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特征

摘要:本文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在参考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前提下,立足于传统和现代技法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创作技法、创作特点、意义及思考等三个方面出发,对二十世纪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整理,目的在于能够比较清晰、客观地展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认识和掌握中国钢琴音乐技法特征和创作特征。

小清新: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引言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上具有自身独特的创作特征,本章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风格上的特征,二是创作手法上的特征。建国前,中国钢琴曲创作数量虽然很少,但其中的佼佼者却与当时世界创作水平相当。建国后的1949一1966年,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民歌加和声”的思维模式。而1966一1978年,主要是“样板戏”旋律改编而成的钢琴曲。到80年代之后,中国钢琴创作的风格才真正开始走向多样化。

1风格上的特征

1.1民族风格与民间音调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作品”。这首小曲仍活生生地存在于音乐舞台上,有其深刻的理由。从技术上看,这首乐曲只是的二声部五声性曲调的对位,颇有巴赫“创意曲”之风,中段也只是对竹笛吹模仿,但是它是纯的,是真的。言其纯,因为这里面彻底的中国风味,虽简却其真,因为这首曲子毫不矫揉造作,真率真挚。就是说《牧童短笛》并不企复杂的西方语汇和技术来装饰或伪装或歪曲中国的民间音调。没有臃肿的没有华丽的炫耀,没有与之不相干的枝枝节节。这正是《牧童短笛》的生命在。

1.2抒情小曲风

格里格《抒情小曲集》中的抒情小曲风格精巧、典雅、细腻、生动,很受民族主义浪漫作曲家的青睐。中国钢琴曲中的一大部分是按照这种格局写的。短小的篇幅,优美的旋律,精致的织体,鲜明的形象,构成了这种抒情小曲的风格与特色。汪立三的《兰花花》、黄虎威的《巴蜀之画》、马水龙(台湾)的《雨港素描》、孙以强的《谷粒飞舞》、殷承宗的《快乐的哆嗦》、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王建中的《绣金匾》、李瑞星的《采茶舞》、丁善德的《晓风之舞》《儿童组曲》等,都属于这类作品中比较突出并经常被演奏的。

1.3浪漫曲体风

中国尽管有过一些《奏鸣曲》、《序曲》等无标题抒发情感的作品,但质地都不曾达到较高水准,可能是对所谓“标题音乐”的描绘性方面强调过多,仿佛作曲家必须用音乐讲故事似的。外观的描绘尽管可以做的栩栩如生,但总免不了落入“表面化”、“浅薄”的案臼。蒋祖馨的《第一奏鸣曲》,是一首非常少有的内省作品,带有超验精神,是作曲家内心深处蓄之己久的浪漫精神的爆发。

1.4复调线型风

复调风格的钢琴曲在中国钢琴创作中占有重要一席。《牧童短笛》可谓中国最早的自由对位的复调曲,马思聪根据广东小曲改编的《走马》也采用了简单的复调对位。在这方面卓有成就的是陈铭志与饶余燕。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新春”和“山歌与村舞”2首,饶余

燕的《引子与赋格》,是五六十年代在这方面的代表。他们都追求复调线型结构的民族化、五声化,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1.5序列技术风

1978年后,序列主义技法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用十二音技法写作的作品多追求与中国民族神韵相结合。罗忠铭的《钢琴曲3首》中,第二首《梦幻》以精巧的组织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意境与神韵;第三首《花团锦簇》则用数控技法组织十二音的音高序列,使节奏与音高同时受到数列控制。另外,陈铭志的《钢琴小曲8首》、汪立山的《天问》、王震亚的《儿童钢琴曲四首》、杨衡展的《但曲》等等,都是应用十二音技术写作的典型作品。

2创作手法上的特征

2.1音色

音色是中国传统音乐里非常重要的因素,具有重要的表现功能,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特殊音色问题,多半属于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就音色特征来说,筝的音色清亮高远,笛子的音色明亮甜美,洞箫的音色浑厚优美,二胡的音色饱满细腻;就演奏技法而言,筝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右手有劈、托、抹、挑、勾、剔等技法,左手有按音、滑音、吟音、泛音等技法;二胡右手有连弓、顿弓、颤弓、甩弓等,左手有颤音、滑音、垫音及揉弦、拨弦、弹弦等技法(其他的还有如:琐呐的花舌音、齿音等,琵琶的轮指、弹挑等)。不同乐器的演奏手法产生了不同的音色韵味,造就了各自的音乐语境。如“吟、揉”①这两种表现力丰富的演奏手段,多用于弦乐器包括古琴、筝、琵琶、二胡等乐器中。这种奏法是颤音的一种,来回往复的音群呈现了一种回环、萦绕与盘结之美,增加了曲子的深度与韵味。因此,这些乐器多被用来营造“和、清、远、逸、雅、恬、静、淡”②等优美的意境;而吹奏乐器中的琐呐、笛子、管等,音量较大、音色粗犷、变化丰富、富于地方色彩。因此,多用于模拟飞禽走兽之声,或用于民间的喜庆场合。在钢琴上,要想传神达韵,表现出中国民族乐器多样化音色所造成的各种装饰润腔的独特性,无疑难度极大。只有根据钢琴的特性,通过特定的音型,适当的触键力度与音量,发挥音区、多声、奏法等方面的优势来尽量模拟,方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2.2装饰

大量有效果的装饰音的巧妙运用是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创作手法,是民族风格、民族韵味得以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这些装饰音或模拟某种民族乐器的特性奏法,或用以营造特定的音乐氛围,均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往往起到了惟妙惟肖、画龙点睛的作用。

《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的改编者黎英海指出:就乐器而言,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区、音量等等方面的对比,完全可以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像弹《夕阳箫鼓》时,演奏者的脑子里应该有笛、箫、琴、筝、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①这观点对于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特别是根据古、传统和民间器乐曲改编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3旋律

旋律是主要表现手段。传统的中国艺术对线条有特殊的偏爱:无论建筑、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舞蹈均极注重线条的美。如建筑中亭台楼阁细腻的线条花纹,戏剧、舞蹈中的身段与甩袖以及中国画中纯线状的兰花竹枝,甚至方块的汉字也发展成专门表现线条美的艺术—书法……在广博精深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则是通过旋律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音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