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的排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布不均 肾皮质占94%,外髓部5%,内髓不到1%
3、形成两套毛细血管,血压差异大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四、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在一定(80—180mmHg)范围内使肾
脏的功能不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化,使水和电解质 的排出保持稳定。 机制: 肌源学说
细胞内
H2O
Cl-
K+ Na+
髓
N a+ K+ Cl-
Biblioteka Baidu尿素
Na+
同向转运体对速尿和利尿酸很敏感,即它们能与Cl-竞争结合 位点,从而抑制Na+、Cl-、K+的同向转运,干扰尿浓缩机制
(后述),导致利尿。因此,将速尿(呋塞米)称髓 袢利尿剂。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调 节 性 重 吸 收 : 醛 固 酮 可 增 加 管 腔 膜 上 的 Na+ 通 道数目,促进Na+易化扩散进入细胞;还可增强 管周膜Na+泵的活性。
特点:②正常时,出球段除血 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出, 故为滤过的贮备段。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三)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1.肾小球滤过率:(GFR) 定义: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值: 125ml/min 意义: 衡量肾功能的指标
2.滤过分数 (FF) 定义: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RPF)的百分比。
(一)重吸收的部位
近端小管:其重吸收能力 大,重吸收物质种类多, 是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 部位。
髓袢:对水和盐的吸收是 分开的。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其重 吸收分别受到抗利尿激 素和醛固酮的调节。
(二)重吸收的特点 1、选择性重吸收 ①全部被重吸收(100%):葡萄糖、氨基酸; ②大部分被重吸收(99%):水、电解质如
第十章 肾的排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排泄: 是指机体将体内
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进 入机体内环境的异 物,经血液循环由 一定的途径排出体 外的过程。
机体的排泄途径:
二、肾脏的主要功能
(一)泌尿功能 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 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 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细胞生成素 3.羟化的维生素D3 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节机体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
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
1、构成
①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窗孔,可阻碍血细胞滤过 ②中层:内皮下基膜层,网孔, 可阻碍血浆蛋白滤过,是滤过 膜的重要屏障起决定作用。 ③外层:肾小囊上皮细胞层 (足细胞的足突),裂隙膜和 裂孔,是最后一道屏障。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道构成。
三、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 段
肾
髓袢降支细
小 管
髓袢细段
段 髓袢升支细
段
髓袢升支粗
远端小管
段
远曲小管
两类肾单位 和肾血管的 示意图
处于肾皮质不 同部位的肾单位 和肾血管的结构 显著不同
三、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流量大 正常人安静时两肾血流量达1200ml/min
正常值: RPF约为660ml/min, FF为 125/660×100%≈19%,流经肾脏的血浆约有1/5由肾 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水 和溶质被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分 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带正电荷的溶质最 易通过;中性溶质次之; 负电荷溶质不能通过。
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 少或消失,出现蛋白尿。
(二)滤过的动力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25+10) =10mmHg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 45–(35+10) = 0mmHg
≤0无滤液生成
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管压 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 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
电学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1)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1.8nm能自由通过
①半径 1.8~3.6nm能部分通过
>3.6nm完全不能通过 (白蛋白)
②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
(2)电学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 通透性不同
管-球反馈
(2)神经调节 支配肾脏的神经主要为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NA
可引起血流量减少,肾素分泌增加等,常见于情绪 高度紧张、剧烈运动、疼痛等情况。 (3)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均 使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量。前列腺素使肾血管 舒张,增加肾血流量。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Na+、K+、Cl-、HCO3-等; ③小部分被重吸收:尿素; ④完全不被重吸收:肌酐、尿酸。 2、有限性重吸收
(三)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1、Na+、Cl-重吸收
(1)近端小管 重吸收量: 约65-70% 1) Na+重吸收特点: 前半段和后半段不同
①前半段Na+主动重吸收: Na+-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
●髓袢降支细段
对尿素、NaCl不通透; 对水高度通透:水经水通道以 渗透方式重吸收→渗透压渐↑。
水
●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NaCl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 动重吸收→渗透压渐↓。
髓
N a+ K+ Cl-
尿素
Na+
●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尿素不通透; 对Na+通透性低; 以Na+∶2Cl-∶K+同向转运 体方式的继发主动转运。
尿生成的三个步骤: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血液流经肾 小球时,血浆的 水分和小分子物 质通过滤过膜进 入肾小囊形成原 尿的过程。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 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 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
Na+-H+逆向交换 ②后半段Na+被动重吸收:
主要随Cl-的重吸收被动转运 2)Cl-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前半段: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主要):顺浓度梯度
3)H2O的重吸收 被动过程
(渗透作用) ●特点
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 需要而被调节,属于必
然性重吸收。
(2)髓袢 重吸收量:
NaCl约20%, H2O约15%
3、形成两套毛细血管,血压差异大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四、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在一定(80—180mmHg)范围内使肾
脏的功能不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化,使水和电解质 的排出保持稳定。 机制: 肌源学说
细胞内
H2O
Cl-
K+ Na+
髓
N a+ K+ Cl-
Biblioteka Baidu尿素
Na+
同向转运体对速尿和利尿酸很敏感,即它们能与Cl-竞争结合 位点,从而抑制Na+、Cl-、K+的同向转运,干扰尿浓缩机制
(后述),导致利尿。因此,将速尿(呋塞米)称髓 袢利尿剂。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调 节 性 重 吸 收 : 醛 固 酮 可 增 加 管 腔 膜 上 的 Na+ 通 道数目,促进Na+易化扩散进入细胞;还可增强 管周膜Na+泵的活性。
特点:②正常时,出球段除血 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出, 故为滤过的贮备段。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三)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1.肾小球滤过率:(GFR) 定义: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值: 125ml/min 意义: 衡量肾功能的指标
2.滤过分数 (FF) 定义: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RPF)的百分比。
(一)重吸收的部位
近端小管:其重吸收能力 大,重吸收物质种类多, 是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 部位。
髓袢:对水和盐的吸收是 分开的。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其重 吸收分别受到抗利尿激 素和醛固酮的调节。
(二)重吸收的特点 1、选择性重吸收 ①全部被重吸收(100%):葡萄糖、氨基酸; ②大部分被重吸收(99%):水、电解质如
第十章 肾的排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排泄: 是指机体将体内
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进 入机体内环境的异 物,经血液循环由 一定的途径排出体 外的过程。
机体的排泄途径:
二、肾脏的主要功能
(一)泌尿功能 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 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 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细胞生成素 3.羟化的维生素D3 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节机体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
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
1、构成
①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窗孔,可阻碍血细胞滤过 ②中层:内皮下基膜层,网孔, 可阻碍血浆蛋白滤过,是滤过 膜的重要屏障起决定作用。 ③外层:肾小囊上皮细胞层 (足细胞的足突),裂隙膜和 裂孔,是最后一道屏障。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道构成。
三、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 段
肾
髓袢降支细
小 管
髓袢细段
段 髓袢升支细
段
髓袢升支粗
远端小管
段
远曲小管
两类肾单位 和肾血管的 示意图
处于肾皮质不 同部位的肾单位 和肾血管的结构 显著不同
三、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流量大 正常人安静时两肾血流量达1200ml/min
正常值: RPF约为660ml/min, FF为 125/660×100%≈19%,流经肾脏的血浆约有1/5由肾 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水 和溶质被管壁上皮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分 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带正电荷的溶质最 易通过;中性溶质次之; 负电荷溶质不能通过。
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 少或消失,出现蛋白尿。
(二)滤过的动力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25+10) =10mmHg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 45–(35+10) = 0mmHg
≤0无滤液生成
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管压 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 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
电学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1)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1.8nm能自由通过
①半径 1.8~3.6nm能部分通过
>3.6nm完全不能通过 (白蛋白)
②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
(2)电学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 通透性不同
管-球反馈
(2)神经调节 支配肾脏的神经主要为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NA
可引起血流量减少,肾素分泌增加等,常见于情绪 高度紧张、剧烈运动、疼痛等情况。 (3)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均 使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量。前列腺素使肾血管 舒张,增加肾血流量。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Na+、K+、Cl-、HCO3-等; ③小部分被重吸收:尿素; ④完全不被重吸收:肌酐、尿酸。 2、有限性重吸收
(三)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1、Na+、Cl-重吸收
(1)近端小管 重吸收量: 约65-70% 1) Na+重吸收特点: 前半段和后半段不同
①前半段Na+主动重吸收: Na+-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
●髓袢降支细段
对尿素、NaCl不通透; 对水高度通透:水经水通道以 渗透方式重吸收→渗透压渐↑。
水
●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NaCl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 动重吸收→渗透压渐↓。
髓
N a+ K+ Cl-
尿素
Na+
●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尿素不通透; 对Na+通透性低; 以Na+∶2Cl-∶K+同向转运 体方式的继发主动转运。
尿生成的三个步骤: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血液流经肾 小球时,血浆的 水分和小分子物 质通过滤过膜进 入肾小囊形成原 尿的过程。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 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 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
Na+-H+逆向交换 ②后半段Na+被动重吸收:
主要随Cl-的重吸收被动转运 2)Cl-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前半段: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主要):顺浓度梯度
3)H2O的重吸收 被动过程
(渗透作用) ●特点
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 需要而被调节,属于必
然性重吸收。
(2)髓袢 重吸收量:
NaCl约20%, H2O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