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诵角度对《雨巷》的再解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朗诵角度对《雨巷》的再解读

摘要:对于《雨巷》这首包孕深藏、充满朦胧象征意味的诗,要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它的原汁原味,辅导读者深入地领略它的意蕴,让作者的情愫与内心波澜随朗诵者的声波透入读者的心扉,应分三步走:引向情感——借助想像——

重视诗味。

关键词:《雨巷》情感;想像;节奏;筋肉感觉

《雨巷》一经问世,在文学界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隔数载,如今《雨巷》仍散发着它独具的色彩,令一代又一代人心旌摇动,荡气回肠,它的魅力何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本文试图从朗诵的角度对《雨巷》再做一些有益的

探讨。

一、引向情感

诗歌无论它内在的含义有多么抽象、朦胧,它终归还属于“情”。朗诵时,只有引向情感,主题的深刻性、目的的准确性、愿望的迫切性、对象的交流性才可

以负载在有声语言中实现由己达人的意图。

李渔云:“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时代此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情感不是凭空产生,而

是来自于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真挚感受。

1. 忧郁

戴望舒生前共出了四本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与《灾难的岁月》。一走进他的诗歌世界,你会感到一种忧郁扑面而来,几乎弥漫于诗

人创作道路的始终。这不仅与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生活环境有关,更与戴望舒独特的气质有关。尹在勤先生认为:气质对诗人的观察体验、意态倾向、艺术风格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按气质分类,戴望舒应该属于抑郁质兼黏液质类型,这就使他不能像郭沫若那样进行热情洋溢地呼喊与痛快淋漓地抒写,而只能“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以幻想为真实,以忧郁为

美丽,用朦胧的意象来宣泄积淀在心底的感伤和郁闷。

《雨巷》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在绵绵细雨中忧郁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丁香姑娘”内心也充满了“冷漠”、“凄清”与“惆怅”,最后,她“哀怨又彷徨”,“像梦一般地走近

这雨巷”。

2. 孤独

据赵聪、郑择魁的传记记载,戴望舒于1926~1927年因遭通缉曾匿居于施蛰存家中,深深爱上了施的妹妹比他年轻好多的施绛年。当时施绛年俊秀活泼,不谙世事,与戴忧郁内向的气质截然相反。戴因小时天麻造成面部疤痕,追求施绛年时有强烈的自卑感,加之施绛年在爱的网络中忧郁彷徨,这就使戴陷入了狂热的“单恋”而无法自拔的地步,他时刻有失去施绛年的危机。《雨巷》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完成的。诗人把诗当作灵魂的出逃王国,在一种超脱的幻象中寻求“苏息、净化。”诗人在诗中刻划了“我”与“她”两种形象,但这个“她”——“丁香一样的姑娘”不论是走近走出,总是“冷漠、凄清又惆怅”,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谈心的欲望。诗人明知爱不可得却依然在绝望中苦苦寻索,依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绝望与希望的哀婉叹息更强化了“单恋者”的凄苦、

孤独。

3.希望

如果说诗人是因为追求人类纯真而苦涩的爱走向绝望,这未免过于简单了。

绝望一方面取决于主体,另一方面还来源于客体。

《雨巷》产生于1927年夏,正是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不久,中国现代史上极其黑暗的年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所造成的白色恐怖,使一部分原来拥护革命的青年“由于方向不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在痛苦中坠入迷惘,在绝望中渴求新的希望。由此,《雨巷》成了黑暗时代的一面镜子,是当时很大一部分进步青年无奈心境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雨巷》不仅是诗人内心

忧郁、孤独的象征,而且还是时代苦闷的载体。

“单恋”的痛苦、“前途”的黯淡双重苦难促使诗人由忧郁、孤独到绝望,然而诗人又是理智的,在他看来,绝望不等于灭亡,而是应该继续去追求美好的理想。

朗诵一首“忧郁——孤独、绝望——希望”情感跨度大的诗歌,朗诵者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声音特点和气质特征。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好的歌手总是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气质特征为自己选择歌曲,这样他们的歌曲才会唱得如意、自然、有特色。汉语朗诵也有酷似唱歌的特点,要想真实地传达诗人的心声,朗诵

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可勉强为之。

其次,朗诵者要做到真正理解诗和诗人,朗诵时要统筹全局,不可随意停顿,

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雨巷》的情感魅力。

二、借助想像

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有段精彩的台词:“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像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想像是诗歌创造的翅膀,也是朗诵诗歌必备的素质,朗诵者也要象诗人一样充分调动想像的能力,把隐省、跨越的部分“体会”出来,尤其要

把诗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出来。

朗诵者由《雨巷》的文字语言,由诗人创造的“丁香姑娘”的形象,可以看到、听到、嗅到甚至触到文章符号所代表的诗人内心世界的种种情愫,这是再造想像

的过程,下面作一简单的分析:

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写了“我”在窄窄的雨巷中苦苦求索。镜头从远处慢慢拉近,由一把油纸伞看到满脸忧郁的诗人。后三句解释了忧郁的来源,诗人苦苦求索的是一位“丁香般的姑娘”。这一形象既包含了诗人对“她”的追求,也包含了

诗人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朗诵者在这儿要细细品味,要贴近诗人的思想。

二、三、四、五节,写的是诗人创造的“丁香般的姑娘”这个形象。这一象征意象源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以及

南唐诗人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浣溪沙》)。二位诗人皆把丁香结像征人的愁心愁绪,而戴望舒则把丁香想象为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不仅有丁香般的忧愁,还有丁香般的美丽与芬芳,由古诗中单纯愁心的借喻变成隐含着的忧愁的美好理想或者爱情的象征。意象的内涵在更富诗意的想像中大大拓展了。这几节应是诗中最心潮澎湃的部分,它隐含着丁香姑娘的思绪:踌躇不定——同情怜悯——毅然决然。朗诵者在此应做到心中有音乐,心中

有感触。

第六节,是“丁香姑娘”的离去给诗人留下的沉重的感受。这种离去是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也是人类最无可奈何的事情。一切的一切如昙花一现,诗人的理

想抱负转化为泡影,他已走到了绝望的边缘。

第七节,诗人并没有因理想、爱情的幻灭走向绝境,而是继续带着渺茫的希

望在布满泥泞的小巷中寻觅。

三、重视诗味

《雨巷》属于自由诗,它不同于格律诗,因此它在诗的音节数、字节的音步节奏和用韵方面,比格律诗来得自由。也正因为它的自由,在朗诵时我们往往听

不出诗行,品不出诗味。如何诵出《雨巷》的诗味呢?

1.了解《雨巷》的形式

戴望舒认为:“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绪,或使诗绪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愚劣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如此说来,戴望舒在《雨巷》的形式创造中不失为一个智者:魏尔伦极力追求的诗的音乐美在《雨巷》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民歌和西方诗歌重唱的手法在《雨巷》中也得到了

印证。

《雨巷》在形式上的创新,被叶圣陶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朱湘认为诗的音节“完美无疵”,“它兼有诗的行断意不断的长处,在章节上比起

唐人长短句来实在毫无逊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