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江海之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江海之力强千秋之基
——江门市江海区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区自评报告
江海区人民政府
二OO九年四月三日
江海区是江门市的市辖区,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西部,全区总面积107平方公里,下辖外海、礼乐、江南、滘头、滘北5个街道办事处,全区人口21.25万,其中户籍人口15.45万,外来人口5.8万。

江海区是江门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板块,江门市高新区坐落在境内,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向粤西辐射的重要节点,是广州至江门交通轻轨的主要连接点。

江海区不但拥有新兴制造业基地的头衔,还有国家电子产业基地、省信息材料专业区和省中小型电机产业基地的桂冠。

近年来,我区实施“工业立区、科教兴区、交通拉动、商贸推动、富民强区”五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78.7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1790元,地方财政一般收入2.82亿元。

历届区委、区政府坚持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5年确立用三年时间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的目标,大力推动教育事业沿着均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发展概况
江海区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兴学育才氛围浓厚,文化底蕴非常厚重,是一方人文鼎盛的热土。

早在明初,外海人陈湘便开设家塾;到清中叶,义学、蒙学盛行,有“一里一学塾”之说;十八世纪初,新会知县文廷杰就在本区礼乐创建书院,开创当地近代教育之先河;到十九世纪初,外海就开办了陈族高等小学堂,礼乐也开办了第一所小学,成为江门地区第一批高等小学校,与中国新文化发展同步;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办的“莘隐”初级中学更是当时江门地区仅有的四所初级中学之一,外海、礼乐都被四邻誉之为“文化之乡”。

江海区享有人杰地灵的美誉,涌现灿若星河的先哲贤人:岭南大儒家陈白沙,国民政府首任财政部长、被誉为国叔的辛亥革命先驱陈少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李雁南,国民革命军北伐第一军团长梁沾鸿,他们都为江海的历史增添了光彩,成为江海人民永远的骄傲!
改革开放30年来,江海区教育发展更快。

上世纪90年代初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目前,区属公办中小学校共22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6所,在校学生24157人,教职工1237人。

另有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3所,在校学生1866人;有幼儿园28所,在园幼儿7221人;镇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所。

此外,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有区属18所市一级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还有国家示范性高中江门一中、国家重点中专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广东省十佳民办学校江门中港英文学校。

2007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园率为99.75%;小学入学率保持100%,辍学率保持为0,小学5年保留率为111.33%;初中毛入学率为109.64%,辍学
率为0.24%,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6.38%;高中毛入学率为96.6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17%。

2006年省、市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我区被评为优秀等次。

有教育管理职能的外海和礼乐两个街道分别于2007、2008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强街督导验收,建成省教育强镇(街)的比例达到100%。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教育事业已从过去的农村办学模式向城市办学模式转变,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领导重视,全民关心,形成兴学育人良好氛围
1.认识到位,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江海区是五邑地区的新区、小区,资源总量少,人力资源稀,经济基础薄。

要后发争先,抢占科学发展的制高点,迫切需要“江流千里,海纳百川”的气魄,创设一个宜业、宜居、宜学的大环境,这就必须将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海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我区党政领导的共识。

基于这一认识,在2007年区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创建教育强区。

”在全区党政领导班子会议上,区委书记梁美贤强调,“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教育工作问题,努力使全区教育做到硬件强、软件好、质量高、人民群众满意。

”区长梁许赞指出,“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人才、抓发展的意识,对教育的投入再多也不为过,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发展教育。


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每年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议,听取教育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和部署教育工作。

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江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江海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和教育强街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突出教育工作实行“六个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为切实履行政府责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区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经常研究教育工作,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坚持健全完善街道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制度,检查督促街道抓好教育工作;坚持经常深入学校调研,为教育排忧解难;坚持每年教师节期间,召开全区庆祝教师节大会和慰问教师活动,表彰、慰问教师,倾听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区委书记梁美贤每年多次深入到外海中学、礼乐中学等中小学校指导高考备考、校舍建设和创建省一级学校工作,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前任区长冯立坚、现任区长梁许赞和主管教育的副区长经常深入教育局、街道、学校调研,了解办学情况,指导教育工作,对教育经费、教育人事、学校用地、规划建设、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安全、教师待遇等重大问题联席协调,加强督办、保障落实。

2.加强领导,大力推进教育强区建设
我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2005年11月,区委、区政府召开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听取了区教育局关于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建设教育强区的专题汇报,对全区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与总体部署。

会议通过了外海街道学校资源整合方案,并
做出了另址新建外海中心小学和解决资金问题的决定。

区委、区政府把建设教育强区摆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措施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江海的基础性工程,列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写进区委、区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每年区政府督办项目。

在创建教育强区工作会议上,区长梁许赞指出,“创建教育强区是区委、区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要举全区之力,实现创建教育强区的目标。

”区成立了由区长为组长,常务副区长和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为副组长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

2007年3月,区委、区政府召开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动员大会,时任区长冯立坚亲自作了“创强”动员讲话,并与各街道签订了“创强”责任书。

2007年,区政府两次以现场会的形式召开创建教育强区区长专题办公会议,区领导深入学校视察,指导“创强”工作,解决校舍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等问题。

2008年6月,召开了创建教育强区工作会议,梁许赞区长对“创强”工作再一次做出了部署,坚定地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区发展的大局出发,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扎实工作,顺利完成创建教育强区的目标和任务”。

3.通力合作,创设大办教育的良好环境
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区党政、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的共识。

各部门以关心支持教育为己任,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作用,各街道办事处积极承担相应的义务教育办学责任,区委、区政府积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教育发展,
全区上下形成了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负总责,各街道、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齐抓共办教育的合力机制,掀起了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热潮,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外海街道为了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在没有还清历史债务的情况下,即使贷款也要办好教育,近年筹措2000多万元,征地65亩,易地建设外海中心小学新校区。

礼乐街道办事处办公条件远远不如学校,但已经多次推迟早已规划的新办公大楼的兴建,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教育中去。

各村委会重视属地教育,大力支持学校建设。

麻三村委会投入1200多万元,划拨土地45亩,新建银泉小学。

中路、麻一等村委会每年资助学校10万元,以作补充教育经费不足或奖教奖学。

公安、工商、文化、宣传、劳动、城管、建设等部门,重视学校及周边环境和交通安全隐患的整治与管理,有效维护了学校的治安环境和学生的交通安全,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区人大、区政协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帮助解决教育有关问题。

近年来,区人大对区政府实施《义务教育法》情况进行检查,对我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督促“创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创强”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江海,尊师重教已成为一种社会行为。

企业单位、知名人士、港澳海外侨胞等社会各界积极捐资兴学,形成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风尚。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捐资捐物,参与兴建或改造学校,外海街道一名旅港实业家热心家乡教育,近几年捐款320多万元用于建设校舍和奖教奖学。

全区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爱教为本、民以支教为乐、侨以助教为荣”的良好局面,为江海教育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完善机制,逐年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区认真落实“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政府为主、社会支持、侨胞捐助”的多元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逐年加大教育投入,近三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超过2.53亿元。

首先把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城市免费义务教育、校舍建设、教师增加补贴、“创强”专项工作等教育发展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我区落实教育财政拨款、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三个增长”。

2005年、2006年、2007年,我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02%、16.43%、22.04%,而教育财政拨款分别增长19.54%、26.38%、26.83%,教育财政拨款增长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每年均实现大幅度增长。

其次是落实专项教育经费。

2005年以来,我区筹措专项资金1638万元,征地250亩,为江门一中新校提供建设用地,争取江门一中落户我区,扩大了我区优质教育资源。

2007年,区财政预算“创强”专项经费4242万元,用于学校布局调整、新建扩建校舍和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等。

第三是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在财力偏紧的情况下,我区向银行贷款3000万元超前投入发展教育。

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港澳同胞、华侨捐资助学。

近年来,全区共接受社会捐赠980万元,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在保障农村、城镇免费义务教育经费落实的同时,完善助学机制,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

近三年,全区筹集助学资金83.95万元,共扶助困难家庭学生1523人次,
困难家庭子女无一人因贫困而失学,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2.抓住契机,着力优化资源配置
我区以创建教育强区为契机,把调整学校布局作为突破口,把改善优化教育环境作为关键,把工作重点放在着力促进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区切实抓好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加大“改薄”经费投入,较好地完成8所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

2005年,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江南小学的“改薄”工作,并将该校创建成为市一级学校。

按照创建教育强区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制定并实施《江海区中小学校建设和布局调整规划》,因地制宜撤并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薄弱的“麻雀学校”。

在市、区、街党政领导的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召开区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对外海街道学校资源整合的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易地新建外海中心小学,把外海中心小学原校区划归外海中学,并把直冲小学和东南小学并入外海中心小学。

2005年以来共撤销了8所中小学,公办中小学校由原来29所调整为21所,(加上2008年下半年市下放的第十一中学,全区现有22所公办中小学),教育资源得到整体优化。

我区将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全面实施农村基础教育“五项工程”。

近三年,区属公办中小学新增教育用地85800多平方米,有8所中小学扩大了学校用地面积;新建或重建学校2所(其中外海中心小学新校区正在兴建),4所学校扩建了教学楼,新建和扩建校舍建筑面积46200多平方米。

配置了大量现代教学设施
设备,中小学实验室、学科教学专用室建设均达到省规定的标准,常规仪器设备配齐,体育场地充裕。

近年来,我们本着“强区先强街,强街先强校”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优质学校建设,制定优质学校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创建等级学校工作,经过努力,创建了省一级学校4所、市一级学校8所、区一级学校6所。

全区公办中小学的等级学校比例达81.8%,优质学位比例为89.4%,两项指标均在全市居领先地位。

3.创造条件,加速教育信息化建设
我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努力,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四个100%”:100%学校接入互联网,全区学校实现“校校通”;100%学校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平台;100%学校有计算机室;100%小学四年级以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目前全区建成校园网的学校有14所,占学校总数的63.6%;建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平台406套,拥有教学平台的班数比例达84%;全区学校拥有计算机室35间,拥有学生用计算机2032台,生机比为11.9:1;教师用计算机1181台,师机比为1:1。

我区教育信息化程度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信息化的快速普及,促进了教育手段现代化。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重视抓紧“软件”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外海中心小学成为广东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为全区学校提供示范。

近三年,我区教师参加各级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比赛取得显著成绩,获全国奖励4项、省奖励34项、市奖励32项;中小学生参加各级电脑制作比赛获省级奖励18项、市级奖励26项。

(三)深化改革,提升素质,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
我区积极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坚持高质量引进、高标准培养、高要求使用的原则,努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的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实行聘任,优化两支队伍结构
2004年,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我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实施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聘任制,对全区中小学教师重新定编、定岗,并签订了聘用合同书,理顺按岗取酬的分配制度,顺利完成了教师、校长和学校中层干部的聘任工作。

实施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部中小学校长签订了任期目标责任书,抓好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年度考核和任期届满考核工作,2008年初完成第六届中小学校长聘任工作。

通过推行竞争上岗制度、教师公开招考聘用制度。

优化了校长教师两支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

近三年,公开选拔中小学校长7人,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走上领导岗位。

大力引进教育人才,招考录用教师195人,充实了师资队伍的数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质量。

2.加强学习,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我区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每年制定师德建设方案并认真实施,一年一个主题,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清廉师风”、“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等专题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抓好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胡锦涛同志在
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先进教师事迹,在全区普教系统开展行风评议活动,积极倡导以德立教、为人师表、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为激励先进,树立榜样,每年教师节表彰一批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师德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

近三年,我区教师有55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其中1人获得“江门市劳动模范”称号。

3.强化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我区高度重视和不断强化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工作。

多年来,经常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邀请教育专家、名校长给校长上课,提高校长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

举办了三期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44位副主任以上的青年干部参加培训班学习,为校长队伍更替储备人才,至今已有12人被提拔任用。

我区历来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每年从教育附加费中提取5%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经费。

制定教师继续教育系列措施,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依托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新教师、班主任、骨干教师、校长上岗、学历提高、新课程研修、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各项培训。

2003年和2004年,先后启动了义务教育课改实验课程培训和高中新课程培训。

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和班主任全员培训,组织骨干教师、校长参加省级和市级各种培训。

近三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累计达4987人次,其中到新加坡参加校长培训班3人,接受省级校长培训8人,省、市级以上培训的骨干教师67人。

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工程,至今已评出区级名校长5名、名教师12名、学科带头人10名。

评为省级特级教师2人、南粤
优秀教师和南粤教坛新秀13人。

目前,全区幼儿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88.6%;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8.8%,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83.6%;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8.8%,其中研究生程度达4.4%。

小学教师大专率、初中教师本科率和高中教师达标率在江门地区均位居前二名。

4.加大力度,努力提高教师待遇
我区在保障教职工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年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2004年开始,连续5年全区教职工年人均递增1000元地方补贴。

近年来,先后建立了全区教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养老、失业保险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四大节日”补贴制度。

最近,我区又制定了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工作方案,三年内全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达到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95%,教职工工资福利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激发和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育人为本,科研促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我区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1.创新模式,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我区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从内容、途径、工作机制等方面大力创新德育模式,形成了全员育人、全面渗透、家校互动的德育特色。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教育局联合举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区有关部门和各街道针对各自研讨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和探讨。

建立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所有学校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形成了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

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办好家长学校,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不断拓展德育的内容和形式,编制《江海区中小学德育序列》,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不同年级的德育内容和途径。

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

全区中小学100%开设法制教育课,通过举办“青少年道德法庭”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德育体验与实践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多年来,全区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保持90%以上,学生违法率、犯罪率为零。

2.带头实验,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我区于2003年成为广东省第二批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与全省在2004年同步启动。

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核心环节,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切实做到“六到位”:一是宣传到位。

编印致全区实验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我们共同走进新课程》和《江海课改简讯》,广泛宣传课改目的、重要性和意义,促使全社会了解、支持课改。

二是组织到位。

区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

三是经费到位。

区财政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专项研究、实验推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