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的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明学院福建文化选修课论文

大田县屏山乡高甲

摘要: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随后出现专

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时称“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合兴戏”又吸收京剧、昆剧、傀儡戏的精华,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的地方剧种。

关键字:高甲戏郭守敬宋江戏

(作者:物理与机电工程系 08电子科学与技术 9号)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过上好日子的农民,更需要健康文化!”福建省大田县屏山乡文化站站长郭守敬是这样理解乡村文化的。30多年来,他一直与乡高甲戏剧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剧团的演职人员坚持为偏远的乡村送上一台台好戏,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笔者日前走访了屏山乡高甲戏剧团,倾听乡里人的“戏剧”人生。

红极一时的“明星剧团”

说起屏山乡的戏剧,甚至说起大田县的戏剧,就不能不说郭守敬。郭守敬打小爱好文艺,1964年,正在上中学的郭守敬是校里文艺骨干;初中毕业后,他回村负责文艺宣传,搞得有声有色,“文革”期间也没丢下,他为当地群众生活带来一大乐趣。

1978年3月,郭守敬与郭守常等将原来经常在一起搞文艺演出的一些人集中起来,组成乡高甲戏剧团,为乡亲们演出。郭守敬能写剧本,郭守常善于演戏,两个人都是剧团的顶梁柱。

1983年,郭守敬创作了剧本《买鸡卖鸡》,反映当时乡村移风易俗的好现象,该剧作为三明市唯一代表节目,被选送到省里参加首届农村剧团调演,创作、演出均捧得一等奖。郭守敬至今对这一大奖记忆犹新:创作一等奖,奖金是500元,那时他月工资仅20元,郭守敬高兴得几夜都没睡着觉。

1984年,剧团又是个丰收年,《挑女婿》、《张郎休妻》两个节目摘得三明市创作、演出一等奖,剧本还发表在《三明文艺》刊物上。富有乡土气息的节目频频获奖,为屏山乡高甲戏剧团赢得了不少荣耀,使它成了周边十里八乡的“明星剧团”。乡镇纷纷前来邀请演出,相邻的永春、安溪、漳平、南安、泉州等地群众也争相邀请,剧团忙得排不过来,演职人员收入自然不菲,剧团成了当地青年眼里的香饽饽,不少人托关系想进剧团。

郭守敬、郭守常等剧团元老先后培养了6批青年演员,计近百人,但一些演员相继被闽南的其他剧团挖走;接着,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沿海打工潮兴起,剧团便对许多年轻人失去了吸引力。很快,剧团出现了青黄不接,于1998年倒闭了。团里的演员或改行,或到沿海剧团,郭守敬冷清地守在屏山文化站里。

亦戏亦农亦歌亦舞

海拔千米之上的屏山乡,以往比较贫困,近年来随着茶业发展,群众腰包日渐鼓起,大家都希望能经常看上一场情节丰富、表演精彩的戏剧。

乡里没了剧团,但群众喜欢戏剧的热度却不曾减弱,熬不住的群众便找到了郭守敬,让老郭联系剧团来演出,也有的村子自己派人四处找剧团。尤其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三月十五的关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当地习俗都是要请戏班子来唱戏的,而这时候请到剧团可不容易,不怎么样的团也常常被订光了。

每当需要请剧团时,郭守敬、郭守常就想着复办剧团。在乡里支持下,郭守敬等人重新办起了剧团,以前剧团的老演员闻讯回到了剧团,他们又四方动员,招来了10多位新演员,边培训、边上岗。人手不够时,郭守敬等人则身兼数种角色,前台演完戏,便赶到后台拿起唢呐、二胡等乐器。

如何才能将传统的高甲戏唱出新意呢?剧团迎合群众求新、多元的需求,改进传统演技,增加了三句半、快板、小品、歌舞等内容。负责剧本创作的郭守敬将平安、计生、农业新产业、新政策融入剧本,让传统老戏唱出新意。乡里领导很快发现戏剧的魅力:将政策融进戏剧,以方言化、故事化形式进行宣传,故事取之于群众身边,喜闻乐见,宣传效果不错。

屏山是个茶乡,近年来茶业发展迅猛,剧团适时推出一部《大仙峰下茶飘香》剧目,取材于乡里种茶致富典型的事迹,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里茶业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