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区别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区别和联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图书馆的文献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电子文献的崛起打破了纸质文献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与纸质文献平分秋色的态势。尽管情况未必像有的学者提出的“今后电子文献将取代纸质文献”,但毫无疑问,新型的载体取代旧的载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文献将越来越多,其使用会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读者欢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将各显特色,优势互补,共生共存。
1 电子文献的优点
1.1 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
电子文献内容丰富,既可表达文字等静态信息,也可以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动态信息,各种数据借助计算机实现任意组合编辑,可多次反复进行。形式多样,生动直观,便于读者对文献信息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1.2 数据具有通用性和易复制性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文献可被多人同时访问,人们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足不出户就能十分方便、快捷地查询、检索和获取网上的信息,即使众多读者对一种期刊的某一篇文章有共同需要,也可以互不干扰,同时通过网络进行浏览、下载,是一种共享性的信息资源。复制有两种办法:可把网上的数据拷贝到机器的硬盘或软盘上,也可以点击操作平台上的打印按钮进行打印。这两种复制都比纸质文献的复印要快捷、方便、低廉得多。
1.3 检索方便
电子文献由于具有全文数据库的结构和相应的检索软件,通过数据库、索引文件、超文本等技术,使得信息可以按自身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读者利用某些软件,可以从“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检索字段入手,通过计算机自动检索出所需的内容,大大方便了用户检索,提高了检索效率。
1.4 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
电子文献应用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因特网进行远距离、高速度的传输。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用户在网络环境下只需几秒钟便可得到所需的文献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只要是与网络连接的用户,就不分国家、区域、民族均可利用,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1.5 信息存储容量大
电子文献体积小,但存储容量大。一张7.62 cm(3 in.)软盘可容纳72万个汉字;一张CD-ROM光盘可存储650 Mb,相当于30万汉字的图书1 000册。存储《全国报刊索引》1993—1999年全部内容,只需一张光盘,解决了图书馆空间紧张和用户查检利用的困难。
2 电子文献的不足
2.1 使用条件要求较高
电子文献存储信息的形式是数字代码,所以必须配备与因特网相连的电脑,技术含量比较高,使用者须懂得有关计算机硬、软件方面的知识和具有相关软件的应用技能。否则面对一份文献,就无法知道它是用何种软件编辑而成,以致无法打开,更谈不上利用。此外,电子文献虽然购买价格低,但是加上配置设备费、维修费和网络的使用费,在价格上没有太多优势。
2.2 信息可信度较低
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单纯的电子文献出版不像纸质文献那样经过严格的编审制度,文献质量得不到可靠保障,因而在学术评价中还不能与纸质文献相提并论。在科研考核、职称评定中也得不到认可,使人们对电子文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2.3 阅读习惯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纸质文献的阅读,对纸质文献有一种文化的依赖,认为其携带方便,随意性强。此外,在计算机上看电子文献,长时间近距离注视,易造成眼睛酸痛、疲劳。计算机的辐射,会导致某些身体疾病的发生,其阅读舒适性比不上纸质文献,因而大多数读者只在计算机上进行专题检索和简单浏览,而不是仔细品读。据有关资料表明,即使在美国、英国等图书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多数读者依然习惯于阅读纸质文献。因此,在短时间内读者还很难完全适应和接受电子文献。
2.4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纸质文献在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方面已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而电子文献通过数码代码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不仅使各类作品之间界限模糊、相互渗透,而且使作品复制、修改变得非常容易,影响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2.5 电子文献的保存问题
电子文献由于载体与信息的分离,因此对它的保护,实际上是要对载体和信息分别进行保护。在载体保护方面,以光盘为存储介质的电子出版物,由于问世时间短,缺乏实际存储的经验,所以目前对光盘寿命的说法不一,同时软磁盘和光盘对温度和湿度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保护电子文献有两种方法:一是不断地转换文件格式;另一种是保存阅读设备和软件,但这两种方法都有缺陷。
3 纸质文献的优点
3.1 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与纸质文献相伴,纸质文献的生产和利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和稳固的体系,且长时间阅读,只要光线自然柔和,对视力影响不大,阅读效果较好。因此,纸质文献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
3.2 便于保存
纸质文献的载体与信息融为一体,保存好了载体,其信息就得到了保护。长久以来,人们对其保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方面把握适度,纸质文献便可长期保存。且电子文献的不稳定性及信息保存的局限性,使得纸质文献将肩负着保存人类文献信息的职能。
3.3 具有权威性
纸质文献经过千年的洗礼,已建立了完善发达的编辑、生产、发行系统。在科学评价功能方面,各书刊出版部门都建立健全了学术评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来保证出版文献的学术水平。纸质文献的生产和传播常会受到道德审查和政治审查,对保护普通社会人群、保护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因而纸质文献传播的信息能够得到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同。
3.4 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
在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方面,目前已有较健全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和版权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3.5 纸质文献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目前看,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370万种,期刊13万种,会议文献100多万篇,专利文献、技术标准、产品资料100万件以上,其中至少90%以上仍然是以印刷型为主的纸质文献。事实证明,纸质文献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其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和必然的。
4 纸质文献的不足
4.1 文献信息量有限
文献信息量的急剧增长,纸质文献的存储空间和文献本身所含的信息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4.2 不便于大量复制
纸质文献容易变质和自然老化,并且其知识内容的复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4.3 造成资源浪费
纸质文献以优质木材为原料,既占用人类的森林资源,又因制作纸张造成的污染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4.4 信息检索不便
纸质文献本身所含的知识量不大,许多相关的知识内容需要负载于大量纸质载体上,不利于人们的检索和利用。
5 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将长期共存
日前,电子文献呈现增长强势,但有些只是印刷型纸质出版物的延伸和翻版。纸质文献在电子文献的冲击下也在努力求得生存与发展。首先,纸质文献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现代化(如电子排版,计算机检索等)使纸质文献本身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其次,纸质文献也出现了一种积极向网络靠拢的动向,不仅大量的名著被搬上了因特网,各个报刊社纷纷推出网络版,而且一些报刊社还提供了编辑部的电子信箱,鼓励作者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并与著者、读者展开对话。事实上,纸质文献在与电子文献展开竞争、争夺读者的同时,也正在加速与电子文献的融合。
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经过多次的较量,最终将达到共存共荣,正如报刊、电视、广播最终达成平衡一样,这是一种趋势。互联网的出现,电子出版物的兴旺,又使纸质文献再次面临挑战,但是,正如电视业的崛起并没有使报业消亡一样,互联网的出现,电子出版物的兴盛,也不会使以印刷型为主的纸质文献不复存在。纸质文献也可以通过网络促销,扩大其销量。
21世纪将是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彼此共存、整体结构逐步调整的世纪,传统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将在竞争中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