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_真实_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辩论:真实与虚构,文学的魅力之争

真实与虚构,文学的魅力之争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以文字为媒介,旨在通过叙述故事、描绘情感、传递思想等手段来触动读者的心灵。
然而,在文学创作中,真实与虚构常常成为争论的焦点。
有人认为真实是文学的灵魂,只有通过真实的描述才能触动人心;而另一些人则坚信虚构给予了文学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究竟真实和虚构哪个更具有文学的魅力呢?让我们展开辩论。
首先,真实是文学的灵魂,真实的描述可以触动读者的共鸣。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真实的描绘展现出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
真实的故事背后蕴含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欲望和挣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真实性让读者感到亲切和温暖,倍增了作品的感染力。
然而,虚构也给予文学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虚构作品不受现实的限制,可以创造出奇幻的世界、神秘的故事和非凡的人物。
虚构能够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让他们在无限的幻想中迷失和探索。
虚构文学为读者提供了逃离现实、体验不同生活的机会,从而扩展了他们的观念和视野。
此外,虚构作品还可以通过夸张、抽象和象征的手法,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虚构作品往往能够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探讨社会问题和人性之谜,引发读者对于现实的反思。
它们可以用一个微小的细节展示出整个社会的缺陷和不完美之处,通过虚构的形式来传递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深度思考。
然而,虚构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有时虚构作品过于离奇和荒诞,使读者难以置信,甚至无法与之产生共鸣。
相比之下,真实的描述更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
真实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世界,使文学作品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真实与虚构的魅力是相互依存的。
真实性赋予了作品情感和共鸣的力量,而虚构则给予了文学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真实和虚构本质上是不同的艺术手段,两者可以在文学中相辅相成,共同创造出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总结起来,真实与虚构在文学创作中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真实的描述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带给他们共鸣和启示;而虚构则通过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打开读者的想象空间。
古代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的辨析

古代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的辨析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故事和观念,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虚构与真实的辨析问题。
虚构和真实的相互交织,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并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文学中虚构与真实的辨析,探讨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特点和意义。
一、虚构与真实的交织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为基础,通过自由发挥和夸张来塑造丰富的文学形象。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充满了艺术性的夸张和虚构,使得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会融入真实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和人物,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可信性和时代感。
通过虚构与真实的相互交织,古代文学作品达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虚构的表达手法虚构在古代文学中采用了多种表达手法,以丰富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观赏性。
其中,以神话和寓言为代表的表达手法充分展现了古代文学中的虚构特色。
神话作为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叙事形式,通过对神、仙等超自然存在的描绘,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
寓言则通过对动物、植物等象征形象的使用,传递了深刻的道德寓意。
这些虚构的表达手法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和思考空间。
三、真实的再现与反思古代文学中的真实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古代社会的写实记录,一些文学作品以描写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为创作出发点。
例如《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贾府等环境,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沉重的人生命运。
通过真实的再现,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社会的真相,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四、虚构与真实的辨析意义虚构和真实在古代文学中的交织,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首先,虚构带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
其次,真实的再现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文化内涵,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和人文精神。
最后,虚构与真实的辨析也促使读者思考现实与理想、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关系,拓宽了人们的思维和审美的广度。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分析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而文学作品则是人们对历史的再创造与再演绎。
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与真实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历史虚构与真实性的定义历史虚构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历史部分存在一定的虚构成分,即作者在历史事件、人物或背景上进行了一定的改动或创作,以符合作品的需要。
而真实性则是指文学作品中历史部分的真实性程度,即作品是否忠实地反映了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历史虚构的作用与影响1. 提供想象空间:历史虚构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在历史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与想象,使作品更具吸引力。
2. 引发思考与争议:历史虚构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命运的思考与争议,从而促进对历史的深入了解与研究。
然而,历史虚构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1. 篡改历史:虚构的历史可能篡改了真实的历史事实,使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产生偏差。
2. 模糊历史与虚构:过度的历史虚构可能使读者难以辨别虚构与真实,导致他们对历史失去信任。
三、真实性的重要性与限制1. 重建历史:作家通过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人物,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重建历史。
2. 探索历史本质:真实性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本质,提供思考与启示。
然而,真实性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 资料局限与主观因素:历史资料有限和主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真实性的局限性,使得再现历史的完整性受限。
2. 难以还原完全真实: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事件和人物很难被完全还原,因此真实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是一个互相制衡的关系。
历史虚构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与争议,但也可能导致历史的篡改与模糊。
而真实性则有助于重建历史、深入探究历史的本质,但受到资料的局限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享受想象与悬念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辨识虚构与真实,并以此为契机更好地了解和思考历史。
历史与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

历史与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历史和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是历史的镜子,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历史则是文学作品的源泉,作家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借鉴创造出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历史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剖析它们在互相影响中的重要性。
一、历史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历史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历史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真实感。
历史事件和背景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情节和交代,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鲜活。
以《红楼梦》为例,该文学作品通过对清代社会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借鉴和对人物的真实塑造,使得整个作品更富有历史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清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同样地,历史上的其他重大事件如战争、革命、政治运动等都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历史事件成为了作家们探讨人性、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二、文学作品对历史的再现文学作品不仅受历史的影响,也对历史进行了再现和诠释。
通过作家的创作,历史事件得以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家们通过文学的方式,将历史的痕迹带入作品中,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比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作品《亨利五世》,通过对亨利五世的描绘,以及对百年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再现,使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加鲜活起来。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发展。
文学作品对历史的再现既带有艺术性,又具有启发性。
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三、历史与文学作品的互动历史和文学作品之间不仅有着单向的影响,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历史不仅为文学作品提供了素材和背景,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和诠释。
现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

现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将历史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学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的关系以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作家通过改编、改写或虚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创造一个与真实历史有所不同的虚构世界。
历史虚构可以帮助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更多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
例如,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以一个平行世界作为背景,通过虚构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现实的故事。
这种历史虚构使得作家可以更自由地探索人类的情感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
然而,尽管历史虚构在现代文学中被广泛应用,作家仍然努力在作品中保持真实记忆的存在。
真实记忆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记录和再现。
通过真实记忆,作家可以向读者传递历史的真实与客观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敬畏和记忆。
在文学作品中,真实记忆可以通过描述历史事件、引用历史资料或者描绘历史人物的方式呈现。
这种真实记忆与历史虚构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点,让他们能够辨别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区别。
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在现代文学中的使用,对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历史虚构和真实记忆相互补充,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元。
历史虚构为作家提供了一个创造世界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更多可能性。
真实记忆则为作品增添了可信度和历史的底蕴。
这种对比和结合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其次,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的使用也反映了作家对历史的态度和思考。
历史虚构可以被看作是作家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和再创造,体现了作家的创造力和思想深度。
而真实记忆则是作家对历史事件的尊重和记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珍视。
通过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的交融,作家在作品中传递了他们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最后,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的使用也对读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可以通过历史虚构与真实记忆的对比,深入思考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历史真实和虚构常常交织在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读者理解历史的影响。
一、历史真实与虚构的交织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历史背景构建故事情节,融入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元素。
历史真实可以是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展示和再现,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历史时期,使其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变革。
虚构则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赋予作品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以此突破历史事件的局限,展现更加丰富的想象世界。
历史真实与虚构的交织,让作品显得更加立体鲜活。
以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这部作品在描述贾宝玉等人物命运的同时,也体现了清朝社会的兴衰历程。
作者曹雪芹以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创作意图,虚构了一系列人物和情节,使作品既具有历史真实感,又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人情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种交织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丰富了读者对于历史的认知。
二、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影响历史真实与虚构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一种思考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真实的呈现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关注和思考;而虚构则赋予作品更多的表现力和想象力,激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力。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对读者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唤起历史记忆:通过历史真实的展示,使读者思考和回忆起过去的历史时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2. 激发想象力:虚构的元素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自由地在文学作品中追寻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3. 批判历史观念:文学作品在虚构的基础上也可以对历史观念进行批判和重构,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引发的思考文学作品中历史真实与虚构的交织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考。
古代文学中的虚构和历史真实

古代文学中的虚构和历史真实文学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形式。
古代文学中,虚构与历史真实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时代氛围。
在古代社会,文学是人们传承历史、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从虚构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入手,探讨古代文学中虚构与历史真实的表现形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一、虚构与历史真实的关系虚构与历史真实是古代文学中的两个重要元素。
虚构是指基于作者的想象、主观感受或者与现实生活割裂的虚幻情节;历史真实是指反映真实历史事件、人物、时代背景等内容。
虚构和历史真实在古代文学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融。
尽管大部分古代文学作品以虚构为主,但是这些虚构情节往往在史实的基础上展开和发挥,既有艺术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又反映了历史时代的生活和思想。
例如《红楼梦》中反映了清朝封建家庭的生活和文化,又通过虚构手法表现了人性的本质和命运的无常。
另外,一些名人传记和历史记录,虽然用事实为基础进行文字表述,但是作者常常对事实进行想象和加工,加入自己主观的判断和评价,这也属于一种虚构。
综上,古代文学中的虚构和历史真实是相互渗透、相互矛盾、相互印证的。
二、虚构与历史真实的表现形式虚构和历史真实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宏观上看有以下几点:1. 意念超越时空的虚构。
古代文学中很多故事和传说的背景都不是当时的现实生活,而是人们关于人生、世界、宇宙等问题的想象和探索。
例如《山海经》中的幻兽和奇物、《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和灵异事件、《西游记》中的神佛和妖魔等等,这些作品中的虚构情节反映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思考。
2. 历史事件与虚构情节的交融。
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都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有一些虚构情节加入,这既是作者的创造和想象,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真实的补充和发挥。
例如《三国演义》中描写了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真实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在其中加入了很多虚构人物和情节,以体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历史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历史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的交融历史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还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和创作,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这种真实与虚构的交融充分体现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历史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交融,并分析其与历史与艺术的关系。
一、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历史小说中,历史事件和人物通常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情节和人物的塑造通常是虚构的。
例如金庸的《天龙八部》,虽然以历史为背景,但是主角、情节等都是虚构的。
历史小说中的虚构部分可以丰富历史的内容,使之更加生动、更有趣。
虚构的部分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沉浸在小说情节中,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和体会。
但是,历史小说中的虚构也容易误导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读者很容易将历史小说中的虚构部分误认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这对真实历史的传播和理解都会造成一些影响。
二、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关系历史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其首先要追求的是艺术价值。
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作家需要对历史进行一定的改编和虚构,使小说更加具有艺术性,更加符合文学的审美标准。
同时,历史小说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通过历史小说,读者能够接触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历史小说中的真实部分也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
通过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更好地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
三、历史小说内容的真实与虚构可以分析层次与程度历史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并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在不同的层次和程度上相互交织。
其中,真实与虚构最为明显地交织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
在人物塑造上,历史小说通常会根据历史文献对历史人物进行真实的还原,但也会根据作者的想象和创作,在人物的性格、经历、命运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虚构。
在情节安排上,历史小说也会根据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进行一定的还原,但也会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虚构,以便更好地叙述故事。
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

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作者:白春苏来源:《西部学刊》2014年第06期摘要:海登·怀特将历史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深层联系。
然而这样一种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却遭到了一些历史学家的批判,他们认为怀特消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历史研究虚无化。
本文在分析怀特对历史客观性与历史学家主观性、历史事件与历史事实以及历史书写与文学虚构的理解基础上,驳斥了这些批判,认为怀特的史学理论是以史实为基础,自有其维度。
关键词:海登·怀特;历史的真实性;虚构;历史客观性与历史学家主观性K01海登·怀特在《元史学》的中译本前言中说,“相信某个实体曾经存在过是一回事,而将它构成为一种特定类型的知识的可能对象完全是另一回事。
我相信,这种构成行为既与想象相关,也同样和理性认知有关。
这就是为什么我把自己的研究描述为一种构思历史写作的‘诗学’而非历史‘哲学’的努力”。
[1]5他看到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深层联系,而这层联系就意味着文学批评范式在历史学中应用的可能。
怀特将“事实”视为建构之物,视为一种话语的虚构,即人工制品。
这样的历史观念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他抹杀了文学虚构与历史编纂之间的界限,他对历史文本中叙事成分的强调消解了史实根基。
然而,怀特是否真如他们所说,将历史、文学与虚构三者等同起来,摧毁了历史事件存在的真实基础?本文认为,怀特作为一名历史相对主义者并没有将这种相对主义推向极端,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强调历史书写中无法忽视的文学性和虚构性,同时,他又指出了历史学家在构建历史事实方面自由度的有限性,在选择叙事策略和进行诗性预构的过程中,史学家始终受到美学、道德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制约。
怀特对历史真实性的探讨建立在对历史客观性与历史学家主观性、历史事件与历史事实以及历史书写与文学虚构的认知上。
一、从历史的客观性谈起怀特认为,历史学家只能在叙事形式之中而不能在它之外把握历史。
纯客观的、透明的、独立于历史学家解释倾向之外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广泛流传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虽然被定义为小说,但三国演义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与历史真相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为题,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国演义中虚构与真实的辨析。
一、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与真实性三国演义的背景设定在中国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及了董卓之乱、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等历史事件。
虽然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神奇的武功与战役,人物形象也被夸大和虚构,但它的历史背景却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之乱和黄巾起义被描绘为导致东汉末年政权衰落的重要事件。
正如历史上所记录的那样,董卓的强权统治和黄巾起义的农民起义对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小说中还描述了公孙瓒、张鲁等历史人物的抗击曹操的战斗,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尽管小说以夸张的方式呈现。
二、三国演义中的虚构元素虽然三国演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小说中的许多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战斗场景都是虚构的。
这些虚构元素使得小说更有趣,并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混淆了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人物形象方面,小说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被描绘为忠诚勇敢、义气深重的英雄形象,而曹操则被描述为狡猾、权谋横行的反派角色。
尽管这些形象在小说中深入人心,但历史上这些人物的个性和行为并非如小说所描绘。
同样,在战斗场景中,小说为了增加戏剧性和紧张感,经常描绘激烈的武功对决和惊险的战役。
这些情节的夸张处理虽然为小说增添了魅力,但与真实历史事件有所脱离。
三、小说与历史的意义和互补关系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虚构元素,但这部小说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它将历史的主线故事和人物塑造为一个有趣、紧凑和吸引人的故事,吸引了广大读者对中国历史的关注。
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戏曲演出以及其他艺术形式。
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

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第一,这个问题事实上是一个关于历史哲学与文学哲学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史学史与文学史的问题,从更大更广的范围看也是一个文化史的问题。
这个问题从现实的方面来看它是考察现代人两种力量:即心灵和历史。
为什么呢?因为在现代人日益个体化的当下,心灵力量里的想象力日渐被摧毁,人们日益服从盲目的现实的必然性,人们在看似丰富多彩的生活背后其实是过着一种狭窄、枯燥、贫乏与单调的生活。
但是由于心灵具有里与生俱来的那种向往自由、自主的个性,(或者叫属性),总想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些,从而使自我可以不断地从“生活自我”向“审美自我”转换,在生存中获得扩展,可以像春天里发芽的花草树木那样活泼泼在随着自然天性成长。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学虚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第二,历史与文学都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基石。
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其实可以说一切人类的知识都是不分家的。
那么单就历史来看,在历史长河里,人类的心灵在其中发现自身存在的河流,规划这条河流的两岸和决定河流的波浪节奏的,正是心灵的本身,只有这个条件下,心灵才将自身构成为“历史”。
孔子曰“逝者如斯乎”?就是一种对历史的经验和感叹。
正如康德希望人要从自然中拯救出来一样,西美尔则希望人要从历史主义中拯救出来。
也就是说,历史实在论是值得怀疑和批判的。
第三,历史的真实,目标是对现实的忠实复制,是对事件如其实际发生的一种描写;而虚构则是一种非现实性的创作。
“真实”和“虚构”的二元对立观很难让人信服,但是事实上,我们最终会发现,虚构与真实很难截然分开。
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身决定的,因为没有任何概念框架能够提供对“现实实在”的一种详尽无遗的分类系统,而且每种形式的语言都是不完备的。
如果我们承认这样一个前提,那么我们就能够接受和理解“文学虚构”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文学虚构”是历史生成的。
因此,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真实与虚构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
历史性与文学性:真实与虚构?——对“真实”与“虚构”的反思

说 在汤 因 比的宏 观 历 史 学 , 即 文 明 研 究 的 范 式 之 内, 其“ 虚构 ” 侧 重 于 指 与 事 实 相 对 立 的“ 编 造 虚 假 事 件” , 那 么在文 学研 究 的视 阈中 , 虚 构 与事实 ( 或
自身 存 在 感 的源 头 , 也 即“ 真 实” 的 源 头 。 真 实 与虚 构 是 一 种 辩 证 统 一 的关 系 。
关键词 : 历史性; 文 学性 ; 真实 ; 虚构 ; 中图分类号 : 1 0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7 4 0 8 ( 2 O l 4 ) 0 6 — 0 0 3 6 — 0 4
思 考 文 史 之 间 的 关 系 。甚 至 , 我 们 也 许 可 以 反 思
一
下 汤 因 比论 断 中 的 核 心 概 念 , 虚 构 。 因 为 一 般
而言 , 这 一概念 的 内涵 似 乎是 不 言而 喻 的 , 《 美 学
大辞 典 》 里这样 定 义虚构 :
虚构 是 相 对 于 实 际 生 活 而 言 的 , 虚 指 不 拘 泥 于 生 活
历史 学家 汤 因 比在 其 影 响 深远 的名 著 《 历 史
度, 它们 不 中曾清晰 而有 力地 论证 过历 史 、 科 学 与虚构 之问 的 区别 与 联 系 。他 说 , “ 对 于 我 们 思 考 的对
汤 因 比在其 短 短 的论 述 中 , 确 实 较 清 晰 地 界 定 了历史 学 和 文 学 的 本 质 特 性 及 二 者 的相 通 之 处 。然 而汤 因 比的 回答却 还 不 能 使 我 们 满 意 , 我
与现实 相 吻合 ( 真实) 或 相 背离 ( 虚构) , 由 于 不 町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而文学作品则是人们通过文字表达历史的手段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常常交织在一起,通过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历史体验和思考。
历史虚构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对历史事件、人物、场景等进行改编和创造的行为。
这种虚构并不是为了背离历史真相,而是为了通过想象和艺术的手法,更好地展现历史的内容和情感。
历史虚构的作品往往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
尽管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它复杂深沉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丹麦王国的政治腐败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得读者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与历史发生共鸣。
然而,与历史虚构相对应的是历史真实。
历史真实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人物和环境。
这种描写不仅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和影响。
例如,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通过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通过历史真实的描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对历史事件产生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和历史真实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
历史虚构可以通过想象和创造,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历史真实则能够使读者更直接地接触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细节。
同时,历史虚构和历史真实也都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研究能力。
只有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才能够创作出融合虚构与真实的文学作品,使其更加贴近历史事实。
另外,历史虚构和历史真实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
只有读者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和历史真实,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评 的理 论 为核 心 . 加之 福柯 、 莱等 人 对 文 学 和 历 史 关 系的独 到 见 弗 解 , 对 “ 学 ” “ 史” 者 关 系进行 细致 而 较 深 刻 的探 究。 试 文 与 历 二 关键 词 : 史 ; 历 史 主 义 ; 构 ; 实 历 新 虚 真
中 图分 类 号 : 6 3 1 G 3. 5
文献标识码 : A
的 历 史 都 是 阶 级 斗 争 的历 史 。 ” 罗 齐认 为 。 切历 史 都 是 当代 C克 n 一 史 。黑 格 尔 则 指 出 一 切历 史 都 具 有 当代 性 。传 统 历 史 观把 历 史 看
做 是 对 历 史 事 件 的 真 实 记 录 . 旧 历 史 主 义 的文 学 批 评 就 把 文 学 故 文 本 看 作 是 对 真 实 而 具 体 的历 史 的一 种 反 映 . 对 业 已发 生 的 事 是
维 柯 在 《 科 学 > 指 出 , 史 “ 辑 ” “ 学 ” 质 绝 不 亚 于 新 中 历 逻 的 诗 性
它 的 “ 法 ” 质 。 弗 莱 则 更 明 确 地 提 出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史 语 性 “ 历 是 神 话 的对 立 面 。 当一 个 历 史 学 家 的 规则 达 到 一 种 全 面 综 合性 ~ 时 。 的 规 则 就 在 形 式 上 变 成 神 话 , 此 接 近 结 构 上 的诗 歌 。” 他 因 詹 姆 逊 认 为 历 史 只 有 以文 本 的 形 式 才 能 接 近 我 们 , 言 之 。 们 只 换 我
“ ” 中 国古 代 为 一 字 也 恰恰 说 明 了这 一 点 。“ 史 ” 为 一 个 词 吏 在 历 作 出 现 较 晚 , 早 见 于 《 国志 ・ 书 ・ 主传 》 引 《 书 》 吴 主 孙 最 三 吴 吴 注 吴 : 权 “ 览 书 传 历 史 , 采 奇 异 ” “ ” 经 历 、 法 , 史 ” 加 一 博 藉 ,历 指 历 “ 前 “ ” . 当 于 在 事 件 中 加 入 时 间 的概 念 , 历 史 ” 词 就 有 了 当 历 字 相 “ 一
现代文学中的虚构历史故事与历史真实性的探讨

现代文学中的虚构历史故事与历史真实性的探讨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文化、历史、社会、人性的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也发生了巨变,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从现代文学到后现代文学,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独有的特性和意义。
在当今时代的现代文学中,虚构历史故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虚构历史故事是指通过小说、影视、漫画等形式将历史情节、人物、事件进行改编、再设计造,以此创建了一个全新的虚构历史世界。
随着虚构历史故事的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虚构历史故事到底有没有历史真实性。
历史真实性是指所表现出来的情节、人物、事件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真相。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因为这类故事是以历史为基础来创作的,既然是基于历史,那么肯定会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算完全按照历史真相来写,也会因为文学创作的需要而加以改变。
虚构历史故事的创作离不开现代人的观念和想象。
当我们阅读虚构历史故事时,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到这些故事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来创作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些故事是经过虚构和改编的,不能单纯的将这些故事和真实历史混为一谈。
虚构历史故事包括了虚构人物、虚构事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正是让故事呈现出历史背景下不同的可能性。
虚构历史故事不是为了还原历史,而是要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的加工、虚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历史状态,以新的方法来审视历史。
虚构历史故事并不是完全脱离历史真实性而孤立存在的,不同的虚构历史故事在创作的时候会有着不同程度的参照现实历史。
历史本身是由人构建的,人们对历史的观念与现实有着千差万别的联系,因此虚构历史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历史解读方式。
创作者通过虚构人物、虚构事件等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事件,同时也引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
虚构历史故事的典型代表是小说《红楼梦》,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虚构的人物为主角,刻画了清朝时期的官场文化、贵族生活、妇女命运等面貌。
虚构人物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可塑性。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历史虚构与真实性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作家们经常使用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来构建他们的故事,同时也常常以虚构的手法对历史进行改编和创作。
这种历史虚构的同时又保持真实性的做法,不仅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也有助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与思考。
一方面,历史虚构在文学作品中能为作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
通过虚构的方式,作家可以自由地安排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时间背景,以便更好地展现故事的魅力。
比如,众所周知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历史时期的改编与虚构,塑造了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家族关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
同样,历史虚构的创作方式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创造并发挥想象力,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另一方面,历史虚构在文学作品中也要保持一定的真实性。
虽然作家可以通过改编和创作来打造自己的故事,但是他们也需要尊重历史的基本框架和真实性。
毕竟,历史事件和人物是有一定的客观存在的,过度的虚构和歪曲可能会破坏读者对历史的理解。
因此,作家在利用历史虚构进行创作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既要展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又要尊重历史本身的价值。
除了在虚构历史事件和人物上,作家还可以通过虚构历史的背景和环境来增强作品的情感色彩和故事张力。
通过对历史社会风貌、人文环境等的细致刻画,作家可以营造出一个真实感强烈的故事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
光秃秃的历史数据往往让人感到枯燥,而通过虚构的手法将历史与情节相结合,能够让读者更加有代入感和参与感。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阶层的描写,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艰苦和不公,并与故事主人公一同经历他的成长与奋斗。
历史虚构与真实性的结合,不仅给文学作品带来了丰富性和可读性,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思考历史事件与人文环境。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读者可以不仅感受到故事的吸引力,还能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思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古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

古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古代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们记录了历史的发展、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常常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作家们通过虚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示故事情节,但同时也需要基于历史真实的背景和事件。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是作品的基础。
作家们通常会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事件作为创作背景,以此来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纠葛,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虽然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它们紧密地联系着历史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和魅力。
作家们通过创造性地虚构情节和人物,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独特的世界。
这种虚构不仅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体验故事的悲欢离合,还可以让读者在虚构的世界中思考现实世界的问题。
例如,在《西游记》中,各种神话传说和奇幻的人物形象使得故事充满了神秘和想象力,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虚构的元素来思考人性、道德和命运等问题。
然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手法也可能导致历史真实的模糊。
一些作家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和故事的连贯性,可能会在创作中忽略或改变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和人物形象。
这种虚构可能会造成读者对历史的误解和曲解。
例如,在《水浒传》中,作家施耐庵为了塑造英雄形象,可能会对历史上的人物进行夸大或虚构,使得读者很难分辨历史真相和虚构的故事情节。
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还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影响历史的解读和记忆。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作家罗贯中通过虚构的手法将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人塑造成了忠诚、仁义和勇敢的英雄形象,这种形象对后世的历史记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虚构与真实性历史虚构与真实性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作家往往会通过虚构的手法来创造出一个与真实历史之间存在关系但又超越了真实的世界。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人物的遭遇、情感的流转、命运的转折都是作者的想象力的产物。
然而,尽管是虚构的,这些作品却能够给读者以真实性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历史虚构的成功在于创造了一个能够唤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世界。
通过为人物赋予丰富的情感和命运,作者在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境遇与命运彷徨。
例如,欧洲历史上的纳粹大屠杀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的题材,如普里莫·莱维的《如果这是人》。
这本书通过一位犹太人的叙述,描绘了纳粹集中营的残酷真实。
虽然故事的人物个体是虚构的,但他们的经历却是真实历史中许多人的写照。
通过描述人物的遭遇,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纳粹大屠杀的残忍和痛苦,以及幸存者的坚韧和顽强。
虚构的历史作品也有助于填补历史中的空白。
历史学家往往只能依据有限的史料和文献来还原过去,但这种还原远不能涵盖历史的方方面面。
而文学作品则能够通过虚构的手法弥补这一缺陷。
例如,姜戎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小说,通过虚构人物的视角,揭示了明朝历史中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和内幕,这些细节往往被历史学家所忽视。
虽然小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历史图景。
虚构的历史作品也能够启迪读者的思考。
通过展现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冲突、道德困境和权力斗争,作家能够唤起读者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例如,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南方美国小镇的种族歧视为背景,通过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不公。
尽管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它的主题却是真实的,能够引发读者对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反思。
然而,虚构的历史作品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读者可能会模糊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将作品中的虚构情节当作历史事件的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辛艳丽(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有关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在学界历来是备受关注的。
可是又因为“历史”与“文学”两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二者的关系问题也因此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为核心,加之福柯、弗莱等人对文学和历史关系的独到见解,试对“文学”与“历史”二者关系进行细致而较深刻的探究。
关键词:历史;新历史主义;虚构;真实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2-0015-021引言有人说,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客观性、连续性;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堆“素材”,经过历史哲学家们主观化的阐释后成为了诗意化的历史,是偶然的、零散的,而所谓的“真实”也是虚构的“真实”。
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是简单地、机械地客观重现和还原还是想象的主观阐释和编织呢?2作为一般范畴的“历史”“历史”一词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两个字。
许慎《说文解字》:“历,过也。
”“史,记事者也。
”最初,“史”字一字即包含“历史”一词的含义。
从《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史”的本意是指记事者,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史官”,进而引申为“被史官记录的事”,也就是说,“史”就是指所有被文字记录的过去的事情。
“史”、“事”、“吏”在中国古代为一字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历史”作为一个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历”指经历、历法,“史”前加一“历”字,相当于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有了当今的含义。
在西方,“历史”一词最早出现在“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该词源自希腊语“historla”,原义为“调查、探究”。
以下是通用的有关“历史”一词概念的定义:《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
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苏联大百科全书》:“历史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
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在和未来远景作宗旨。
”关于“历史”一词的具体含义,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希罗多德认为,历史是指真实发生的故事;而福克斯?吉诺韦塞则认为历史是一种本文;梁启超认为史者乃记述人类社会绠续活动之体相,校具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以上只是简要列举几种关于“历史”一词的著名解释,足以看出“历史”一词含义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
3诗性化的历史本文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实地反映着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而自从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学”和“历史”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唯物史观创始人马克思曾经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黑格尔则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
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做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故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就把文学文本看作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是对业已发生的事实的连续而线性地描述。
于是旧历史主义把正史、大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事迹等作为分析对象,历史的记录者以趋近客观事实为标准。
由此,传统上认为历史是“记时”,而文学是“叙述”,历史的真实性远远大于文学的虚构性。
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也被看作是简单地、机械地反映被反映关系。
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新科学》出版后开始受到置疑和挑战。
维柯在《新科学》中指出,历史“逻辑”的“诗学”性质绝不亚于它的“语法”性质。
弗莱则更明确地提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神话的对立面。
”“当一个历史学家的规则达到一种全面综合性时,他的规则就在形式上变成神话,因此接近结构上的诗歌。
”詹姆逊认为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文本才能接近历史。
海登?怀特认为人们不可能找到原生态“历史”,因为那已经是逝去的,不可重现和复原,找到的仅仅是被阐释或编织过的历史,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历史,历史只是一堆“素材”,通过“诗性的”理解和连缀即加工出的一种叙述话语结构。
这无疑把文学和历史划上了等号,即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规律性,认为历史是一种“语言的虚构”,历史学本质上即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叙事的”,有“文学性”的文本。
福柯等后结构主义者则更加突出历史的文本性,认为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历史,是哲学家们的历史,是一种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历史。
真正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分析透彻的是一批新历史主义者。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以及他的学术伙伴们:路易斯?蒙特洛斯,乔纳森?多利莫尔等。
新历史主义先趋福克斯?吉诺韦塞直接提出“历史是一种本文”,历史,至少真正的历史,不可回避地带有结构的性质,而文学本文是历史语境的作用和表述。
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与历史同时用虚构、想象或隐喻的方式构造文本。
而所谓的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不存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不过是历史阐释主体的历史观念的自我塑造的产物,所有的历史文本不过都是一种“修辞想象”。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这里正如海登?怀特所说“历史事件首先是真正发生过的,或是据信真正发生过的,但已不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件。
由于这种情况,为了将其作为思辨的对象来进行建构,他们必须被叙述,即用某种自然或技术语言来加以叙述。
”〔2〕历史学家并不是由始至终地记录了“到底发生文学界·文学评论15··文学界了什么”,而是用虚构的比喻语言编码“真实”,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文学大于历史,文学早已注入了历史的生命之中。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另一个推动者路易斯·蒙特洛斯,作为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最佳实践者,就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个互相交错、依存的概念。
所谓“文本的历史性”即文学总是表现出社会与物质的某种矛盾现象,虽是源于个人体验,却总是彰显着特殊的历史性。
而与之对应的“历史的文本性”则指历史主体的阐释性,历史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需要阐释的空白点,人们只是审美的、道德的选择自己认同的被阐释过的“历史”,虚构性大于真实性。
新历史主义者不再把历史看成是由客观规律锁控制的过程,看成是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而是把历史和文学两者同时看成是“文本性”的,由特定文本构成。
他们打破了历史的“真实”假象,提出历史和文学同属一个符号系统,作为文本存在的历史,带有一般文本的特征,想象和虚构因此而成为历史文本无法摆脱的特质。
4文本化的意识形态文学、历史和社会三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比较典型的观点是“历史是作为意识形态进入文本的”。
新历史主义批评充满意识形态性,其政治化批评特征显著。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在其著作《回声与惊叹》中明确地说:“不参与的、不做判断的、不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写作是无任何价值的。
”〔2〕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历史主义就是一种政治批评,但它并不是在现实世界中颠覆现存的社会制度,而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
有人坚持认为“历史”是由各种声音和各种形式的权力讲述的故事,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作者分析了历史意识的各种形式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基础。
历史作为文本,根植于社会制度并受其制约,总是体现着权力的关系。
格林布拉特进而提出,不让历史或文学作为文本,它们都是一种权力运作的场所,不同意见和兴趣的交锋场所,传统和反传统的势力发生碰撞的地方。
海登·怀特认为,历史事件在价值判断上是中性的,而究竟是戏剧性还是悲剧性的事件主要取决与从属于某个阶级立场的历史学家和其惯用的编织方式。
文学亦如此,并不是被动地反映历史事实,而是通过阐释参与历史意义的创造甚至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运作和等级秩序的重新审理。
新历史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乔纳森·多利莫尔发现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充满挑战的话语体系,他强调文本解读的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学就是实践,文学就是对政治、对文化、对精神、对自我的一种无形把握。
它在参与历史之时,就在唤醒心灵;在再现当代历史之时,就干预了历史;在叙说历史之时,就进入了当代史;在述说文学的幻想之时,就进入了非文学的现实政治操作。
〔4〕伊格尔顿虽不是新历史主义者,但只要谈及文本、历史与意识形态的相关话题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他,他和他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对文学批评产生着重大影响。
伊格尔顿不仅把文学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他还提出真正的历史从来不会直接呈现于文本之前,呈现在文本之前的是已经被特定的意识形态构造出来的、被意识形态加以“意义化的历史”,“历史确实进入了文学文本,但它完全是作为意识形态进入文学文本的”,而且即使在文本内部生产这些意识形态素材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仍是意识形态。
〔5〕同时伊格尔顿进一步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不论文学的内容、形式、还是它的风格,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
他甚至断言:一部文学史,实质是政治与意识形态历史的一部分,“那种‘纯’文学理论不过是学术上的神话。
”〔6〕文学话语的特点是其并不是把历史作为直接的客体,而是基于潜藏于历史中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和材料发挥作用。
历史也并不是单一的文本,其内部渗透着浓厚的意识形态性。
5结语弗莱曾经说过:“文学位于人文学科当中,它的一侧是历史,另一侧是哲学。
由于文学本身不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于是批评家必须从历史学家的观念框架中去寻找思想。
”〔7〕历史是文学的最终能指,也是文学的最终所指,历史通过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对文本产生作用。
而任何文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视野中产生和发展的,离开社会和历史,任何批评阐释都将失去根基。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序第一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2〕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3〕Greenblant:Learning to Curse,New York:Routledge,1990〔4〕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5〕Terry Eagleton:Criticism and ldeology:54。
〔6〕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页。
〔7〕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