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简答论述题 复习题 含泪分享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章节题库二、简答题1.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
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2.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
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3)意义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应当与实际事物相符,具有一定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意义。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
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P92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明分使群:战国时期荀子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第一卷客观题部分一、单选。
(1′×15=15′)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就是()A、581B、587C、589D、618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戍守的就是()A、李纲B、岳飞C、韩世忠D、宗泽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就是()A、李辅国B、高力士C、程元振D、鱼朝恩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就是()A、中书省B、宣政院C、枢密院D、御史台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A、土木之变B、夺门之变C、庚戌之变D、大礼仪之争6、清雍正帝实行全国的经济政策就是()A、两税法B、诸色户计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7、金扶植谁创建了伪齐政权()A、刘豫B、张邦昌C、石敬瑭D、蔡京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就是()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A、西夏庆历和议B、辽澶渊之盟C、金绍兴和议D、金隆兴和议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A、永乐B、宣德C、正统D弘治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西域都护府D、宣政院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1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A、沙勿略B、马可波罗C、利玛窦D马戛尔尼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B、固山C、甲喇D、谋克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A、永乐B、康熙C、雍正D、乾隆二、填空。
(1′×20=20′)1、隋朝的东都就是________。
2、____________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3、____________的失利,使得北宋死守内虚外统治者方针的构成。
4、元朝法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靖难之役的时间就是______________。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儒家思想的“仁”概念最早由哪位思想家提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2.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 老子B. 庄子C. 列子D. 鬼谷子3. “知行合一”是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4.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个哲学流派中?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5. 以下哪部著作是墨子的主要思想来源?A. 《墨子》B. 《道德经》C. 《孟子》D. 《荀子》6. 宋明理学中,提出“格物致知”的哲学家是?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7. 以下哪位思想家是“易传”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8. “非攻”和“兼爱”是哪家学派的基本主张?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10. “中庸之道”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征?A. 无为而治B. 柔弱胜刚强C. 以德报怨D. 天人感应2. 以下哪些是儒家“礼”的内容?A. 五伦B. 八德C. 社会等级制度D. 音乐教育3. 法家代表人物包括哪些?A. 韩非子B. 商鞅C. 李斯D. 墨子4. 以下哪些是《周易》的主要思想?A. 阴阳变化B. 五行相生相克C. 八卦预测D. 人生哲理5. 以下哪些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物C. 良知即是天理D. 格物致知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的态度。
()2. 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世界的绝对存在,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包。
()3. 墨子主张的“兼爱”和“非攻”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社会的不公。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考研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考研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A. 礼B. 忠C. 信D. 义答案:A2. 道家哲学中“道”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A. 老子B. 庄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3. “性即理”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程颢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墨子的“兼爱”思想。
答案: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
墨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存在纷争和不公,是因为人们不能做到普遍地爱人。
他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无私地爱他人,社会才能实现和谐。
2. 阐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答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在他看来,真正的知识不是抽象的思考,而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
王阳明强调,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知识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他反对空谈理论,主张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知识。
三、论述题1. 论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塑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还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礼治”等,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分析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理念。
答案: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主张顺应自然,不强加人为的干预。
在政治治理上,这一理念意味着领导者应该减少对民众的控制和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老子认为,过多的人为干预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和谐。
通过“无为”,即不干预、不强求,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自然和谐。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治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儒家和道家在对待自然和人的关系上有何不同。
中哲史试题-论述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论述题) 【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程颐“涵养须用敬”的修养方法[南开大学2015研]答:涵养须用敬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的修养方法,意为修养心性须以敬为首要之功。
(1)“识仁”尽心首先必须“识仁”。
仁只有在诚敬中体认,使道与物、仁与事浑然无对,这才是真正的识仁。
诚是主体在识仁过程中的一种真实不妄,纯以天理为“默识”根据的修养工夫或心灵状态。
在这种工夫或心灵状态中,天人一贯,内外相合,没有人我、道器、理事的区别,而纯任仁的流行、仁的朗现。
诚道,也就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
主一之谓敬,敬是中正不偏、纯一不已之心。
“诚为统体,敬为用”,敬的作用指向诚自身。
能诚敬则能识仁,“学要在敬也、诚也,中间便有个仁”。
(2)“定性”仁是天理,仁是性本,识仁还必须“定性”。
程颢认为,定性的根本原则是“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这其实是根据天理、天性的特点,认为定性之定,不是在死静不流之中的定,也不是有造作、有分别、有心计之定,定性必须不论事物之动静,不分人物之内外,不作有心的亲疏之分。
只有在这种自然而超越的定中,天性才呈现出其一般性来。
由此程颢主张去除自私用智和喜怒于心的有意求定,而主张以自然明觉、澄然无事的忘心人定,洞见心性之本然。
(3)“涵养须用敬”程颐在工夫论上与程颢基本相同,主张诚敬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不过他对“敬”的一面尤为强调,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程颐常说“主一之谓敬”,这种内恭其心、外肃其容的专心刻意之敬,似与程颢自然而为的诚敬工夫论不同。
此外,程颐还认为学问贵在自得,须“默识心通,诚意烛理”,以心识性,以意明理。
程颐突出了心作为思体而格物穷理的一面。
2.二程“天理”“格物”思想的异同。
[武汉大学2015研]答:(1)二程“天理”思想①“理”的内涵二程兄弟以“理”作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
理包括自然界具体事物之所以然,就是物理;理还包括人类社会具体事物之所当然,即伦理;同时理还可以与性连用组成“性理”,“性理”表示人的本质。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经过变质和扩大而成;所谓宗法制,其实就是以血亲的名义而建立起来的官爵制度,一个按着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所分配出来的“敬宗”方式及其现象;2、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3、形而上: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4、人伦: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5、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6、崇本举末: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守母存子”,来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是“因道立教”,即根据自然无为之则制定名分、设置名教,亦即名教以自然为本,而不可以舍本逐末、“离道执教”;二是“越教归道”,即由有反无、由末归本,复归于自然之道,以解现实中所出现的名教之弊;三是“即道全教”,即遵循自然规则,而不执着于名教,以全名教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7、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8、人副天数: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及“人副天数“为基础的“三纲五常”,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 ;他关于天的结构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的论述,都是为了证明“人副天数”进而阐释其“奉天而法古”的政治哲学宗旨;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谴告由此而来;但天之谴告主要是因为人取法于天迷失了,导致国家失措的负面戒惧论道;9、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二、简答题1、孔子的仁学思想要点有哪些“仁”、“义”、“礼”为孔子学说的基本义;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2、韩非子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哪些来源有三:墨子、道家和儒家;如道家的“无为”,在法家学说中转为御下之术;道家之智慧,在韩非子思想中转为阴谋;墨家之“尚同”和“天志”即权威主义也为韩非子采用;3、如何看待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对老庄“道”的理解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把Sein等同于老庄之“道”,即把后者也理解为规律、规则乃至那个最大的概念,而忘却了“道”之“原初性”这层含义;海德格尔则紧扣“原初性”不放,其具体含义为“道”是原生性的,如“道路”4、法家与道家有何关系“道生法”;从总体讲,法家是接过了老子政治层的“无为”含义上的人君南面术,把它改造为进行赤裸裸统治压迫的政治理论的;无为是道家的观念,也是法家的观念;韩非和法家认为,君主必需具备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他自己应当无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的;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可是在无为的观念上,两个极端却遇合了;这就是说,它们在这里有某些共同之处;法家对老子思维特点的发展,三点:第一,是由冷眼旁观的非情感态度发展到极端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第二,是这种冷静计算空前地细密化;韩非提供了“理”的哲学范畴,用“理”来说明“道”,“理”是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特别是对立项双方即矛盾的对立和冲突;要求极端冷静,只有冷静,才能心“虚”,才能客观地去认识对象;主观的喜怒情感便容易使人产生成见和偏见;同时韩非强调要用实践行动来检验;第三,这一切冷静态度和周密思虑具有异常明确的功利目的;法家思想服务于新兴奴隶主的大一统专制政权的君主统治,韩非不同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一反“贵柔”、“守雌”、“不争”,强调对立项的冲突斗争,不并容,不两立,重强、重兵、重力,绝对地排除仁义而峻法严刑,专制君主必须用难见不测的权术来进行统治,所以不但不排斥而且正是要运用各种阴谋诡计残忍狠毒的手段,才能保持自己的势力权利;5、如何看待朱熹的理气关系朱熹理气先后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朱熹早年从理本论出发,主张理气无先后;由南康之后经朱、陈之辩到朱、陆太极之辩逐步形成了理在气先的思想;晚年则从逻辑上定论理在气先;朱熹在论本原时讲理在气先,但在论构成时强调理气无先后;朱熹关于理气先后的思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一般说来,朱子是主张理气不分的,但作为二物,则必定有所分,这时,理在气先是基本义;但是,气本身也自由的,它有不受理的约束的一面,这就是朱子的理气观;三、问答题1、老子道德经的主要观念有哪些老子道德经主要观念可分为三:1常、道、反;2无为、无不为;3守柔、不争、小国寡民;其中,第一组为思想根基,二组为思想中心,中心思想在人事上的展开就是第三组;2、如何理解周敦颐的“太极而无极”周敦颐以道教无极图为依据,变更改造为太极图,既保留无极之旨,又援道入儒,提出了新的学说;太极图说,是周敦颐为其太极图所写的一篇说明;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的图景: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他认为,无极的动与静,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的变与合,产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随之形成万物;阴阳二气的合凝,则产生出具阳性的为男,具阴性的为女;阴阳二气的交感,构成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地变化;在这里,他把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因,归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又把阴阳变合的原因,归为太极;太极本自无极,因而太极归终于无极,无极即虚无,这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人由阴阳中最灵秀的气所化生,因而人是万物之灵;人禀受了阴阳之气,便有了肉体形状和精神欲望,由此产生善与恶的分别;于是圣人制定“中正仁义”道德,教化人们,使之以主静方式修身养性,扬善弃恶,树立起人生高尚的目标境界;圣人的功德,即在于遵循天地的德性,而倡日月之明,依四季之时,知鬼神之吉凶;他得出结论,天道的规律,体现在宇宙生成上是阴阳的交合变化,体现在大地上是万物的柔刚,体现在人世间则是仁义道德;这样,周敦颐依据其以无为本的宇宙图式,经过推演,将其理论核心归旨于儒家德目上,使仁义礼乐的道德原则取得了与宇宙规律同一的至上权威;道儒结合,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风格特征;朱熹曾深刻揭示这一特征的三点内容;他说:“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孟子之所传也;”周濂溪集,卷十一这即是说,首先,周敦颐思想体系,虽然以无极为本,构造了宇宙发生的规律;但是它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哲学,而是人世间人伦日用的指导原则而已,其理论指向是现实社会生活;其次,周氏探索阴阳五行,也并非以阴阳五行说为目的,而是以此为根据,提出儒家道德的宇宙论来源;再者,无极为本的天道是体,儒家道德原则是用,天道与人道是体用关系;并且,无极本体之用,并非泛指天下万物,只是指儒家经典;朱熹认为,周敦颐这种道儒结合的思想体系,是秦汉以来,最好的说法,它上接孔孟真谛,下凌驾汉唐诸儒,为儒学复兴开辟了新道路;在周敦颐的道德论中,其中心范畴是“诚”;他认为诚是体认无极本体的道德境界,是圣人学道的最高目标;诚来源于“万物资始”的宇宙,诚确立于宇宙阳气的变化之中,它具有“纯粹至善”的先天品质;诚是对无极的体认,因而它如同无极是“寂然不动者”①,表现为一种无欲的主静状态;诚的展开,则体现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和人行为的诸项道德规范,这就是“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由此,他提出立诚去妄的修善说;3、如何看待戴震对“之谓”与“谓之“的区分;戴震在绪言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不同;“凡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为性、道、教言之”;而“凡曰谓之者,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此非为性、教言之,以性、教区别自诚明、自明诚二者耳;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亦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形而上形而下耳;”盖“一阴一阳之谓道”,增加对“道”的理解,而“形而上者谓之器”则增加对“形而上”的理解,此其一;其二,接受“之谓”与“谓之”之区分,就增加了戴震对太极理气之理解;1“阴阳”之外无道;2以“气”为“形而上”者,从而否定宋儒“理气之分”之说;4、概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第一,汉初,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汉武帝推行“举贤良对策”,以选拔人才;第二,尖锐的社会问题呼唤新的政治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地主阶级及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一些官僚、贵族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这些情况要求统治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作为汉初统治思想的道家思想,因主张清静无为,已不能满足这一政治需要;第三,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思想的统一来保证国家政治的统一;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宣扬封建专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为君权独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针对土地兼并现象,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土地和劳动力比较稳定地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认为君臣伦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违背,以此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第四,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强盛之时;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再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决定了他必然会有所作为;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然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而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正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5、谈谈你对老庄之“道”的理解,与黑格尔的解读有何异同老子、庄子的“道”有三层含义:一是世界之本根,二是最高的认识对象,三是最高的人生境界;道是一种无差别的、混而为一的状态,它无所谓真伪、是非、大小、美丑、同异的,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老子称为“自由”,庄子称之为“逍遥”;可从天地万物的运行中领悟,也可以在“静观”、“玄览”中获得;道是无为的,无私的,海纳百是因为处下,高山耸天是因为无私;老庄之道的本性有四:第一,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二,道是自然无为的;一方面,道是不受外物支配的,是独立的;另一方面,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第三,道是柔弱的;道的柔弱是一种无形的、深沉的、巨大的力量,且必能战胜刚强;第四,道是虚静的;"道"是一种精微至于无比,广大至于无限,有名有实的存在,处于无所依待的境地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顺应万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根本;道是万物的本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深而幽隐,立本源而智慧通达于神妙不测的境界;忽然而出,勃然而动,道看它幽冥暗,听它没有声音,幽冥暗之中却能看到光明,寂静无声之中,却能听到和音,道深远而又深远却能产万物,妙而又妙而能成精气;道和万物相接, 一切无为而为,顺其自然;四、论述题1、周公的天命思想及其影响;周公的天命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把天的权威重点放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三个方面,突出了至上神在社会人事方面的特殊作用;周人特别把这三方面突出出来,说明他们对至上神的把握和认识是紧紧围绕社会政治这个中心进行的;这就不同程度的摆脱了殷人帝观念中表先出来的神话崇拜的特征,为进一步为至上神以理性的内涵打下基础;第二,赋予天以道德的意义,作为“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的客观依据;尚书·周书中有“天德”一词,吕刑说:“惟克天德;”“天德”是指上天立下的道德准则;上天监察世间统治的好坏,就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周人赋予天以至善和赏罚明辨的特性,使天成为人世间王权的监督者;一个明德的君王,上天会把大命交给他;周康王时代的大孟鼎,麦尊等铭文中,已经出现“天子”一词,表明西周初期或稍晚天子观念开始形成;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为怀;”天,在这里不是作为纯粹自然的法则,而是体现为道德意义的法则和秩序;第三,抛弃殷人帝信仰中的盲从性,以理智的态度指出天不可信,提出“惟人”的观点;在尚书·君奭中,周公认为周的基业能否长久,在人不在天;商王朝的覆灭在于失德,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天虽然降大命给我们,诚心的帮助我们,但我们千万不可以忽视它的威罚,让民众产生不满的情绪,一切都在人为;此时,天在周公的眼中开始失去其神圣的位格性了,这是天至上观念转变的第一步,但依然有至上神的影子,在新的理解中,天已经有了确定的道德内涵;周人在对天的构建过程中,产生了“以德为本”、“以天为宗”,使人与天靠着德行统一起来了;“‘天’的神性的渐趋淡化和‘人’与‘民’的相对于‘神’的地位的上升,是周代思想的发展方向;”不仅使至上神的天威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且人的力量也在德教的自我约束中参与了天命的运作;从帝到天,由殷人猜度卜的对象,变成了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对象;人作为上天旨意的执行者,也从对天的盲目信从中解脱出来,靠着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主宰着自我“惟人”,以企与天命永远合一;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亲”作何解更妥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所谓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1亲民之亲,朱熹认为是“新”字之误;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2王阳明则认为改字不妥;他引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以及“此之谓民之父母”传习录上,爱问在亲民;然而,第一,阳明上面引的话,不能认为是紧承“在亲民”而言的;第二,“亲其亲”指的是“老吾老”、“幼吾幼”的意思,即中庸之所谓“尊贤”与“亲亲”,所亲的是自己的家族,并非亲民之意;第三,如作新民解释,就大学来说,并不排斥亲民的观念,所以阳明的从文献上去反驳朱元晦,是没有力量的;3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通过朱王的不同注释可见,文本是可以不断地诠释的,问题只在于如何解释才更合乎时代需要;以这种眼光审视,朱王无疑都是对的,因为其时代及各自社会环境不同;当然,朱熹的解释更妥当一些了,而王的解释则也有他的生命关怀;3、结合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四卷本和西方哲学相关知识,试分析劳思光的哲学观劳思光以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为蓝本,以基元问题研究带动哲学思考;第一、他以“系统性”和“自觉意识”为哲学的根本要素;所谓“系统性”是指“主体性”与“客体性”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所谓“自觉意识”则是指生命的自觉,即主体的自由或最高自由;第二,他以“自我问题”作为哲学的基元问题,只是此问题在他看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变化的;其中,形躯我、情意我生命我、认知我以及德性我构成了自我问题,不同流派对此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自觉,而只有孔孟对“德性我”达到了高度自觉;以是否有“心性论”的自觉为标尺,劳思光用之来衡量了中国哲学史上有所学派,如把宇宙论、形而上等视为第一等级的思想;第三,在依傍着西方哲学观念来组织中国哲学写法的旧的范式尚未打破的情形下,该着作可谓是对冯友兰、胡适等的哲学史的深入推进,而就其缺陷而言,中西哲学许多观念还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一定劳思光尚未觉察;如ontology,metaphysics等西方哲学核心概念,本不可直接与中国哲学中的“本体”、“形而上”相对应,而该着作在未做分疏的情况下就直接对应,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戕害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
中国哲学史复习整理 复习题含泪分享
孔子思想主旨仁:《论语》中出现约109次,《里仁》《颜渊》《学而》篇中都有涉及。
1、仁之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行仁:“为仁由己”“如礼何”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 焉得知 ”“巧言令色,鲜矣仁”3、仁者爱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荀子心性论之主要特点及其现代意义(1)情欲之谓性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对物质利欲的需求是人性的自然禀赋,为功利主义传统开辟了理论道路。
(2)人性本恶的思想,强调了后天外在礼法约束的重要性。
与孟子先验人性论的内在自律相比,更重视法制传统的价值。
(3)天人相分的思想,割断了君权与神权的神秘联系,政治合法性的论证有可能回归民本传统,为民主政治奠立理论前提。
礼法2、礼治主义:“化性起伪”?礼治主义——(1)礼法在于人为,礼法的等级差别性可能导致人治主义;(2)亦可能导致怀疑人类先天内在的道德自律能力的刑治主义。
? “如荀卿之礼治主义,得荀子然后大成,亦至荀子而渐滋流弊。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3、尊君论:“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
”?从礼法的根源来看,可能导致与轻君、抑君相反的重君、尊君的专制主义。
?“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大盗。
”(谭嗣同《仁学》卷下)?“秦汉以后,曲学之儒,窃取荀子尊君之义,附以治人之说,阿君之好,极尽推崇。
流风所播,遂至昏庸淫暴之主,不仅操九有之大权,亦得被重华之美号。
以实乱名,贻第 1 页害匪浅。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4、正名主义:“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
”?否认每个人理性独立公开之运用的必要性,会导致压制言论自由的思想专制或愚民政策。
?“荀之正名与李之愚民,一转手间耳。
中国哲学史_简答题和论述题 完整版含泪分享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完整版简述老子对儒家批判及其政治理想和政治影响批判:(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老子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2)对儒家神会结构的批评(治国方法论):治国的目的是和谐,在老子看来,应该是自然无争的小国寡民;治国的目的不是要增加些什么,而是不要增加些什么;主术的自然无为,统一执众之术;治术的自然无为。
政治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
“小国寡民”的中心内容要求实现“无为而治”,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和作为,使人民自然生活放弃知识,才各得其所。
理想的社会和政治应该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消极无为的政治态度决定了对待人生看法也是消极无为的。
影响:汉初,黄老之学受当时朝廷尊崇,《老子》为其经典之一,其代表人物曹参主张清静无为,儒家思想受排斥。
12 老子与《道德经》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宣扬道家思想,又称老聃。
道德经有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荆门楚简,敦煌本,通行本。
关于老子有不同争议,章太炎肯定刘歆“诸子出于王宫”说,并认定老子之学出于“史宫”。
但胡适否定,认为诸子之学是初秋战国之时势变化产生,其一家之言,及时变事异,后起文人乃张新帜而起。
排除道家出于史官的可能,冯友兰基本认同刘歆并修正:道家出于“隐者”而非“史官”。
13 简述老子与庄子的联系与差别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并且把老子的思想发展成虚无主义,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
1、庄子和老子一样,注重对宇宙本原和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庄子得出“物物者非物”的结论,老子直接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2、庄子继承老子道的学说并有所阐发,老子的道是无可名状,虚无缥缈的,庄子的道比天地更古老,超越时空,凌驾于万物之上。
3、老子指出道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中,庄子在探索变化时,触及了时空的有限及无限。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认为“仁”的内涵是什么?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2.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的哲学思想是?A. 无为而治B. 有为而治C. 以德治国D. 以法治国答案:A3.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其理论依据是?A. 性恶论B. 性善论C. 性空论D. 性无善无恶论答案:B4. 庄子主张的“逍遥游”是指?A. 游历四方B. 逍遥自在C. 无为而治D. 以德治国5.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指?A. 知识和行动是分离的B. 知识和行动是统一的C. 知识是行动的基础D. 行动是知识的来源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A. 仁B. 义C. 礼D. 智E. 信答案:ABCDE2. 道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老子的主张?A. 无为而治B. 以德治国C. 道法自然D. 以法治国E. 知足常乐答案:ACE3. 墨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墨子的主张?A. 兼爱B. 非攻C. 尚贤D. 尚同答案:ABCDE4. 法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韩非子的主张?A. 以法治国B. 以德治国C. 以力服人D. 以智服人E. 以礼治国答案:AC5. 佛教思想中,以下哪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A. 四圣谛B. 八正道C. 六度D. 五戒E. 十善答案:ABCDE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孔子的“中庸之道”。
答案: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而是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找一个适中的点。
2. 老子的“道”是什么含义?答案:老子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3. 孟子的“性善论”是如何论证的?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他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和情感,认为人们天生具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
中国哲学史练习题一、填空
1.吕不韦生活在~。
(春秋、战国、汉代、明代)
2.静为躁君是~的用语。
(黄帝、老子、庄子、告子)
3.孙武为~人物。
(佛教、道教、兵家、玄学)
4.爱无差等是~的社会伦理思想。
(儒家、法家、墨家、名家)
5.戴震是~的重要代表人物。
(汉代哲学、宋代哲学、明代哲学、清代哲学)
二、名词解释
1.孝悌
2.道统
3.北宋五子
4.一念三千
三、简答题
1.简答黄老之术。
2.简答濂洛关闽之学。
3.简释因果报应说。
4.简答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5.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表达怎样的思想。
6.韩愈道统观。
四、论述题
1.你怎么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儒、佛、道三教关系?
2.何谓理学?理学之特点。
3.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4.朱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地位。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孟子》D. 《庄子》3.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普遍的爱与反对战争?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庄子4.“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心学大师的核心思想?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无为而治”是哪一学派的核心政治理念?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6.《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A. 儒家经典之一B. 道家经典之一C. 阴阳家经典之一D. 独立的哲学著作7.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A. 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B. 提倡格物致知C. 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D. 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培养8.“白马非马”的辩论出自哪位哲学家?A. 公孙龙B. 惠施C. 荀子D. 韩非子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10.“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中主要体现在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________是《道德经》的作者,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哲学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______。
3.“性善论”是______提出的,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4.“__________”是朱熹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5.“__________”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的法则。
6.《__________》是荀子的著作,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
7.“__________”是董仲舒提出的,认为天和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意。
2013年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哲学综合真题(回忆版)
一、简答题(10*3)
1、如何理解人性的具体性?
2、如何理解认识在本质上是能动的反映活动?
3、如何理解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二、论述题(20*2)(详细表述记不清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对人的自由问题
2、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研究文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三、选择题(2*10)
记不清了,都是比较基本的常识,要么选著作,要么选人物。
如直接研究孟子的著作;现代新儒家第一代人物;《仁学》的作者
四、名词解释(4*5)
1、天人相分
2、五德始终
3、太虚即气
4、本心
5、法界
五、简述题(20*2)
1、试述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学术观点
2、请举例说明佛学、道教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影响
推荐阅读:
南京大学2014年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备考指南
南京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下载
南京大学各学院报考录取比例
南京大学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说明及专业书参考
南京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备考手册【考研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一》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2、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3、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4、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5、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1、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2、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2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3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2)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另一方面又企图以 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
(3)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
在这里,他并没有对天命的权威加以限制的企图,也没有将天命和人力划出不同势力范围的思想,而是认为他的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他的使命。
从这一点说,他也对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
4 孔子的仁的特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1)孔子所谓“爱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孔子肯定了人自身的社会价值,并且是包括奴隶在内的一般人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孔子所谓的“爱人”是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
但同是一个“爱”字,在不同的阶级那里却有着不同的内容;(2)“克己复礼以为仁”。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克己复礼”的意思是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视听都合乎“礼”的要求,这样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第 1 页了。
通过外在的“礼”的强制作用,可以促使人们内在的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达到“仁”的高度,而内在的品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又会促使人们自觉的去按照“礼”的要求行事。
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从而造就出完美的人格形象。
(3)“情”为“仁”之本。
把孝和弟看作是“仁”的根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常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在宗法制度下,族权与政权,君权与父权是完全一致的。
“仁”以“情”为本,在修养上要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5 孔子的理想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理想是现实的折射,道学家由于对现实不满而提出自己的主张,描绘一番理想图景。
而理想的存在正是人生的目标和动力,有了对理想国的定义和憧憬,孔子一生的追求和奉献也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6 试述孔子正名思想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处君之位,具备品性,享受权利。
1孔子认为要消除纷争和混乱,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正名。
2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a把握周礼的思想实质b补充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政令刑罚和礼治德化c在“亲亲”的原则下,一定程度下实行“贤贤”作为补充,“举贤才”d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是其思想的核心,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
3他认为制止各级统治者之间的互相僭越,协调统治者之间关系,巩固登记制度,是当时政治上的根本问题。
7 如何看待孔子中庸之道?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
1既无过又无不及,认识事物时,在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处理事物时,不应偏袒于某一倾向,应调和不同倾向,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适当调和;2行中庸之道必须以礼为原则;灵活的“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有时必须采取权益甚至表面相反的方法,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3要求说话做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防止偏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态度,避免主观,具有一定辩证法精神,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形而上学”,同时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原则,周礼的主要精神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
8 如何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1、孔子主张重民食百姓足富而厉教,主张利民所利,见利思义,对劳动者要宽大,对他们讲一些服从的道理减弱剥削;2、提倡德政,反对暴政,主张为政以德,加强人民自身行为道德感和人民自觉行为,反对专以政令,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忠恕,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忠恕之道德具体意义;4、主张统治者要正己修身;5、不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反对学生从事生产劳动;6、宣传英雄史观和宿命论;7、以维护周礼为毕生使命,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9 论述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1)天与命:1人生命运分解为贫富贵贱和是非善恶两种,贫富贵贱属天命,是非善恶属人为。
天涉及到人的本质和本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天命与人为的终极一致推崇为一种信念;2春秋时期,天的人格神的观念已开始动摇,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 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
孔子宣扬天命论,但认为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的使命,所以对人的自身道德及价值是指导作用的。
(2)鬼神:1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2主张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对祖先的忠孝实际行动多下功夫,用以教化百姓,巩固统治。
第 2 页10 老子的道论1、首先论述了各种意义的道,对于道的具体描述是没有形状的虚无缥缈,不为人民知又独立于人和整个物质世界的东西,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2、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宇宙的生成过程,即用道或无化生出元气,由元气产生阴阳三气,再由阴阳三气和合而产生天地万物;3、道是有规律的,遵循对立转化的规律合循环运动的规律;4、生后准则的道其基本特征和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特;5、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是德;6、最低层次的道是说言路;7、天道自然,人道有为,天地作为现象界的有无,更接近本体界的常有,常无,所以比人更高;8、道的具体方法,治人事天莫吝啬;9、道之不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0、老子的道是脱离了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二》2008-01-14 16:2211 简述老子对儒家批判及其政治理想和政治影响批判:(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老子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2)对儒家神会结构的批评(治国方法论):治国的目的是和谐,在老子看来,应该是自然无争的小国寡民;治国的目的不是要增加些什么,而是不要增加些什么;主术的自然无为,统一执众之术;治术的自然无为。
政治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
“小国寡民”的中心内容要求实现“无为而治”,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和作为,使人民自然生活放弃知识,才各得其所。
理想的社会和政治应该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消极无为的政治态度决定了对待人生看法也是消极无为的。
影响:汉初,黄老之学受当时朝廷尊崇,《老子》为其经典之一,其代表人物曹参主张清静无为,儒家思想受排斥。
12 老子与《道德经》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宣扬道家思想,又称老聃。
道德经有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荆门楚简,敦煌本,通行本。
关于老子有不同争议,章太炎肯定刘歆“诸子出于王宫”说,并认定老子之学出于“史宫”。
但胡适否 定,认为诸子之学是初秋战国之时势变化产生,其一家之言,及时变事异,后起文人乃张新帜而起。
排除道家出于史官的可能,冯友兰基本认同刘歆并修正:道家出于“隐者”而非“史官”。
13 简述老子与庄子的联系与差别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并且把老子的思想发展成虚无主义,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
1、庄子和老子一样,注重对宇宙本原和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庄子得出“物物者非物”的结论,老子直接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2、庄子继承老子道的学说并有所阐发,老子的道是无可名状,虚无缥缈的,庄子的道比天地更古老,超越时空,凌驾于万物之上。
3、老子指出道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中,庄子在探索变化时,触及了时空的有限及无限。
4、老子在说明矛盾统一时,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庄子进一步发展成完整的相对主义,庄子提出“齐万物而为一”,最后从齐万物齐是非走向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怀疑,直到后来对自己的存在也产生了怀疑,总之庄子的认识论也是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老子的认识论是虚,静,玄,鉴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