人也把他们共称为“东林十八高贤。”与他人的差距愈大,我也愈加急迫,愈发无法贯彻慧远师傅的禅定之法,西方净土似乎也离我越来越远。

直到后来,西域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沙门来到长安传道,师傅便命我赴长安传书,与鸠摩罗什法师往来通信,弘扬中观学说,翻译《大智度论》,并作《大乘义章》。

在长安的那段时光,是我学佛的旅途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不仅鸠摩罗什法师的气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让我感受到了佛法的真理与人间爱的真谛,而且还见到了僧肇大师对鸠摩罗什法师学说的继承发展,写出了《般若无知论》这样的光辉著作。竺道生在逍遥园往复问答的大家风采、

在翻译经书时的深达玄妙,都感染了我、触动了我,我也渐渐地掌握了他们的这些学说。然而,还有一件事儿在始终困扰着我,那就是——真正的空。

(——老人家,请允许我打断您一下。既然您已经经历了那么多大师的调教,熟读了许多经书,又为何不回东洋去传播佛法,而沦落于此,苦行终日呢?)

我很抱歉,请先让我讲完这故事的最后一章吧,这是我......我一千年记忆里最不堪回首的一页,每一次回想起来,都让我这把老骨头隐隐作痛。

西元438年春,我已经在中国居住了整整五十五个春秋。终于有一天,慧远师傅把我叫到了他的僧房里,对我最后一次面授机宜。他当时平静地说:“要记得:只有以真知佛性的智慧明白空与色不二,不牵挂现实世界里的苦难与名利,才能不为世俗感情所牵累,才能超脱轮回。”刚讲完这句话,慧远法师就闭上了双眼,安详的圆寂了。

当我再次回到长安的时候,一股阴气仿佛毫无遮挡的从城墙之中袭来。走到城门口,我不由得大惊失色,城门口的空地上垒起了一座高台,台上三五名拿着拂尘和长剑的道士在咿咿呀呀的唱着古怪的歌曲,台下却有成群结队的沙门顶着狂风向城外走去,在梳着辫子的鲜卑军士的呵斥下显得垂头丧气。

经过打听,我才明白,中国的北方早已是鲜卑人的天下,而大司徒崔浩

则是当今的红人,深得鲜卑皇帝宠信。我又听说,崔浩不但是个大汉奸,更是一个五斗米道的教棍,他怂恿鲜卑国王将寇谦之任命为国师,传播邪教,打压沙门,毁灭净土。听到这个消息,我的身体上热气腾腾,汗水更是湿透了我的衣裳,一腔热血冲破了佛法的禁锢,我忘记了师傅的谆谆教诲,立刻马不停蹄的赶往山西平城,准备与寇谦之,与那皇帝老儿辩个究竟!

到达平城,已是三天后的黄昏,在平城东南的“天师道场”,我看到皇帝老儿正在与寇谦之、崔浩谈论着古代治乱史,他听得手舞足蹈,深以为然,并且亲授符箓,向着供奉的三尊邪神鞠躬致敬。我愤然下马,冲进了那个臭气十足的窝棚。哪成想立刻被门前的小尉掀翻在地,一顿拳打脚踢,被众人拖到了皇帝面前。

“来者何人?怎生得如此嘴脸?还敢大胆穿着僧袍!”

“我是日本僧人千代野,久居天朝,希望能帮助皇帝陛下看清现实,脱离苦海。”

这时崔浩眼珠子一转,冷冷的说:“我曾经听闻:‘真师者,观其形,道貌岸然,形瘦神灼,足捷身轻,双眸炯秀,内蕴光明,巍峨顶骨,鹤发童颜,举止潇洒,言语清新,叩问玄旨,对答纷纷,非本直论,即据丹经,声声三品,神与气精,如斯内外,所遇乃真。假师者,面黑神昏,头无鹤顶,眼带蛇纹,厥口如蜜,语涉旁门’。而你,相貌鄙陋,言语不实,分明是妖魔鬼怪下凡祸乱人间!”

我回答道:“般若无所知、无所见,人有所知便有所不知,你用我现在的容颜来攻讦我,又怎么知道我的过去。况且,真理佛法与容貌何干。正即是

正,邪即是邪!”

寇谦之突然眉头一皱,拖着长调说道:“无量天尊!一个倭国僧人怎敢污蔑本道!本尊有云:道以中和为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合和,万物萌生,华英成熟;国家合和,天下太平,百姓安宁;室家合和,天垂福庆,父慈子孝……”

这时皇帝满目崇敬的神情,突然之间嘴角一抽,大喝一句:国师说得好!还是沙门灭的太少!

我这时也没得功夫和寇谦之计较,忿然转过身来,眼含着热泪,用颤抖的声音向皇帝说道:陛下,佛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何您终不开窍?您说天下沙门灭的太少,怎知普天之下唯有佛法才是正道。

哪承想寇谦之立刻挥起宝剑开始唱到:望天空金风浩荡,看大地绿树葱茂……俺本是英灵转世,举国法替天行道……

要保我大魏江山,不让外夷人崇佛灭道……刚吃罢龙肝凤脑,才饮干玉液琼瑶……

那皇帝老儿还不知已被人家戏耍,连声称赞:好好好!妙妙妙!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忽有斥候来报,长安一寺发现大量兵器,守将怀疑沙门欲与反贼同谋。我心里一沉,知道大事不好。果不其然,皇帝大为震怒,立刻下令屠杀长安沙门,焚毁一切经像,在天下禁绝佛教。我仰天长啸,看到长空中煞气东来,把洁白的明月都染成了可怖的紫色。

(——老人家,请千万要节哀啊......寇谦之、崔浩之流确是几个欺世盗名的渣滓,可是请相信我,自古到今,大部分中国道人,都是正直的君子,不齿于这种恶劣的行径......)

尾声

从那以后,我深知无法面对长安城内死去的冤魂,决定隐姓埋名,游走他乡,用一生弹唱的苦行,为自己的愚蠢赎罪。

同一年,南方的刘裕举兵北伐,披着宗教的外衣屠戮无数,打着恢复中原的旗号使北方赤野千里。不知道那位满怀壮志的寇谦之,下辈子是不是也脱光了这国家博爱的外衣,令这国家接受他赤裸裸的宗教真理?大时代沧桑,还有多少像他一样所谓的宗教战士,一遍遍重演着他强暴的作为?

但请让我唱罢!

暗夜里,孤舟随风飘荡,

尽管情急切,总看不见前面云山。

世途风浪何太急,几时方登彼岸?

莫忧、莫念,

黄柯一梦犹未醒,千年韶华已消散。

前人悲歌成金曲,后人何必空嗟叹?

唯有真在梦中,

始见暗夜明月。

(完)

注:

①篇首的曲词改编自千代野的著名禅诗,原诗如下:

我曾竭力使水桶保持圆满,

期望脆弱的竹子永远不会断裂。

然而顷刻之间,桶底塌陷,

从此再没有水

再没有水中的明月,

而我的手中是空。

②篇尾的浪花节曲词,改编自林启彦译《三十三年落花梦:宫崎寅藏回忆录》

③文章部分情节参考牛津大学《津渡》杂志创刊号文章

④文中部分语言引自或改编自《中国哲学史》,郭齐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⑤文中有关人物、情节、时间,与真实情况并不完全符合。

第二部分:笔记要点总结

A 佛教部分(隋唐以前)

一、佛教传入

1、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博士弟子景庐接受月氏国使臣口授《浮

屠经》,佛教确定传入中国。

2、东汉末年,由上流社会进入民间,佛教已经在中国流行。

二、与道教及儒家的竞争

1、东汉时期流行老子化胡说,汉末三国时期,佛教界提出反对。

2、《三破论》通过汉语翻译攻击佛教。刘勰通过《灭惑论》进行反驳。

3、儒家与佛教基本达成共识,双方在大体方面没有根本性矛盾。而在细

节方面(如沙门对君王行跪拜礼)的问题有一定冲突,代表: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三、六家七宗

1、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合称

六家七宗。其中本无宗、心无宗、即色宗是主流。

2、本无宗:代表人物:道安,接近于王弼的“以无为本”。讲求“无在万

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以及“一切众法,本源空寂”。

3、心无宗:支憨度,强调“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

4、即色宗:支道林、支遁:“色不自有,即色而空。”

四、僧肇(384—414)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 自己整理,全靠编,选择背,请给我点赞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 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 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C 一、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目后面。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有() A.天人合一D、注重辩证逻辑 B.天人相分E、本体论与伦理学高度一致 C.注重形式逻辑 2.墨子哲学中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是() A.学思结合D、效验 B.格物致知F、是非无定质 C.三表法 3.魏晋时期的“三玄”是() A.《鬼谷子》D、《庄子》 B.《列子》E、《周易》 C.《老子》 4.佛教哲学的“四谛”是() A.真假空中D、贪嗔痴忍 B.真假空幻E、地水火风 C.苦集灭道 5.华严宗的四法界是指() A.事法界D、事事无碍法界 B.理法界E、理事无碍法界 C.心法界 6.提出“无情有性”观点的是() A.法藏D、玄奘 B.湛然E、窥基 C.惠能 7.张载的主要著作是() A.《张子正蒙注》D、《太极图说》 B.《四书集注》E、《正蒙》 C.《大学解》 8.下面哪些观点属于二程() A.天即理D、心即理

B.理先气后E、理依于气 C.理本气末 9.陆九渊对“格物”的理解是() A.到那般所在D、实际接触物 B.正物E、减担 C.穷理尽性 10.戴震对理的规定有() A.真理D、分理 B.条理E、整理 C.情理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打√或打×。每题2分,共20分)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 2、墨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 3、孟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对主义。() 4、王充提出了重效验的理论。() 5、郭象著有《崇有论》。() 6、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玄奘。() 7、八识说是法相宗的主要思想。()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王守仁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 10.王夫之坚持心外无理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克己复礼 2、天人感应 3、明心见性 4、心外无物 5、以理杀人 四、简单问答(每题8分,共24分) 1、荀子天人相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述佛教的主要修持方法。

中国哲学史简介

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一个人行为或精神上有朝气,不在小利小害上打算计较,不拘于物质攫取与人世毁誉;他能硬起脊梁,笔直走他要走的道路,他所学的或同我所学的完全是两样东西,他的政治思想或与我的极其相反,他的宗教信仰或与我的十分冲突,那不碍事,我仍然觉得这是个朋友,这是个人。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因为这种人有气魄,有力量。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是这类人有份。他不能避免失败,他失败了能再干。他容易跌倒,但在跌倒以后仍然即刻可以爬起。 沈从文:《篱下集》题记 用这段话来形容约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脱,应该是最合适的。 看前几卷的时候,我觉得克利斯朵夫——除去他的优点来说——固执,敏感,自尊心过强,做事不够理智,情商不够。今天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那,听着老师讲着一些很肤浅的东西,突然明白了克利斯朵夫之所以为他自己。克利斯朵夫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向世俗屈服的啊!多么伟大!克利斯朵夫!我懂你了!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读过克利斯朵夫故事的人和没有读过的人。 从十二月7号开始“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到23号星期二在杨星星的新闻史课上读完最后一卷,十六天里克利斯朵夫与我紧紧相伴。在罗曼罗兰的笔下,克利斯朵夫从一个坚强而倔强的孩子长成一个伟大而孤独的音乐家。年轻的时候,他敢于反抗一切陈规旧俗,俗世权威。成年以后,他又敢于开创着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伟大的音乐,直到亲人好友都离去,最后孤独的死去。 他的一生是那么曲折,说不上快乐的童年,过早的就要承担家庭的重任,最初的两个爱人都相继离开他。萨皮纳也离去。与阿达交往,与城里人反目。流落巴黎,最初无比穷困,走投无路。后来终于遇到奥里维,却是以安多纳德的离去为代价。终于有了朋友了!奥里维!第七卷是最为意外的一段,突然插入耶南的家族史,与前文相对应,引出后面更加精彩的内容,让人直呼过瘾!然而巴黎动乱,奥里维离去了,葛拉齐亚出现了,带给他新的慰藉,却也没能陪他走到最后。他孤身一人了,最后死去了。克利斯朵夫! 其实在中间每读到一些地方,都有一些感想的,只是我急着尽快要读完,就没有记下来。当多年以后,克利斯朵夫重回那个故乡的时候,遇到童年的爱人弥娜,那一段可真有趣!克利斯朵夫在外流浪多年,有些名气,更多的是曲折。而弥娜此时已经嫁为人妇,看到克利斯朵夫,热情的介绍着自己现在的生活。克利斯朵夫心里则是别有一番滋味! 看完克利斯朵夫,我也好想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可以写啊!写一个90年代出生的人,他所经历的一生。要太早一点的话,如80年代,70年代,就不行,因为我没有那些经历就写我所在的时代好了,90年代出生,经历初高中应试教育。进入大学,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1、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初学历史者,最急迫是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2、有一种观点认为政书体史籍起源于三礼,即《仪礼》、《》和《周礼》。 3、《隋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 4、( )是中华民族凝聚结合的核心和主体。 5、西藏三大地区流行的一种圆圈舞是()。 6、()主要分布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及与广西西部连接地带。 7、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是上法《_________》的。 8、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将《__________》列为“政书类”之首。 9、元朝在藏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名为()或()。 10、匈奴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 11、东北地区最早和中原地区交往的民族是()。 12、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民族乌蛮和白蛮分别建立了()国和()国。 13、《晋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的" "唐太宗撰写的,故《晋书》又名为。 14、《南史》和《北史》均为唐_________所撰。 15、_________所撰的《贞观政要》,专谈唐太宗贞观时的政治,全书主要有三大部分:即朝廷之设施、 君臣之问对和。 24、【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___________,以仁为___________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___________,主张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___________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___________”,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25、【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___________不等于___________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___________的一部分,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释义和: 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所谓“和而不同” ,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 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泰而不骄 -- 解释:出处: 1《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2.四端、四德 四端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四德即妇德: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妇言: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妇功: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3、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1 最高实体范畴;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2 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4、心斋、坐忘 “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 “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 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坐忘”的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 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心斋”的境界是虚以 待物,“坐忘”的境界是同于大通。“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 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5.兼爱、非攻

中国哲学史相关问题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名教: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制度典范等的统称 自然: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 中心观点1 名教本于自然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王弼从道家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调和二者。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强调名教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因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作,实现无为而治.他要求统治者能清静无为于上,“以无为为君,以不言为教”.长短,尊卑自然“各有定分”.因此,在上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做到设官分职,定好名分,就可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为表里的. 中心观点2 越名教而任自然 代表人物阮籍嵇康 阮籍的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真致。他认为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值得一提的是,阮籍并不像嵇康一样真正反对名教,他反对的只是虚假做作的名教,由此,他更多的是名教与自然的折中思想。 嵇康是第一个明确的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哲学主题的思想家,提出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他同样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是最真实的存在,而名教则是自然破坏后的产物,是低于自然的。名教与自然是有本质的冲突,两者不可能互相协调。因此,针对时人推崇名教的风尚,尤其是司马氏,嵇康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所以他公开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复人的自然情性,反对名教对大道的分剖和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超越名教,是人的自然真心本性得以彰显。正是这样,嵇康才遭到司马氏的迫害。 中心观点3 名教即自然 代表人物郭象 郭象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郭象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迹”,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迹”才能显现,而“迹”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的。他的独化论从各安其分、各适其性的观点出发,主张调和

中国哲学史重点.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资料讲解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1、以德配天这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意思是说周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2、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3、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4、明德慎罚这是西周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而提出的思想。“明德”就是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政。“慎罚”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5、律学即法律注释学。它原是经学的一个学支,用儒家经书中的经义研究、解释法律,属于正统儒学。律学始于汉,晋代达到鼎盛。 6、理学产生于宋,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术。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先天地而生,忠孝仁义、三纲五常千古不变。理学弥补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理论形式上粗浅直观的缺欠。 7、铸刑书这是春秋失去子产的一项法律改革。即将刑法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它开创了世界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打破;“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8、《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实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这是董仲舒最先提出的。其实质是一种“原心论罪”说。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主张。即以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使儒家的仁义礼乐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10、神权法这是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它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夏、商时期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天命”、“天罚”,到了西周就演变成“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 1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1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13、《竹刑》邓析私自编定的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左传》曾记载“郑四喘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的说法。 14、为国以礼这是儒家礼治论的主张,儒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要求恢复和加强以贵族政体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复礼”。“为国以礼”的具体内容有:礼是根本的国家制度;礼的范围扩大到民间,突破了西周的“礼不下庶人”原则;“举贤才”补充周礼的“亲亲”原则;礼是“五伦”原则的条文化、制度化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具有朴素唯物 主义的思想萌芽 2、仁 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 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 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 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 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 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 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 境界 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 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 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 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 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 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 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 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19、华岩中的“四法界说”:世事无外法界,礼法界、世法界???? 20、顿悟成佛“禅宗体会佛法的一种境界。通过突然顿悟感悟佛法 21、周敦颐“太极图说”:宇宙生成理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 22、理——分殊:朱熹的思想,太极包含外物之内,万物分别体现太极 23、“格物穷现”:朱熹的观点,格物,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格物致知 24、陆九渊“心即理”:理在人心中,主观主义认识论 25、王守仁“致良知”:只需发现本心中的良知 26、王夫之“天下唯器”:唯物主义的观点,天下只有具体的事物 27、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28、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9、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中国哲学史真题1998-2013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招生考生:中国哲学、伦理学 一、名词解释(6*5,30) 1,忠恕 2,兼爱 3,坐忘 4,万法唯识 5,德性之知 6,俱分进化 二、标点、今译并分析下列短文(20分)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50) 1、简析《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2、试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说 3、略论严复的天演哲学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招生考生:中国哲学、伦理学 一、简释以下概念(6*5,30) 1,复性说 2,化性起伪 3,俱分进化论 4,四分说 5,白马非马 6,坐忘 二、标点、今译并简要评点(2*15,30)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人之道天之道也天之道人不可以之为道者也语相天人之大业则必举而归之于圣人乃其弗能相天与则任天而已矣鱼之游泳禽之翔集皆其任天者也人弗敢以圣人自尸抑岂曰同禽鱼之化哉……夫天与之目力必竭而后明焉天与之耳力必竭而后聪焉天与之心思必竭而后睿焉天与之正气必竭而后强以贞焉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也 三、回答下列问题(50) 1、孔子贵“仁”,墨子贵“兼”,请对这两种学说加以比较。(10分) 2、试评析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论。(15分) 3、中国古代哲学“力命之争”的大致线索是怎样的?(15分)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满分值100 分)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韩愈在《原道》篇中提出了“道统”论,以抗衡佛教的“法统”。 北宋三先生指胡瑗、孙复、石介。 周敦颐的《通书》是对庆历新政时期《易》、《庸》之学的总结和发挥,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从《中庸》中汲取的“诚”概念。 邵雍的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和《击壤集》,共十余万言。 二程开创了洛学,张载开创了关学,朱熹开创了----闽学。 胡宏为湖湘学派的开创者,其主要著作为《知言》和《皇王大纪》。 朱熹对于中和的体认经过了丙戌(1166年)之悟和己丑(1169年)之悟两个重要阶段。 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为永康学派的陈亮和永嘉学派的叶适。 在许衡等人的努力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元代开科取士的主要内容。 戴震开创了乾嘉朴学中的“----皖派”,他的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见于张载的《西铭》一文。 1175年,----吕祖谦邀请朱熹及陆九渊、陆九龄相会于鹅湖寺,进行学术交流,史称“鹅湖之会”。 和会朱陆成为元代儒学的一种趋势。不过,所谓陆学复兴与和会朱陆,是由朱门的正宗后学吴澄来实现的。 明代心学的奠基人为陈献章,宣扬自得之学。他的弟子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 王阳明在贬贵州期间,“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事件被称为“龙场大悟”。 王阳明“四句教”的全文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困知记》是明代理学家罗钦顺的著作。 《焚书》、《续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著作。 刘宗周中年以“慎独”标宗,晚年则以“诚意”为主线。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独具风貌的哲学家,他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自觉地借鉴了西方的质测之学,形成了“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从而使气学形成一次重大的

中国哲学史

哲学史复习资料 整理:大元 在媚梦资料基础上整理的,改动的东西略多,另外有两道题尤其关于朱熹的整理得聪明,太晚了,疲倦了,如果有更好的整理版本会尽快更正。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天命思想演变过程)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这些变化对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走向起了决定性作用。 “以德配天”与“敬德保民”的意义 这一系列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非常的深刻的,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一些作用。它使周初的统治者已认识到人民的生命、生活与人民的一直、意象的重要性,将其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要求统治者应通过人民生活去了解天命。同时,周初人的“敬”与“敬德”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为自我担当。 三表法59 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何为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就是以关于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的亲身经验和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在这里,他比较重视感觉经验、闻见之知,更肯定了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毕同毕异P92 宇宙中的万物都有同的一面,有共性,叫“毕同”;万物都有异的一面,有个性,叫“毕异”。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 异”。“大同”是“同而有异”,“小同”是“异而有同”,这两方面的综合 叫“小同异”,即同中可以辨异,异中可以求同。 一物两体P255 张载认为,没有对立面也就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的两方面将无法相互作用,故“一”中涵“两”,“两”在“一”中,此即谓之“一物两体”,气就是这样一个包含阴阳对立两端的统一体。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P40)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 第一讲:绪论 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 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第三讲:《周易》 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 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 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 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 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 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 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 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 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 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 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 3. 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四讲:王弼 1. 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象之辨。 3. 如何理解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第十五讲:裴頠 1 裴頠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 2 裴頠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 第十六讲:郭象 1. 如何理解郭象的“万物自生独化”说。 2.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的思想。 3. 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和“无待”思想。 4.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 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 1. 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 2. 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 3. 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 4. 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 5. 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 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 1.如何理解惠能的“本性是佛”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